虽然你打仗水平一塌糊涂,又是老殖民者的支持者,对中国态度的也糟糕,不过你依然用勇气和信念,撑住了欧洲的最后一块领地(西班牙名义上还是法西斯啊),团结了世界的反法西斯联盟,最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回忆录,仍旧是个豪杰。(不过这仗打的实在是忒烂了点)
“如果英国被德国打败了,美国将面对着总有德国海军和皇家海军全部力量的一支新海军”,丘吉尔对罗斯福的劝告多么情真意切。
这套书从2020年3月14日零点41分开始阅读,2020年7月26日零点20分结束,阅读用时将近100个小时……当时觉得书读完了,疫情肯定过去了,但万万没想到疫情在6月份还会有一次卷土重来。刚开始读这本书,有些吃力,有些枯燥,慢慢也就习惯了。感谢丘吉尔先生的二战回忆录陪着我走过这段至暗时刻。
之所以为伟人!书中记述的观点已尽显无遗!战前,战中,战后面对纷乱复杂的各种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为世界长久的和平,极取平衡之道。所谓没有无缘的爱,也无无份的恨!更确信每个事情必有其起因,也必有其结果!
130个小时,阅读完丘吉尔关于二战的宏篇回忆录。因涉身其间的作者并非采用完全记叙的方式,间杂的书信往来、命令传达等内容难免对读者的体验有所影响。而书作本身,由一战后埋下的战争隐患到轴心国兵败纳降,事无巨细;在这场战争中心的丘吉尔把控政局、斡旋盟友、力御顽敌之际,关注民众饮食、士兵桥牌娱乐,自有其魄力、魅力。硝烟渐散,战争创痛,满目疮痍!
看完《王冠》被丘吉尔圈粉,80岁大寿时因不想服老跟画自己肖像的画家生气那段真的让人很有感触(有些可怜又有一些可爱)。丘吉尔的才能是真的令人敬佩,找到了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有12卷三百多万字(希望我能在大学毕业前读完hhh),还有电影《至暗时刻》也超级推荐(能很好了解真实丘吉尔而又不同于枯燥纪录片) 丘吉尔 温斯顿 军事战略家 历史学家 政治家 画家 演说家 作家 记者 最重要的身份 两度任英国首相 获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领英国取得胜利的民族英雄 《不需要的战争》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有12卷 《英语民族史》24卷
赶在2021新年前读完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总算完成了月初给自己立的flag. 丘吉尔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往来书信和各种演讲,他的文笔非常好(翻译得也很出色)、逻辑性强,非常具有说服力,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在之前的评论中说丘吉尔是一个“帝国主义者”,那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审视他的结论,但如果考虑到丘吉尔曾参加过南非的布尔战争、以海军大臣身份参加一战以及以首相身份指挥二战,那么他作为他所处的那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时代的人物并不是特别具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丘吉尔年轻时经历了大英帝国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中年任海军大臣时,大英帝国的根基却被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严重撼动,老年任首相时,帝国已摇摇欲坠。他是大英帝国的“最后的罗马人”,就像贝利撒留,徒劳地极力去挽救已经衰败的帝国,却在胜利前夕被自己的人民所抛弃。当然幸运的是,在他身后,帝国和平的解体,霸权交接给同为盎撒民族的年轻美利坚。
读完这本书我已经忘记了书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但是我已经达到了目的,即了解战争中每一个生死攸关的决策是如何达成并坚决执行的。非常感谢丘吉尔如此细致的为我们呈现了大不列颠可歌可泣的战斗岁月,并且在本书写作中展现了执掌一国军政的领导者所具有的胸襟与格局。而作为读者,任何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年的决策的做法都是极其肤浅的。
虽说有些章节很是絮叨,且对背景知晓要求亦属颇高;然则见地犀利表达风趣,籍以稍带得个诺奖倒也无话可说。
不会12万英语单词的诺贝尔作家不是铁骨铮铮的皇家首相。看到斗牛犬就想起这位伟人。
不完美的结局成就了一部完美的文学作品。 荡气回肠又千折百回。 不过读的吐血
战争时:坚决刚毅 失败时:顽强不屈 胜利时:宽容敦厚 和平时:友好亲善
将近100小时,听完了这套书。把原本对二战的知识体系又丰富了不少,也把对那个激情演讲的丘吉尔形象丰富了不少。那些在电影和纪录片里的画面,搭配一封封电报,让人体会到任何书里的只言片语,都是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至暗,反攻,胜利,铁幕,历史有他独特的味道,向二战时期为了人类和平奋斗的国家和人民致敬。
晚上看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不良后果是——最清晰的梦境是关于打仗的,簇新的坦克和短射炮出现在“画面”,为了减轻心理负担,将这套书的第一卷《从战争到战争》写一下吧。 丘吉尔这套书总共十二卷,总字数是313.1万字。很难讲为什么要看,姑且先论字数方便装逼,当然也可能羡慕人家当过首相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丘吉尔得诺贝尔文学奖,百度百科里面说是因为他写的《不需要战争》,但是其实获奖的原因是这样一句话:“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看了他这套书里面的两本以后,比较大的体会是,他的获奖原因是: 第一,很难有人有他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有这个经历的人没有那么好的精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他手上掌握着大量第一手的史料。 第二,格局大,一个做过首相的人,相对来说有点享受专断独劝的人,在74岁到80岁的高龄能回望过去,整理出一些相对客观且带有反省的想法的人,很厉害,毕竟大部分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放弃思考和改变了。 第三,他非常享受每一份工作,首相也好,作家也好,作画者也好(很少有人知道他画得不错吧,那顺便讲他和希特勒都画得挺好)。因为享受很多角色,和大部分人比,付出一样的时间精力,他不会觉得那么“累”或者“不值得”。丘吉尔(1874-1965),这套书写于1948-1954(也就是他74岁到80岁之间)。人生的主要成就来源于带班打仗的五年和认真写书的六年,成功浓度好像挺高。 好,回到今天的标题来讲下二战回忆录第一卷《从战争到战争》主要讲了什么和我能获得什么。 书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所以第一本大概就是从1919-1939年之间的事情,如果每个字都超级认真读,确实会很枯燥,因为有一些军事术语,敌我双方的军事悬殊,以及大量的政府文书。 图片 但是丘吉尔选了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就是“旁观者”——在这卷里他是个“政要”,没有大权在握,很多他发出的声音也没有被“听到”。 所以在看这卷的时候比较有意思的部分是,他怎么看敌人,对手和自己。 对敌人(希特勒),划归入地方阵营,从逻辑判断上来讲看不懂对方的神操作——走位有点妖,想法过分跑偏,做事不计后果,不讲武德。丘吉尔表示其实自己能理解但不同意希特勒放地图炮或者放种族炮——反犹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里面包含垄断的政治野心。但是他认为以血统为杀戮的原因实在过分残忍,而希特勒并不认为在这一点上有任何讨论的空间,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并不知道为什么希特勒在当时仍然能够获得支持。所以他认为希特勒是:“心理变态的、狂热的野心家”。 关键是丘吉尔的思考并没有止于“希特勒是个神经病”就结束了,因为一个人的疯狂和一个群体的疯狂,怎么造成的,这个连接他有一个逻辑的推导是这样的:“德国被不要命的两三个人控制了,作为这个国家的议员,你不能辞职。辞职意味着非常严厉的判决,作出比军事独裁还可怕的决定,面临军事危机时,为了摆脱困扰而采取冒险的做法。” 在这样一套严苛而大权独握的组织架构之下,让一个有智识和判断力的高级官员冒着很高的风险去做个人道德判断“正确”的事情很难。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纪录片《希特勒启示录》。而往往敢于冒风险的人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名字——被勒令轰炸巴黎而最终没有执行军令的的德军司令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将军,保住中世纪文物圣矛的巴顿将军…… 如果大家有兴趣还能看一部奥斯卡获奖片《钢琴家》,大概讲的就是一个德国军官放过一个犹太钢琴家的故事。 对政治对手和上司,他都能客观分析,丘吉尔能做到比较客观的态度,这也是他坦然接受在带领英国军队历时五年并取得战争胜利后被迅速“抛弃”甩下首相的位置后,他也能云淡风轻地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干的事情。 他说当时的英国是孱弱的老太太,对于一战是不想打也不敢打,一个岛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挺香的了——“英王陛下政府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根据欧洲的形式决定采用的措施,而是为了舆论上争取有力量的势力而制定政策。”这种思路就是用职业经理人的态度来管理政府,能将就过下去就绝对不做冒进的事情。 在丘吉尔因迫在眉睫的二战而当上首相之前,他有两个前任,一个是鲍德温,一个是张伯伦。 “鲍德温先生,对于权力,他向来小心争取和保存,很少利用。他非常聪明,又具备超强的理解力,但是对于细致的行政工作却不够细致,对于国外的形势和军事方面的情况他也不够了解。对于欧洲他知道的不多,而且他对此也缺乏兴趣,但对于英国的政党政治,他有深刻的理解,他善于等待,能保持冷静,即使是不利的批评也能忍耐,能让事态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并且他是个非常果断的人。” “内维尔·张伯伦,固执,非常自信,聪明强干,了解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局势,对国内的政界人物,他有非常精准的判断,渴望能缔造和平,从而作为一个伟大人物被历史记载。” 在分析完对手以后,其实丘吉尔对于自己的政治优势是明显的,鲍德温适合治国,是个好的倾听者,分析能力强,是一个有望带领大国崛起的人,但是缺乏大局观。张伯伦是一个相对来说果断,但是他渴望的是和平而未必有勇气迎接一场世界大战。 而丘吉尔怎么发现自己的政治机会,又如何理性分析自己,走上他想要的政治生涯巅峰的呢?那下卷,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以及他个人的精准判断,当机立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听下回分解。
这本书就像一个流水账,不是非常的有可读性,可能对于研究历史的或者说二战历史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史料,但是对于普通的阅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流程化叙述实在是非常的不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