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精装典藏本)

素书(精装典藏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素书(精装典藏本)
    奇迹
    推荐

    像一首歌 轻轻缓缓的指引你 去爱 去寂寞 去向内探索 温柔的长者 像朋友 聆听你

  • 素书(精装典藏本)
    Pumkinkin
    推荐

    里尔克并未对青年诗人的困惑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只是在不断的通信中一再重复着忍耐、接受。整体还好,阅读起来不会花太多时间。 另:青年诗人的诗读起来还不错哦

  • 素书(精装典藏本)
    晓轰轰
    推荐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原人似的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 2020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里尔克是真正的诗人,那么温柔,那么明亮。这十封信真是写进我心坎里,那些囿于环境和见识无法学会的东西,幸好还有里尔克教会我们。我不得不再一次感叹,如果能早点读到,我的人生或许会不一样。

  • 素书(精装典藏本)
    推荐

    对职业、生活和人际感到迷茫、不安、孤独或没有方向感的人,都应该读读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 救赎之道,便在其中。

  • 素书(精装典藏本)
    马辉
    推荐

    熟透的柿子 漫山的红叶 银杏叶子上的金边啊 秋天快过去了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该穿秋裤

  • 素书(精装典藏本)
    小雨
    推荐

    智识和美的力量使人向一个更完整的人迈进,里尔克的话恳切,平和,博大,疏朗,解答了一些困惑

  • 素书(精装典藏本)
    别讲我懂事
    推荐

    我们要毫无疑问的相信,生活是合理的。我们必须有耐心,并甘于寂寞,不抱怨也不叹息。

  • 素书(精装典藏本)
    谢婷
    推荐

    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须是看护自己的医生。但是在病中常常有许多天,医生除了等候以外,什么事也不能做。

  • 素书(精装典藏本)
    Rye🐳
    推荐

    是一本适合反复阅读的书,并不是很容易读懂,但当在现实中真的处于某些困境中时,书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 素书(精装典藏本)
    卯兔
    推荐

    对于本书没太大的感悟,但后面的附录很是打动我,尤其是冯至先生的读书心得,让人佩服和敬仰。其实对于现代诗我一直读不懂其中意味,尤其是国外的,可能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很多外国诗理解起来总是很困难,看了冯至先生的附录,对于外国诗又有了新的理解,希望可以带着这种新的启发来阅读它们。

  • 素书(精装典藏本)
    ~
    推荐

    诗人是一种修养,诗人眼中所见,也非俗人所见,所感所思,都在修养的过程中,生活中每一刻都可以是艺术家雕刻的过程。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素书(精装典藏本)
    立里💫
    推荐

    将生活的根深深扎入自己的内部,再使其平和而自然地向外生长。于幽深的深冬孤寂中静静忍耐,热爱任何一种寂寞和寒冷,体验广阔的真实来建立健全的存在感,自然而然地走向一个繁茂的夏天。

  • 素书(精装典藏本)
    许锦程
    推荐

    简单地扫过一遍,也就简单的记一笔。 也许部分是因为这十封信是里尔克为劝导年轻人而作,字里行间也能大致设想出这位年轻人在给里尔克的信中倾吐过多少青年特有的烦恼(至少应该包括寂寞,对童年的不安,对性的疑惑),所以里尔克的回信一直保持着一种热烈积极的情绪,可以感觉到他一直试图用开朗明媚的世界观来感召那个忧郁敏感的年轻军官。这种多少有些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难免影响了里尔克的真意的表达,他的观点里一些冷酷的成分不得不被其他美好的修辞遮掩起来。不过修辞本来就是诗人的本分。 里尔克信中描述的生命过程,不少地方与基督教义的逻辑暗合。甚至可以说,他的信就是一个“诗人版圣经”的大纲。不同的是,关键词被换成了寂寞与爱。寂寞对应着人的受造。里尔克尤其提到了童年的寂寞,那种看着大人来来往往自己懵懵懂懂的寂寞。青年人,或成年人,要回顾这种寂寞,并把它延展成一个深广的平台,以至能承载整个世界。要在寂寞里,在自己内里,发展出整个世界及其历史——寂寞因此成为联系个体生命和整个世界及其历史的平台。回溯到生命的起始阶段,找到个人与外在时空的联系,这种关系放在圣经当中,就由“人神关系”来达成。神在造人时就在人里灌注了神性,而这种神性让世人同为神的子女——个人与他人因此产生联系,对神的其他造物掌权——也就是外在世界,并能够由救恩获得永恒的生命——因而超越了时间。人与神的关系,如同里尔克的“寂寞”,是生命能够与世界相联的根本保障。里尔克的寂寞,是夏娃出现之前的亚当的寂寞。只有回顾这种寂寞,才能看清自己与世界真正的联系所在。 相应的,里尔克所说的爱,就对应着基督的再临——这是一切等待的终点,是人神关系的最终修复。正如同里尔克的寂寞不能用青年诗人所抱怨的那种情绪来定义,里尔克的爱也不见得就是青年诗人所渴望的爱。里尔克对那种最大众意义的爱做了个不留情面的结论:它是毫无成就的。他所说的爱是一中更为普遍的情感,超越出个人的身份——因而也就超越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甚至超越了人与外界的分别。这种爱是对一切感知与未知的积极接受;这种积极接受显然不只是基于理智,更需要有信仰来作依托。里尔克的信条是——生命是合理的。这个结论却不可能是由任何“合理性”来担保;这个结论正如同说——神是公义的。在寂寞中认识世界,继而认识爱,为爱的降临做准备,正如同在认识神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为基督再临做准备。这些对应关系让人不由怀疑,里尔克对于生命的观点是否真是从基督教义中得到一些灵感。 除了爱与寂寞,另一个里尔克强调很多的概念是,严肃。里尔克多次明确的反对了“许多人”的浮华与玩世不恭,并倡导一种更庄重崇高的生活态度。“严肃”本身就预设着值得去严肃对待的高尚的事物。在里尔克的信里,这事物是生命,连同由各种生命构成的世界本身。这个世界是整体的,连同它的历史与未来,都可以通过当下的、局部的感知来把握--“未来是从我们内在走出来,走向别人的”。这种感知却不是一种智性的学习,而是感性的审美。“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与净洁的观赏或是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我们舌上的净洁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我们所应得的丰富而无穷的经验,是一种对于世界的领悟,是一切领悟的丰富与光华。”里尔克有一个基本的预设:生命和世界是美的。寂寞是发现这种美的契机(作为一个欣赏整个世界的旁观者,他必须是寂寞的),而爱则是对这种美的接受与反馈。 然而,“严肃”的部分究竟在哪儿?或者说,除了审美,里尔克的信里还有没有其他的暗示,来向他忧郁彷徨的青年读者揭示生命的意义?考虑到里尔克的生命观与圣经的契合,可以猜测说,也许生命意义的最终保障还在于他那本随身携带的圣经里。不过除却这种猜测,还有没有其他能够从十封信里读出的答案?之所以需要一个答案,是因为审美这种活动本身是娱乐的,是不严肃的,无论审美的对象有多宏大。欣赏一只小猫打滚,和欣赏整个世界的运转连同命运的奇妙,本质上来说都是娱乐的。 遗憾的是,审美对于诗人来说,似乎就已经是一件最严肃的事情了。里尔克最后一封信里也写道,“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艺术也有其生活意义所在,并且因此是严肃的,而不是浮华的。在第八封信里他明确的说,死亡也应作为审美的对象。死亡是件严肃的事;将其作为审美的对象,反而会使这种审美变成黑色幽默的玩笑。跳出死亡的范畴来谈论生命之美本身就是个笑话。如果要保持对死亡进行审美这件事的严肃性,唯一可能的情形就是消解掉死亡的严肃性,将它也处理成小猫打滚一样的事件。于是这时候又会看见基督教义的影子——死亡是能够被超越、取消的,永生是可能的。 诗人的智慧止步于对“严肃”的追问;而“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诗人的智慧因此止步于面对死亡之时。里尔克说,爱是艰难的,因为要为了别人而在自己身上“完成一个世界”。然而完成一个没有死亡的世界,毕竟还是要容易很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都不会遭遇到突如其来的一笔勾销。这十封信的妙处在于,它粗略成就了一篇诗化的圣经,原版圣经里恐怖的罪与罚被简化成青年的忧郁。然而这十封信最大的局限也在于此——倘若抽掉了圣经给生命意义所作的背书,剩下的无非是一个老诗人给一个多愁善感的青年诗人写下的一篇对生活生命充满盲目乐观的赞美诗。诗人的爱与寂寞离我们俗人的很有距离;信了他这套关于爱的布道,我们这些无神论的非诗人只会在现实冰冷的、一般定义下的寂寞里更加找不到北了。

  • 素书(精装典藏本)
    游斯兒
    推荐

    读的纸书,里尔克让我相信:生活中的恶龙,有可能是公主;要走向内心,探索寂寞,而不是向外延展,用庸俗的社交交换;要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单纯的心去信仰;不要去追求还不能得到的答案,生活中尚未体验到的,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 素书(精装典藏本)
    林听
    推荐

    很不巧,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得知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书中所有的字句,皆不能抚慰我。 太游离了。 我知道道理是好道理,也很有见地,一定能帮助到很多彷徨的年轻人。即使我——也在短暂的一瞬间有过茅塞顿开,感慨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开解过我;也想起当年手写信件的过往——这些,都不涉及柴米油盐。 如果是当初二十岁的我,不为生活发愁的我肯定会很喜欢。 不过标题早就写清楚了它的受众。 我,不是感性的诗人,更要命的是,我是个中年人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