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西瓜籽
    推荐

    她把自己的感情,思想琢磨得透透的,也可能正因为太透彻了。我可能读的时机不太对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Catinthemoon
    推荐

    爱不能拯救人 蒋勋先生在序言提到一个“文学的非阅读性。而当邱将信念给lawrance听是,对l说是自己的小说。不已否定这非阅读性了吗?可见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信这种私人的东西,最好不示他人。倘以写一本书的方式写一封封信,对话主体岂不成了读者?是披着信的外套,又称自我剖析史。而明知与读者对话,叙事时将恋人刻画如此不堪,此类人万不可与之相恋。 我很疑惑,为何邱妙津在台湾赞誉如此之高。现在想来,大概那时候女同性恋者少,会书写的les更少,将自己性向道于人前者更是凤毛麟角。大概以一个先驱者的形象激励着众人,不然,我很难想象有人真的喜欢她的文字。 将其归于命运并不能使破败的恋情拥有希腊悲剧式的美。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阿赤
    推荐

    虽然尽量客观去看,但还是看不下去了,有些部分已经让自己感到不舒服了。我认可感情是自私的,但是这种捆绑式,依附式的感情读起来实在让人感到窒息,我爱你所以你必须爱我的情感逻辑,接受不了。暴烈且癫狂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一口脆🍑
    推荐

    这是我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像我这种人,总觉得第一本、第一次这种事情是很有纪念意义的,除了这个意义以外,我也的确很喜欢这本书。邱妙津把我带到了一个纯粹文学的环境,让我站在上帝视角,感受了一场纯粹的爱。 我必须承认的是,我是因为邱妙津是拉拉才去读的这本书。而又是因为知道邱妙津已经在26岁的时候自杀,所以刚开始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些书友对邱妙津的指指点点,我非常愤怒。看到一个拉黑一个:这本书,我看到所有指责作者的都要拉黑掉,你们没有资格评判。看完第五书,我已经被邱妙津的文字弄得非常压抑了,读着那些信件,仿佛我是收件人,读着对方对我一句又一句的控诉。我在想,我没经历过那样的爱,为什么要经历感受一次极致的爱带来的道德绑架呢?:我不要有邱妙津这样的爱人。看完第十书,我说:我现在,很想有一个像邱妙津的女孩子来爱我,哪怕最后会很伤很伤,我也想感受一次,这样非常纯粹的浪漫主义的爱。那现在呢?现在我觉得我承受不住像邱妙津这样的女生的爱。 邱妙津的爱太热烈,太绝对了。但是絮也曾经回应给过邱妙津同样热烈的爱啊。 “晚安,Zoë,我燃烧中的纯氧。”“如果有一天你爱上别人而不爱我了,我可能会封闭、干枯至死,但我不会、绝对不会扭曲自己,因为我仍然会相信你,过去、现在、未来的你,你能了解其间的因果关系吗?”“Zoë,可不可以请求你这一辈子,不要“放我鸽子”?” 你不能说,被抛弃的那个人还是那样热烈,那她就是可怕的,不懂得爱的。 爱或不爱,懂或者不懂爱,外人没有资格去判定。又或者说,你是有多懂爱吗?就凭借着别人信件的只言片语对别人下了定义。你敢像邱妙津那样坦诚吗?你敢把你在爱情里所有的想法都诉诸于众吗?你敢将自己在一份感情里的所有所作所为剖析给世人让世人评判吗? 再回到邱妙津这个人身上,透过她的信,我好像在身边很亲近的一个女生身上发现了一点点她的影子。“拯救、世界、生命内在、灵魂、生命的意义、纯粹、吞噬、驯化……”她们好像每天都在思索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喜欢从微小的事情中去探寻宏大的意义。我不得不说,对于她们体现出的这一点,我是又抵触又喜欢。抵触可能是不理解为什么每天要去思索那些很空?的东西,然后整个人看起来很抑郁。喜欢又是因为我自己从来不会去探究这些,所以我喜欢这种细腻,喜欢她们每天都可以有那么多的感悟。再说处理感情的方式,你很难想象平日那样温柔的女生会在感情中骂人说脏话的吵架。她的解释是:说脏话吵架只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和爱不爱你无关。就像邱妙津在遭遇絮的背叛时,动手打人一样,爱是肯定爱的吧,只是采取了一种恨不正确的方式去宣泄愤怒。 我理解吗?我理解她们,爱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如果怎么样做了就是不爱。那我接受吗?我不接受。我绝对不能接受我的爱人在吵架的时候吼我,更不要说脏话和动手。所以,看完整本书以后,我想,我更喜欢有邱妙津这样一个好朋友。我可以听她讲述,我可以给她安慰,我可以在她下坠时接住她。如果是我的朋友,我还是会自私地想留她在这个世界上。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デンジ
    推荐

    一个作家的死会让人们高估其作品的价值,这本书属于读不读都不会有什么损失的类型,很平庸。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连木木
    推荐

    夹杂了一点私人感情打开此书;那我想寻找的通向未知答案的密码,确实比想象还要沉重。 写在90年代的这些文字,其浸透的情感与蕴含的伤痛却是任何年代都通有的。毕竟无论经过多少时光的洗涤,某些存在只会维持深刻而非消散;只不过,邱妙津的时间已永远停留在那里。 邱妙津因自己的爱欲和敏感,在其不长的绽放时光里,始终“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她,在快乐与顺遂时,它们可以构筑为通往爱人的通道,而在挫败与断绝时,它们却变质为灵魂中的病。她开放的感受性,注定了她如此这般的天赋与残缺。 纪德在对情感与经历回溯时说, 我们故事的特色就是没有任何鲜明的轮廓,它所涉及的时间太长,涉及我的一生,那是一出持续不断、隐而不见、秘密的、内容实在的戏剧 邱妙津以此自比,并深以为然。 而我们在这里坐壁旁观,似乎可以足够通透,觉得她的痛苦让她狭隘、她的身体与环境被自视过高;可现实是,当两个人的关系足够深入,其中一人彻底放弃时,之于留下的人在这段关系里的意义便是,她/他从此哪里也去不了。那么对于读到此书的有幸或者不幸(?)的读者来说,也是如此:一旦开始了解,便永远处在这阅读的姿态里;只是无论邱妙津在百花盛开或荒漠的生命尽头再预备了什么回答,我们也无法真正完整追溯其去时的路。 毛姆对这种痛与欲亦是再了解不过了,他在笔记中写道, 欲望的初级阶段是让人愉快的,但随着它越来越强烈,会变得让人痛苦。到那时,欲望和痛苦的效果一样,我们会极力摆脱欲望,而不是继续追求渴望的东西。 不再令人愉悦而是叫人痛苦的爱啊痛啊欲啊灵魂啊,它们循环往复而成的死胡同,就是如此禁锢住了本是向往而来的名为邱妙津的人儿。 如同世间千千万万的未解之谜,这里的二十一书让某些答案沉入更深之渊的同时,也让有些人获得了力量,又让另一些人终于谅解。悲欢也许是空,文字作载,依然有证。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Wafter.
    推荐

    这本书就是爱情中的恐怖主义,邱妙津用她那极端且已经扭曲的爱让人恐惧,她一直都在逃避现实,逃避絮的感情。她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而将艺术强加到感情上形成了病态的爱情让人无法承受,所以絮才会想逃避她。 爱不能爱的太满,生活也不是只有爱,没有爱也要活下去。 或许人们都是带着沉重的心情阅读这本书,但我更多的是害怕,她让我恐惧爱情,恐惧被这样的爱情束缚或是恐惧自己陷入这样的爱情的深渊。爱可以是世上最美好的但往往也是最能扼杀人的。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勇敢小狗勾
    推荐

    或许当我不以上帝视角的冷静与理智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能弱化我心中自以为是的高傲,去挑剔她的爱窒息又偏执的高傲,而去感受她作为艺术家的爱,哪怕一丝一毫。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爱既然这么痛苦,干脆不要了!为什么要这般折磨自己又折磨所爱之人呢,我一直认为爱应该是一切正向的合集,直到我看到这句话: 人性有致命的弱点,而“爱”也正是在跟整个人性相爱,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美丽的悲惨的,“爱”要经验的是全部的人性资料,或随机的部分资料,包括自身及对方生命里的人性资料,我们别无选择,除非不要爱。         我才知道原来有的人真的会把爱当做信仰,滋养自己的每一个细胞。而爱他人,是爱他的一切,爱的高尚不在于爱他的好,而是他人性中的忽明忽暗也要有独特的喜爱。         可是还是会觉得难过,在为了寻找爱与坚守爱披荆斩棘的过程中,原来最需要战胜的是自己。每个人都“生着灵魂的病”,为了治病去爱只会病的更重,真正的治愈只能是纯粹的去爱与被爱吧。 我所渴望的更多:“找到一个人,然后对他绝对。”       太细腻的人读这本书会很痛苦,在代入与无法代入的交界处无限徘徊,可是看完《鳄鱼手记》又还是忍不住去“探索”这种痛苦。想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一句评论“作家施虐文字,文字施虐读者”,在文学作品过于悲伤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它只是一个故事。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宇宙最帅鸭
    推荐

    几天前,我同时打开这本书和《鳄鱼手记》 但看着看着,我就暂时放下了这本,转而先看完那本情节更清晰,内容更明确的“小说”。再回头看这本自传意味浓厚的“遗书”,但仍然很多点无法理解。 这种无条件的、彻底全然的爱,一个普通迟钝的现代人很难感同身受甚至认同。在我眼里,包括结合《鳄鱼手记》来看,邱无限详尽地分析自己情感的构成,与爱人关系演变的原因,自证衷心和牺牲,不是为了挽回爱人或歌颂爱情,更像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精神高地和实现终极追求。 文中明确否认选择自杀存在报复动机。可能在邱看来,最终选择“自杀”是在追求一种和解与崇高。后几书明确提到身为“艺术家”,邱对自己艺术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大量导演、作家、画家及他们的作品表达自己眼里的永恒——破碎、自毁和戛然而止也是一种美。 因此我认为这部作品更像是作者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解剖。一来就将读者置于沉郁感伤的文字,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叙述“我”对絮宿命般的深情,但文中出现的角色都是“被叙述”。邱合理把控着人物刻画的距离,使文中人物有其人格特色,但又始终透过“我”之眼被观照。 最终这些叙述、描写组合在一起,丰盈的只有“我”的形象,也就是——我愿意把它当作真实的情感流露——邱妙津本人精神世界的文字呈现。 因此我认为,由于“爱”起码是电流的互通,所以在这本书里“爱”是次要的,邱本人精神状态的动态描摹、生命选择的存在方式以及以自戕作为永恒艺术终结一切的记录,才是表达的核心。 她的生命是完全献给了“爱”,但又不全是爱,由她自己所言,这是她生命意义所在,是她燃烧的方式。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啵啵猪人为乐
    推荐

    第一次读邱妙津的书,给我的感受莫名很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都是一种绝望中的闷声呐喊,破碎又无助,像一尾身处即将干涸小池中可怜的鱼。 我不知邱妙津是否做好准备她给恋人的书信及札记会被集结成册出版,会获得如此多的读者,当然也无法避免褒贬不一,但就像蒋勋所评“文学不是为了‘文学’的动机,文学永远是你自己生命一个人的独白”,邱妙津写了很多私人化的东西,她把女性的身体和爱欲直白又赤裸的呈现出来,她极致的纯粹着,理性的内省着,同时对死亡,也疯狂的迷恋着,如果她本就要昭示世人,那这是一份极大的勇气,如果她仅是在剖析自我追寻意义,那么她对她的生命,也做到了负责。 我很佩服她,就算在和絮分手,陷入极端不稳定的情绪中时,她依然能够在给絮的书信中用情至深的写完日常与思念之后,立刻转入高度理性状态审视自己的感情,甚至可以抽象出一套关系模型,不知是否与她学心理学有关。但是这样热烈多情却又清醒冷静的女性就是让人觉得好酷! 书中多次出现的Zoë是希腊文‘生命’的意思,她与Zoë多次探讨性、爱、家人、信任等,我觉得Zoë就是邱妙津自己,与自己对话,可能是陷入绝望中最后的自救手段,谁能说她不爱生命呢,她的每封信字字都是“救我”,可生命放弃了她,她也只能自我放逐了。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SPACE
    推荐

    并非第一次阅读,读完后仍旧不可避免地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邱妙津自杀的原因,在我看来和三岛或许有些相似之处。《蒙马特遗书》毕竟是在未经作者允许下整理出版的,我甚至会想,她真的愿意就这样赤裸裸地把自己内心的狂热执着自私种种的一切都展现在公众面前任所有人任意评判吗?我们不过一过客,又如何有资格轻易评判他人的生活呢?她燃尽短暂的生命,献身于高尚的艺术,这点大概是毋庸置疑的。评价于妙津而言是全无必要的。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唯以沉默向她致敬。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推荐

    26岁的邱妙津用一把水果刀在蒙马特自杀了,留下了许多意识流的日记,我不认为读者能随意评判她文字里的故事,毕竟这不是她主动发表,而是后人整理而成的,将她死前的挣扎和悲痛公布于众,如果没有看过鳄鱼手记我会觉得这并不是她期待的。 她太疯狂了,无尽的欲望,扭曲的亲密关系。蒙马特中的她无法掩饰的绝望,妒忌,混乱,情绪迂回,我不能共情,但依然佩服她的勇气,敢于追爱和直面自己的欲望。 纪德说:我们故事的特色就是没有任何鲜明的轮廓,它所涉及的时间太长,涉及我的一生,那是一出持续不断、隐而不见、秘密的、内容实在的戏剧。 我忍不住地想打出她的名字,我觉得这三个字真好听,凑在一起也好和平,加上她戏剧、热烈又短暂的生命,更加独特了。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繁星
    推荐

    就在昨天当我读第一封信的时候充满了不快,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法爱到一个人就把这份遗憾留给另外一个人的渣女的内心独白,她是无能狂怒的疯女人,她的文字让我颤栗。我想快刀斩乱麻给<不行>的评价。今天我又继续读下去,在第二封信里这种愤怒,狂躁,不安明显愈发强烈,我不得不想到底是什么逼她变成如此这般模样?我猛然意识到虽然我知道她是女同,她的故事是爱而不得的故事,但我潜意识里一直把她代入的是分手之后依然无法保持体面,持续纠缠女方,并且找人接盘的臆想症患者,所以我才会对她产生厌恶。可是她的疯狂究竟是谁造成的?难道仅仅是她个人问题?她的爱从一开始就不被允许,她做错了什么,她的爱又触犯了谁?不过是不符合这个社会要求的男女异性恋的要求罢了,爱真的会分性别吗?我以为爱是只看个人的,无关性别的。忽然不再觉得她的文字令人可怕了,这分明是控告和呐喊。她没有错,而她经历的痛苦又该又谁来买单? 她的痛苦并不只是邱妙津个人的痛苦,我想这份痛苦必由我们每个人来承担。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Sylvia
    推荐

    邱妙津在十二书中写道,“我得有智慧起来,我的人生不要再做出任何愚蠢、粗鲁的事了,我发誓。” 然而在我看来,她到底也没有做到给爱人、给自己留一些体面的空间。我或许无权也不该如此苛责一个逝者,或许在这样热烈或自以为热烈的爱中,原本就无留与体面的席位。 昨夜读毕,反复想絮如何了,絮有更害怕吗?(读时我很怕)还是,絮在听到昔日恋人的死讯时有种被罪恶感染过的解脱? 邱说对了一点,这甚至无关现实中的絮。絮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暴烈面前会怕会想逃的人。 她当然有权爱得深、爱得重,只是没有人有权以爱或不爱之名宣判另一个人灵魂的无期徒刑,没有人有权以艺术家为由挥舞骄傲并判定不爱自己的人即是不成熟。 心有余悸的是,我或许也曾写过这样专制的文字,用自己的苦痛、嘶吼审判另一人。但我认为这不是善的。 她写, 人与人的不能互相忍受,实在是罪恶。人自身生命没有内容,不能独立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实在是悲哀。这两件事使我创痛。 人明明孤独、渴望拥抱,却忍不住伤害彼此,这使我感到悲哀。我想知道我们为何不能多爱一些。 而如邱所说,这要从自己先停止粗鲁地对待别人开始。 不是只有打骂叫粗鲁,有意地剥夺对方的安静,将爱人的“背叛”琥珀般封存在你的“艺术品”之中,亦为一种粗鲁。 我想说她不真诚,在以出版为目标的情况下落笔的信,我不知道有多少伪饰和表演成分。但又想,或许比不真诚更严重的是——她眼中只有自己,爱人之于她是一波湖水。 我很难称之为一种爱。

  • 生命是什么(附《我的世界观》)
    Imogen
    推荐

    让我愤怒的是最后收录的“书评”,为什么还是在围绕“女同”“自杀”这些标签?为什么还是纠着作者不放?何苦总是着眼于文本之外? 文本内部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它就是对于读者唯一的真实。而对于作者真正的尊重,就是只关注内部世界,谁有权利去评论一个具体的人?何况还是陌生的、只言片语构筑起来的“人”。这样的评论就是媚俗。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