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上) ――虚胖的巨人 大水之中,必有大鱼,水大鱼大波浪更大;空中楼阁难以建成,海市蜃楼的假象迷惑,虚胖的巨人被重拳击倒。十年的放水养鱼,喂养出这东方巨人,深深震撼这世界的眼球。 2008年,不确定的开始。 大水之中,暗流涌动,波浪汹涌,这一年的世界终究不是一潭平静的死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掀起的波涛大浪冲击中国。出口下降,对外贸易锐减,内需不足,投资冷淡,经济一片死气沉沉,在这大浪的冲击下鱼儿不知所向,何谈安稳的生长环境,不被大浪冲到岸边搁浅死亡已是不错,此时当家人的四百亿打造的全新鱼塘为中国鱼儿开辟新的生长环境,无论其他国家的大水中有多少鱼儿浮沉,我国大鱼依旧遨游。养着大鱼的当家人吃着鱼脍逐渐壮大。殊不知这安稳的鱼塘下,毒鱼混杂,鱼怪丛生,可是当家人仍旧放水养着大鱼,加着催化饲料。 2009年:V形反弹的代价。 国际海洋的波浪依旧,各国当家人都放水养鱼,大鱼逐渐形成,国家的投资激素依旧发生着作用,鱼的形状也发生这巨大的变化,畸形生长的大鱼,小鱼的忽视,地产泡沫,金融市场的混乱,隐形债务危机,民间小企业的微弱投资;同时也有新的鱼种出现,互联网的普及,微博的发展,民间企业的自力更生,这些新的鱼种总算为当家人巨人的生长提供了新的营养。 2010年:超越日本 中国巨人仍旧壮大,提供营养的大鱼也在壮大,一举超越日本,震惊国际眼球。中国鱼塘中也不再平稳,大鱼之间的互相撕咬,大鱼对小鱼的压榨,小鱼跳龙门实现逆袭。富士康跳楼案件,中国制造的背后是对于每一个在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所谓的人口红利的无情和极端压榨到人伦的边界;胜负难分的3Q大战,大鱼之间在丛林法则下的互相撕咬;凡客横空出世,引爆电商,实现小鱼的逆袭;美团网被创办,新的鱼种争相出现;国美陷入内部争端,大鱼自身内部的疾病爆发;基础投资建设引发物价暴涨。中国GDP超越日本,巨人依旧在鱼塘的喂养下继续壮大发胖。 2011年:中国要歇菜了吗? 巨人的虚胖暴露出来,中国制造业在超越美国后,巨大的危机显示出来;李宁和晋江企业的风光不在;克鲁格曼的预言:中国经济的崩溃。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成本的上升,贸易盈余的急剧下降,中国真的要歇菜了吗? 作者写到:如果仅仅在存量的意义上,也许那些年份的中国都已经有一只脚滑到了深渊的边缘,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总是有新的树枝突然出现。这些树枝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国际化红利、货币泡沫或者消费升级。在2011年,那根最粗、最醒目的树枝,叫作互联网冲击波。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是第二次——它改变了中国人与商品的关系,它被称为O2O(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的融合。中国的高速铁路工程得到迅猛发展,从而改变了东南沿海优先发展的局面,推动了整个中部地区的重新崛起。巨人依旧屹立不倒,但他仍旧有点不结实。 2012年:落幕上半场 虚胖的巨人被重击在地,缓慢爬起。文中写到:中国的迅猛发展只是一个空洞的泡沫,无论多么的炫目或膨胀,都无法掩盖内在的空虚,甚至其成长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国进民退,民营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资本外逃,弊端凸显。经济产业结构畸形,不得不进行调整,但要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困难重重,前途未卜。中国的经济结构过分依赖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消费,还未起到真正拉动内需的作用。地方政府追求巨额投资而大规模举债,危机四伏。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建设规划混乱、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内需占比低下,国内创新不足,出口下降,外需减少,在这一拳拳重击倒下之后,东方巨人在重新崛起,他在磨练下慢慢的变得更加结实,下一次的屹立将是真正强大的巨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于《老子》的这句至理名言值得我们这整个时代思考。
激荡四十年,自1978年意识到如果再不变,社会稳定的根基要动摇,到2018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40年的历史跌宕起伏,这套书帮助我建立起了对中国经济的体感 以下是我的总结: 1、中国自建国后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民营工商业收归国有,全部生产活动围绕集体展开,持续了将近三十年,又经历了十年的文革,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已经奄奄一息,所以邓公出现,改革的大旗拉开。此时改革的目的是让经济变得好一点,具体的行动是摸索式的,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建国以来持续三十年的国有制企业决定了即使改革,这些国企也是不会消失的,并且是国家照顾的对象。 2、此后中国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改革手段,引进外资、开放试点区域、引进技术、成立乡镇集体式企业等等,这些方式都是一步步尝试出来的,所以不存在一定对或者不对。有时候朝令夕改不是改革不做了,而是这个尝试不适合,要做调整。这其中乡镇企业的出现代表着民营企业发展的开端。也正是因为当时的乡镇企业延续国企的思路,是集体式的,所以造成了后来的产权问题,导致大量好企业的陨落,这是改革的过程中最大的遗憾。 3、改革总体可以分为三点,一是政策一直在支撑国企的发展,即使很多国企是效益不高的,但是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国企作为国家资产依然是当前亲儿子对待;其次是通过不断放开中国的市场,人力的优势大量发展制造业,拉动外贸,以及产能提高后国内人民巨大的内需,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城市化的进程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4、一个不得不说的中外企业状况是,在中国国企因为政策的支持,垄断了资源型行业,股市自从在中国建立起来,金融市场也是对国企敞开怀抱,所以国企的收入非常高,但都集中于资源垄断型行业。其余一些竞争性很强的领域则留给了民营企业,艰难生存,政策不支持不优待,金融市场不支持不优待,再加上跨国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贡献了大量的就业但却是生存的最艰难的。而以美国为例,排在前位的都是竞争性强的领域。 5、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周期性的,宏观调控就是为了调整周期,所以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势头下,偶尔寒冬是进入了下行周期,看好调控政策作出经济预测很重要,无需盲目焦虑。 6、原本国企垄断了资源型行业,一些竞争性民营行业核心技术也在外国人手里,中国经济增长的顶点马上要到来。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进行了大量的重构,带动了新一轮的中国经济繁荣。互联网领域政府干涉少,国企无法垄断,并且互联网技术没有被外国垄断,这是唯一民营企业可以做强的领域。腾讯阿里等企业做出了最有力的证明。 中国经济的增长,未来的发动机就是互联网
“改革是没有先例可循的”,终于听完这本巨著。吴老师这本书让我对“中国1978~2018经济变革”的脉络与轨迹有初步了解,值得阅读!
《激荡四十年》我用了断断续续10天时间读完了,从文字上我被吴晓波老师的功力折服,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非常非常得幸运,与改革共生,与开放同行,参与了天翻地覆的城市大建设,见证了野蛮生长的财富大爆炸,经历了激荡澎湃的社会大变革。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四十年的变化,依靠的是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依靠的是巨国效应和人口红利、依靠的是市场开放和技术破壁、依靠的是优先发展和能够容忍非均衡。这些变化,还依靠3亿农民工兄弟的劳作、2000万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和雨后春笋般丛生的千千万万创业者们的创新,还有如你如我一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每一个普通人。 正如吴晓波书中所说,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途经无数险滩、渡口,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随行到终点。每一代人离去之时,均心怀不甘和不舍,而下一代人则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掌控和改造行程,创造新的未来。一个经济大国孤独无助、野蛮自强的发展史,写满不易。时而温和杠杆,时而强硬干预,时而跑的过快,时而刹的太猛,时而茫然失措,时而一路高歌。 也许可以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尽管有很多人,有着种种的抱怨、失落和焦虑,但是过了很多年以后,我们也许仍然会说,那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因为,它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发生。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它容忍我们选择个性的人生。
这本书讲述了1978-2018激荡四十年中国很多企业的浮浮沉沉,还有大企业家们经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困苦,最后让企业一步登天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如今存在的大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也激励我们要不畏艰险、慎思慢行、永不放弃,才能拥有更精彩的生活。
[强]看图识理: 道理一: 合适的子圈不是你用力挤就能进去 而是合符你才能去进 道理二: 方向择选对了,比苦苦努力更重要 道理三: 适合的两个人 你好刚需要,而我也刚好到 方双的共同努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应该一本一本的看,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对中国近几十年发生的变化莫过于看企业史了,而目前写中国企业史没有比吴晓波写的更好,四星。吴晓波作为财经作家代言的贝米钱包p2p可见根本就没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至今不愿道歉不敢扯上关系,拿了代言费卖了贞操真是可耻。 改革开放四十年,草莽英雄竞相下场,刚被激活的市场遍地黄金的同时也布满陷阱,有背景手眼通天的人高歌猛进一路凯旋;没有背景的草根披荆斩棘靠边角料发家致富。四十年风云变幻,几载沉浮,活下来的才被当成英雄
和大败局共同参看,中国体制和企业的发展一目了然。2021081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逐渐衰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一部平时接触不到,了解不到细节的“故事书”。叙述企业发展史,社会背景,及政府与企业间的事儿,有些以作者视角语言论述,有些需加入自己主观意识去思考感受,并此作出自己的判断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几十年过去,如今风俗大抵还是如此,每一步每一决策,都要考虑将发生的不可抗拒因素,创业者十之八九都须历经千辛万苦,所以无论何时都要保留最后那一丝清明,给自我留一好局罢… 其实,看每一本书,都是一次隔空经历与其作者对话,急不得躁不得,如闲庭信步笑看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冷观云卷云舒般,每一次的对话与思考,也是自我思想的洗礼和凝练,此刻此情、我又该如何应对和决策?慢慢来,齐步走,稳定跑。
“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它诞生在一片被击碎的旧世界的废墟上。这个地球上,总会莫名其妙地冒出一群偏执狂,他们破坏旧秩序,创造新物种,然后自己又在历史中变得不合时宜。”
我的天哪,我快速阅读都用了一个星期。这书太厚了。但是真的太有收获了。不读历史,不知过往,何以走向未来。很牛的一本书❤️很震撼,也很让人叹息。
激荡三十年是在多伦多图书馆借来看的,一口气读完了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十年是身在其中的十年,很多事件都亲眼目睹,自己也完成了从青葱岁月到近不惑之年的转变,看完这本书有种站在时间的彼岸会看历史中的国家和自己,时时感伤,对未来既有期待又有焦虑,最后还是让我充满斗志,时间不就是这样,只要没有结束,都还来得及奋斗。
跌宕起伏,波澜壮阔,震撼慨叹。值得再读的一本书。尤其是经商者与从政者。——转:吴晓波老师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写的是财经江湖,触及到的却是文学、政治、人性和灵魂。如果说马里奥普佐写黑帮,成就了伟大作品《教父》,那么吴晓波老师写经济,成就了财经黑帮风云《激荡四十年》。 这本书里写道:“…本部中国企业史,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部关于人的精神史,每一个产业的颠覆及重构背后,都起伏着无数个体生命的悲欣交集,时间之针会在终止之前一直前行,它裹挟一切,向不确定性宣战。” 这几句话无疑是这本书最好的注脚!当一个财经专家用文学的笔触,去描绘经济海洋的波澜壮阔和暗流涌动,更加可敬的是,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精神史诗,没有理由不去喜欢这本书。时间之针裹挟着所有东西,奔向死亡,在恒速的嘀嗒声中,跟着晓波老师回望激荡的岁月和岁月里鲜活人物,真的是一种无比曼妙的体验!
对于这个时代,我们有种与生俱来的眷恋,在这里深埋着很多人的过去,当我们一步步地远离它的时候,才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让人泪流满面,感慨万千。这就是读罢此书的最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