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动物交换身体

跟动物交换身体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跟动物交换身体
    长帆
    推荐

    作者多次形容自己“贪婪地审视着一切”,既审视身边的罪与罚,也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生活,审视人性。也许就是因为这段经历,给后期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和作品打下了基础。 (吐槽一下,本书有个划线评论的人真的很烦,光她自己就划了上百条观点,简直是在这里写小作文,散文和日记了,划得支离破碎,哪哪都能发表一番‘高论’,真的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微读赶快出个屏蔽某某的划线评论的功能吧。)

  • 跟动物交换身体
    阿梦
    推荐

    区别于老陀虚构类作品,死屋提供的是老陀在西伯利亚流放时,对于出现在身边的人与事凝视的过程,情绪记录多过心理分析或者道德评论。真实,较之虚构同样具有复杂多样的故事性,但是没那么多的起承转合与尘埃落定。西伯利亚的监狱宛如俄国社会的缩影,展示着农奴与贵族阶级间的阶级隔阂,不同民族宗教与身份认同间的文化冲突,底层人民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的贫苦。老陀回忆这一时期给人的感觉竟是温情的!即便身陷囹圄仍真心的爱着俄罗斯与世人。

  • 跟动物交换身体
    EVE🍉
    推荐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指控阅读和分发违禁的文学作品,随后被俄罗斯政府判在西伯利亚苦役四年。在这段时间里,陀翁经历了难以忍受的艰辛。我无比庆幸这是一部半自传体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部比较容易理解的小说。在阅读中我一直在思考: 在非常普遍的意义上,监狱意味着地狱,这是司法系统对从事不人道行为的人施加的社会限制。而监狱中的囚犯通常被认为是在不可避免的地狱之火中受苦的邪恶灵魂。但是现实上,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例如农奴制烟云下的俄罗斯,例如五四运动风雨中的中国)这些囚犯都是邪恶的思想吗? 一个真正的罪犯会因为犯下严重罪行而得到教训吗?一个过着体面生活的普通人陷入"副业"犯罪的真正责任是什么?监狱里持续存在什么样的不平等?如果被监禁了几年的囚犯生活在希望他们被释放的希望中,那么对于那些被终身监禁的人来说,希望的曙光是什么?囚犯为什么以及如何为缺乏一刻的幸福而为残酷的残酷做好准备?对囚犯来说,有用或说存在主义的欲望有多重要?对囚犯来说,他的生活有多重要?囚犯真的能从严厉的鞭子中得到赎罪吗?在给囚犯这种可怕的惩罚的同时获得快乐难道不是一种犯罪吗?这些穿制服的人与人类有多大关系? What are we here for?We are not alive, though we are living;and we are not in our graves,though we are dead. 当时俄罗斯各地的老百姓把犯罪称为"不幸",把罪犯称为"不幸"。这个定义是富有表现力的,深刻的,而且是无意识的,本能的。孤立,同情,锁链的冲突,忧郁,温柔,恐惧,安慰的记忆,希望,痛苦。这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每天监狱生活的特点,也是小说中“我”的每时每刻,它们永远铭刻在陀翁和“我”的记忆中,并生动地捕捉到这幅杰作。 “大门外边是光明的自由世界,人们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不过在大墙里边却把那个世界想象成一个无法实现的童话。这里才是自己特殊的、无比丑恶的世界;这里有自己特殊的规章制度,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风尚和习惯,以及毫无生气的死屋,这样的生活是别处所没有的,人也是很特别的人。” 戈梁奇科夫对国家暴力机关“监狱”和强制性劳动的执行效力的叩问: “监狱和强制性劳动制度是感化不了犯人的,这一切只能惩罚他,只能保障社会的安宁,使社会不再遭受这些凶犯的进一步破坏。监狱和最繁重的苦役只能在犯人心中助长仇恨,增强他们对被禁止的安逸享乐的渴求和令人可怕的轻率……它吮吸着人的生命之液,摧残、惊吓着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衰弱枯竭,然后把这个精神上已枯萎成木乃伊的半疯的人,捧出来当做感化和忏悔的典范。” 为什么很多刑满出狱的人会继续犯罪?难道劳动真的可以改造一个人的灵魂吗?监狱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仅仅是隔离社会的危险分子吗?到底什么东西才能真正感化和挽救失足之人,从而实现人的真正救赎?陀翁给出答案:“宗教”,这一基于基督教信仰而产生的结论是否正确暂且不论,单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便看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对人的灵魂的终极关怀。 小说以Aleksandr Petrovich的眼睛和耳朵带我进入一个令人不安的新世界。“我”清楚地记得,起初,这种生活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它没有任何特别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也没有更好地表达自己,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直到后来,当“我”在囚犯监狱里生活了一段时间时,“我”才明白了在这样的生活中所有不寻常的和不可预见的事情。我对这一发现感到惊讶。Aleksandr很快成为其他囚犯行为的敏锐观察者。由于单调的生活和孤立,他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比如质疑惩罚的本质: 人们承认,无论是囚犯监狱,还是任何苦役制度,都无法治愈罪犯。这些形式的惩罚只会惩罚他,并使社会放心,使他免受他可能犯下的罪行。禁锢、监管和过度的工作沒有任何效果,只能让这些人一发展展出深刻的仇恨,对被禁止的享受的渴望,以及可怕的冷漠。 监狱的残酷,囚犯的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背景,努力寻找而最后熄灭的希望。暴政是一种习惯,可以慢慢养成,直到最后它变成一种疾病。最崇高的本性可以变得坚硬,充满兽性,以至于没有什么能将它与野生动物的本性区分开来。沉醉于血液和力量导致了发展冷酷无情和放荡。然后,心灵会变得能够心安理得的进行最不正常的残酷,并以此为快乐。男人和公民被暴君吞噬,而回归人的尊严,悔改,道德复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小说中,我亲历了奥尔洛夫,彼得罗夫,苏希洛夫,阿列依,囚犯A,卡津,巴克卢申、库利科夫……生动鲜活,矛盾的一生,而他们都在同一个大背景下思考者这个时代。 PS:我本以为这本书是对监狱的暴力和凄凉的描绘,但故事中有很多同理心和意想不到的温柔。我最喜欢的时刻之一是囚犯们为圣诞节准备戏剧,看到的时候奇异的觉得温馨得想哭(没救了) “平日天色向晚监狱就早早地上锁了。圣诞节是例外:直至出现晚霞的时候也不上锁。其实这是对演剧的优待。”

  • 跟动物交换身体
    顽世风烟
    推荐

    【打卡】第一次接触陀翁是《被侮辱与被侵害的人》,这是看完的第三部。陀翁的作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厚重的文风几乎是诱导着我继续去了解这个作家——看完他的作品,我只想高呼一句:“太精彩了!” 文中是以彼得罗维奇的视角来叙述的,他是贵族出身,出身上的优势使他无法真正融入罪犯之中,但监狱中的琐碎小事又让他无法完全超脱于罪犯之外——准确的说,他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他自己以及其他囚犯的。这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剖析和自我独白。也许在陀翁流亡中那些日日夜夜,《死屋手记》中的词句就已经浮现在他眼前了。要是没有他的流放生涯,估计也不会有《死屋手记》。 大师毕竟是大师,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饱满真实,既不过分美化,又不恶意贬低,几乎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真诚,善意,信赖,尊严;欺诈,恶意,颓唐,疯狂,所有性格揉在一起,每个人都在神性,人性和兽性之间反复横跳,包括彼得罗维奇本人——写手记,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彼得罗维奇无疑具有神性,在与别人接触时根据个人情感而进行评价的彼得罗维奇是具有人性的,但试想,如果他没有兽性的一面,他又为什么会入狱? 陀翁对于“罚”的反思也很有意思。“罚”是用来改造罪犯的,如果这个目的达不到,“罚”还有用吗?如果没用,什么有用呢?

  • 跟动物交换身体
    Hong
    推荐

    他就好像一个局外人,道出了监狱里的各种人性。无是无非,每个人都有矛盾的人性,善良残忍,懦弱无畏,温顺狡诈。这些矛盾铸就了我们的个性,也铸就了我们的痛苦。

  • 跟动物交换身体
    張春秋
    推荐

    第一视角自传性质的小说,在西伯利亚服役的经历和陀翁深邃的思考能力结合起来,单调贫乏的物质生活更加凸显了人性,“死屋”本身即是外部社会的投射,因此这里有各种性格和情绪,也有不同的等级和阶层。看完的感受是,监狱对囚犯所能做的改造,其实还不如生活本身。

  • 跟动物交换身体
    yixue
    推荐

    一口气看了快200页…陀的小说对话特别精彩,每个人所使用的语言都有特别鲜明的特点。他的文字淳朴,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任何的艰涩难懂,没有过多的内心独白和过多絮絮叨叨的细节描写,特别的平实、质朴、饶有趣味…这部《死屋手记》虽然精准再现了陀在西伯利亚做苦役那些年的苦难经历,但是他用那细腻的笔触,把身边各型各色的苦役犯们的言行和传奇故事描摹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连他那些年遭受的非人折磨都似乎变得不那么压抑和痛苦了。。

  • 跟动物交换身体
    Sylvia
    推荐

    我记得,那些漫长而乏味的日子是那么单调,仿佛雨后水从屋檐上点点滴落。我记得,只有对复活、更新和新生活的强烈的愿望才使我能坚定地等待和憧憬。于是我终于克制了杂念:我在等待,在计算着每一天,尽管还剩下一千天,我也满怀喜悦地逐一计算日子,送走一天就是埋葬了一天,我会高兴地迎接另一天的到来,因为剩下的已不是一千天,而是九百九十九天了。

  • 跟动物交换身体
    会飞的蛇
    推荐

    手记是献给苦难的人们的,真实的感受过,才如此真切。让人体悟另一面的人生,漫长的苦难和孤独,引起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那些在这个星球曾经存在过的,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受苦的,生如蝼蚁、活如炼狱,在刺激着人性的柔软,大段的独白,深刻的文字,能读下去也是考验。是的,想消遣就不要读此书

  • 跟动物交换身体
    双辣kk
    推荐

    此前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相比之下《死屋手记》的故事性相对更低,更多地记下了第一视角的主人公印象深刻的一些监狱生活图景。选择这种叙事的缘由,陀也已给出。在本书所描述的诸多图景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苏西洛夫的故事、鞑靼人的故事、逃狱的故事、贵族始终不会被作为同类接纳的故事。总体上来看还是很喜欢,主要因为人物非常立体,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人性的认知

  • 跟动物交换身体
    Hoky 🐳
    推荐

    每次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内心都很激动,忍不住想象灵魂从笨拙的躯壳里跳出来,像阿廖沙一样泪流满面匍匐亲吻大地……

  • 跟动物交换身体
    啵啵猪人为乐
    推荐

    此书记录了陀翁于西伯利亚流放时期在监狱中的生活,借亚历山大之口徐徐展开一幅围墙内的众生相。从思想来看,它“描绘了人内心的全部深度”,将监狱里各色人等的麻木、贪婪、市井、怯懦、偏执、疯癫等个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也存在温暖善良,毕竟人性就是好坏交织的纠缠态。但它在用语上却并不晦涩,甚至很好读,尤其讲到一些小偷小摸酗酒闹事之类的场景时,有一种围观村口吵架的奇妙代入感。 书里有些主题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人可怕的适应性。很多初至监狱的人开始畏畏缩缩伤春悲秋,但很快他就能放下一切似的加入放贷喝酒赌博的人群中。也许没有初心与目标的人,最易被环境同化,而在困境中坚守的人,自然也不存在适应环境的问题,是环境适应他。 其二:人需要独处。亚历山大几次以近乎抱怨的口气悲哀地说他在狱中没有一分一秒的独处时间,时刻与他人处在同一个密闭空间里,联结与干扰太多,便很少有机会与自己对话,也很难跳出这方寸之间有更大的思考。 其三,持续而无意义的劳动能够压垮和毁灭一个人。让我想到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但我更想说的是“何为意义”。结合当下社会来看,很多人不满于现下投入的工作,认为从中无法获得成就感,仅仅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在做无意义的坚持,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似乎并没有考虑过想要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何种认可。换言之,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意义是什么,用项飚老师的话——他们悬浮着。赋予自己的劳动一份意义,并为之挥洒汗水,这就是意义。 其四,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他者。很多狱中人在谈及自己所受的苦难都呈现一种剥离的麻木的态度,仿佛他根本不是当事人,而是叙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这在心理学上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就像严重的抑郁症会出现解离状态。但很多保护意味着欺骗,当我无法诚实地面对我,我的心还会让我听见它的声音吗? 以上。

  • 跟动物交换身体
    热心的邹姓市民
    推荐

    监狱中的苦役犯们,呈现出各色被夸大扭曲到变形的复杂特质,像极端畸形下现实世界的产物。

  • 跟动物交换身体
    悉奇
    推荐

    作为陀氏思想转折蕴积阶段最重要作品,在研究陀氏生平及作品思想时不可或缺,把这本书作为中轴线,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他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中的巨大差距,可见这段牢狱生涯给了他多少触动和素材。 在这本书里,他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那三部作品里的典型角色形象已经初现轨迹,有圣徒(我始终认为这是他最钟情的人物形象),有小人,有酷吏,有赌徒,有政治犯,有弑父者,有杀妻者,有夸夸其谈的、热情高涨的、首鼠两端的、信奉权威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他后期作品里都能找见他们的痕迹。或者说,在他以犯罪题材为蓝本所创作的小说中,陀氏所书写和描绘的也不过是个更大号的监狱罢了,监狱所见彻底塑造了陀氏对俄罗斯民族性的认知。 不过,从可读性上来讲,要低于他地位更高的那三部作品,因为毕竟是自传体纪文,并没有更明确的主线和矛盾冲突,虽然有“自由”作为最大前提,但是牢狱生活总体而言是更庸碌的,并没有一个内燃性的动力推动着任何人去行事。这种失去目标的茫然贯穿全书,并出现在每个形象之上。

  • 跟动物交换身体
    仲冬西
    推荐

    以印象最深的几段话用于打卡吧,这书第一次读,读得不是很细致,大体关键词围绕:忍耐,对囚犯的认知,孤独,自由与希望来阐述。 忍耐❤️ >> 他还不得不等待好多年呢;不过在监狱里是能学会忍耐的。 >> 人是能适应一切的生物,我想,这是对人的最佳定义。 对囚犯的认知❤️ >> 我的结论是:所有的非囚犯,不管是谁,从那些与囚犯们有直接关系的押送兵和卫兵,到所有与苦役犯生活多少打过交道的人们——不知怎么都对囚犯抱有过于夸张的看法。他们仿佛随时都在不安地等待,囚犯会突然拿刀扑向他们中的某个人。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囚犯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些人是畏惧他们的,而这似乎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了。其实对囚犯们来说,最好的长官往往正是那个不怕他们的长官。而且总的说来,尽管胆大妄为,囚犯们自己只有在受到人们信任的时候才会特别愉快。 自由❤️ >> 对囚犯们来说,比钱更高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自由,哪怕是关于自由的某种幻想。而囚犯们都是大幻想家。 【直觉告诉我,以下这段是促使陀爷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理由之一,原型是大哥,德米特里】❤️ >> 《死屋手记》第一章有几句话讲到一个贵族出身的弑父凶手。曾附带地把他作为一个例证,说明囚犯有时会多么冷漠无情地谈到他们所犯的罪行。还说到,凶手在法庭上拒不认罪,然而根据熟悉此人经历的人们的陈述来判断,事实十分清楚,罪行无可置疑。正是这些人曾告诉《手记》的作者,该犯放荡不羁,债台高筑,便杀死自己的父亲,贪图他身后的遗产。不过,在凶手工作过的城市,人们对他的经历的陈述也完全一致。关于最后这个事实,《手记》的出版者拥有充分可靠的材料。最后,《手记》中说,凶手在监狱里心情极好,总是非常愉快;还说这是一个极其乖戾、轻浮、不明智的人,不过并不愚蠢,而且《手记》的作者从未发现他有任何特别残忍的表现。就是在这里加了一句话:“不言而喻,我认为这一罪行是不可信的。” 日前《死屋手记》的出版者接到来自西伯利亚的通知,说该犯其实无罪,是白白地在劳役中受了十年的折磨;法庭对他的冤案已正式予以昭雪。真正的凶手已经找到,他们招认了罪行,蒙冤者已获释出狱。出版者对通知的可靠性是无可怀疑的…… 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关于这个事实的深刻的悲剧性,关于从年轻时起便在如此可怕的指控下被摧残的生活,不必谈论和大肆宣扬了。这个事实太清楚了、它本身就太令人震惊了。 忍耐❤️ >> 我终于适应了我在监狱里的处境。但这个“终于”的实现是很困难而痛苦的,是一个太缓慢的渐进过程。实际上我为此不得不付出几乎一年的时间,而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一年。因此这一年才那么完整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我觉得,我能按次序记住这一年中的每一个小时。我还说过,其他囚犯也不能习惯于这种生活。 俄罗斯性格❤️ >> 俄罗斯性格中那么富于实际而清醒的认识,内心那么富于嘲讽,首先是自嘲……也许,由于对自己的这种经常的、潜在的不满,这些人才会在彼此的日常关系中有那么多的不耐烦,那么多的不妥协和彼此之间的冷嘲热讽。 >> 重要的是,他们走在最前面而毫无惧色。他们像公牛一样低着头笔直地往前冲,往往不了解情况,行事莽撞,缺乏在实践中诡计多端的狡诈(而有时甚至那些极其卑鄙而声名狼藉的人正是依靠诡计多端才有了胜算、达到了目的并逃脱惩罚)。他们必将遭到挫败。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爱发脾气,好唠叨,易受刺激而又缺乏耐心。往往智力非常有限,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们有力量的原因。 孤独❤️ >> 我记得,那些漫长而乏味的日子是那么单调,仿佛雨后水从屋檐上点点滴落。我记得,只有对复活、更新和新生活的强烈的愿望才使我能坚定地等待和憧憬。于是我终于克制了杂念:我在等待,在计算着每一天,尽管还剩下一千天,我也满怀喜悦地逐一计算日子,送走一天就是埋葬了一天,我会高兴地迎接另一天的到来,因为剩下的已不是一千天,而是九百九十九天了。我记得,在这个时期,尽管有过数以百计的难友,我却陷入了可怕的孤独,最后还爱上了这种孤独。在精神上孤独的我,重新审视我以往的全部生活,逐一思考直至最微末的细节,独自坚定而严格地进行自我审判,我有时甚至感谢命运赐予我孤独,没有这种孤独就既不会有这样的自我审判,也不会有对过去生活的这样严格的审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