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

斯大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斯大林
    小北
    推荐

    如果仔细回想,你不难发现,大多数人从幼儿园时期到大学以前的生活其实是学生时代相对自律的一段时期。 幼稚园里,我们服从生活老师的管教,按时洗脸、刷牙、洗手、吃饭、午睡、上课,并且能够很好地保持这些良好的习惯。 回想起我的高中时代,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那里连空气都盈满自律的味道。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之后晨读、早操、上课、午休、跑操以及自修都在一天之中有条不紊,以雷打不动的状态运行着。学校恍若一台巨大的习惯产出机器,久而久之,每个人都在机子的加工下养成极致自律的生活状态。 尽管不喜欢这种强迫加压的管理模式,但不得不说,这样高强度的强制生活管理的确让我收获了一段青春期里面最充实、健康的生活。 然而,接下来我所讲述的窘境想必是大多数人也曾经深恶痛绝却又束手无策的了。从高中毕业之后,大学校园宽松自由的学习生活氛围一下子把我三年习得的自律和良好习惯摧毁。黑夜白天颠倒的生活、无节制的放纵娱乐、渐渐被遗忘的锻炼以及松懈散漫的学习态度无不成了青春堕落的标志,让我一度沦陷其中。 那些曾经的好习惯真的就此消失了吗?一个坏习惯的形成所需要的周期似乎不到一个好习惯养成的十分之一。 通过前几章的阅读,我们了解到一个习惯形成的机理是这样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其中美国橄榄球球队海盗队在一次次竞技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某种恶性循环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改变往往不是创造新习惯,而是改变旧习惯。 旧习惯在我们的脑海里往往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消灭。那么,根据习惯形成的三个回路,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回路中的奖赏,并且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这就是著名的黄金法则。 美国的匿名戒酒互助社很大程度上就是借用了这样一个法则拯救了成千上万被酒精困扰生活的人们。 通过调查发现,酗酒者之所以买醉并不是出于对酒精本身的渴求,酗酒着往往在生活挫败面前一蹶不振,通过借酒浇愁来达到逃避现实、缓解焦虑、放空自我的目的。 说到底,酗酒者们其实渴求一种和酒精一样能达到同等的负面情绪缓解作用的精神慰藉。因此,信仰的培养是戒酒互助会用于改造酗酒者恶习的关键步骤。 一旦酗酒者有了信仰,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他们不再把酒精当作可以获得的唯一救赎。要知道酒精带来的麻痹只能作用一时,并且会不断加深饮酒者的渴求,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性循环。而信仰所带来的宽慰既是同等的,更是长久、无害的。而团体内部定期的聚会,成员之间的互诉衷肠都是让人缓解焦虑、获得宽慰的绝佳方式。 当然,酗酒者们不得不提醒自己的是,旧的暗示和奖赏依旧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准备随时反攻。只有当他们不断实践、反复操练,直至熟练地把新习惯和旧回路中的暗示和奖赏结合才能实现永久戒酒。 这个案例还提供了一点很重要的信息:在有意寻找驱动我们的行为的渴求感之前,我们通常并不真正理解它们。 当你习惯性地在午休时间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各种不健康的零食时,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每天一到固定的时间点就会对零食产生强烈的渴求吗?究竟因为真正的饥饿,还是无聊空虚所致?如果是后者,你完全可以选择走出狭小的屋子,呼吸新鲜空气,和同事简单攀谈,抑或是做几组室内健身来替换掉这种不良习惯。 上文提到的酗酒者也是同理。花钱买醉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同等慰藉的渴求。 无论是戒烟、戒酒、减肥还是戒除困扰我们多时的陋习,黄金法则都可以套用其中,但真正至关重要的因素还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在驱动动力。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脑海中,最好的自己需具备什么样的特质?而这样一个你需要多少优秀的习惯来组成和支撑? 我们都要明白的一点是,优秀不是一种天赋,优秀是一种习惯。每一个生活的细枝末节你都认真以待,从一点一滴的小习惯开始改变自己。很快,你会发现被好习惯控制的人生只会越来越出色,你将会对这些出色习惯带来的改变上瘾。 而一个对优秀自我上瘾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再让自己回到被恶习支配的生活呢?

  • 斯大林
    推荐

    一个习惯是通过重复获得的,一套自动的,无意识的思想行为或者动作。习惯是指当你做了太多次的事情以至于你的身体比你的大脑更知道如何去做它。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第一时间就开始烦恼,而烦恼就像大脑里的记忆回路。每一个记忆体都和某个时间地点上的人和事物连接在一起,如果说大脑是对过去的记录;而你早上醒来就陷入记忆中,这些记忆都捆绑着情绪,而情绪是过往经历的产物。所以当你回想起那些烦恼时,他们会忽然感到不快乐,感到悲伤感到痛苦。你的想法加上情绪,将创造出你的现状,所以当一个人早上醒来,就已经生活在过去中。这意味着,那熟悉的过往经历将成为你的未来。所以如果你相信你的想法将影响你的命运,而你无法跨越情绪来思考,情绪将会凌驾于你的思考能力。当情绪变得明朗化时,你正在用过去式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你将继续创造同样的人生。人们拿起手机查看他们的微信查看他们的短信查看他们的邮件查看他们的脸书,他们发一张自己的照片到脸书,他们发送一条微博他们发一张instagram,他们刷一遍新闻,现在他们觉得自己与已知的熟悉生活紧密相连。接着他们开始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同一侧下床,他们去上厕所,他们喝杯咖啡,他们洗澡穿好衣服,以同样的路线开车去上班,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感受着相同的情绪;这形成了规律形成了一个程序。所以他们的自由意志,输给了程序,而且这并没有任何无形的力量驱使他们那样做,所以当他们想要做出改变时,这种循环的冗余变成了一个潜意识程序。所以在我们35岁的时候,95%的个性和行为都是由一组行为情绪反应无意识的习惯,固化的思维,心念以及观念所组成。就像电脑程序在自动运行着,所以人们可以用只有5%的有意识心智说我想要变得健康,我想要变得快乐,我想要变得自由;但他们的身体却运行完全不同的程序,那么你如何开始做出这些改变呢?你必须超越分析性思维,因为区分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是分析性思维。通过冥想可以教会人们,通过练习如何改变他们的脑电波,让他们慢下来。当他们正确的这样做时,他们就能进入自己的大脑操作系统层面,在那里他们可以开始做出一些真正重要的改变。所以大多数人都在等待一场危机,创伤,疾病或者诊断。他们等待自己遭遇损失之后,一场悲剧也许能让他们改变,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要等悲剧?你可以在痛苦和受折磨的状态下学习和改变。也可以在快乐和有灵感状态下学习和改变。而现在很酷的事情是人们正在觉醒。

  • 斯大林
    握瑜
    推荐

    经常有人问我,这天气你还跑步吗? 这是我一年四季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因为在提问人看来,冬天北风刺骨,天寒地冻,不适合跑步;夏天高温酷暑,闷热多雨,不适合跑步;春秋天常有沙尘雾霾,不适合跑步。 总之,不跑步的人,哪天都不想跑步。他任何时候遇到跑步的人,都不能理解那些“怪物”为何乐此不疲。 我的回答也总是简单的两个字——跑呀。有时回接着补充,今天早上就刚跑过。 对方一般会说,你真有毅力,我就不行。 我每次都赶紧摇头,不不不,我没有毅力,只是习惯了。 这是我的真心话,不是谦辞,真的只是习惯了而已。虽然这习惯不是原本就有的,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但一旦养成,就坚持了下来。已经跑过的时间,跑过里程是当初第一次试着跑起来时万万想不到的。 我夏季习惯晨跑,闹钟响之前就会自动醒来。睡醒第一个动作就是再看一下天气预报我(前一晚睡前已看过),主要是确认一下空气质量如何,有没有下雨。如果空气质量是优或良,附近一两个小时内没雨,马上起床,换上速干短袖和短裤,穿好跑鞋,喝几口水,戴上空顶帽、眼睛、耳机,装好钥匙……所有的准备都好像是在下意识状态完成的,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内心戏和思想斗争。 我自己很清楚,每天早晨五点一刻下楼,并不是我的毅力战胜惰性的结果,不是毅力的体现,只是习惯的作用。 而且,我每次一下楼就遇到的,早已经在小区里散步的那位大妈,她也是习惯了早起遛弯;我在每天晨跑的路线,差不多总是在相同的地点遇到的迎面跑过的那位大哥,他也是习惯了这个时间,这条路线,只是方向不同。 最近读了《习惯的力量》,我更加确信自己的回答是客观的。 书中提到,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我们也许不记得自己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不过一旦这些习惯在大脑中形成,它们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往往是意识不到的。 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一旦习惯开始发挥作用,大脑的灰质就会平静下来,或者去进行其他的思考活动。 原来,人类的大脑也喜欢偷懒,喜欢依赖习惯行事。不然,没完没了地进行思考、选择、决定,总处于忙碌运转状态,大脑也会应付不过来,必然会达到一个临界值,甚至超出它能够负荷的程度。 而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习惯形成机制。 要形成一个习惯,大脑首先要建立一个习惯回路。习惯回路包括三个因素:暗示、惯常动作、奖赏。 习惯回路的建立有三步: 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如果经常重复这三步,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习惯也就诞生了。 在习惯出现时,大脑就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 而且研究发现,习惯建立后,不会自动消失,它们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好,也不好。 说它好,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习惯形成的机理,养成好习惯,而这些好习惯将让我们受益无穷。 说它不好,是因为如果我们想改变一个坏习惯,比如戒烟、戒酒,可能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一般需要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刚好也在培养一个新习惯。王佩老师的“好中文”课程,其中一个内容是抄写经典,我参加的是“古文观止百日抄”和“一年抄史记”两个小组。 和大家一样,我现在很少写字,几乎已经快到了不动笔的程度,忽然要每天写几篇字,而且抄写的内容还是文言文,好多字既不会写,也不会读,更不知道含义,真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能坚持多久。 王佩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大家养成习惯。他没有让你每周抄一本子,而是每天抄几页,提高了频率,降低了难度,让抄写变成一个惯常行为。 试了两天之后,我发现要想养成抄写的新习惯,最好为它规划一个固定的时间。 根据我的情况,我觉得午休时间最合适,因为我午休时间一般都睡不着,而睡不着也做不了别的,大多是在刷手机。与其如此,还不如把刷手机改成抄写。 又试了几天,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 每天吃完午饭,这就是个时间暗示,让我不容易忘记要完成的事项 我坐在桌前,打开本子抄写起来,这就是惯常动作。 每次抄写的时候,同时学习了几页经典文章,也逐渐开始不那么抵触文言文,早早完成作业,有小小的成就感,这些都是抄写带来的附加奖赏。 这些奖赏又会鼓励我第二天如此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中收获应该更多,奖赏也就更多,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习惯养成,每天抄写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到今天,经典抄写已经实施了12天,我已经很有信心完成王佩老师制定的抄写目标。 《习惯的力量》中有一句话: 如果你的习惯对了,你是无所不能的。 深以为然。

  • 斯大林
    慕禾
    推荐

    读之前在想,这本书大概就是讲培养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读到后面才发现,坏习惯的养成是不知不觉的而且一旦习惯后果很严重。 和《自制力》一样,这本书最后也有使用手册。使用手册反复提到的只有一个框架: 理解框架: · 找出惯常行为 · 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 · 将暗示隔离出来 · 制订计划 以下为全书笔记: 1.习惯疗法:用习惯改变自己 研究人员开始检查她大脑的图像时,他们发现旧习惯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模式完全被新模式取代。研究人员依然能看见以前行为引发的神经活动,但这些神经脉冲在大量的新脉冲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丽莎的习惯改变了,她的大脑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 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2.个体习惯:主要是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 问题是你的大脑无法分别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会一直蛰伏在你的大脑内,等待正确的暗示和奖品的出现。” 习惯是这样产生的: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3.有趣的一些发现(好习惯的大作用) 通常来说,做运动的人会吃得更香,工作更有效率。他们更少吸烟,对同事和家人更有耐心。而且更少使用信用卡,压力也更小。 经常一起吃饭的家庭的孩子,更擅长做功课,学业成绩和情绪控制力更好,更有自信心。每天早上整理床铺,与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强的幸福感以及控制预算能力有关。事实上,并不是家庭一起用餐或者整齐的床铺带来好成绩或理智的开支,而是这些基本的变化会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其他好习惯形成。 意志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获得更高的成绩,在择校方面具有更高的优势。他们通常不会缺课,会花更多时间来做功课、更少的时间看电视。“相较于那些易冲动的同龄人,自律性强的青年人在学习表现变量上会获得高分。”研究员记录道,“相比于智商,自律性能更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表现。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哪位学生的成绩会有提高,通过自律性可以预测出结果,而智商就达不到这一点……相比于智商,自律性会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更大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提升意志力来帮助学生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锻炼意志力培养成一种习惯。“有的时候自制力强的人看上去工作并不努力,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把意志力变成了一种自发意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员,安吉拉·杜科蒙解释道,“已经不用去刻意激发他们的意志力了。” 如果你过早地在写邮件或者填写复杂单调的费用表等乏味的工作中耗尽了你的意志力,你回家的时候就会感到筋疲力尽。” 4.社会习惯 一旦习惯形成,他们在精神上就可以自给自足。人们笃信基督并不是因为你让他们去信,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的原因。” 这一部分还讲了习惯在宗教以及梦游中发挥的作用,很有趣。(也很可怕) 但是总体来说,梦游者不会做一些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事。就是睡着了,他们还是有避开危险的本能。 夜惊症发作的人会从屋顶上跳下来,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在逃避攻击者。他们会杀害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在与野兽对抗。 5.总结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结尾吧: 他说:“习惯至上。他说不假思索就发生的行为是最真实自我的表现,所以就像要播种之前必须犁地,如果学生对事物的好恶要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就得养成好的习惯。” 感谢阅读。

  • 斯大林
    图南
    推荐

    昨夜在读哈尼尔的《硅谷禁书》的时候,见其中谈到“潜意识”这一概念,当时不由得想到另一个美国人写的另一本书——查尔斯杜希格的《习惯的力量》。 虽然不敢妄断哈尼尔所言“潜意识”即是杜希格笔下的“习惯”,但直觉告诉我这两者必有某种联系(也许这就是潜意识吧,哈哈)。虽然《习惯的力量》看完很久了,但好在还有些印象,再加上当时看的比较匆忙没来的急写篇笔记,正好趁这次机会再把它翻一遍,既能解答心中的疑惑又能温习一下旧知,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打算。 如若哈尼尔所述,人的潜能是无穷的,人的思想决定人生的高度,而潜意识更是具有巨大的威力以激发你的内在能量。潜意识教给了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处理问题的各种方式,同时引导我们的思想过程、品位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依赖潜意识,且越是思想崇高、伟大、卓越的人,潜意识发挥的作用越显著。既然提到潜意识自然还要有与其相对的显意识。运转思维是潜意识和显意识共同合作的,即外在的可变能量就是显意识,而内在的可变能量是潜意识。通俗一点讲,显意识是意志推理的结果,而潜意识是以往意志推理的累积结果产生的本能的欲望反应。 哈尼尔连篇累牍的扯了这么多犊子(原著更恐怖,社科文恐惧症患者莫入)无外乎要表达两层意思:第一,潜意识很重要;第二,可以通过由显意识决定潜意识以达到主观控制内在能量的目的。这么解释似乎也有点费解,打个比较简单的比方,潜意识就像已经写好的程序在我们身体中自然无碍的运行以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情况,犹如《司马法》中所述“见物应猝,是谓行豫”。 说到底,推崇潜意识的最主要原因或者说最大好处就是,它不用脑子,不用大脑运转就能解决问题(既省大脑内存,又方便快捷)。这也是为什么把它和习惯联系到一起的原因,因为习惯的运转机理也不是大脑,而是——基底核。用杜希格的话说就是“当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任务”。 说起习惯,首先有必要赘述下习惯的运行回路。如果按杜希格以及一大帮“米国砖家”的研究成果,一般习惯的运行回路可以简述为以下行径——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对应的心里变化过程就是——暗示→渴求→驱动习惯回路→获得满足感→加深习惯。同时,这个“惯常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主观意识去刻意改变的,然后按照“心里变化过程”的反馈机制,久而久之,惯常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的习惯。这就是改变习惯(一般是坏习惯)的途径也是唯一办法,因为习惯无法被去除,只能被改变。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哈尼尔的观点,权且把其所述“潜意识”等效为杜希格的习惯,并把它放到习惯回路中去运行,应该会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个时候,愚就可大胆的做个假设,所谓习惯(或潜意识)就是——当人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主观意识(大脑思考)做出相应反应,并将其“运行结果(解决方案)”存储到基底核当中,当再次遇到问题时,可直接由基底核释放所储存程序并运行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不必“麻烦”大脑出面,直接做出“下意识(潜意识)”的反应来解决问题,让大脑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其他问题,从而达到一心多用或能够在纷杂的环境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有点像生物学中的免疫应答…)。 如果此类的“程序”积累的多了,那么相信你也可以像拿破仑那样拥有凌晨两点钟的勇气——即在凌晨两点依然可以头脑清晰且迅速的做出重大决定。我想哈尼尔所说的,越是思想崇高、伟大、卓越的人,潜意识就越有者不可被替代的作用,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如果弄明白习惯的作用机制并加以掌握作用,你就认为自己离成功不远了,那么很遗憾的告诉你,如果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而且是远远不够的,你离成功的距离不是远与近的问题,因为这仅仅是第一步,而下一步能不能迈得出还说不准,因为它牵扯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意志力。 首先,习惯很脆弱,上文已经说明改掉坏习惯的途径,同理,也可把好习惯变为坏习惯,而且更加容易。原因很简单,从人性的角度看,趋利避害、趋逸避劳是人类的天性,如果说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你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付出努力还不见得能成功),但要破坏掉一个坏习惯那就太简单不过了,你只需要变得懒惰一点就可以了。所以说,如果想要保持好习惯不变,你必须动用意志力,然而很不幸,“意志力”这个东西很“奇怪”,不能说每个人都有,也不能说每个人都没有,实际上这么说可能会比较合适——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不同的。意志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力量。所以在愚看来,比起智商,意志力也许更重要,毕竟它囊括很多东西。虽然意志力很难得,但意志力是可能通过锻炼来增强的(比如愚以前比较浮躁,在书桌前坐不住,后来狂练三个月书法,现在可以在凳子上蹲一天去看那些枯燥乏味的古籍)。提升意志力的最佳途径,就是 把培养意志力培养成一种习惯。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下“小成功”的概念,就像王某人的小目标…先从小成功开始,然后通过习惯机制反馈,最终将会成功。也许意志力培养起来很困难,但其受益是无穷的,一但意志力得到加强,它就会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身上有那么多的习惯(毕竟基底核储存的数据太庞大),如果每个习惯都要靠意志力去维持,恐怕就算是夸父、愚公这类猛人也会吃不消。所以,再回到习惯运作机理上去,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在之前那个回路中有一环叫做“渴求”。没错,渴求感,是渴求在驱动着习惯。通俗一点,你感兴趣的事,不需要刻意去维持,兴趣自动帮你运作,比如有人连打三天三夜游戏直到猝死也不会感到累,而有的人一节课还要打个瞌睡…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如果你明白了习惯运作机理、锻炼了强大的意志力、有些广泛的兴趣,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些,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件东西——信仰(PS:这里的信仰不是指让你去信那些那些邪教泥偶,我曾对一个很重要的人说过,所谓梦想,就是让你活下去的理由,这里的信仰亦可引申为,所谓信仰,就是告诉自己做这件事没有理由)。记得心理学当中有个名词,叫做羊群效应,或者说从众心理。一般来说,处于团体之中时,信仰更容易被建立。我曾在书上写道:一个人会问为什么,一群人给你一个理由,这就是社群的力量。但往往很多时候,别人给你的理由只是别人的理由,而你需要自己的答案,这就是你的信仰。就像当所有人都剑指哥白尼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屈服,依旧坚持日心说,直至死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个人信仰战胜社群信仰的力量。 真理有的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更掌握在有信仰的人手里,有个人信仰的人手里。 当然社群带来的也不仅仅是负面影响,毕竟人类是社会动物。既然个人有习惯,那么社会也会有习惯,即社会的习惯。但社会毕竟是由人构成的,所以,所谓的社会习惯最终会作用到人的身上。其中愚以为社会习惯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同伴压力和弱联系。所谓同伴压力,顾名思义,就是来自同伴的压力;弱联系,就是自己在社会中的那些不太熟悉的朋友,也许有的仅见面打个招呼或者仅仅知道彼此的存在。但这并不影响它对你的价值,同伴压力会让你变得更为优秀,即自我推动,而弱联系更会扩大你的影响力,给你带来看不到,但并不微不足道的力量,即弱联系的力量,实际上弱联系的熟人比好朋友带给你的强联系力量更大,或者两者不相上下。尤其是当友谊的强联系和同伴压力下的弱联系相融合,他们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纵观杜希格十余万字所述,其内涵,不过如此。哈尼尔说,思想决定高度,眼界决定未来。所以改变人生轨道,应当从思想入手,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实在太难,哈尼尔也没给出我们答案,好在,愚读完杜希格的书发现了答案,答案就是——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相信意志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 PS:曾有人问我,你读这么多书究竟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永远是两个字,没用。读书这件事对我而言,仅仅是闲情,或者说爱好,就像学霸爱学习,学渣爱游戏。毕竟每个人来到大学,都是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我想劝戒那些妄图通过读书去领悟人生真理的朋友,世上没有圣经,哪怕书上的道理再精辟,它仅仅是理论,纸上谈兵而已。所以如果功利心太重,只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兴趣,更不是书籍,而是——生存。 我想知道在这个埋头赶路的年代,还有多少像我这样抬头看星星的人,麻烦看完的小伙伴,留下评论。

  • 斯大林
    PBA
    推荐

    习惯的力量真的非常大,养成一些好的习惯,习惯可以形成我们的一些性格,性格从而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这真的一点点都不夸张!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培养自己习惯的具体的落实方法,书里面有一个核心思想我是非常赞可且认同的。就是通过培养一个关键的核心习惯,然后把培养这个习惯的步骤和过程应用到培养其他习惯中去。这个习惯就相当于一个催化剂一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养成更多的好习惯。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个关键习惯吧,只要把这一点做好了,干其他事情都会顺很多! 对我而言,我觉得我的关键习惯主要有两个,一是坚持每天记录,二是早起。只要我能坚持做到这两点的话,基本上我这一天就会过得非常有规划和安排。 对了,在这本书的最后还介绍了一些实操的方法,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纠正自己的一些坏习惯!

  • 斯大林
    providential
    推荐

    习惯的力量真大,要想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就要建立新的奖励机制。

  • 斯大林
    阿卢
    推荐

    用习惯积木块搭建自己的城堡吧 2017-02-02 卢sir stepbystepbyStep 我们知道,要坚持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养成习惯。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的习惯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 有的能很容易意识到,比如每天起床后,会先上厕所再刷牙再洗脸然后一杯白开水,天天如此;有的则没那么容易发现它们的存在,比如,你知道大部分人进入商场后会习惯性向右转吗?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选择都是出于自由意志,这没错。但选择也都是深层的习惯使然。若这些习惯被他人掌握,就能利用习惯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商场经营者在掌握了人们进入商场后向右转的习惯模式后,会将那些最赚钱的商品安排在商场的右侧,提升顾客发现并消费它们的可能性。 不由悚然一惊。 我们都太习惯于习惯,因此反而容易沉溺习惯,不辨真相。 于是,阅读《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也成为一个不断发现和审视的过程。 阅读前给自己提问:习惯是什么?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习惯的力量有多大? 至此也可以一一解答了。 习惯是什么? 说得通俗一点,习惯让大脑开启自动模式。 在接收到某个固定的信号后,大脑就不再费劲去计算决策,而是有一连串的行为会自动随之展开。行为结束,会得到令人期待的奖励,心满意足,于是联系再次得到加强,下一次信号出现时,大脑会再次自动循环相同内容。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不费力气就能得到好处更令人开心的事么?看来这个道理大脑也懂。 这一过程可以让我们见出习惯的三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它们构成习惯回路的铁三角。 “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而习惯回路之所以能运转起来,是因为它能创造神经渴求。我们把暗示和特定的奖赏关联起来,暗示一出现,就好像已经得到奖赏一般,大脑中就出现了潜意识的渴求。 渴求驱动习惯。 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找到触发渴求的方式让创造新习惯变得更容易。 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不是创造新习惯,而是改变旧习惯。 习惯是不能被消除的。大脑形成某一组习惯回路后就会一直存在,无论好坏。对待自己搭建起的回路,大脑可不分什么好坏。 虽然如此,但习惯是可以被代替的,这需要用到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 “习惯的黄金法则: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换句俗语来说,就是旧瓶装新酒。” 但这还不够。坏习惯容易复发,要坚持需要动力。 此时我们就需要借助信仰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但至少得相信着自己能够改变。这样一个想法,会帮助你在重塑习惯的道路上熬过艰难的时刻,直到新习惯真正形成。 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团体的助力下,才能形成信仰。 习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单个的习惯我们都清楚它的作用,但事实上,习惯是有连锁效应的。 有一些习惯比起其他习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即核心习惯。如果找准核心习惯,就能利用它启动一个进程,一环套一环,让其他习惯也随之改变。 突然想到自己刚开始跑步时的情况。自己最喜欢的是清晨跑步,人少,安静,空气好。于是早上起床后就直接换上跑步衣服,洗漱,准备好装备,出门。慢慢发现,要想晨跑状态更好,晚上睡眠时间得充足,所以就得早睡,然后开始调整作息。要早睡,就必须提早完成以往各项堆到晚上才做的事情,于是又开始调整每日事项的完成时间…… 就这样,一点点地将自己的整个生活状态梳理了一遍。我想,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吧。 当然,事情进行得并没有说起来那么轻松。刚开始会觉得很累,好像必须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计划。甚至,以往的坏习惯也会时不时跑出来,于是还得花力气打压。 毕竟,意志力并不是一旦拥有就可以无限提取,而是会随着消耗而减少,但也可以得到锻炼,就像我们的肌肉力量一般。 “这就是意志力转化成习惯的过程:在困境发生之前想好解决措施,然后在困境来临时依法处理。” 而习惯的力量真正可怕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社会作用。 原来,那些社会运动得以发起并开展的根源,也能用习惯加以解释。 “运动的起因是友情或者亲密的熟人之间牢固的联系所形成的社会习惯。” 看到陌生人遭遇不幸,我们会同情,但还不至于会奋起为他而反抗。但若对象是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会更愿意冒险。 “运动的发展在于群体的习惯,以及社区与党派之间脆弱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有亲密的强联系,还有一种“弱联系”。善用这种弱联系,就能形成自己的人脉关系。 要促成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就得善用这种弱联系所带来的同伴压力,这是一种社群或邻里之间自发建立起来的义务感。就好像是一种身份标识,有同样的行为才会被承认为是团体的一份子,否则便会遭到排斥。 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可以理解为从众心理。 “运动的持续在于运动领袖让参与者形成了新的习惯,树立了新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感。” 习惯的黄金法则同样适用于集体,领导者要学会将运动宗旨化为具体行为,嵌入到人们惯常习惯中。并且赋予参与者适当的权力,让他们切身感到这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从而才能让整个进程自我推动。就像一个巨大的习惯。 读者实践指南 最后,作者还很贴心地附上一份《读者实践指南》。不愧是研究心理学的,知道大家都对所谓“秘诀”更感兴趣。 一共四步: 找出惯常行为。也就是习惯中最明显的部分:做了些啥。 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停止惯常行为,多次尝试各种可能的奖赏,看得到了哪种奖赏后,能让自己不再继续心慌,想去完成惯常行为。 将暗示隔离出来。大致五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 制订计划。保持暗示和奖赏,替换惯常行为。 每一个习惯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某条行为链中的一环。无数的习惯构建了我们现有的生活,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从今以后,我希望自己能手握每一块习惯积木,主动搭建一座我想要的城堡。

  • 斯大林
    💎Dreams°
    推荐

    有一种谬论是形成一种习惯只需要21天的时间,对于这种说法,我想说的是这短短时间完全是不够的。 人处在安逸环境中会使心智发生变化,总觉得自己不学习也能拿到钱,拖延懒惰也随之产生。学习是终身的目标,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得大脑储备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改变自我。 记得《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有句话感触很深,大意是“我们的大脑能控制我们的大脑”,我们能够控制大脑使得执行力增强。比如懒惰拖延是大脑潜意识的控制身体,谁都知道早晨睡懒觉是很舒服的,哪怕多睡一分钟也是美好的,这就是早起比较难的原因。 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拖延的习惯,喜欢把事情拖延下去,等真正到检验的一天,却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状态。治疗拖延懒惰最好的办法是强迫自己去执行。 自信来源于信仰,态度决定一切。摆在面前的不管是任何事,哪怕是小事,我们都要认真去对待。 大家都喜欢做这样那样的计划,总觉得任务越多越好,希望更好的完成。却不曾想过,在重压下,人的心理上会回到以前的舒适区,重拾旧习。这就是为什么刚开始信心满满、干足十劲,到后面会完不成的原因。 《微习惯》告诉我们,小的不可能失败的习惯,再小的习惯也要自律做后盾。一个坏习惯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有新的习惯替代旧的习惯。 参加百天约读为了使自己更好的形成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丰富知识,充实自己,不能虚度光阴。读书学习给了我们暗示,丰富自己的知识带给我们的奖赏,从而一种惯常行为形成,读书习惯就这样形成回路。 自参加读书会以来,感受到小伙伴满满的正能量,大家都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读书学知识。每个人都想得到知识力量的输入,也想通过读书学习改变自己。 一个企业的存在离不开团队的支撑,每一位成员都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团队精神,这样的企业才会走远。《习惯的力量》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当人们独自一人时,很可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改变自己,但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大家就会说服他们将疑虑搁置在一边。所以,是社群创造了信仰。” “一个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又快又远。别忽视团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报团取暖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成为逼迫自己的动力。 上个月参加百天约读以来,每天读书并且打卡,一种新的习惯无形中替代旧习惯。 这种氛围下,都相互督促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学到东西。 现在跟着小伙伴们早起打卡,已经打卡将近一个月,在钱堂社区签到一百八十多天,三月份读完十几本书并完成读后感。 这都是一步步在改变,每天都有微小的变化。

  • 斯大林
    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推荐

    威廉·詹姆斯说过:“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情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最终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        习惯决定命运。命运是人无法抗拒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重塑习惯,从而改变命运。       这本《习惯的力量》又是一部典型的西方式作品——开门见山,结构明朗,案例详实,说理严谨,的确引人思索与启发,兼具可实践性。我觉得是本好书,不过大量详细的案例描述还是需要一点耐心来读的哈~        全书的脉络看目录再清晰不过啦。分别从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来描述人如何控制习惯,从而佐证人的确可以控制习惯的中心论点。         实际上,不论是组织习惯还是社会习惯,都是成千上万个个体独立决策坚持的习惯的集合体,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习惯。所以我认为要快速掌握全书的精髓,只需要看第一部分就够了,再配合“使用”最后附录里的读者实践指南,妥妥的~(当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于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塑造组织习惯、形成组织文化还是相当有用处的)         第一部分的重点就在于:        ①习惯回路(习惯是如何运作的):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        ②习惯回路的驱动力:大脑对奖赏的渴求驱动着习惯回路。        ③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首先,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并使之成为一种信仰,团体助力下效果更好;其次,保持和旧习惯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再用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过去的惯常行为。        附录的实践指南则给出了可以立马运用的具体指引。        明白了习惯运作的原理,就要找出自己的习惯回路里三个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分别代表什么。        惯常行为最容易找到,因为是比较显性的,既然你想要改变这个习惯,说明你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惯常行为是不好的。        寻找暗示的方法:每次在习惯性要去做这个不好的事情时,立马记录下当时的状态,比如具体时间、地点、手头刚刚做完的一件事等—— 如果你想找到“去咖啡厅并买巧克力豆饼干”这个习惯的暗示,那请在这一冲动出现时写下5样东西(下面这些是我在分析自己的习惯时做的笔记):你在哪?(坐在我的办工桌前)现在几点?(下午3点36分)你的情绪怎样?(觉得无聊)周围有谁?(空无一人)在买饼干的冲动之前,你做了什么?(我回复了一封电子邮件) 多记录几次,或许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寻找渴求的方法:用与以往不同的奖赏试验,从而分离出自己真正的渴求。 以渴求饼干或者甜甜圈为例,那一刻,你要问一问自己—— 你是因为渴求饼干本身,还是想休息一下再工作?如果是饼干本身,那是因为你饿了吗?(如果是这样,苹果应该也可以满足你。) 如果吃掉甜甜圈15分钟后,你还是有冲动起身去咖啡厅,那驱动你习惯的就不是对糖的渴求。如果在和同事闲聊之后,你还是想吃饼干,那么与人接触的需求就不是你吃饼干行为的诱因。 通过用不同的奖赏进行试验,你可以将你实际渴求的对象分隔出来,这就是重塑习惯最基本的要素。        全书读完,特别是那些真实的案例,我最大的感触是,习惯太容易被人们忽视了,但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不容忽视也不应该被忽视!我们要做的,就是意识到习惯的存在➡相信习惯能够被重塑➡找到超越习惯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旦你弄清楚了习惯背后的机理,也就是你能够分析出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时,你就有了超越习惯的力量。        最后,引用译者在译后记中的一句话作结: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        从点滴做起,然后循环重复好习惯,这是一辈子的事儿呀~

  • 斯大林
    熟悉的陌生人
    推荐

    一本受益匪浅的好书!就如书中所说:习惯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不同的人的理解会有不同,回答也自然会不太一样。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真正的王者居然是我们身上的习惯。坏习惯多,就会有糟糕的运程和痛苦的生活;好习惯多,就会有顺畅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改变不好的习惯,谈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改变起来却往往非常艰难。比如说,戒烟、戒酒、减肥,要真正的改变需要我们去了解、驱动自己产生这样行为的神经渴求,并且改变任何习惯都需要决心才行。遵循作者的三个步骤或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吧?第一步,找出坏习惯并明确要替代的新习惯;第二步,找出习惯的奖赏并替代,当初形成这种习惯是为了追求何种回报,在试图满足什么渴求,现在,用一种更积极的奖赏替代原有的奖赏,并不断地反省和强化;第三步,找出暗示并努力克服,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习惯临发生前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让坏习惯运转的暗示,找出之后努力克服。 就如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的一样:“如果你能诊断自己的习惯,你就有了改变习惯的自由和责任。如果你能利用习惯的力量,即使你陷入危机,一切皆可翻盘。”

  • 斯大林
    john
    推荐

    这一本书是2021年读完的第十三本书,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想养成写作的习惯,所以看一下书中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值得自己借鉴的。 读完的时候还真发现了一些不错的东西,如果有一些朋友需要直接实操的,可以读最后一章。 因为中间的部分都是作者在举例子,举一些关于习惯养成的例子,下面这些是我自己自问自答的一些段落。 一、习惯的本质?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我们无意之中做出的选择,我们日常中以为我们做出的选择是理性的,其实不然,很多都是习惯的产物,也就是无意识中所做出的选择。 书中的一些例子称,即时有一些人在手术后失忆了,对之前的很多东西都失去了记忆,但之前养成的习惯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习惯的威力。 人类的所有习惯都由大脑的一个神经组织,叫做基底核控制的,这个地方可以发出我所有大大小小的自动行为指令,比如呼吸、吞咽、突然的惊吓反应之类的。 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有习惯这个机制呢,因为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思考的话,那样做做每一件事情的成本也就太高了。 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坏处,就是一旦一件不好的事情,培养成为了习惯之后,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灾难,比如赌博、嫖娼、酗酒、抽烟、无节制的消费。 因为一旦养成了习惯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不愿意思考了,就将做决定的权利过渡给大脑的基底核,所以,多数时候,看似是理性的决定其实很感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很多都会伴随终生的,比如我们日常中学习到的,开车、骑自行车、语言、厨艺、赌博、这些技能即使很久没用,我们会生疏,但不会完全忘掉。 二、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有三个步骤,暗示、惯常行为、奖励。 比如书中举的例子,习惯是经过一个暗示,然后根据暗示做出的情绪或者是行为,最后得到一个情绪或者行为后的奖励,最后能养成一个习惯,缘于你内心渴望不断的获得这种奖励。 书中是拿一只老鼠做实验,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黑乎乎的过道里,然后在过道中间放上一片隔板,在过道终点的左转弯处放上一片巧克力(奖励)。 这个试验是这样子的,试验员将隔板拿开,隔板会发出咯咯咯的声音(暗示),然后老鼠就会闻到巧克力的味道,但是它不知道如何可以找到巧克力。 所以它就会左摸索一下,右摸索一下,行进的过程中非常的费劲,最后一点一点的靠近过道的终点处,有的时候会直接找到巧克力,有的时候则不然。 经过几周之后,老鼠在过道里试验了上百次同样的事情,只要试验人员一拿开隔板老鼠就可以快速的找到巧克力的位置。 即使过了非常就之后,将老鼠放到过道里,它依旧能很快的找到巧克力,因为在它的大脑里,这个已经变成了一个下意识的习惯了。 当一个习惯养成了之后,老鼠只要一听到隔板发出咯咯咯的声音,在它的大脑里,这种声音已经和巧克力挂钩了,这种声音在它的脑海里,已经让它产生了对巧克力的欲望了。 三、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既有习惯? 比如我拿我们生活中经常发脾气的习惯来说,如何可以改变这个习惯呢? 我自己在这个上面因为有试验过,所以,我可以说说我自己的经验,以前每每我听到别人说我不好的事情时,我总是会很生气,其实不是我本身想要生气,而是我的习惯驱使我生气。 但是我现在只要听到别人说我不好的事情时,换以前我就开始生气了,因为生气是我的本能反应,无意识反应,只要我发觉到我开始要生气了。 我就会超用力的弹一下自己手上的皮筋,然后喊一句bingo,只要我这么做了之后,通常我的理智脑就占了上风,脾气自然也就发不出来了。 想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我们就要进行人为的干预,比如你想要生气的时候,你就可以喊一声,哇塞,突然这么喊一下,我们的显意识就回来了。 四、习惯改变中的关键因素? 书中提出一个人想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很难,除非我们可以改掉其中的关键要素。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爱抽烟的人,想要让他戒掉烟瘾很难,除非我们可以在他想抽烟的时候,可以找另一样的东西,来满足他对尼古丁的渴望。 也就是暗示和奖励都不变,唯一要改变的是那个行为,也就是我们要找一件,可以带来同等满足感的事情来做,来吸引开吸烟的注意力。 可以是,打牌、玩游戏、看电视剧,每一个人都可以找一个不同的方法。 五、习惯对生活的影响 生活中只要我们可以养成一些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就会给你带来一些别的好习惯。 比如我在2018年的时候开始阅读,最开始的时候,培养的这个习惯,让我接触到了很多的书,也让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他们所经历过的世界。 在2019的时候因为阅读,让我接触到了理财,这个习惯我已经慢慢的喜欢上它了,因为这个习惯让自己开启了财富增值的世界。 也让我对学习的乐趣更大了,因为理财就是理认知,一个人的知识边界,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边界。 因为阅读和理财,我在2018年的时候开启了自己跑步的习惯,慢慢的从2018坚持到去年五月份,也跑了近1700km,因为疫情停止更新。 最后在今年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写作和早起的习惯,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想培养写作就一定要早起,因为在早上的时间里自己的大脑最清醒。 每一个习惯之间互相捆绑,这也算是一个多方向的复利,一个习惯带领着另一个习惯前进。 2021自己一定要养成写作和早起的习惯,在写作上你已经走了80+天了,已经早起40多天了,只要我想做就没什么我做不到的。 这不是自负,更多的自己对改变的渴望,因为我想要慢慢的来一次自我变革,加油。 #终生阅读 03# 

  • 斯大林
    🎀🇻 🇻🎀
    推荐

    2020.7.18.#一天听一本书#听书之《习惯的力量》。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好的习惯慢慢替代不好的行为习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羡慕别人,欣赏别人,完美别人,主动向别人学习,而且不要总停留在嘴上,而要付诸行动,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很多预想不到的一切。 听书笔记:                             一个黄金法则:                     改变惯常行为四部法:          一是找出惯常行为                 二是用奖赏来做试验             三是分隔出暗示                     四是制订计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行动。

  • 斯大林
    Bookclub
    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来说明习惯的形成、习惯的方式和习惯的力量,没有给我们提供改变习惯一劳永逸的方法,却给我们提供了思维框架,让我们清楚我们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1. 每个习惯有三部分组成:一个cue,暗示,让行动开展;跟该暗示直接相关联的"奖励"(reward);另外惯性行为(routine),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习惯性行为——暗示下我们想起了那个难以抵抗的诱惑,于是习惯性行为出现。习惯是自动展开的。你以为你是在为自己做决定,其实只是你的习惯在某个暗示下自动展开(每天下班后,一天工作结束,你处在了每天都有的放松状态,这一切触发了你每天下午去买个糖球获取满足感的习惯。)2.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和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 3.怎样培养一个我们想要的好习惯? 第一步,确定自己想培养的习惯后,为完成这个行为找到自己的"奖励"。这个奖励要能使自己产生某种"渴望"(craving),否则没效。 第二步,给自己设立一个暗示,要简单易行。 第三步,坚持在暗示和奖励之间,建立某种行为习惯。重复、重复、重复。不仅仅要重复行为本身,还要一次一次强化自己的"渴望"感,最终让暗示不仅触发行动,更触发对奖励的渴望感。阳性强化法。 第四步,获取坚持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取有很多办法,一是形成某个小团体,互相加油打气,知道在这条路上自己不是一个人。当看到别人能坚持时,也能增强自己做到的信心;二是从信仰获取力量。如果能将自己的信仰和行为结合起来,那力量是非常大的。 总结改变习惯的方式:找出惯常行为,找到暗示,分析奖励,制定计划,新习惯代替旧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脱胎换骨。

  • 斯大林
    文管家
    推荐

    坚持看书的习惯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 知乎 · 31 个回答 少年,你是要这把金好处还是这把银好处呢? 少年:“我掉的是一把铁好处” 来,容管家给你说道说道这三个好处。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不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限于篇幅,今天给你浅谈其三。 分别是铁好处,银好处,金好处。 1、铁好处: ——满足虚荣感 读书可以让我们——装** en.....读书可以让我们人前显圣! 作为一个已经一年持续每天打卡读书一小时以上的“显圣”型答主。 每次有人加我看见朋友quan的时候。 “哇,管家你好厉害,你真的看了好多书呀” 对大多数没有阅读的人来说,一开始读书。我们不知道阅读有什么好处。我们可能更多的就是喜欢一个,伴着阳光和微风,坐在某个地方捧一本书看 ——的美女女朋友。 这种人前显圣的诱惑力不是一点点。 而且,自从爱看书之后,管家再也不担忧好友生日送什么东西了! 我送书!不管是谁 生日送书上档次。 效果大概是这样的! 注意后面那句:看书就知道是你送的 就问这效果到位吗? 从礼物的保存性来说,只要你的书不是乱选的,看完他还可以保存,比送杯子,生日蛋糕什么的。更有可能长期的唤醒他对你的记忆。巩固你们的友情。 从你朋友的角度上来说,你变成了一个正面向上寻求进步的形象。也会影响他慢慢变得正面积极向上。因此他也能反过来影响你,给你正反馈。让你看更多的书。 2、银好处 ——阅读拥有最高效的信息摄入速度上限。 人看字的速度在300-600字/分钟 人说话的速度在100-250字/分钟 人打字的速度在10-50字/分钟 阅读比跟人交流获得信息的速度要快三倍。 这就是它的优势了吗? "不是" 我每分钟获得三个宝箱,你每分钟获得一个宝箱。我们宝箱的价值仅仅差三倍吗? 这不还得看我们宝箱里有什么吗? 如果我看充当吃瓜群众的段子,宝箱里就是一箱石头,没价值还带来负担 如果我看良心点的知乎专栏,宝箱里就是一箱衣服,说有价值,高不到哪去,没价值也不至于。简称鸡肋。 如果我看有效的书,宝箱里就是一箱宝石,这是历史的馈赠,写书人的智慧。——每读一本都能如获至宝一般。 那么你呢? 如果你听一个负能量慢慢的人抱怨,你宝箱里就是一箱臭袜子,影响你心情 如果你刷抖音的视频,你宝箱里就是一大堆夹杂着稻草的杂物,或许偶尔翻到一个硬币能让你惊喜,不过大多数都是垃圾。 如果你还能看看学习视频,听听书,那么你宝箱里就是一箱面包,醇美而香甜。 所以,一个阅读有效书的人,获得三箱宝石,而普通人,大概率获得的都是1-3箱杂物堆或者石头。 养成阅读习惯,好处就是让我们的摄取上限变得更高了。 3、金好处 ——阅读有累积效应,还有复利效应 阅读具有积累效应。 我来解释一下。 阅读知识类的书 你会明白,原来大多数医疗都是通过打压细菌(病毒)或者强大自己最终让身体战胜病魔来康复。 你会明白,原来减肥减的第一个四斤,全是可以被反弹的水分。原来减肥跟能量有关,大姨妈失去的是血里的血红蛋白,而红枣和红糖里面全是糖类,糖类是补充不了蛋白质的,除了长胖毫无作用。 你会明白,原来持续工作25分钟是最高效。一直工作反而是一种假努力状态,会让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你会明白,原来保险的前身是宗族制度,彼此之间某一家遭了天灾,其他家就施以援手。以此来对抗风险。现代保险业就是每个人交一部分保费,给那些不小心真的生病的人施以援手。 你会明白,原来男人之所以主动追求女生,是因为从怀孕角度上叫,雄性的成本远低于女性10月怀胎的成本。所以流传下来的基因都是希望到处传播后代的雄性的基因。因此我们常常发问,为啥男生总是比女生更主动? 阅读知识类的书籍, 让我这个学电子商务的人,能够独立写出这些各领域的玩意。 让我能够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基础认知。 让我储备足够多的知识,而不是什么都不明白,被人支配。 知识具有累积效应,你读了一本书,就是读了一本书,其他人想要超越过来,他也得去花同样的时间读一本书。 换一个词,它叫壁垒,而且是每个人都会搭建,且优秀的人都在搭建的壁垒。 说完累积效应,我还得给你说说复利效应。也叫指数效应。 1.01的365次方=37.8 0.99的365次方=0.03 问2的10次方是多少? 2的20次方是多少? 2的100次方是多少? 大约是这么多 1000 1000000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翻译过来是 1千 1百万 1百万亿亿 阅读产生复利效应是什么感觉。 玄乎点说 是你持续的阅读的时候,当你忽然读到某本书的某句话,你感觉一股洪流冲过你的脑子,你浑身打了一个激灵,感觉自己悟了。 说实际点就是 你读到某一句话,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就是个彻彻底底的二货。 而能产生这样的感觉,一般情况而言,是你的认知结构被更新了。 从前我看不懂《国富论》,连一页都看不进去。 当我慢慢懂得,生产力是社会福祉的基础,生产力才是普通人财富增加的助手。 而生产力的增加,靠的不仅是工业的发展,还有社会分工的细化。 社会分工的细化又是由于我们人类会主动的交换这才能够告诉开展。 而正是由于交换,有性繁殖的生物才打败了无性繁殖的生物暂时成为了主流。 扯远了,这样我终于看完了《国富论》的五分之一....... 认知结构的拔高,你可以参考,小孩对你说:这个世界的前都是从爸爸妈妈手里变出来的。 你嗤之以鼻的原因是你认知结构比他完整和成熟。 总结: 阅读有三好 你好我好大家好。 说错了, 1、满足部分虚荣心,提高幸福感。而且会给别人也带来好的环境和提升 2、提高单次生产效率,让信息摄取速度大幅度提高。 3、长远提高自身价值,累积性导致的壁垒会让我们变得稀缺和之前。复利性让我们后劲十足。 以上 如果还需要讲解怎么避免玩手机,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我是 @文管家 ——阅读习惯领域“专业”写手 你确定不关注一下我这么幽默风趣还正经的美男子吗?(疯狂暗示) 给好回答点赞(收藏),某乎可是会给你持续推荐好回答的哦。(小声bb) 疯狂暗示~ 万物皆为师 不愧是成年人,全都要。 该文首发于知乎 文管家(这没配图)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