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的力量

微积分的力量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微积分的力量
    Willie/ly
    推荐

    尼采曾提出“永恒回归”(Eternal Return) 的概念:他认为宇宙里的能量不灭,且时间是无限的。在无限的时间里,有限的力在无限的时间中运行,事件必定能够重复出现。想象时间无限地向既往延伸,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物,必然已经发生过。宇宙中发生的事件不停地进行随机排列组合,由于时间的无限性,事件最终一定会出现重复的排列现象。 《哈扎克词典》里也有一段话,:“我认为光阴荏苒,但万事依旧,岁月流逝而世界永恒,不过,世界在空间里变化,它创造出无数种形状,又将这些形状如同洗牌一般弄混,又像授课一样,将一些人的过去当作将来教授给另外一些人。在此,一个人所有的回忆、所有的记忆和现时的一切,刹那间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身上变得具体了。” 在《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里,围绕一片开垦地,写出了112个故事。每个故事又通过种种不起眼的细节,缠绕在一起:梦境、地下室、蘑菇、天空、云杉、修道院、月亮、荒地、果园、城市、边界、刀具、假发、月亮、爱情、阿格尼、死亡、消失等。扑朔迷离地如同夜半的梦境。这梦境,刚醒来后模模糊糊地记得一些又不记得一些。等到天光大亮,白日里琐碎嘈杂喧闹一起,便全都忘了个干干净净。 但所有这些,不过是指向同一副画面。 第41章《彼得》最后一段写到:“在他昏昏欲睡的大脑中出现的最后画面,正是对阿尔本多尔夫木箱木偶戏的回忆——一些小小的木偶在用油彩画出的景物里移动,完成给它们规定的机械动作。走着的是木头人,赶着的是木头乳牛,奔跑着的是木头狗,有个什么人木呆呆地笑着;高一点的地方是另一个形象:挑着水桶,招着手;画出来的炊烟升上了画出来的天空,一群画出来的鸟儿向西方飞去。两对木头军人没完没了将彼得·迪泰尔的木头躯体从一边搬到另一边……” 第44章《圣女传》写到:“下方,人们在路上行走,赶着犍牛,狗在奔跑,有个男子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地响着,刺激得人的皮肤发痒,高一点的地方走着个人,扛着一只捕获的野兔在招手,烟囱里的炊烟袅袅,缭绕升上天空,鸟儿漠然地向西飞去。帕斯哈利斯见到这一切。” 第45章《大麻做的糕点》写到:“下方,人在柏油路上行走,在赶着乳牛,狗也在奔跑,有个男子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地响着,使人觉得皮肤发痒;高一点的地方走着个人,扛着一只偷猎的野兔,在向什么人招手。烟囱里的炊烟袅袅上升,鸟儿向西飞去。这画面持续存在,没完没了,似乎是永恒的。是场面巧遇了人,而不是人巧遇了场面。” 没完没了的场面,没完没了的人,没完没了的永恒。事实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轮回才是永恒的。如果永恒回归理论存在,那么,在永恒的轮回里,重要的便是寻找让人心安的人或物。其他种种,不过作壁上观。 像《百年孤独》、《哈扎克词典》、《荒野侦探》《2666》、《小径分岔的花园》,某种程度上其实展现的都是同一种东西。你是什么,便会寻找什么。你寻找什么,便会成为什么。你成为什么,便得失去什么。

  • 微积分的力量
    三金瘦三斤
    推荐

    托卡尔丘克,她身上有一切女作家的灵动与天才。 不了解波兰的历史会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 微积分的力量
    周红英
    推荐

    书的内容和作者我就不妄评了 总之很喜欢阅读 而且还会回头再读一遍的 但再次,还是说一点点 关于气味和味道 天空大地森林青草房子太阳雨水动物植物干燥潮湿生与死快乐悲伤小径地下室白天黑夜这人那人还有这的那的 一切一切 都有其气味 都能闻到其气味 也即是说人是活在气味中 并伴随着无限的想象 你我还会无聊吗

  • 微积分的力量
    Luffy
    推荐

    这本书有种不同寻常的魔力,每当觉得它快要有些乏味的时候总能出现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书中的各种异化都让人沉醉,库梅尔尼斯的经历最有代表意义,“我们的世界住的是熟睡的人,他们死了,却梦见自己活着。不断有熟睡的死人移居这个世界,他们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人,即那种第一次活着的人却显得寥寥无几。在整个混乱的世界上,我们中谁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只是梦见自己活着,还是真正活着。” 托卡尔丘克把对蘑菇的迷恋散布在各处,蘑菇在她看来是值得惊叹的东西,这个隐喻贯穿始终。于哲学的思考和故事融为一体,丝毫不显得突兀,比起所讲述的情节,文字本身的感染力更强,比太古还要成熟。

  • 微积分的力量
    灵玉
    推荐

    如梦的书籍,恍然如梦般的看完,庄周梦蝶般的总结… 这本以“梦”为主的书籍,看完也没有很懂。阅读每个章节人物不同、描绘不同,只想到一个词来形容“光怪陆离”。 “梦”庄子《逍遥游》曾说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梦中人经历的事情,就如作者的记述,虽未曾真正领悟却由“梦”之主题,感叹我们何曾不是梦中人,梦中表现的人,看起来怪异,或许是真实世界中人之映射。 人生如梦,如梦人生,诚非虚言。 此书中看到有些句子有些触动记录笔记,也算有所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或许无需看懂很多,既然如梦,那自行想象吧,有自己所感就好~

  • 微积分的力量
    Bling番茄 ✨
    推荐

    因为对波兰的文化社会背景不够了解,只知道波兰一直动荡不安,尤其是冷战时期遭受了很多劫难。而且,由于害怕被剧透,害怕自己的理解固定在一个框里,所以我读小说会把序放在最后看。现在看了序,嗯,有种“这次阅读理解不及格”的感觉。 好了,现在说下自己表面的理解吧。 非常喜欢作者的文字和无穷的想象力。 有些故事像是耳边低语,有些故事像是无意义的碎碎念,有些故事读来怅然若失,一声长叹,有些故事戛然而止,让人不知所以。可是,所有的故事,都笼罩着无法言说的沉郁,读着读着,就会突然热泪盈眶。 作者笔下的世界,魔幻而又怪诞,仿若是一片阴白色,黯淡阴郁的群山,沉闷的河流,死气沉沉的森林所以很想撕开笼罩着那个世界的所有,不知道那里面会不会是一片奇丽绚烂。书中的很多人,他们的一生仿若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他们对未来也仿佛没有期待,只有惶恐。 虽然很多隐喻不知道,也许我理解的和文字背后的意义也有所出入,但就像作者所说: 我能从不同的观察点看到多少种世界,我就能生活在多少种世界里。 也许,我可以从作者构建的这个观察点,对她和她的世界从此多一些了解。 还有,没有灵魂的皮耶特诺,这片被“诅咒”的土地。 “但愿你的土地颗粒无收,但愿你孤独一生,但愿你一直疾病缠身,但愿你的牲畜纷纷倒毙,但愿你的果树不结果子,但愿你的牧场连遭火灾,烧得寸草不留,田地给洪水淹没。” 但是不论哪一代主人,都会像刀具匠一样,重新振作,把这片土地变成自己新的家园。因为他们有蘑菇性啊。 我会是淡漠、无情的蘑菇,会有冷而光滑的皮肤,既坚韧又细嫩。我会阴郁、怪异地长在翻倒的树木上,总是默默无声。我会用伸展开的蘑菇趾尖去吸吮树中残留的一点阳光。

  • 微积分的力量
    brilliant
    推荐

    真是一本奇书📖 随手摘出一些令我感到惊艳的句子(略微凌乱)—— 世界并非只是一片漆黑。世界有两副面孔,它对于我们既是白天的房子,也是黑夜的房子。 你的房子是你更大的身体。 它在阳光下长大,在夜的寂静中入睡。 它有时做梦。 难道你的房子不入睡,就是说不离开城市, 以便能出现在绿荫丛中或是在 小丘顶上? ——K. 纪伯伦 ––––––––强行分割线––––––– 意外地透过这句话得到了共鸣——那个小家伙,努力表现得认真倾听我所说的话,但其实我知道她对我说的并没有感觉,即便我长篇大论一大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像一棵被砍下的死树。(此处有点想@打窗风雪你来看看 嘿嘿嘿😈找到如何艾特书友的办法啦~只是评论区不能艾特人 ) 没有感觉,像一棵被砍下的死树 我只想说太爱这个表达了!没错就是这样!她耍手机的眼球没有像我期望的那样停止,而她做其他事的动作也没有失去机械的流畅。 因为在我说话的时候,器皿的叮当声没有像我期望的那样停息,而她的动作也没有失去机械的流畅。我甚至觉得玛尔塔有些残酷,这种感觉我有过不止一次,也不止两次, ‘我渴望爱情,但这种爱情并不存在。总之,一切都该结束了。 梦总是有意义的,从来不会错,是现实世界没有成长到梦的正常状态。 昨晚做了一个梦,虽然很荒诞,但是却莫名有点符合、可以拿来印证这句话。 这个梦很离奇,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梦到某个小区单元楼六楼的邻居的儿子发生意外死掉了,可是三楼的邻居却好像不具备一点同理心,居然要求她……干嘛来着我给忘了,早上刚醒来的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现在已经是晚上了,基本忘光光了。但反正就是很过分、很不可思议,而让我记忆如此深刻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那个三楼的女邻居是我的妈妈。就离谱!!!! “就是说您梦见了我?这是难以理解的奖赏。如此梦见一个不相识的人,一个住在国家的另一端的人……哎,说说看,在这个梦中发生了什么事?”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只是您曾对我说话。” “我说过些什么?” “说我是个不同凡响的女人,说您爱我。” 他把响指打得噼啪响,慢悠悠地望着天花板。 “这是结识异性多么奇特的方式。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小故事是怎么回事呢?怎么诞生的呢?也同样离奇古怪。 在旅游中需要安排好自己,使自己能适应这种活动,使自己能适应世界。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到自己身上,想着自己,自己照顾好自己。旅游中最终总要碰到自己,似乎自己就是旅游的目的。在自己家里可要自在得多,只不过是简简单单待着而已,无须为任何事去奋斗,也无须去谋取任何东西。无须操心铁路交通的连接和列车的时刻表。无须庆幸、赞叹,也无须心烦、绝望。完全可把自己放在一边,而那时获得的感想会最多。 玛尔塔在每个句子之间都留下了许多空间。 那时她的手指醒来了,忙活着拿些编得很特别的发辫或是头发分缝的精美结构给我看。 这句话的亮点在于“手指醒来了” “播下沉默,扩展,贪婪地争夺空间” 在我俩之间播下的沉默,自己播下的沉默,向四面八方扩展着,贪婪地跟我们争夺空间,让我们连呼吸的空气都没有。我俩沉默得越久,开口说话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小,一切可能的话题就显得越遥远,越不重要。这种沉默常常是柔顺的,温和的,有如多孔的人造纤维,给人以干爽,愉快的触觉,像那丝绸。 我们之所以是人是由于忘却和漫不经心。 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拯救那种正在瓦解的东西,而不是创造新的东西。 我们的世界住的是熟睡的人,他们死了,却梦见自己活着。因此世界上的人越来越多,不断有熟睡的死人移居这个世界,他们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真正的人,即那种第一次活着的人却显得寥寥无几。在整个混乱的世界上,我们中谁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只是梦见自己活着,还是真正活着。 因此风景才如此易受那些看它的人的情绪影响。人在风景中看到自己内在的不稳定瞬间。人到处看到的只是自己。这就是一切。这是玛尔塔想告诉我的。 我们打开了明亮的电脑世界,整个傍晚我们都沉没在这个世界里了。我们的面色在荧幕虚假的阳光的映照下变得惨白,有如一些幽灵。 我意识到所有的白色都是违反自然的。大自然中没有白色。甚至雪也不是白的,而是灰色的,是闪着金光的黄色的,也可能是蓝色的,像天空,或者是黑色的,像石墨。因此白色的台布和被单会造反,因此它们会一个劲地变黄,仿佛想使自己摆脱这种不真实的化装。通常的洗衣粉对此毫无办法,如同人类的许多发明一样,它们只是反射光线,加倍制造错觉。 人们自以为在发表见解,却像撒下的蒲公英籽那样扰动着空气。 遗憾的是,我们对活在我们前头以及活在我们以后的人一无所知。也许一切都是周而复始地自我重复着。 我曾对玛尔塔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幢房子——一幢是具体的,被安置在时间和空间里;另一幢是不具体的、没有完工的,没有地址、也没有机会在建筑设计图中被永远保留下来。我们是同时生活在两幢房子里。 这本书所带给我的美感,大概就如欧阳老师形容《蒹葭》那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迷迷濛濛,缥缈朦胧。(说大白话就是,因为看不懂,所以觉得很美。) 各种奇怪的小故事,和我与玛尔塔相处的一些小故事,共同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故事情节。很多让我觉得惊艳的话,所表达的内涵,其实早在其他书里感受过了,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也有可能是因为目前我的水平有限,只能感受到这些我已经领会过的东西,就像文论老师讲的那样,“我只能看到一只鸡”。 对于这本书的类型定义,我还是想把它归为日记。因为最主要的叙述者,是“我”。由“我”来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己所听到的、读过的别人的故事。在每一个小章节的结尾总会带上几句“我”的吐槽、感慨和哲理发言。要说它乱,它也确实乱——没有什么主要线索、主要情节;每个小标题看起来像是随便取的,毫无关联;甚至每一段重复章节的循环里,前后章节所讲的内容说变就变,就那么突然地换了另一个主角,就像我们坐在一个黑暗的观众席里,台上的一个女演员演得好好的,或者说,演着演着就说完了台词,说完便下场,换另一个毫不相干的男演员上来讲话。这种感觉就很神奇。可是它又不是真的那么乱,它就像古老的新概念英语教材一样,每几个单元一个循环,下一个循环所要讲的语法点还是这几个,但是故事已然不同了。这表现在小说里就是,同一个舞台,不同的演员依次或者不依次上台讲故事,然后这一幕结束了,到了下一幕就又是他们几个依次或者不依次上来讲故事。故事情节本身是发展的,就像那个可能患有跨性别障碍的男人,先是倒叙介绍结果——由“我”把已经写成的圣女传讲给玛尔塔和我们读者听,接着又由玛尔塔发问:他是从哪儿知道圣女的故事,又凭什么写出来的?于是开始展开顺叙讲述这个渴望变成女人的男人的故事。 虽然我现在可能看明白了这些不同的故事是怎么回事,但就像一本日记那样,它只记叙了从xxxx年到xxxx年的故事,前因后果,或者说故事的结局,是不明确的,暧昧的。这样一来故事本身就又披上了一层朦胧的外衣。而想要表达这种感觉的我,是表达不出来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语言的无力感。 也正如前面所说,“我只看到了一只鸡”,还有“其他的鸡”我没有看到。比如说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日记本,为什么能够获得诺奖?有人说是因为它有着与二战有关的大格局,虽然我没有深入了解二战的结局对波兰人和德国人具体有着怎样的影响,但是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我也确实能略感一二。怎么说呢,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不可避免,迫于无奈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城市的发展与周边生活环境的状况不一致现象……可以说是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可它终究还是写出了“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东西”。 在写下这乱七八糟的话前,我刚好看到了一位书友摘自大学教授的话,大意是说书评不是阅读感受,不是要我们表达主管情绪而是要我们客观地去分析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本书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这话不错,确实如此。可问题是,我又不是要交作业给老师看,好让他给我打高分,我为什么要在一个阅读课外书的、颇带娱乐性质的社交平台上,如此毕恭毕敬拘泥于格式地去完成一份很好看的书评呢?(何况我现在已经在尽力避免打分,也就不算是书评了吧,尽管平台必须得给这些文字一个分类的地方,将它归为“书评”或者“点评”) 啊 随心所欲地说话不好吗😆😆人陶渊明不就是不在意,不着意于去描摹自然景物,随心所欲、随性而为,写下了许多性灵文字,达到了山水田园诗的顶峰? ✓读完这本书,我又收获了一个文学意象——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欢迎来我房子里玩耍啊 可爱的友友们[哇] (好吧写完发表不了的原因竟是我没有在三选一的评价里作出评价……)

  • 微积分的力量
    一笑
    推荐

    在白天活着,在夜晚梦着。你说你醒着,可是,梦里的你怎么不会笑了呢?一个真实的梦,记得那时的心跳,宛如我在你的梦里活着。

  • 微积分的力量
    Claire
    推荐

    这类小说要么有人看不懂,要么有人舍不得看完,交叉叙述,题材多样,看似混乱的一个个短篇到最后都是互相连接,并且很多哲理性的句子引人深思,一部读后令人回味的文学作品,精彩

  • 微积分的力量
    红红🍇
    推荐

    奥尔加的文学写作风格仅仅由于早年学习心理学的关系吗?她的母亲是一名波兰文学教师,曾经奥尔加打算学习文学,出于一种对父母的叛逆(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态)后来她选择了心理学专业。但那是80年代初的波兰,那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时期,Marshall Law, 空荡荡的商店,大萧条... 我想心理学在那样的时代条件下也只是逃避现实,当然,现实可以从很多角度被感知,可是在那个年代的波兰,那意味着没有客观的东西,我想这才是形成奥尔加写作风格的最主要因素,不像西欧作家那么相信现实,她没有耐心用非常线性的方式来发展一个故事,因为那个时代的波兰,那里发生的故事不是线性的,而是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错,所以可以理解为何她的作品是以一种神秘的、宗教的方式思考。读她的作品,有时我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她作品里无意识的隐喻,比如第三章《玛尔塔》里写道“...我们遽然憬悟,房子是建在河中的...”,(那一整大段里最深刻的元素是水,小溪,河...)水通常在心理学里象征一个边界,一个我们可以跨越的边界的象征。水可以是平坦的,也可以是危险的,但也是多产的,给了动植物生长的动力,所以水是意义的无限容器。当我看地图,我觉得河流的形状和人类的神经和静脉的形状是一样的。所以怎么解读她作品里的含义,是看个人如何看待一个事物的象征。而奥尔加作为一个作家,她负责给出疑问和展示奇怪的东西,而不是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否则作家早就成了科学家。而不同的读者,就应该各自感受不同的感受。

  • 微积分的力量
    阅读游走
    推荐

    看不懂现代文学译著的我,也被这本书深深迷住了。本书首先要赞的是“译序”。很多现代文学译序,要不是译者没看懂乱讲,或者是自以为是。而本篇译序却是贴近作品的提纲挈领。查译者,原来是大咖,华沙大学毕业的北外波兰语博导,87岁,73岁时的译著!没有这篇译序的牵引,本书的美至少被打对折。 意识流,现代文学译著比现在艺术更难搞懂。形式千奇百怪,内涵扑朔混沌,再加上混搭,说光怪离奇都是没有看懂。看懂者一般都在魔仙之间了。“人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不变的是大自然的景观,因为‘人是风景的转瞬即逝的梦’”。本书阅读带入力极强,总是莫名陷入超时空梦幻里,钟表是软的,所有都是软的。

  • 微积分的力量
    随鱼Avery
    推荐

    这是一个描写集体潜意识的高手啊,脑洞流畅又清奇。你总能在阅读时,不经意间可以从某些段落中找到共鸣。 女性思想中特有的我愿称之为“感觉”的东西,作者总能得心应手尽致缱绻地表达出来。一会儿阳光晴朗,一切安静美好,一会儿又魔幻怪诞。既像黑暗童话又似上古神话。 前后章节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有联系,需要二刷。

  • 微积分的力量
    大喵先生
    推荐

    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她将各种修辞风格相互混杂、渗透,是各种文体的杂交:自传体、随笔、叙事体、史诗风格,甚至议论文体,应有尽有。 有时候前面讲的内容,要想看后续得跨越好几个章节才可以看得到,有的甚至在同一个段落中叙述的是两个主人公遇到的人和事,好像稍不留神便会有那种看不懂的意味在里面。哈哈,所以要认真阅读📖嗷~ 但细节描写的时候却又如此的细腻生动,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书中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单线条的故事情节发展,而是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如电影分镜似的纷至沓来。真可谓思维活跃,却又不失章法。 当然,不光作者,翻译作者可能也在其中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整篇下来行文流水,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极其动人心弦而又诗情画意的语句,当然也有那些令人玩味的、信手拈来的成语,……此处罗列几句与大家共飨: 人的生活正是由白天和黑夜组成的,人生活在白天的房子和黑夜的房子里,白天的房子是清明——醒,黑夜的房子是昏惑——梦。 我害怕死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怕死,而是害怕会有这样的时候,那时我再也不能把事情推到以后去做。这恐惧从来不在白天出现,它总是在天黑的时候降临,停留几个可怖的瞬间,如同癫痫病发作。 他一想到自己过去是个怎样的人——心就痛;他一想到自己现在是个怎样的人——心就痛得更加厉害;他一想到自己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心就痛得无法忍受。 那是些亡命的夜晚,战争的夜晚,婴儿的夜晚,暧昧爱情的夜晚;是一些在旅馆、火车站、大学生宿舍、自家住宅的迷宫里徘徊寻路的夜晚;或者是敞开门、打开许多盒子、箱子、柜子的夜晚;或者是旅行的夜晚,那时做梦者往往要跟火车站、飞机场、火车、高速公路、路旁的蝴蝶打交道,他们或丢失箱子,或等票,担心着急,生怕来不及换乘。每天早上可以把这些梦像珠子一样用细绳子串起来,从中就可弄出一个有意思的结构,做出一条独一无二,但本身是完整、美妙、无瑕的项链。 只是房屋上方的森林变得稀疏了,犹如克雷霞的眉毛;她的父亲有系统地不断砍伐幼小的桦树做辕杆和棍棒,砍伐松树做圣诞树,长高的青草使羊肠小道变得模糊,像她嘴巴的线条那样;他们房子粉刷成蓝色的墙壁发白,就像克雷霞的眼睛。 梦,如同橡皮,擦掉了整个旅行。 在我俩之间播下的沉默,自己播下的沉默,向四面八方扩展着,贪婪地跟我们争夺空间,让我们连呼吸的空气都没有。我俩沉默得越久,开口说话的可能性就变得越小,一切可能的话题就显得越遥远,越不重要。这种沉默常常是柔顺的,温和的,有如多孔的人造纤维,给人以干爽,愉快的触觉,像那丝绸。可我有时生怕玛尔塔不能跟我一样感受到这一点,孟浪地突然抛出一句“喏,不错……”或者“是这样的……”或者甚至是一声单纯的、茫然的叹息,来打破我们的这种静默。这种担心开始破坏我从沉默中获得的全部乐趣,因为我不知不觉成了它的卫士,从而也就成了它的囚徒,在我内心深处绷紧了弦,惴惴不安地等待着那些时刻,等待着某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光滑的东西,某种不受约束的出乎自然的东西变成了不可忍受的东西。这可心的静谧终归会结束。到那时我们彼此还能说些什么呢,玛尔塔? 积雪在那里躺到四月,酷似一条吸附在土地上的硕大的白色寄生虫。 我们之所以是人是由于忘却和漫不经心。 任何人只要心中有你,都不可能是卑劣的,因此我也不是卑劣之人。 “我总是怀着你,却茫然不知,就像别的生灵怀着你也一无所知一样。 这些人全都睡着了,陷入了一种实验性的死亡,他们一个挨着一个地躺在城市、乡村,顺着公路,挨着边界通道,躺在山中的旅游招待所、医院、孤儿院,躺在克沃兹科、新鲁达,还有看不到甚至感觉不到其存在的一些地方。这些人被浸泡在自己的气味里,被扔在陌生的床上——扔在工人宿舍的上下铺上,扔在拥挤的、用隔板分隔出卧室和起居室的单间住房的长沙发床上。在每个房子里都有着一些温热的、不灵便的躯体,伸开或紧靠着身子的手,轻微颤动的眼皮,眼皮底下不安地来回游移的眼珠子,呼吸的旋律,鼾声的音乐,陡然抛出的古怪的呓语,无意识的脚的舞蹈,在梦的漫游中寻找被子的辗转的躯体。他们的皮肤冒着热气,他们的思想迷离混乱,无法将它们区分开,无法让人从根本上相信它们的存在。他们的目光在看着某些画面——这正是梦:他们有画面,但他们没有自己。在时间的每一瞬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睡觉。当人类的一半醒着的时候,另一半正纠结在酣梦之中。当一些人醒来的时候,另一些人必须躺下睡觉,这样世界才得以保持平衡。一夜无眠,人的思想就会开始引燃,在世界的所有报刊上字母就会相互混淆,说出来的话语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人们就会试图用手把这些话语推塞回嘴里去。玛尔塔知道,大地上的任何瞬间都不可能仅仅是明亮、紧张和有声有色的;在行星的另一面必定有个黑暗、流动、无声和混乱的瞬间跟它平衡。 我的听觉却被唤醒了,完全控制了我的身体,现在是听觉拉着我跟它走。它沿着房屋的墙壁匍匐前进,谛听着。渐渐从表面上的寂静中隐隐约约传来睡在房子里的人们的呼吸声,起先是轻微的摩擦声、沙沙声在我的耳中喧闹,直到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成了听觉器官,却被自己听到的声音装满了,成了一只肉碗,一只喝干了的玻璃酒杯,成了给挤压到耳壁上的湿润的、丝绸般柔和的耳咽管。我开始平生第一次什么事都不干,只是自始至终地听。 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世界是各种不同的世界。因此,我能从不同的观察点看到多少种世界,我就能生活在多少种世界里。 光生活在人和动物的灵魂里,隐藏在那儿过冬,宛如封闭在一个盒子里;而月亮则是一艘运输船——运载死者的灵魂,将其从地上运送到太阳上。每个月的上半月它都在收集死者的灵魂,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变成满月。在下半月它就将所收集的灵魂交付给太阳,于是朔月便成了一艘卸下了装载物的船,又成了一艘空船。卸空了装载物的月亮就飘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有如一艘泛着银光的空油轮,正准备着执行自己的下一个任务。

  • 微积分的力量
    路易大叔
    推荐

    之前看过作者的《太古》,里面有太多宗教相关的东西。这一篇也是充满宗教性的隐喻,看不懂。

  • 微积分的力量
    绝世而独立
    推荐

    还是欣赏不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作者写的故事我能看懂,但不知道她想表达什么。我唯一感受到的还是故事的光怪陆离以及带一点宗教色彩。还有可能是因为我对波兰非常不了解,补充的关于波兰的常识都是皮毛,读起来有点困难。但是我没有弃书的习惯,看得我这个难受啊……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