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初修

定慧初修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定慧初修
    Valkyrie
    推荐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说:“如果情绪总是处于失控状态,就会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丧失自由。” 冲动是魔鬼,一个无法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不仅伤人,也会害己。 严格意义上来说,MISS蔷薇写的《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中的情绪指的应该是负面情绪,毕竟积极正向的情绪是会推动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负面消极情绪。 一个人,只有学会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情绪,遇事尽量保持理智和冷静,才能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所在,比其他人少走许多弯路。 如果我们任由自己的情绪蔓延,很快负面的能量就会吞噬掉我们身上的正能量。 一个人一旦被糟糕的情绪充斥全身,就会影响心志。 很多时候,问题的本身并不会让我们走入绝境,但是消极的心态会压垮我们。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轻易地向情绪妥协,应该学会克服它,把自己的人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通篇读下来,有些地方还是挺有道理的,算是一本可读的快餐文学。

  • 定慧初修
    ABC
    推荐

    为什么国内的书 设计的总让我觉得有种 微商 类似 的感觉 心理学的 。。。

  • 定慧初修
    #进步哥在学习
    推荐

    #### 第1章 《你对情绪的认知,决定了你的人生品质》:事情不会压垮一个人,但情绪会 人对“解决问题”是有执念的。 当人生的某个方面出了问题,人很容易陷入其中,开始拧巴。 积极解决问题没错,但若执着于消灭问题,就会充满痛苦。 问题本身不会压垮人,对待问题的消极态度才会压垮人。 发现了吗?当不再企图控制问题的时候,问题也囚禁不了你,你才会自由。 慢慢地练习放下对失控的恐惧,尝试把问题暂时搁置在一边,开始与自己、与生活和解。 你是如此年轻,总是充满各种疑问。生活却说,答案现在还不能给你,因为经历一切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 第2章 抑郁,也可能是重生的机会 她混淆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边界,因而做出了一连串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容易混淆理想和现实的人,多半有一些自恋倾向。 襁褓中的婴儿,如果有一位情绪稳定的母亲能够给予其充分的照料,对于婴儿的各种状态都能很好地接受,那么婴儿就能够在这些温柔积极的回应中慢慢觉察到自己的存在,继而与母亲发展出很好的情感联结。 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地被重要的人(父母、师长等)忽略,出于心理防御的需要,他就会把能量投注给自己,这就是自恋的形成。 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时,对于个人有局限的那部分就会保持敬畏的心态。这种“敬畏”表现在充分承认和接纳自身局限的存在,不带情绪地随意挑战这个尚未解锁的部分,在与之友好相处的同时,以真诚和好奇之心逐步探索其中所蕴藏的可能性或终极边界。 选择一位与自己性格匹配的伴侣,对于亲密关系的经营来说会容易得多,也牢固得多。 有人说,人生漫漫,当你想从某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更深入地探索自我时,你会发现只有低谷期才是最佳的时期。 #### 第3章 见不得别人好,比忌妒更致命 人性就是如此,看到别人比你爬得高,不是说我也要去那里,而是对别人说,你下来吧,下来吧,也到这泥潭里吧。 嫉羡仅限于二元关系中,指向的是爱之客体(重要他人本身):因为你拥有我所渴求却没有的东西,所以我要摧毁你。 婴儿既依赖乳房,又痛恨乳房,这种无力感让人挫败、愤怒,于是嫉羡就产生了:毁掉你和你的乳房,我就不必如此痛苦了。所以,有时候婴儿会有攻击乳房的现象。 尝试将注意力回收,专注发展自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要看见对方的“痛苦”,避免激起更大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保持距离,保护好自己 与其总在“见不得别人好”的痛苦里挣扎,不如停下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幸福在哪儿?又是什么阻碍了它呢? #### 第4章 真正的底气,源自一份自洽力 被看见”是生命的根本需求 自体心理学认为,无回应之地便是心灵的绝境,不被镜映和肯定,对于很多人来说会引发强烈的羞耻感和破碎感。 每个人都要经历一段默默无闻的时光,才能惊艳所有人 目标导向的好处是,能以一个理想状态来激励自己,获取和聚焦心理动力,推动自己更有效率地达成愿望,而坏处是力比多几乎都投向了那个不确定的幻想,难以享受当下真实的体验,若是幻想破灭,则会感觉到强烈的挫败 “红有红的好处,不红,我也依然可以好好生活,好好跳舞,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负这一路的好风景。” 享受过程的人,能与正在经历的人和事发生深刻的联结,这些联结本身就是一种滋养和力量,带来的是真实自体的满足。即使不被看见,没人关注,也能自得其乐,悠然向前,这就是“自洽”。 所谓“充满阳光的内心”,其实就是真实自体透出的光芒,也是“自洽”散发的独特魅力。 “有一颗不愿意折腾的心,事业不能大红大紫也正常”。 首先是我们要先看见自己。“渴望被看见”是天性,而“看见自己”则是一种能力。 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保持客观而清醒的自我判断,别被“被看见”的需求绑架。 也愿大家在追逐理想、乘风破浪的途中,能多几分自洽的风采。 #### 第5章 告别死亡焦虑,你会活得更尽兴 死亡,直面着一场巨大的丧失,包括肉身的衰败、腐烂,以及所有财富、声名、成就、关系、情感的归零。 死亡并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没有实现梦想;  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而没及时忏悔;  没有尽力帮助过别人;  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意愿。 在与死亡亲密接触之时,我才明白只有内在的真实体验能让人感觉不虚此行。” 什么是觉醒体验?  从关注日常琐碎、转瞬即逝的身外之物,回归到内在真实的自我,即从非本真存在状态切换至本真存在状态。 传递给他人的美好和意义将被铭记,并持续发生着“联结”。这样的存在令人欣慰、心安,让人对死亡的恐惧又少了几分。 向死而生的态度,将带来最终的圆满,令我们不再畏惧,勇敢地抬头,直视骄阳。 #### 第6章 低谷期,我们该如何与痛苦相处? 生而为人,我们都免不了经历痛苦,而如何面对痛苦,将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 对于自我能量缺乏的人而言,现在的状态再差,也是熟悉的、安全的,而改变才是可怕的、痛苦的。 痛苦越咀嚼,越有味。不断放大的情绪让意识范围变得狭窄,人无法看清事情的全貌,就容易走上极端。 也许是你看不到还有其他的选择,所以拱手让出了自由。 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究竟是痛苦周期真有这么长、这么难挨,还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和力量,自愿选择留在痛苦中? #### 第7章 接纳并享受平凡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 有一种价值观是:世界只会记住第一名,第二名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梦醒的过程是痛苦的,足以令人哀命运之坎坷,叹人生之不幸;也充满了戏谑和讽刺,那是高度自恋破灭时的味道。我们在痛苦中看见了自己的局限,身体、资质、运气、阶级,全都布满着无法逾越的沟壑。 在通向结果的旅程之中,你有没有纵情驰骋人生:投入喜欢的事情,充分释放攻击性,适时、适当地调适边界和方向;享受爱与被爱,在体验中不断得到滋养;追寻饱满的人格,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 第8章 《克制负面情绪,从来都不靠忍》:别让1%的情绪失控,毁了你99%的努力 努力学习却挂科的,努力经营却离婚的,努力工作却被辞退的,努力改善却越来越糟的。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人,由于无法获取掌控感,就会陷入混乱失序的境地,自恋也在反复挫败中受损,内心倍感无力。 由于没有自我攻击,就不会将外界投射成敌意,也不会被恶意轻易中伤,这是人格强大的表现。 有个挺玄乎的“吸引力法则”,即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信念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会对潜意识产生影响。“相信老天爱自己”,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确信被无条件地爱着,我不必先努力“飞”到某个程度才能得到老天的爱,哪怕我一直是只笨鸟,老天也喜欢我。 这世界不缺努力的人,缺持续努力的人。 成功不是必然的,努力是必须的。 接纳自己的傻、笨和暂时的落后;做好你的99%,剩下的1%交给老天;最重要的是要无条件地相信:老天就是爱你,一直都会宠幸你,哪怕是挫折,那也是“天将降大任”之前送你的礼物。 #### 第9章 当连崩溃都静默无声时,你还能撑多久 有人说:“生活像一个巨大的枷锁,人被困在里面,稍微动一下就会流出血来。”这是因为那些积攒的伤疤从未痊愈,它在暗处鲜血淋漓地等待一个扳机点,伺机喷涌而出。 一个抑郁症患者这样形容他的状态:活在暗无天日的凛冬,荒凉、贫瘠,与外界隔着密不透风的墙,丧失了生命力。这堵墙,就是由大量未经处理、压抑着的强烈情绪浇铸凝固而成的。 哭也许无法直接解决问题,但却是营造空间、处理情绪、接纳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 爱情也好,人生也罢,只有在哭泣中尽情哀悼之后,才可能告别、放下、反思和成长。 真正的成熟应该由内及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允许看见自己的情绪,接纳脆弱、丧失和哀伤,并与之联结。 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和呈现情绪,比如写作、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创作。这些方式和“哭”的作用类似,能够支撑起一个空间,让真实的情绪流动起来,从潜意识层面流到意识层面。只不过,它们更有秩序、灵感和完整性,是更高阶的方式。 成年人的必修课,不是放弃哭泣、一味隐忍,乔装着一戳就破的强大,而是学会处理情绪,整合四分五裂的内心,并从中不断汲取和释放新的能量。 #### 第10章 能愉快地表达愤怒,才能有更舒畅的感受 被动攻击,是表达愤怒和攻击性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消极、恶劣、隐蔽。它可以被有意识地利用,作为愤怒后一种高级的报复手段:精准打击对方的痛点,引起其强烈的不爽,由于抓不到明显破绽,对方还要承担无法还击的无力感。 没有没脾气的“老好人”,只有压抑了脾气的“假好人”。 你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 第11章 开口求助,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能量在关系中就是流动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舒展,相处起来更轻松。 害怕体验被人拒绝后的羞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配得感。 这样的逻辑也存在于很多伴侣之间:平时不好好沟通彼此的需求,吵起架来却不满、怨恨满天飞。在争吵中,未表达的需求都变成了指控,虽然伤感情,却意外地成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吵完架后往往会舒爽一阵子,直到下一轮积攒的需求爆发。这些其实都是在防御“对方接不住自己需求”带来的恐惧: 我的需求值得被尊重、被回应、被善待,因而我可以自由表达。 童年只能困住未觉醒和没勇气的人 首先,要有一种底气。 这就是底气,只有爱自己,才愿意相信自己也被别人爱着,你和你的需求才会变得有分量 我表不表达需求是我的事,而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我们各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能恰当、自如地表达需求,才能享受自己、享受关系 #### 第12章 节奏感——重获内心安宁的良药 落英缤纷的韶春,佳木繁荫的盛夏,桂子飘香的静秋,漫天飞雪的凛冬 若存在感和价值感要靠“赢”才能维持,这是一个多么虚弱的人格状态啊 不协调的节奏影响内心的秩序,属于人为制造失控,会将自己拖入“困难模式”。 由于失去了内在的连续性,当被外界信息或者刺激裹挟时,行为反应多是临时、机动、杂乱无章的。 踩空”是一个好比喻,指不确定自己正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踩不到拍子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心虚和恐惧,这反过来又会强化混乱的感受,而混乱则会带来不安全感。在这个死循环里,浑浑噩噩成了最好的防御。 “节奏”是“自我”的延伸,它代表着人的生命特质。 对节奏的把控,建立在对自我特质的接纳、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之上,否则,即便赢了,也丢了自我。 问题只在于你愿不愿放下焦虑和恐惧,接纳和顺应自己的规律。这意味着要放弃“标准”,不惧人言、不畏评价、不论别人领先或落后,只专注跳自己的舞。 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有一个关于“如何应对抑郁情绪”的答复:多吃、多睡、好好休息,反正抑郁时也做不成什么大事,不如就当成一年中用来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待蓄力和躁动。这就是尊重规律。跟随生命原本的律动,节奏就会呈现,也只有踩准节奏,生命的效能才能最大化。 #### 第13章 对工作倦怠?你可能还没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任何事情,一旦变成被迫的,那就意味着存在强烈的内心冲突。 没搞清楚自己是谁,没有独立觉醒的灵魂,那就很可能要接受别人的支配 在被迫选择的关系里,工作仅仅是一种谋生赚钱的工具,透露出的是无形中放大的生存焦虑。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我们是被动参与这些生命体验的,或者说是别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没有在做自己。 袁隆平说:“年轻人理想要高雅一点儿,而不是向钱看。当理想实现了,能给社会带来价值时,社会自然会给你应有的回报。” 基于深刻的自我认知,你得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后才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给自己赋予一个存在的意义。 寻找理想、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寻找自己、疗愈自己的过程。 #### 第14章 如何走过人生的至暗时刻,绝处逢生? 有“绝境思维”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有一种窒息感,其大部分精力都会投入到应对剧烈的情绪上,很难再集中精力思考对策。 正因为个人完全被恐惧驾驭,无法积极有效地寻找解决之道,所以才更容易带来糟糕的结果,这种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绝境思维”,形成恶性循环。 世界是有韧性、可转圜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很多时候,现实“绝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绝境。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父母能够给予抱持的环境,接住并帮助消化他们无法处理的情绪,之后再一起积极面对和解决,这样的“后盾”就会逐渐长在他们心里。他们会形成一个信念:无论何时,我都是可以得到支持的,问题总会被解决,希望和转机总会到来。 不论发生任何事,也不论外界如何评论,当下请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一切。 #### 第15章 《被讨厌的勇气——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野心太强,是我错了吗? 都说女人只有“黑化”一次才能活出自己。这个“黑化”,其实就是释放攻击性,解放生命力。 她不怯于谈目标、谈野心,也不羞于分享内心和日常,不压抑也不防御,完全敞开,与欲望同在,这是她生命力怒放的姿态。 低自尊的人,自恋程度往往比较高,更关注自己的表现、他人的评价,因而对每一次竞争的结果都非常在意,表现出来就是不自信。他们害怕竞争,其实是害怕失败带来的自恋受损,于是用“佛系”来防御焦虑。 野心是用来自我实现而非满足自恋的。人无完人,在关系中别做“全能选手”,看见对方的优势,适当示弱,为对方留出表现的空间,爱才能平等而持续地流动。 对手,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我们的同行者和见证者,只有互相欣赏,才可能遇强则强,才能助我们把“野心”发挥到极致,以更卓越的姿态接近目标。 自我实现的完成,最终是要借力给他人的,即做出贡献、服务他人 #### 第16章 别让学习变成你防御焦虑的武器 “焦虑”是人的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一种警示状态。 自我接纳程度不高、自我需求不明确的人,很容易就会被这些声音号令,继而被焦虑淹没,开始不顾一切地扑腾,想要抓到一根救命稻草。 当你为老板、老公、孩子而学的时候,学习就成了一种防御,一根救命稻草,在潜意识层面,它和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法解锁学习本该有的乐趣。 只有看见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需求和兴趣,学习才能激发出一个人内在的深层活力,成为建设理想自我道路上的助力。 #### 第17章 化解羞耻感,才能更专注地解决问题 自我攻击带来的羞耻感和虚弱感让人自卑、怯懦、小心翼翼,感觉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我确实越来越自卑了,即便把事情做得再出色,也会觉得只是自己走运而已,而一旦犯了错,我会自责好久。” 擅长自我攻击的人对关系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无法离开关系而存在。 觉察”是要看见你的“自我攻击”,“接纳”是要允许那个被攻击的、不堪的自己的存在,并温柔地拥抱它。 当你反复练习觉察、接纳和专注时,虽然自我攻击还是存在,但带来的痛苦和影响会减轻很多。开始与自我攻击共舞,其实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 #### 第18章 活出自己的人,从来不怕被人贴标签 小朋友是非常容易被标签化的。作为不成熟的个体,他们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自我意识,只能通过他人(尤其是权威和亲近的人)的反馈和评价来认识和探索自己 孩子在经历叛逆期的自我意识抗争之后,会逐渐对自己有清晰而深刻的了解,进而挣脱一些不合适的标签束缚,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有主见的人。 做任何评论时“对事不对人”,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种温柔的社交修养和礼仪。 标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号入座,标签被内化是痛苦的根源。 知道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为我的选择承担什么责任。 简而言之,当你拥有开放的心态、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清醒的选择参考时,贴标签也可以成为一项优雅的社交行为,让你的自我成长更加熠熠生辉。 #### 第19章 女人的价值,跟生不生孩子没关系 低价值感的人,自我价值完全依附于他人之上,是中空的、脆弱的、无力的。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这是价值体系的重建,也是核心自我的重塑,摆脱别人的捆绑,活出自己的意志,从全力取悦别人到专注取悦自己。 任何时候,我的价值都由自己来定义。 你可以定义价值,但别被价值定义。 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才会允许和接纳别人的自由。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生命本就充满局限,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有遗憾 望我们都能自在,如我。 #### 第20章 虽然没有无条件的爱,可人间依然值得 当爱变成一项讨价还价的交易,背离的正是“无条件”的本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裂痕”,给出的爱也都是有限的。父母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 “多念别人的好”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我们用更加整合的视角去看待人际关系:允许别人“爱我”和“不爱我”并存,这两者之间是有边界的,也是相互独立的,对我的爱并不会因为某些“不爱我”的表现而受影响。 倘若每个人都能了解和敬畏生而为人的局限,并深刻地接纳这个现实,就会在“无条件的爱”之外找到一个空间来安放彼此渴求的心,我们也会在有限的爱里感受到“人间值得”,在这个缺憾娑婆的世界里继续深情地活着。 #### 第21章 《我们该如何避开亲密关系中的雷区》:婚姻里的欲望,越压制越委屈 当欲望无法得到舒展,内心便不甘、委屈、愤怒,而这些感受,最终都会在婚姻里发酵。 爱原本是互相滋养,但缺爱就会变成互相掠夺。 两个人陷在困境里,只见自己,不见他人,疯狂索取,恶性循环,直至缺爱窒息。 内心匮乏的人深信,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 ①自我觉察  先接纳自己的匮乏,再去捕捉和体会这种匮乏感,看见潜意识搞的各种把戏。 第一,物质资源、精神资源都是可再生的,只要有心,就能生生不息;第二,我不再是弱小的孩子,自我满足权在我自己手上。 #### 第22章 少操点儿心,别再把老公当儿子养了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此充满快乐。 一旦对方认同了伴侣的投射,接纳了自己“不行”,很可能就会慢慢变得“四肢退化”,你得到全部控制权的同时,也承担了所有的责任,“母子联盟”正式达成。 你渴望被怎样对待,就会怎样去对待别人。 承认内心脆弱、有需要被呵护的一面,且勇于表达出来让对方看见,才是关系中深度联结的开始;也只有正视、尊重、善待自己的需求,好好爱自己,别人才可能来爱你。 #### 第23章 被家暴、出轨:只要你愿意,你就能离开 这让我想到了曾频频曝光的“PUA”男的打压策略:越是优秀的女人,越要怠慢、压制,挫伤她的自信,让她失去自我,这样就能轻易操控了。这帮男人其实挺“聪明”的,懂得精准利用优秀女人的自恋进行打击。 害怕自我崩解的人,其实是在抗拒成长,成长意味着更新和变化,也意味着丧失和分离。但成长也会有新的获得: 抓住每一次成长的机会,尽情成长,这才是你能收获的真正好处。 #### 第24章 内心孤独的人,更易暧昧成瘾 关系中的幸福感源于深耕细作,这是通向深度联结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我们需要练习很多:共生的,要练习分化;孤独的,要练习联结;枯萎的,要练习爱与被爱。每一项都极耗时耗力,却是取得“真经”的修行。 真正滋养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①深度亲密 共生不是亲密,是吞没,真正的亲密建立在两个独立的人之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关系中,彼此看见、彼此呼应、彼此扶持、彼此探索。 #### 第25章 情绪越稳定,亲密关系越和谐 一个心思敏感、情绪易变的朋友,在婚后乐观稳定了很多,她说:“我老公像一根定海神针,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能稳稳地接住,再来关照我的感受,然后我的内心就像被什么东西滋养了一样。” 好的爱情能够互相滋养,当双方都有了各自的定海神针,他们就能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互相修补、互相疗愈、共同成长。 这里面藏着你对情绪稳定的真正要求:不仅要情绪稳定,还要能给予你专属的、有效的情感回应。什么是有效的情感回应呢?就是能看见你的感受和需求,并且愿意耐心地与你同在,也就是拥有“共情能力”。 缺少共情的情感交流几乎是无效的,会让人陷入一种“无回应”的孤独境地。我靠近你,勇敢地展露我的脆弱和需求,是希望你给予我一些情感互动和反馈,让我知道我的感受是被看见、被理解的,我不是孤独的。 简单来说,共情就是跨过边界,从自己的世界暂时抽离,来到你的世界陪着你。 #### 第26章 你能接受伴侣有秘密吗? 没有安全感的根源,就是因为渴望亲密无间的共生状态,因为害怕与对方分离,所以只能用控制来抵御焦虑。 我不想与你共生,我需要一点儿距离让我的灵魂喘息。 #### 第27章 正确处理“离别”,才能从糟糕的关系中及时解脱 尊重感受、容纳焦虑、哀悼丧失。 不舒服就是不舒服,我有权利捍卫我的感受,随时离开,这是常识。 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无论被如何定义,只有先离开不适,才谈得上理性思考。 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珍惜眼前人。 离别是人生大课,从糟糕的关系中及时解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 #### 第28章 《所谓高情商,都是练出来的》:所谓高情商,到底指什么? “悦己”是一项重要却稀有的能力,可以拆解为两个部分:自我接纳和自我愉悦。 知道自己有瑕疵,不完美,但依然热爱和享受这样的自己。 我接受自己不完美,别人也会接纳真实的我 内心不和自己较劲,也相信别人不会存心刁难,一来接住了自己,二来给别人留出了善意的空间,往往很奏效。 达人”也可以拆解为两层:情绪感知力和同理心。 同理心是在感知情绪之后,代入自我的经历去体验,以此推测和判断对方的处境和状态,并做出合乎情理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 有人曾说:“高情商就是说话让人舒服,做事让人安心,在权衡利弊之后,始终选择善良。” 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说错什么、做错什么,因为他一定会兜着你。 愉悦型人格”是先滋养自己,爱溢出来之后再滋养别人。 当情绪可以被敏感地觉知、流畅地表达,并对别人的情绪也能觉知和表达时,情绪就变成可控且流动的,这就是高情商。” #### 第29章 每一场孤独,都见证了有趣的灵魂 “有趣”本是独处的产物,反过来也在滋养孤独。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角逐,让人的内心冲突不已,也因此内耗不断。结果就是,整个人一直紧绷着,越过越别扭,越来越累。 一个人究竟有多爱自己,取决于对待那个“不好”的自己的态度。 所以,那段时间我发了条消息:宅胖了也好,宅废了也好,都安安心心地宅下去吧。我们都清楚,这段特殊的时光终究是要过去的,至少,我吃得好、睡得好,养精蓄锐了好一阵子,平安又平和地度过了这个假期,而且,我更爱自己了。 #### 第30章 有技巧地“黑化”,日子越过越舒爽 旧模式代表着熟悉、安全,代表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代表着若是不幸福、不美好,可以心安理得地“甩锅”;新模式代表着自我意志,一旦选择,只能自负盈亏,负责到底。 叛逆是需要力量的,言听计从无须过脑,而我行我素却需要判断能力和勇气的双重加持。” 丰子恺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当自我力量不够时,要积极寻求“外挂”:看书、听课、交友,充分积累资源,增加新的客体经验。这张网,能托起孤单、无力的人继续尝试和探索。 #### 第31章 你没必要为家人的坏情绪买单 任何关系中,当一方为了维系关系而去压抑情绪时,都是关系趋于恶化的开始。 在成年人的视角下,问题不再是问题,而是一种资源。伤痕的另一面,是上天赋予的独特印记,足以让人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其次,请允许父母有情绪,并让他们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情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处理这些情绪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我需要做的是允许和接纳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温柔地唤醒父母的边界意识,并帮助他们完成自我赋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可以为自己的情绪“买单”的。 #### 第32章 久处不厌的人,都做对了这几点 心理学上认为,关系破裂的本质,是不被看见。 婚姻中的“低期望”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不将理想化投射到伴侣身上,对方也不会因为高期待而窒息,可以轻松、自在很多,这是一段关系得以健康、长久维系的关键。 发现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 第33章 30岁之后,照顾好自己 从长久、稳定的关系中获得滋养感,是照顾好自己的一种方式;若最终选择分开,在等待遇见的日子里,更要好好照顾自己,用成熟饱满的状态迎接那个更加合适的人。 工作是为了在热爱又擅长的事情中尽情释放攻击性,这就是享受。 情绪无法被代谢和消化,只好层层叠叠摞在一起,发酵成心理问题,最终在身体上出现反噬。 多锻炼,除了强身健体,运动释放的多巴胺还能够调节情绪,抵抗抑郁。 有人说:“三十多岁,是人生最好的年纪。”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更健美的身体、更睿智的思想、更成熟的气质、更丰沛的人脉、更多的物质和金钱,最重要的是,我们依然保留着探索世界的热情,同时对自己的认知更深刻,离真实的自己也更接近。 #### 第34章 那些像光一样照亮世界的女人 心理学认为,生命的根本需求在于被看见。 而最可惜的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联结和共振的机会,成了两座荒草丛生的孤岛。 看见之后才能共情,共情之后才会懂得,懂得之后才有慈悲。 你要去接近恶、理解恶,才会懂得如何避开恶。” “容器”是一种宝贵的功能,前提是要拥有稳定的核心自我。自我破碎的人,内心盛满了自己波动的、难以消化的情绪,不仅解不了毒,可能还会将自己的“毒”盲目地投向别人。 一束光,本来没有意义,但是有了需要它的万物,它便有了使命和意义。 人被无端抛诸世间,本来是无意义的,人生是一个自我构建和赋予意义的过程。 所谓使命,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服务有需要的众生,这也正是人类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 力量有大小之分,使命无高下之别,世界由此见证你的存在。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活成这样的一束光,滋养自己,也照亮别人。 进步哥整理,仅供参考,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O(∩_∩)O哈哈~

  • 定慧初修
    杨艳丽
    推荐

    「来自星星的你》里,千颂伊有一段话:“人性就是如此,看到别人比你爬得高,不是说我也要去那里,而是对别人说,你下来吧,下来吧,也到这泥潭里吧。

  • 定慧初修
    张国峰
    推荐

    生活待我凉薄,我报之以梨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经历,无论酸甜苦辣,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来顺应,如何接纳很重要,打败我们的往往不是事件,而是自身的情绪,没有良好的情绪,就无法理性面对事件,做出正确的抉择。保持良好的情绪,不用即刻而为之,面对生活永葆童心,积极的心态,微笑[可爱]的弯月常挂脸上,从容面对一切,因为爱所以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