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实战(第2版)

Java实战(第2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Java实战(第2版)
    你好栗子
    推荐

    这本书让我对新闻对生活,从“感性愉悦”层面进入到“理性交流”层面。我读“冰点”,读《南方周末》,读《人物周刊》等,总是只停留在故事层面,会感叹文字写得真好。那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记录者又是用什么视角来写,前期又是做了哪些准备。拜读完之后,油然而生的是敬畏感,对职业的敬畏,对人的敬畏。每一个分享者都是各自领悟的标杆人物。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 Java实战(第2版)
    metaphor
    推荐

    每一片曾经被我误解的领域里都迸发着与时代和所有误解抗衡的力量。我这样的ms gray不配用我的误解亵渎他们的纯粹。

  • Java实战(第2版)
    神经蛙
    推荐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记者是一个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他们用镜头捕捉生活,传播真情褒扬善良;用笔纸做武器,揭露黑暗伸张正义。书中,十余位记者讲述了工作中动人心魄的惊险故事、代表作的创作经历和非虚构写作的心得等等内容。他们的回忆与自述,展示了这份职业的辛苦和付出,袒露了从业者们的坚守与执着。 铁肩道义,在于不屈不挠克服一切困难。采访很少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重大社会事件,可能遭遇各方阻力和困难。这些,都考验着记者的胆识和智慧。为了采访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张璐尝试进入村庄,闯大路、摸小路,一次又一次地被拦截,无功而返,最终通过村里农民迂回联系上了当事人。温州动车事故中,无从联系技术专家的,记者潜入酒店获取名单,再逐一询问酒店,结果真的采访到了专家……类似的故事,书中还有许多。许多困难和问题,在常人看来是难以解决甚至难以想象的,大几率会选择缴械投降,但记者们总是不屈不挠,尝试一切方法加以克服,并完成采访,将事实真相和一线资讯呈递在公众面前。 铁肩道义,在于心怀善良追求正义。热心热血热情,才能感受人间疾苦,为民发声;正气正直正派,才能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面对受访者,赵涵漠假设自己处于他们的位置,体会他们的情感和顾虑,无论采访是否成功,也都愿意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帮助。在势头正盛的高级官员,袁凌敢于仗笔直言,揭露自己所看到的光环后的阴影。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启主动监督高级官员的先河……因为坚守善良,他们获得受访者的接纳和认同,发掘传递身边的真善美,因为执着正义,他们拍案而起批判阴影之后的丑恶假,点亮沧桑正道的星星之火。 妙笔文章,在于忘我的投入和严苛的要求。全力以赴是书中记者们的共性,为了见到当事人,陈琳辗转几天几夜,奔波数千公里;吃坏肚子后,赵涵漠面对稿件要求,边吐边哭边写……这种拼命三郎的工作劲头才产生出了一篇篇生动详实的报道。对工作的高标准是优秀记者的另一个品格。《人物》杂志崇尚“灭绝式”采访,意思就是,人物采访后,别的人都不要再做了;一篇几分钟读完的稿件背后,可能是记者几个月的精力,几易其稿才能付诸油墨……坚持高标准,对稿件质量丝毫不妥协,才有了哪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作为无冕之王,记者的形象往往光鲜亮丽的。书中主人公们的回忆,让人看到了记者的艰辛,感受到一行行铅字之后的汗水,感受到他们的坚持、执着、善良和自律。对记者,多了一份敬佩。

  • Java实战(第2版)
    葛澄
    推荐

    非常好看,让人不再只关注在事件本身,而是关注记者和主编们为什么要这么写,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个,他们对事件理解到了怎样的深度。除了世界的真实外,还有内心的真实。 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并非所有记者都是平庸的,并非所有报道都毫无意义。这些写作者交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在写作方法上很同意他们说的 ----少用形容词、少用成语,少用华丽辞藻。

  • Java实战(第2版)
    潇磊
    推荐

    有些说给孩子有点儿远,有些说给大人有点儿晚,重点是,这条路上大家总归是越来越意兴阑珊

  • Java实战(第2版)
    查无此人
    推荐

    “站在历史面前你无法理解历史,你去旅游但不能理解旅行当下的意义。其实很多东西就像酒一样,放一段时间变成陈酿了,在嘴里才会有味道。”

  • Java实战(第2版)
    预警信号
    推荐

    「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这篇是最打动我的。 冰点和南方周末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杂志,现在看来是因为他们的选题我最感兴趣、视角我最认同。 写作者和读者是互相培养的,双向选择的。

  • Java实战(第2版)
    槿上
    推荐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新闻行业的现状,看到了理想的光芒,也看到了人文的可贵,当然还有更多现实的残酷。然而一个人生来1总要为什么东西活着,不是为自己就是为别人,不是为别人就是为理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无穷的勇气和动力面对这并不美好的人间。幸得相遇,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好的体验,谢谢所有留字与人间的人,致敬每一个高贵且强大的灵魂。

  • Java实战(第2版)
    March
    推荐

    没读完,只看了旅行文学的片段,感觉非常具体,操作性强,觉得很好。

  • Java实战(第2版)
    学习中的小任(努力上岸版
    推荐

    与听众群不一样的是,读完以后我几乎什么都记不得了,这本书是我在几日的早中午睡前醒来时刻阅读的,尽量保证每一个人的讲述稿一口气阅读完。有趣的发现是选择的讲述人各不相同,来自不同的领域,对我在一些事物上的启发是有趣的,当然也有一些事已知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什么都记不太住。最重要的是,我仍然一无所知,目前我知道这个,要做的太多了,慢慢来。

  • Java实战(第2版)
    郭慧
    推荐

    这世界,有那么一群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理想,可能冒着生命危险,用他们的笔向我们揭示这个社会的真相,记录这个时代。

  • Java实战(第2版)
    _青鸟飞鱼_
    推荐

    不同身份的人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浓缩为一节课的时长,这样的课程是弥足珍贵的。 所谓念念不忘,愿必有回响。 这是一本自己舍不得用语音播放的书,这是一本值得再买一本纸质版的书。 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开始了解这一类的非虚构的特稿体裁,进而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人在坚守、在求索。从底层人民的命运,到国家高层的智库;从揭露事实真相,到见证风云变迁……这些时代记录者们,用最真实的笔触打动了诸多读者的内心。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强推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同学阅读,推荐大家阅读。

  • Java实战(第2版)
    买书不读慈善家x
    推荐

    【书摘笔记】 而“非虚构”这三个字的魅力就在于点醒我们,记忆是如此私人却又值得保留的东西,它建构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上,个体命运与这个时代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些故事不被记录,就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开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这是多么令人遗憾而痛心的事。 《冷暖人生》栏目“寻找宏大历史社会背景下个体命运抉择” 而对于郜艳敏的个体命运来说,过于宏大的叙事,遥不可及,追究人贩子的责任也过于久远,几成天方夜谭。或许一份正式的教师工作对她来说是生活下去最好的慰藉。 《冰点》坚持他们所写不是热点,不是焦点,却见微知著。 特稿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就像如今诸多电视人“触网”一样,之前看魏文彬采访,我常想为什么电视湘军一直可以有自己的活力,卫视平台和互联网平台怎么能更好的平衡,“大家都乐意做风口高飞的猪,不愿意做风口中被吹得东倒西歪的那棵树”,换另一方面看两者结合,媒介生态不是会更好?(守正创新,国家层面的指示方向性是不错的) 大家都乐意做风口飞高的“猪”,不想去当风口被吹得东倒西歪的那棵树。 新闻的皱纹,也许在我的心中,只有特稿能够战胜它。我们今天说的特稿,它本质上在讲故事,呈现一个状态,用语言做一个纪录片。 我们常说纸媒不死,是指赋予在这介质上的意义。 我要表达的内容与屏幕大小无关。 我经营一项事业唯一目的是要把它做得伟大,而非追求某种意义的成功。 你不知道真相是哪一种,你采访的永远是“局部的真实”。人的内心比北京西直门立交桥复杂得多,你根本无法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 热事件的冷视角,当时好像读过这篇特刊,当时报道普遍是宏大叙述,但这篇很悲悯很共情,客观冷静无动于衷。 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 “他在自己站立的地方为这晦暗的一天留下了些许的亮色。”有人评论道。——《拐点》 新闻背后都有一个大火山,这个大火山是我理解的广阔的关注度,一个深厚的背景,我们把他称作冰点的大火山。 我以前称这样的前辈有情怀,现在想借用王志安老师的话,称“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世界” 有时候大家都说新闻的生命只有一天,新闻就是个杯具,易碎品。我们20岁的《冰点》每天在做的工作就是努力让新闻没有皱纹,让新闻的生命超过24小时。 大时代的裹挟下,人人自危,更多的更真实、普通的人经历着他们的伤痛。就像周星驰贾樟柯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是拍的小人物的生活和故事,冷静克制莫过杨德昌 看起来我们在写一个一个的点,在写一个一个的人,其实我们在写大时代、大背景、大中国。 我想说,对弱势群体,溢出来的同情也是一种伤害。其实弱势群体不是你想的那么脆弱,平等、尊重就是最好的采访姿态。 这个比喻要牢记在心,你的问题就是你的摄像机 我们要用求圆周率π的精神,去提问,每一个提问,让3.141592……这个小数点往后精确一位。 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说:“对事情的思考比按下快门更重要。”按下快门是一个很简单的技术和动作,最难的是什么时候按下快门。 稍微讲一讲“情怀”吧。现在大家都不说新闻理想了,都说“只求一寸一寸的欢喜”。这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载体在变,渠道在变,但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 理想主义者告诉我,无论做何选择,前方和明天总有无限可能。 我说是的。 公号“世相”的创始人张伟是冰点的前同事。他认为他这辈子最感动的一句话是新华字典上的一句话,1998年修订的,673页的: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明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做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想说,如果你有一天也当了记者,也许也有光明的前途。 当时我们陷入的误区是:我们一直以一种非常猎奇的眼光想要找到一些嗜血的故事。 这也是我喜欢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原因 我为什么可以愿意继续做记者,我最想说的就是这个。我希望跟人接触,去写人,或者说我希望了解人是什么样。 “作画的时候,我尽力抛开一切生活。” 泪目 我并不知道在我昏天黑地忙忙碌碌一次次更改日程的时候,一个轻巧随意的决定会在这个老人身上投下怎样的失望不安,我也无法想象,当他在门口小卖部公用电话前说这几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此时的我只是觉得无比的惭愧,还有庆幸。 “听普通人讲那些不普通的事,有时候有一种简单的震撼。不管多么完美的人,就算是我们觉得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但是我们可能要的是他所讲的很真实的、很有力度的一段,我觉得能给大家一种共鸣、一种东西就可以了。我就特别希望我做的这些故事里面不是煽情,但是能有一种温暖。有的时候就是尽在不言中嘛,我希望我做的节目给你的是一串省略号,或是一个惊叹号,不只是一个句号。” 有一次,陈晓楠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聊天,刘春引用了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于是,一档关注普通人生活命运的节目《冷暖人生》应运而生,目的宗旨就是“让绝望者重生、让哭泣者欢欣、让徘徊者前行”。 (引自网络) 精神的困境与挣扎,是这个时代更大的真相。而我们正是希望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之中,完成对周遭世界尽量敏感的观察,尽量深入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世道人心尽可能真诚地靠近。而这需要一份活跃却也安静的力量。 “任何理性的人都清楚,为一件你根本没法掌握的事情苦痛是没有用的,全世界的政治犯都会告诉你这一点。” ◆ 杨潇: 从过度书写开始 >> 2007年教会我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是:有时候你再多打一个电话,多发一个邮件,可能就峰回路转了。 >> 你们一定要学会检视自己的文字,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你要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文字,检视它,看这些文字到底是空洞的还是表意的,是准确的还是模糊的,是有新鲜语感的还是陈词滥调的。 >> 这个标准很可能是粗暴的,但是很多时候是有用的。比如说你少用形容词、少用成语,然后你尽量多用动词,尽量用大白话,少用华丽辞藻,真的相信华丽辞藻不等于文采。 >> 从模仿开始、从过度书写开始或者煽情开始,你不要害怕试错、不要害怕模仿,特别是作为初学者和年轻记者是能给你带来增进的。 即,用新鲜话说老道理(这节笔者强调多说大白话,嗯大概是这样) 如果我们在写作上能够跳跃字面上的陈词滥调,来达到观念上的陈词滥调,这是一个很好的目标。 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说过:“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 我觉得这是特稿的思路——找一个合适的人表达两难境地。 《冰点》在切入深度,以小见大的独特性。《人物》在全面化的圆形人物挖掘。《三联》重在于分析和探讨。 拿电影导演来类比依次来说,像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的手术刀”,像贾樟柯《天注定》《二十四城记》——“边缘化见社会貌”,像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见现象背后”。 (GQ报道现在有点像冰点) 我们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灭绝式采访”。我觉得这也太恐怖了,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今天把这个人写了,特别是封面报道,那你们其他人就不要再做了,因为你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 娱乐工业确实是塑造景观社会的重要力量,当我在写娱乐圈时我在写什么,可能是写众多幻境制造机下,被推上神坛的光和人们的狂欢。 当这样一个被粉丝捧上神坛的偶像经由你的手进行还原的时候,我试图告诉大家一些关于娱乐工业的本质。娱乐工业的本质其实很简单,稿子里面也说到了:造神。 以梦为马,小马过河。 是,前段时间看到影评说一个电影特别烂毁三观,昨天闲来无事翻到也是一口气看下去了,并没有那么难堪,影评中的图片和对白也是断章取义,就猛然发觉这个环境好悬浮,我们的观点看法是如此容易被改变。保持清醒意识的独立性和思辩性,永远记住小马过河的例子 只有你自己的经历是最准的,所有别人的经验或者体会都只能作参考和兼听。你必须建立自己的判断,找到自己的路,你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思辩和行动力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青年人决定你成熟的标志,是你能否在你的脑中容纳相互竞争的几套思想和假说,同时又能保持行动能力 在新闻圈里有一句话,叫“You are as good as your last story”,即“你的水准是由你的最后一篇报道决定的” 立体的世界观适用于方方面面。 我很同意“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听到的任何一句可能点醒你的话,都是有意义的”这种说法。 采访不是我问你答,也不是我掏心窝子给你换你掏心窝子给我;是一种平淡的交流,我从你我的对话里建立一个立体的你。这种立体的世界观适用于方方面面 灵感是最靠不住的东西,而最靠得住的是我们的勤奋苦干。” 再好的冰棺也不能保鲜灵魂,真实本身拥有的力量仍旧无可匹敌。 真实本身拥有的力量仍旧无可匹敌。

  • Java实战(第2版)
    Martian 豆
    推荐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这本书是十位非虚构写作者的经验心得。讲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作为记者写作特稿的技巧,还有对自己职业的定位,对人的理解,对时代的思考还有行业困境。 在职业定位上,比如陈晓楠说,我就是要用摄像机做这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丛玉华引用的纽约客主编的话,“我要表达的内容与屏幕大小无关。我经营一项事业唯一目的是要把它做得伟大,而非追求某种意义的成功。” 正是因为他们非功利性的记录真相的热忱,曾经的人们才有幸看到再扑朔迷离的事件终会水落石出。 看到关于丰县的事件,至今看到的都是自媒体上真真假假的反转,没有一篇来自调查记者深度扎实的特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

  • Java实战(第2版)
    芽芽乐🌱
    推荐

    一腔的新闻热血此刻却无从落笔 其实我也没什么大的新闻理想 就像最后一位同学讲的那样“我讨厌新闻,在所有的新闻里,我最不讨厌的是文字新闻,在所有承载于纸媒的新闻里,我最不讨厌的是人物专访”。 如果我有足够的想象力和生活阅历的话 写小说是我最想做的事 但是就像画画擅长素描临摹一样 新闻写作对我来说算是个折中的办法 尤其是人物特稿非虚构 真实性的要求刚好掩盖住我不怎么丰富的想象力 我的超强感受力和观察力又能在细节描写上发挥作用 家人一直认为我内向的要死 朋友又觉得我是社牛+搞笑女 四年前我也很讨厌我的专业 我觉得我读书少什么也不懂还社恐自闭 但是现在我真的很喜欢文字写作和交流表达 做帮助别人的小天使最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大学四年就是“去上场、去上台,完成从自卑胆小到自信勇敢的性格蜕变” 这两年最幸运的事就是能在南周实习 努力在南周和南方人物周刊发了文章(虽然赵总说我写的是“软文”)所以看这本书里每位在南方人物周刊工作过的记者都觉得很亲切 复试时我应该会讲这本书吧 很羡慕传的同学在本科就可以听到这么多优秀记者的分享 真希望未来我也可以成为一棵年轻的小白杨 而且周逵老师还在微博祝我“心想事成”!!(所以初试真的达成了四百分目标!)复试冲鸭!! (真是我的天选宝藏书籍[爱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