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临小琦
    推荐

    很经典的书,我觉得适合所有人精度,我们对自身、对他人都了解得太少。 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 由于人的天性是懒惰,多数时候是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 而快思考又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地动用慢思考系统去弥补,提高思考质量。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郑同学
    推荐

    这本书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正确认识人类思维中的非理性? 01 大脑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 在探讨如何提升决策效率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下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 心理学家将大脑分为两种思维模式: 系统1: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 ,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自主系统,自动反应,直觉思维) 举个例子:无需思考,我们可以很直觉反应2+2=4。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耗力系统,需要集中注意力) 举个例子:需要花时间和脑力来运算 17X24。 系统1 是自主发生且不费力的,当系统1遇到阻碍时,便会激活系统2,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和解决。系统1 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而系统2仅在系统1无法解决问题时才被激发。 系统1即快思考,即直觉思维,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系统2即慢思考,需要更慢、更严谨投入更多脑力。 系统1和系统2的互相配合构成了我们的思维模式。通常情况下,这种分工方式是高效的,但由于我们的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并不总是能正确反映现实,如果系统2错误地接受了这些认知错觉,就很难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而正因为系统1是无意识的,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才难以自我察觉。 加上系统2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和精力损耗,我们会偏向更轻松的惰性思维直接即做出即兴判断。 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人是非理性的。 02 直觉思维下的心理效应 由于系统1的运行机制,我们比想象中更容易做出无意识的判断和选择。 正确了解这些由直观思维导致的心理效应,能帮助我们规避系统性错误。 启动效应: 人的行为和情感会不知不觉被他物影响。 举个例子:我们觉得高兴时就会微笑,而微笑也会让你感到高兴。 用牙齿咬住一根铅笔,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微笑,但这种微笑的状态,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 曝光效应: 个体接触一个刺激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因而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的程度。重复能引发放松感和熟悉感,不断重复某个谬论,我们很可能就相信了,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举个例子 :当你在考试时遇到不知道的题目时,你会更偏向于选择看起来更熟悉的选项。广告商们正是利用了曝光效应来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因为熟悉了就会喜欢。 常态理论: 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就会不以为意。 举个例子 :在某个路段看到车祸,第一次会很震惊,但当你在短期内在同样的路段又看到车祸时,大脑便不会那么惊讶了。对疫情下各国的确诊数字感到麻木同理。 因果关系: 习惯将持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举个例子 :读完「在纽约拥挤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赏完美景后,简发现自己的钱包丢了」这句话后我们会主动归因为扒手,尽管丢钱包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确认偏误: 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举个例子 :当被问及某个人是不是很不友好时,你会试图接受这个「不友好」的陈述,并开始在脑海中搜寻关于这个人不友好的行为。 光环效应: 喜欢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 举个例子 :如果你对一个人初始印象很好,那么大概率你会ta的做法和行为有更积极的评价。 框架效应: 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从而影响判断。 举个例子 :手术后存活率为90%与手术后死亡率为10%,前者让人更安心。 这些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思维的发散性和联想性让我们做出直觉性判断,而这些都是不自觉中就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正确认识这些心理效应,不仅可以纠正我们自己的偏见,还可以利用这些「套路」来说服别人。 03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在以上心理效应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我们在思维中大脑的惰性。即使遇到了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调动系统2进行处理,我们的大脑也会遵循最省力原则,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这种寻找难题的替代答案的过程就是「启发」。而这种直觉性答案经常与偏见和判断失误挂钩。 启发性偏见 小数定律: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相信小样本能反映调查对象整体的情况。 举个例子:因为周围的人结婚比较晚就得出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晚婚的判断。 锚定效应: 人们在对事物进行估值前,会事先进行考量,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做出暗示的现象。 举个例子:比如超市中的打折或限购会对我们的购买行为造成影响,限购对销量有刺激作用。 可得性偏好: 评估事件时,我们会给予自己有直观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 举个例子: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也经常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 效用层叠: 小概率事件、公共事件因媒体报道,放大某些极端可能,强调其可能性,导致人们越关注,越紧张。 举个例子:以色列遭遇恐怖袭击死亡的人数远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多,但媒体报道的恐怖事件却很容易占领人们的心智并造成恐慌。 典型性偏好: 人们习惯从事物中发觉和选取典型性样本,而忽略背后的概率。 举个例子:在未经调查下,我们会认为女司机在开车这件事情上比男司机更猛。 因果性偏好: 人们会倾向于用虚假的因果关系去解释他们认为不随机的事件。 举个例子:我们会忽视基础比率,因为因果关系往往比统计学信息更具有说服力。 决策型偏见 后见之明:事实会让记忆朝已发生的结果修正。 举个例子:很多人声称「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就知道这场危机不可避免」。 回归均值现象: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者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 举个例子:即使飞行员在一次表现中突出,并不意味着下一次表现也会如此,大概率是会回归平均值。 乐观偏见: 我们相信眼见为实,对已知的事物过度自信,我们还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能力。 举个例子:90% 的司机都相信自己的车技要高于平均水平。 前景理论: 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 举个例子:人们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 峰终定律: 峰值与结束时刻的感受会是决定人们对该事件感受的关键时刻。 举个例子: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人们会更偏向于短暂却强烈的快乐,而且会因为结局而忽略过程。 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举个例子:商家承诺的“7天无理由退换”,拿到货物后,我们 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更高。 以上种种可得出我们的大脑有说不清的局限,我们总是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深信不疑,但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04 如何规避认知谬误 这些认知偏见和错觉似乎让决策变得更加简单,但也由此造成各种「非理性」。思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决策,我们需要更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何规避以上的认识谬误?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1. 放慢思考速度,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 在认识到大脑的惰性和非理性后,在决策时,提升对易犯错误的情景识别能力,并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和辨别。 2. 善于引进外部意见 在做重大决策时,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当你面临重大决策压力时,质疑自己的直觉会让你感到不愉快。但认识到别人的错误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容易得多。 3.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 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当一个机构即将作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召开会议;设想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然后用五到十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了解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我们更了解自身,弄清楚我们在决策中经常形成的认知偏误和错觉有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偏见。在理想的状态下,更多引进系统2的思考和参与。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旭日东昇
    推荐

    最近迷茫无助感比较明显,希望通过读书找到答案。这本书的干货较多: 一: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①小范围地冒一冒险。比如说在一个不着急的时候,尝试关上GPS走一段路。 试试看只用你们家房子的一平方米的钱,给自己安排一段旅游。 试试看在一两个你永远不再去也不可惜的小群体里面做做自己一直不好意思做的事。 试试看给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职位打电话,试着推销一下自己。 试试看拿出来一件不准备要的衣服,按照你的心意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总之,在安全的地方,让自己冒一个小险吧! ②远离那些让你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一对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和一个养老般的工作。那会驯化你成为安全感奴隶! ③少看一些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和惨淡的杂志吧,也少和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待在一起。 ④恐惧保险箱⑤写成功日志 ⑥恐惧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 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先让自己接受最坏的结果,便战胜了恐惧。 二,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①如果我失败了,新来代替我的那个家伙,他会怎么办? ②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做呢? 三,我们对投入有了下面的理解: 1.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 2.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 3.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 4.不管成不成功,投入都能带来快乐。 四,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五,心智模式的养成 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 现代社会的三种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恋物成瘾。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纵欲成瘾。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六,着急选择的后悔模式和总在等待的错过模式,都会让你不可避免地陷入“后来”模式,在未来为自己的决策后悔。打破这种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拿出一段时间寻找到内心的基准线,然后等到目标出现,马上出手。 我们生活中的选择也是一样。打破“后来”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不做选择、观察的空间和底线,在这个之前,不要作选择的决定,一旦过了这个底线,就大胆地开始选择。这就是最好的“选择”模式。 去旅游景点买东西,你会如何决定你的购买策略?先不要急着在第一时间购买,而是先逛过去,了解一个大概的价钱,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候才开始购买,这样最不容易被诳到。购房的时候也是一样,先让自己确定大概要看几套。把前面三分之一纯做样本,往往会有很好的收益。在股票市场中,高手们很少会在最高抛出,在最低买入,就是因为他们也需要一定的“观察”样本,来保证收益最大的“选择”模式。 七,受害者模式,与掌控者模式。 ①把错误都归结为自我本身以外的客观原因,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②作为受害者,最大的收获是:发泄的快感、被同情、觉得自己其实是正确的。最大的损失是:觉得失落、绝望、无奈、无助、无力感。 作为掌控者,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新的可能性,自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有动力去再尝试。最大的损失是:很有压力,面子问题。 八,社会系统与自我系统 ①我要比你更好。我们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这种“比你更好”的比较中流失。 ②你可以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工作、设置好的方式去竞争、设置好的方式去交换,但是一定不能按照社会设置好的方式去幸福。 ③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投射到身边人的身上,他会觉得身边的其他人也觉得自己缺。于是他就会不断地表达说自己其实不缺,一不小心就过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不断地表达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这个法则我把它命名为口是心非法则。此法则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就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一代明君
    推荐

    9h37min 读完  在地铁上读完 7分,有启发,但看之前要做好心理准备,过程比较煎熬 久仰大名,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推荐,但可能期望太高,读的过程不太流畅,越到后面越读不下去 书里提到了很多试验和文献作为支撑材料,但真的挺复杂的,很多专业术语和名词,需要有耐心才能理解吸收,虽然每一章后面都有日常生活的情景的部分,但总体知识量还是挺大的 最大的感想可能是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一些联想,不做笔记很难记住,但日常生活中还是挺有用的,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 一些笔记和想法 慢跑时会思考当天做的事情和明天要做的事,跑得快就什么也想不了了 沿着小路快速行走不仅要付出体力,还需要大脑的自我控制,以防止自己减速。自我控制和仔细思考很明显要抢夺努力的有限预算。 《自控力》书里提到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也能解释这种现象,考试月更容易吃的更多 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而且,系统1也更偏爱甜食。 不要人云亦云,多思考,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避免思维上懒惰的人可以被叫做“勤快人”。他们更机警,思维更活跃,不会满足于貌似正确的答案,对自己的直觉也常持怀疑态度。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认为他们更理性 人们很难区别熟悉和真相,很多事情的处理方法都是用过去的经验,但从来如此,便对吗?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解放,很多过去的规则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了 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权威机构和营销商都深谙这个事实。然而,心理学家发现,你不必完整地重复某件事情或某个想法,即使只说一部分,人们也可能相信你的话 以貌取人的真实写照,颜值即正义,虽然这样不公平,但现实的确如此 事实证明,约有70%的参议员、国会议员和地方长官的竞选活动的胜出者也正是那些在照片评估中获得较高评价的人。这一惊人结果在芬兰的全国大选中得到证实,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国的地区选举中,澳大利亚、德国和墨西哥的众多选举中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心情好反而会丧失逻辑性,怪不得古人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太顺利时更要小心 好心情使系统2放松对行为的控制: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犯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与曝光效应一样,在生理上也讲得通。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有可能存在威胁,必须要保持警觉。认知放松与愉快的感觉互为因果。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可能是因为不断重复接触能增加喜爱的程度 这种只要不断重复接触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理现象 (1)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 (2)小样本比大样本产生极端结果的概率大。 锚定效应确实很常见,看到很贵的套餐,再看便宜的就更容易买。谣言很难被辟谣,人很容易相信一开始就看到的信息 效用层叠在媒体上最容易发生,有些很少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就会被报道,吸引注意力和引起恐慌确实很难平衡 我不理财,财不离开我,买了基金一直没动过,但还是亏了好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正常 可能医务工作者会觉得患者很不舒服,但患者适应后其实没有那么难受,之前不太理解为什么,看到这里明白了,医务工作者会产生聚焦错觉 想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是好还是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慢慢地不去想这个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活的长期状况(包括半身瘫痪和婚姻)只在部分时间会对人们的状态产生影响,即当人们关注于这些状况的时候。 在你思索某件事时,这件事就不会像你想的那样重要了。 幸福是个比较级,如果你的欲望远大于你的钱,就算你的收入很高也不会幸福,如果你的需求只是吃饱穿暖,稳定但不高的收入也能让你满足。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我价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能用公式还是用公式,直觉判断并不一定准确。评估患者时,感觉没什么进步,但评估可以量化效果,不能总是我觉得,用数据说话 大量的研究可以向你保证:只要按照该过程操作,你就能找到最合适的人选。这比人们通常用的那些没有准备就开始面试,并依靠“我看到了他深邃的眼神,我喜欢自己看到的一切“这类主观判断要好得多。 示例——人工判断和公式运算 “不管何时,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宜家出门前买一根冰激凌,回忆起来确实挺开心的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插图]: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过程忽视(duration neglect):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遗体捐献现在非常方便,在公众号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 上就可以登记,还会有实体卡和感谢信 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器官捐献率在奥地利接近100%,在德国有12%,在瑞典有86%,而在丹麦只有4%。 这些巨大的不同就是种框架效应,是由这个关键问题的模式引发的。高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不捐献的表格,不想捐献的人一定要填上某一项,如果他们不这么做了,则被认为是自愿的捐献者。低捐献率的国家要填决定捐献的表格,你必须填上某一项,才能成为捐献者。这就足够了。预言人们是否会捐献自己器官的最好且唯一的标志是默认选项的设计,这个设计不用勾选某项内容就可被采用。 做一个乐观的人 心理健康,抗压能力强,不易抑郁 身体健康,免疫力强 如若让你为自己的孩子求个愿望,你应该真心希望他或她有个乐观的心态。乐观主义者通常都是开朗快乐的,也因此颇受欢迎。他们对失败和困难的承受力都比较强,患抑郁症的概率低,免疫系统良好,也更注重身体健康。他们感觉自己比别人健康,事实上他们的确更长寿 做任何事都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尝试,迎难而上,如果一件事是坏的,那证明它还没有到最后! 我一直认为,在科学研究这一领域,乐观对成功而言同样不可或缺:我遇到的成功的科学家都会夸大他或她正在进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还相信,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这种情况也是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结局。 在顺境中挑战自我,在逆境中脚踏实地 这个例子还说明处于收益状态时规避损失、处于亏损状态时承担风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做一件事时也可以提前想一想,可能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如果发生了怎么解决,借鉴其他人的经验,做起来也会更顺畅 他将自己的提议称为“事前验尸”。流程十分简单: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克莱恩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称体重也要隔一段时间,不能太频繁,每周同一时间,同一状态 当所有赌局都真正相互独立时,它才适用;它不适用于同一行业的多种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可能会同时遭遇失败。 ·只有在可能的损失不会使你的全部资产处于危险时它才有效。如果你不想某一次损失成为影响你经济前景的重要阻碍的话,就请注意! ·若一个赌局中每次下注赢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就不该将咒语用在这个风险大的赌注上。 如果你有这条规则所要求的情绪戒律,就永远不会孤立地考虑一个小的赌注,或是在小的赌注上规避损失,直到你快要进入棺材的那一刻(或许在那个时候还是不会这样做)。 我和阿莫斯创造了“规划谬误”这个新词来描述下列计划和预测: ·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 ·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并非是看这个人的信念或是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们是否一致。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ZDL
    推荐

    这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读了它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对工作、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有所改变。作者用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给五颗星,必须滴!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余凱民
    推荐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介绍我们在做判断和选择时我们的大脑如何运行的书。书中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我们自己不自觉而已。 “快”的叫做系统一,就是各种自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相比之下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系统二才会登场。 习惯于理性思维的人,其逻辑思维相对感性者较强些,不易情感用事,不喜欢用直觉思维,凡事考虑再三,仔细斟酌,仔细计划,然后赋诸行动。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Annie📖
    推荐

    这又是一本拿起又放下多次的书。最终促成我读完的主要是36万之众的阅读人数。 本书所获赞誉说: 丹尼尔·卡尼曼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当然也是至今仍健在的最重要、最优秀的心理学家。 “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一书作者 书摘: 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 系统1的直觉性作用比我感觉到的还要大,它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系统1的运作以及系统1和系统2间的相互影响的。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是自主运行,而系统2则通常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运行时只有部分能力参与。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光环效应这个说法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在我们塑造对人与环境的看法时起着很大的作用。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 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限度: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在没有其他信息可供参考时,采取基础比率的方法最容易。 预言家总会给其客户设下陷阱:对情节加以详述会使其更可信,却更不可能成为现实。 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 我们的大脑有个有用的机能,它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奇怪、不同或是不寻常的事。 在评估整个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方法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并非是看这个人的信念或是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们是否一致。 将理性定义为一致性是会受到限制的。理性要求人们遵守逻辑原则,但我们有限的大脑却不能够实现这一点。从这个定义来看,通情达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人,但也不能因此就被认为是非理性的。 “非理性”是一个较重的词,包含了冲动、感情用事以及对合理辩护的顽强抵抗等含义。 尽管人类不是非理性的,人类仍然时常需要帮助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ZHX
    推荐

    借助几个读书up的视频,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整个阅读体验太痛苦了,拉拉杂杂,字都认识,讲了个什么意思嘛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一滴海
    推荐

    好书,读三遍!重要的事,说三遍。两个字:读三遍! 这本书告诉我,好吃的食物,不一定有营养。有营养的食物,不一定好吃。还有,永远不要相信广告词。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段话。也许我们可以锻炼思考的快和慢,兴许也可以思考的不快不慢。好书,值得一读。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路富亮
    推荐

    做为一本学术性书本,就起内容的严谨性,也许可得5星;但是若要做为普通大众的读物,其的可读性只能得3星了(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需要精读,也就是作者所谓的需要调动系统2)。 这本我是按普通大众读物来读,读到后面有了想放弃的打算,所以基本是翻过去的,没有记住太多的东西。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的常识,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的道理,了解到我们人类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有些错误的东西不止自己有,所以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要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做到包容,能够去接受不同的意见。要改变已存在的认知偏见,需要在以后特意的去练习改变,让这种东西成为习惯,也就是到达了系统1的范畴。 对阅读本书的建议:1、可以先看下后面的两篇论文,看懂了,对本书的第二、三、四部分就容易理解,这三部分基本上都是在阐述着两篇论文;2、持一颗阅读学术论文的态度阅读本书,即要精读,不要受作者所谓的"饮水机旁的闲谈的影响",若报一颗轻松的心态来读,就会感觉太吃力、乏味;3、在读每章的时候可以先读一下每章后面的总结部分,这样前面的可能会更容易读懂;4、有能力和条件的建议读原版或者台湾翻译的。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有两套系统,"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由于系统2过于耗费精力,所以生活中的大部分思考都是通过系统1来完成的,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比较高。 第二部分:系统1都会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呢?1、小数定律:在做出结论时,取得调差样本过小,结论不准确,有时候会对随机事件做出错误的因果逻辑解释;2、所谓锚定效应: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受接受到的的一些不相关数字得影响,做出没有逻辑依据的判断;3、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会对自己理解范围内,或者经常接触到的部分给与较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4、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由于可得性偏见,人们会对概率较小,但是媒体报道的时间格外关注,甚至影响到政策方针;5、琳达问题:即在做选择时,会忽略基础比例,而看重已知的未必有逻辑关系的资料的比重,想人的职业,创业的成功率,项目的成功率等;5、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但用因果关系去解释这一现象就会引发错误,比如得到结论说:批评比表扬更容易使人进步。 第三部分:由于系统1存在以上的认知偏差,而人不自知,所以在做出判断时会存在过于自信的情况:1、光环效应: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以点概面;2、自信不可靠:比较可靠的专家知识来自于有规律可循的领域,并应通过长期训练积累而来,比如消防队员、护士,等等。在规律尚未被人类掌握的领域,自信的专家不会比猴子做得更好(作者所举的例子包括股票投资和社会政治);3、过于乐观:在做计划或者决策时过于自信乐观,没有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应该在做决策时尽量争取不同的意见,尽量全面的思考问题;4、量化公式可靠:量化公式可以帮助修订主观判断的偏差。比如,有评分表帮助的面试官会比单靠主观判断的面试官做出更准确的面试判断。 第四部分:系统1的认知偏见对经济决策方面的影响:1、风险厌恶:我们在做获利时的决策时,更倾向于确定性的中位数额,而不是高概率的高数额,而在不利于自己的决策时,更倾向于高概率的数额,而不是确定的中位数额;2、禀赋效应:人们会高估已经获得的物品的价值(因为厌恶损失),除非这个物品的主要属性就是交易(比如钱),这也就是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原因,包括工作,婚姻等;3、心理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例如,对于亏损的股票和盈利的股票设置了一个账户,而不是根据其当前的走势来决定买卖,丢钱和丢电影票会影响是否会再次购买电影票;4、框架效应: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在医学上的存活率和死亡率的表述,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表述。 第五部分:似乎和前面有点不搭嘎了,思考起了人生,讲述了人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的测量。实际的痛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苦,记忆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峰值体验),不管是灾难合适突然降临的运气,对我们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阶段性的,其边际效益随着时间递减!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冷月无声666
    推荐

    没头脑与不高兴——《思考:快与慢》读后,这本书一直以来鼎鼎有名,评价极高,确实不太好读。它讲了我们各种各样的错觉,包括:易得性、回归平均值、锚定效应等等。它讲我们的大脑可以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反应快,属于直觉,象是个没头脑,而系统2反应慢,属于理性,容易疲劳,不爱启动,象是不高兴。它对于预测未来等做法泼了冷水,认为必须通过数据验证等方法去小心预测,多采纳外部的意见,“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不行的。 作者还能够在自己的书中坦诚自己编书时曾经的错误,以他诺奖得主的身份,实属难能可贵,我们更应该知错便改,人和所处的世界都是在不断试错和迭代中进步的。对心理账户的介绍,证明了为什么我们大家都容易安于现状,也讲了如何克服。 这本书是一部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读完本书,我觉得心理学可以让我们弄清我们所谓“万物之灵”拥有的这套既先进又古老的操作系统的运作机制,并适当调节和应用,从而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对于本书,需要反复认真学习了解掌握,克服困难,执著前行。 (2012年购于京东,2017年1月20日读完。)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远航
    推荐

    本书从多个研究案例中得出实证结论,引导读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我们国家的研究者似乎缺乏这种真正做研究的人,总是把国外的研究成果搬过来,然后进行加工,很少有原创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再创作吧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Lily
    推荐

    能读懂这本书对认知或许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关键是读的不太懂。不过还是有收获在里面,了解思考快与慢是由系统一(自主性)和系统二(思考性)。一种来自于不假思索的反应,当系统一无法解决问题时候系统二便出来思考问题了,例如:1+1=2是由我们快速的做出答案的,当25×68系统1无法快速的回答的时候,系统2就出来思考计算答案了。对一个事物问题的难度系数来反应出我们的认知放松和认知紧张。认知放松和认知紧张也会表现在我们的面部表情上,往往无意识的皱眉可以分析出他的认知紧张系统2在思考稍难度系数大一点的问题,也会表现出瞳孔放大,瞳孔越大的情况下问题难度系数就越高,当高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人们会自动放弃思索。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读完也是懵懂的感觉。之前看过一本书中说过,看书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去看,难度系数不易太高也不易太低,在觉得自己能看懂和不能看懂的边缘,这样容易产生涌流。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猫惄
    推荐

    1 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变得光明。 牛顿甩出三大定律。上帝批语:简洁优美。牛顿甩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帝:太长不看。连书名都太长,干脆直接叫《原理》好了。 牛顿:你肯定不是上帝,你这愚蠢的人类。。 上帝:信不信我用苹果砸死你。 2 理性和理性思考隐藏在混沌中,上帝说:让卡尼曼出来吧!于是,卡尼曼搬出一部砖头书。 上帝摇摇头:理性脑跟大家想的就是不一样。你写400多页的书,大家真正记得的能有多少呢?除了系统1系统2,大部分人连你的主要理论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什么理性思考了。你下去把内容精简下,像牛顿一样三句话说完,这样我好跟(看)人(明)说(白)。 卡尼曼:阁下您这是用了『代价最小』原则,不过我们的目标是『效果最好』。系统1和系统2通力合作,能帮助我们在效率和准确率之间实现平衡,但是系统1在进化过程中成了我们大脑的默认设置,进而让我们的思考产生了系统性误差。这虽然提高了速度,但是严重影响了正确率,让我们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上帝呵欠中)简单点说,我的理论是两三句话说不完的。 上帝:拖出去斩了! 卡尼曼:您这是一种情绪启发法,因为听不懂我说话就发脾气,这是不对的。为师教导你多少遍了,思考如此美好,你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上帝:囧rz有这么跟上帝说话的吗? 卡尼曼:其实我早就看出来了,你不是上帝,你只是一个读者。读者就是上帝这句话也是一种比喻,你把自己想象成上帝同样是基于可得性启发法,因为这是你脑中冒出的第一句话。 读者:为师,你又何苦为难悟空呢?悟空悟空,啥都想不通,要是能听懂你说话,我也不用在看书的时候让你念紧箍咒了。 卡尼曼:想哪去了。不对,我怎么成唐僧了??? 悟空:你只会念紧箍咒,不也是一种专家的领域依赖吗?一没办法就念紧箍咒,一张嘴就满口前景理论框架效应。就不能好好说话? 卡尼曼:你说得对。听取外部意见是一种宽框架,虽然我不认同你的说法,但是因为所见即所得,我也能明白你为什么不能进行理性思考。 悟空扑街。 3 那么问题来了:卡尼曼为什么不说人话? 读者A:因为翻译(看不懂肯定是翻译有问题) 读者B:因为废话倾向(满口理论说明脑袋不灵) 读者C:因为虚假同感偏差(自己说鸟语,就以为全世界都是鸟人) 卡尼曼:你们这是犯了单一因果谬误。凡事都应该尽可能简单,但不是过分简单。我告诉你们吧,其实三个原因都是。 读者扑街。 4 上帝本来不想插手这事儿,听到爱因斯坦的话,忍不住过来了。 “卡尼曼,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你得用三句话把你的想法说清楚。” 卡尼曼:一,认知放松会让人进入系统1。二,宽框架能让人进入系统2。三,直觉的有效性评估能让我们判断使用系统1还是系统2。 上帝:简洁优美。用系统1去处理简单熟悉的事情,用系统2处理复杂的问题,用智慧来分辨二者的不同。三句话也能说清楚,为啥你非要写那么长一本书呢? 卡尼曼:因为书的价格是以页数为框架计算的,而不是以理论的深度。霍金的《时间简史》简洁优美,大家读不下去,我的《快思慢想》,反反复复写那么几个理论,大家还是看不懂。 上帝:那就是你的不对了。了解了众人的弱点,与其改变它,不如顺应和利用。我知道你在书中写到了原型规范和叙事谬误,可那就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呀。 卡尼曼:我在每章后面都举了例子。 上帝:你那不叫故事。 卡尼曼:哎,好吧。其实大家能记住系统1和系统2,我已经很欣慰了。如果能记住我上面的三个原则,那无疑对思考会更有帮助。富人思维和理性投资决策,其实都包含在我所说的宽框架里。把生活中的事件当做一个整体,考虑风险政策和外部意见,这样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上帝:如果选一个词来帮助大家作出更理性的思考,你会选哪个? 卡尼曼:宽框架。 上帝:跟我念,宽框架,宽框架,全局思考变专家。欧耶! 卡尼曼扑街。 5尾声 牛顿被苹果砸中了脑袋,乔布斯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卡尼曼会留下怎样的故事呢?看这本书又会让你想到什么故事呢?还记得匆匆和嗅嗅、哼哼和唧唧的故事吗?它们是不是跟系统1和系统2很像?思想的奶酪又在哪里?

  • 邓小平讲话实录:演讲卷
    推荐

    这本书加深了我对“动脑子”,“三思而后行”这些词的理解,很值得。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