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昒睆
    推荐

    1.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形成有其特定的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而门阀政治的发展过程,可看做皇权由衰弱至崛起的过渡阶段。 2.苻坚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但时机未到。北方少数民族当权者个人的高度汉化无法短期内带动本民族文化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南北分裂,早在过去就埋下了伏笔,是历史之必然,而南北统一,更是需要时间,好在,对于南北统一,历任的有志君王都有统一的认识,中国,有统一的文化基因。 3.谢安、恒玄之后,门阀再无能决定朝局的权臣,而门阀政治也推出了历史舞台。作者提到世族内部通婚,是东晋末,门阀人才凋零的重要原因之一。观当世的几国皇室,也可印证观点。 4.经济实力可以让家族扎根绵延,而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可以让家族鼎盛。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Luffy
    推荐

    门阀政治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各相执政,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基本格局仍是门阀大族与司马氏共同执政,而刘裕的崛起和孙恩卢循之乱则是门阀政治的终结者,门阀政治结束的过程,也可以看作司马氏政权衰落的过程。这一重大变局处于历史特殊时期,并且作者认为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分别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讨论了门阀政治的形成发展以及衰落,书中旁征博引,从各种史料中抽丝剥茧,其中对桓温身世和北府兵的研究部分引用史料之详细、考究之严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青山如是
    推荐

    本书是关于东晋历史研究的扛鼎之作。“门阀政治”这个概念应该就是从这里出去的。 所谓“门阀政治”,指的就是特定的从司马睿南渡到刘裕立宋的东晋这一段时期内的政治形态,主要表现为这段时间内,士族势力与皇权平行或超越于皇权,门阀政治取代传统的皇权政治成为主旋律。在这个时间段内,门阀士族是整个社会政治的主角,也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司马睿之前和刘裕之后,皇权都是社会政治的主旋律,门阀政治形态也便不复存在。 这种门阀政治的存在基础有赖于三个条件:一是成熟有力量有影响的士族阶层的存在;二是丧失了权威但尚余有号召力的皇统的存在;三是外部有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前两个条件使得皇权和士族势力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关于第三个条件民族矛盾,作者指出,苻坚之所以无法统一全国,主要是那时北方的民族矛盾远未消弭,所以淝水之战更多是一场入侵战争而还没有变成统一战争。就是在这种外界条件下,才使得东晋士族和皇权之间的微妙平衡可以持续斗而不破地存在着。 从司马睿南渡之后,东晋的门阀政治主要经过了琅琊王氏(王导、王敦)、颍川庾氏(庾亮、庾翼)、谯郡桓氏(桓温)、陈郡谢氏(谢安、谢玄)和太原王氏(王忱、王恭)这几个阶段。晋帝扶持庾氏以抗衡琅琊王氏;庾氏在势力衰落后为桓温所灭;王谢通过非武装的政治斗争抑制住了桓温;淝水之战后谢氏的遭猜忌和其冲退的家族性格也让他们逐渐远离主流政治舞台;最后登场的太原王氏已经充分体现了士族势力的普遍衰落,在各自分别依附于君相时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也成为了这段百年门阀政治史的谢幕曲。 士族之间或斗或合,虽然也有像王谢抑制桓温这样的“文斗”,但通常掌握军队才是最大的筹码。在长期的发展斗争中,主要形成了荆州—襄阳和建康—京口这样的上下游对峙结构。荆襄占据地理优势,而建康则占有道统优势。外围的军事力量主要来自于流民及流民帅,如著名的北府军,大部分应该就是由流民及流民帅组成及传承下来。等到门阀士族势力衰落之后,这些流民帅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政治力量,在杨佺期和刘牢之的失败之后,最终在刘裕手上完成了改朝换代、回归传统皇权的历史任务。 本书的很多观点鞭辟入里,极具洞见,是真正的大家之言。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四川盆地
    推荐

    首先声明,之所以点一般而不是推荐,不是书本身不行,而是于我当前没什么实用(当然,我知道,以这种功利目的读书,本身不一定正确)。 作者史学功底毋庸置疑,旁征博引如在指间,间或有不同于前辈学者的观点,也颇具说服力。 叙事手法有类《水浒传》,以一人物引出下一人物,先铺垫,后发展至高潮,最后为下一人物出场埋下伏笔,吸引读者不断看下去,在没看到最后之前,都猜不到结局(当然,对于东晋历史很熟悉的人可能早就知道结局了)。这种人物交替登上历史舞台的写法也暗合了东晋门阀势力交替兴衰的史实。 神州陆沉,衣冠南渡,王马共治,门阀迭兴。历史已成过往云烟,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后人可能也说不清楚[大哭] 我没有看过严肃的历史学术论文,凭感觉,本书应该算是普通历史爱好者能看懂的最低要求的历史学术论文,比通俗的历史书要难读得多,不是真正的史学爱好者恐怕难以卒读,但是较之真正严肃的历史学术论文,本书的文字应该还是要平易近人一些。简而言之,比二十四史简单,比三国演义稍难。话说好久没有读文言文了,文言文那种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感觉,真是现代文所不及的,读来酸爽过瘾! 如果真要探究读完本书有何用,我想最大的用处是更深刻的理解了人和历史的复杂性吧。我个人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都是正统的,人物忠奸善恶分明,王朝强弱盛衰立判,没有模棱两可的。可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阅历越来越丰富,是非黑白的界限反而模糊了。以东晋为例,王导是忠臣还是奸臣?说他是忠臣也对,因为他自始至终维护东晋皇权,说他是奸臣也对,因为王敦两次反叛他都暗中勾结。现代人恐怕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但是如果回到他所在的年代,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可能就觉得他的做法再正常不过了。晋元帝司马睿不过是皇室的偏支,在渡江之前资望实力恐怕连王导王敦兄弟都不如,彼时他们都是晋朝臣子,是王氏兄弟扶他登上帝位建立半壁江山的。所以王导需要的只是一面旗帜,一面让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共同站队旗下的一面旗帜。所以他既不允许晋帝削弱士族力量,也不允许士族擅移晋鼎。到底应不应该北伐,所有力主北伐的人都是忠臣吗?以前我可能会说,当然了!现在不敢说了,扬言北伐的人真的是想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吗?未必吧!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借机扩充自己的实力罢了,这也就罢了,如果真的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草草北伐,那真是祸国殃民国之巨贼!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读完这本书,和读完《万历十五年》的感觉是一样的,两个字:难受!因为价值观模糊了,是非善恶模糊了。 都说读史知兴替明得失,看过了这些风流人物一世枭雄的平生,反诸求己,在这纷纭人世间,当何以自处?我想,青年时代的价值观可能不成熟,但它往往是最纯粹的,那个时候我们相信善良,相信正义,相信勤奋,相信爱情。现实逐渐让这些最初的信仰变得模糊甚至破灭。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应不应该学会圆滑事故,学会虚与委蛇,学会与世沉浮,学会和光同尘。我觉得,可以,而且有的时候可能还是必须的!因为人和事本来就存在客观复杂性,不可能人人都有相同的身世背景性格志趣价值观,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皆大欢喜。然而,我们的事业还是要前进,所以有时不得不做一些妥协折衷。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初衷,后来的种种经历只是对方法的修正完善,而不是改变我们的初衷,初衷就是我们的目标。以始为终,方得始终。这或许就是“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含义吧!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YueYuan
    推荐

    门阀政治的特点就是“有家无国”,东晋以及宋齐梁之更替概莫如是。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方心
    推荐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司马与桓庾王谢共天下,才形成一个百年偏安的门阀政治局面。 关于门阀政治,以往的研究者多是从士庶对立的角度加以讨论,很少谈及流民和皇权问题,田余庆先生则钩玄索隐,独辟蹊径,从皇权、士族、流民三方的势力平衡出发,以小见大,第一次展示了东晋门阀的全新全貌。 对于东晋历史,如果说气魄恢宏、善于从宏观治史的陈寅恪先生似鲲鹏过海,那么思维缜密、更喜从细节推理的田余庆先生,便如同蜘蛛织网,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其考证严密,文采斐然,足称大家。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Jacob🌍
    推荐

    豆瓣评分9.5 必读经典,豆瓣历史榜单仅次于《史记》,排名第二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晓阳
    推荐

    #5@2022#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是江左东晋时期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是皇权不振与士族专兵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田余庆老师通过对几大士族——琅邪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及太原王氏——此消彼长发展脉络的梳理,力图还原东晋百余年政治变迁。 门阀政治始于“王与马共天下”,其萌芽是惠帝末年和怀帝时,以司马越与王衍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先有司马越、王衍遣晋琅邪王司马睿与王导南渡徐州,后有司马睿、王导在江左独立经营,使晋室社稷得以延续,开创东晋南朝在江左立业局面,同时也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颍川庾氏在江左之兴,主要得益于庾氏联姻帝室的家族关系和庾亮出入儒玄的个人素质。 “从客观作用说来,与琅邪王氏合作,巩固琅邪王氏首创的门阀政治的,是颍川庾氏;结束“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使琅邪王氏转衰的,是颍川庾氏;使江、荆、梁牢固地连为一气,并取得襄阳以巩固荆州,为桓温的崛起创造条件的,也是颍川庾氏。颍川庾氏居琅邪王氏和谯国桓氏之间,起承先启后的作用。” 谯国桓氏或为东汉大儒桓范后裔,为避预于曹爽之狱而被诛夷的桓范,而“庙祭不及于祖”。 “桓氏家族在魏晋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桓范被诛,桓氏门户骤落,是第一次大变化。桓彝于东晋初年重兴家族以后,桓温秉权,至于求九锡,为王、谢诸士族所抑,是第二次大变化。桓玄起事以除司马道子父子,得到士族支持,至于废晋立楚,是第三次大变化。刘裕灭桓玄,桓氏家族势力彻底消灭,是第四次大变化。” 借北府兵,以淝水之战卓越功勋,陈郡谢氏得以进入士族最高层。 “陈郡谢氏在东晋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以谢鲲、谢尚、谢安三个人物为代表。谢鲲跻身玄学名士,谢尚取得方镇实力,谢安屡建内外事功。谢氏在东晋,不凭挟主之威,不以外戚苟进,不借强枝压干。处贵而遗权,正是谢氏自守的门风。” 到太原王氏,门阀政治已然强弩之末,只能依附于而无力超越于皇帝(孝武帝)或相王(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权威而起作用。“太原王氏居位的门阀政治,实际上是回归皇权政治的过渡的一步,是东晋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的终场。” 五家之外,还值得一提的就是郗鉴,以流民帅身份,创建北府兵,平王敦,助王导以抗衡陶侃、庾亮,在平衡皇室与士族力量,护持江左安定发挥重要作用。但高平郗氏的影响也仅限于郗鉴,其后便淡于历史舞台。 “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乔傲龙
    推荐

    老辈史家的踏实学风和朴实文风令人心生感慨,现在的很多文章,架子虽大而干货很少,或故作高深以掩饰空洞,或假学术之途行干谒之事,皆欺世盗名,真不足论也!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蒋鑫昂
    推荐

    作者引用了各式各样的史书典故、记载,使得本书较为晦涩难懂。 东晋时期,司马睿逃亡吴地,皇权被大大削弱,此时士族的力量已逐渐超越皇权,控制了政权的军事力量。 王、谢、庾、桓家族依次控制了朝政,皇帝渐渐变成了象征傀儡。 枪杆子里出政权,士族若要掌握朝政,必须拥有一只强大的军队,如恒温、谢安、王敦,这样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需在朝廷中广泛安插自己的人,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家族势力随之庞大起来。 但是领头人死后,整个家族都会被皇帝打压削弱,桓温死后,桓玄不堪被压制,起兵造反逼晋帝退位。 宗室和士族争斗了近一百年,双方均已元气大伤,此时次等士族刘裕渐渐崛起,消灭孙恩义军、讨饭桓玄势力、北伐增加个人资本、逼令晋帝退位、以宋代晋。 刘裕起兵的资本在于他是“北府兵”集团的高级将领,“北府兵”领袖刘牢之优柔寡断,最后众叛亲离被迫自杀,北府兵也遭到桓玄的大力削弱,为刘裕起兵提供了理由。 当然刘裕的军事才能、政治水平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成为灭亡东晋的最后一根稻草。 门阀政治是在皇权衰弱的情况下产生的,早在曹丕时期就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实力依然不容小视,但皇权和士族间的平衡并没有被打破,“五族乱华”之后,司马氏集团名存实亡,依赖士族成为必然,由此造成了东晋一百年的门阀政治。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政清
    推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时期,四大家族构成以前有王导,后有谢安开创维系的门阀政治,在中原大乱时保证了东晋的百年偏安,促进了江南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难民赢得了稳定的生存空间。这一时期,皇权与贵族政治共天下,是先秦贵族政治的回光返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实现了权力制衡,从而激发了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吹魏晋风度池水的又一层瀾。同时由于高标郡望,门风优美,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冶强盛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数盛时代,然门阀制度终不可能开辟出新的政治制度,只是苟且偷安,维持现状。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门阀贵族的风流余韵终将雨打风吹去,那堂前的燕子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政治终于烟消云散,从而回归政治常态—皇权。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分裂de双子
    推荐

    这本书是需要对东晋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去深读的!田师总结了东晋发展过程中几位权臣的家源及发展,对东晋的影响以及相互对峙,通过经济,文化,政治多维度描绘了东晋门阀政治生态,值得一读!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春丽
    推荐

    很多年前朋友力荐,这次又说是经典,翻阅,偏学术,学术上的价值更大??翻阅完了,不是太合胃口。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william
    推荐

    2020-89《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东晋(317-420)这仅仅103年时间,偏安江左的一个短期政权,一直被史学家翻来覆去的研究和考据,当然,也被很多人喜欢探究其中人情世故。 也不知怎么留下那么详尽史料(《世说新语》《资治通鉴》似乎是主要出处),几乎所有史学大家,都对这个朝代翻来覆去的分析,因此这本书考据详尽,出处确切,可谓史学典范。 可能在政治生态学来看,东晋门阀政治鼎盛之态是绝无仅有了。 如书里概括,正是因为皇权不兴(比较也不是正统继承,更像是捡来的),而相权独大,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治理局面。这个由王导与司马越开局的东晋政权,一路直到最后的太原王氏攀附司马道子,都是一种诡异的平衡。 东晋,这个“变态”(田老原版评语)政权,其中的皇权自然还是司马家,相权则一路由琅邪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谯国恒氏,太原王氏,轮流转手;中间穿插高平郗氏,鄱阳陶氏等强权,再加上北府军,流民帅刘牢之,刘裕,孙恩等兴替。 而这十来个因时局变动而迁来江左的大户,又因为宗族,姻亲,师生,同乡,同袍等众多关系,互动互助互斗。 专门讲政治,就已经千丝万缕,头绪万千,完全顾不上王羲之,谢灵运,陶渊明文人墨客的千秋典范了。 书当然是好书,界面“不太读者友好”😄。 其中太多古地名,古名称,甚至行文用笔,如果不翻查资料,容易看的稀里糊涂,但认真看下去,又刷新认知。 比如对我来说:王谢堂前燕,不是一个妈,也是看完书才知道的,所以希望你们看完也能得知点啥。

  • 汉英对比与英语学习
    杨晓明
    推荐

    这本书其实有点晦涩难懂,能坚持看完实属不易,我希望能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明白什么是“门阀政治”。 八王之乱后,晋室衰微,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住中原,晋皇室与一部分士族被迫南迁,史称 衣冠南渡, 晋王朝的元气在内乱中几乎消耗殆尽,南渡后皇权旁落。这次皇权旁落没有旁落给外戚、宦官、后宫,而是旁落到了随皇室南渡的士族大家手里,皇权政治变成了门阀政治。 接下来百余年,就是政治权柄在不同的士族大家之间传来传去的百余年。这百余年掌权的人可能不同,但政治格局基本相同。 帝王想不想拿回权柄?肯定想; 掌权的士族大家想不想取而代之?肯定想; 南北分裂,有没有人想一统天下?肯定有。 既然如此,为什么门阀政治能持续百余年呢?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1、一个丧失了权威,但仍然有号召力的皇统的存在 2、一个有力量,有影响力的阶层,即士族的存在; 3、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 这三个条件一起造就了门阀政治。 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要么是皇统足够强,要么是足够弱,弱到被士族取代,而成为新的皇权政治; 如果没有第二个条件,司马家族势必会自我膨胀,也许会酝酿新的N王之乱; 如果没有第三个条件,南渡的江左政权可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三个条件再进一步聊聊, 当时北方正处于“五胡乱华”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入侵,才有了衣冠南渡。迫于北方的压力,南方的政治权柄虽然在几个世族大家之间换来换去,但始终能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从皇帝到士族,都不想破坏这种平衡, 皇帝要靠士族来坐稳皇位,士族要靠皇帝来取得权柄。 当民族矛盾消失的时候--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时候,中国大一统的机会就成熟了。 苻坚大帝的淝水之战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原因还是内部的民族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祸起萧墙了。 先这样吧,end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