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٩(˃̶͈̀௰˂̶͈́)و sissi🐨
    推荐

    ⭐⭐⭐⭐ 接受我们的动物本性,我们只是裸猿!这本曾被教会付之一炬的禁书,再版时作者拒绝修订,仅修改全球总人数,因我们的本性,从未改变。裸猿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有趣而不浮躁的书,值得好好读。

  • 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高贺胜
    推荐

    这就是人演化的方式,这些行为模式就是我们天然的动物品性。这是不凡的品性,我们是非凡的动物。

  • 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金华减速机专营
    推荐

    回味三十年前高中时代读的书,当时是当xin教科书读的,看的心潮澎湃。当下再读仍旧是意犹未尽。

  • 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韩小白☁
    推荐

    德斯蒙德·莫利斯的《裸猿》曾经是本禁书,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作者特别冷静地对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人类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我们应该理解自身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这本书是一位老大哥推荐我看的,全书提出了很多充满挑战的观点。对于这种科普类书籍,我认为提炼书中观点,摆出来大家探讨就很好。 一、全书大意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一个观念:人类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人类社会也不过就是我们动物性的体现。全书分为八个章节从起源、性行为、游戏、斗争、饮食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观点。因为我之前还看过一本《自私的基因》,那本书里面把生物都喷得一文不值:生物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所以再看这本书,我那所谓高等生物自尊已经没啥损害了。如果我们抱着谦卑的心态,与作者一起去探讨一些关于人类的问题,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不错的。 二、为啥我们是裸猿 (一)起源 这一章,聚焦了一个人类起源非常关键,但又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为啥我们没有毛。在我印象中,我看过的生物书没有一本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在现存的4237种哺乳动物中,很少有动物没毛皮而能生存的。哺乳类与其爬行类祖先不同,它们在生理特性上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们能保持恒定而较高的体温。厚实、多毛而绝热的表皮,既能防止热量散失又能防止体温过高,还能防止太阳直射灼伤皮肤。所以,如果体毛要脱落的话,显然必须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我们既非穴居又非水生,那为何我们没有(浓密)体毛呢? 对于为何无毛,作者列举了多种可能的原因:幼态持续、防寄生虫、方便进食、生火取暖甚至是水生猿猴等等。最后聚焦在一个最合理的回答:为了捕猎散热。 狩猎猿(也就是刚从树上下来的猿人)和它的竞争对手食肉动物(狮子、豹子、猎狗等)之间的基本差别是,它的体质不适于疾如闪电的冲刺(两个腿肯定跑不过四个腿),亦不能使它与猎物比耐力。但它的脑子更发达,这使它用上了更巧妙的策略,制造出更致命的武器。但是,在长时间追踪、围猎猎物的过程中,它一定会觉得热不可支。因此就产生了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迫使其解决体温过高的问题,任何微小的降温机制都有助于这个自然选择,即使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牺牲。毫无疑问,这就是毛猿转化为裸猿的关键因素。于是,体毛脱落、体表汗腺增加,可以达到相当有效的降温目的;结果,体表盖上一层汗液的薄膜,挥发的汗液就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了。这种无毛体征,反倒使得人类成为了唯一一种能在夏天正午长时间追逐猎物的哺乳动物。 很多朋友会反问,那为啥狮子、老虎、豹子没有变成无毛的呢?因为它们的进化策略是升级捕猎技能,也就是更快的奔跑速度和更强的咬合力。但是狩猎猿的进化策略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更大的脑容量,换句话说就是在吃肉这个赛道上,别的竞争对手进入得早,已经敏捷、力量天赋点满了,我们人类进入的晚,要想吃肉只能另辟蹊径猛升级智慧了。所以,我们选择使用工具和团队合作去围猎猎物,这不需要个体强大,只要脑瓜子好使就行。但这种长时间的围猎一样会伴随体温升高的危险,于是,我付出了褪去皮毛的代价以换取更丰富的肉类食物。 (二)性行为 先说观点,作者认为“与其说文明的进步陶冶了人的性行为,毋宁说人的性行为塑造了文明。”人类是现存的灵长类动物中性欲最旺盛的一个物种。然而,人类的性生活,显然大多与繁殖后代没有关系(这个观点与《自私的基因》相反);而是凭借性伙伴的互相报偿来增强配偶关系。配偶性生活中反复达到圆满的顶点,是根深蒂固的、有生物学基础的、合乎演化要求的、健康的趋势。 那我们为什么要巩固配偶关系呢?作者猜测,这还是与裸猿生存演化有关。我们的祖先为了活得更好,从采集变为了狩猎,于是起码有四项重要的事要做。第一,族群要生存,男性就得外出猎食,且出猎时必须团队合作;第二,必须要直立行走,用上肢使用武器,才能保证狩猎成功;第三,既然选择拥有一副胜过其他动物的大脑,那就必须接受较长的童年期(所谓幼态持续),好让大脑更为发达更为聪明;第四,男性出猎时,女性则要留在居所照料幼儿。 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演化出配对趋势,有一个原因是:相对稳定的配偶关系,能确保男性外出长时间的团体狩猎,女性会对他们忠诚,且男性之间不会为了伴侣进行械斗(因为有了武器,更容易死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婴幼儿成长缓慢,必须养成父母养育子女的行为,育儿的责任必须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这就促成了强有力配偶关系。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鸟类基本都是有固定配偶的,因为蛋很脆弱,幼鸟也很脆弱,需要一个鸟照顾,另一个外出觅食。其它那些,幼崽出生就能行走的,基本父母不怎么管,那它们也不需要有固定配偶了,照顾幼崽的责任可以交给群体了。 假设作者的这个推论是对的,那确实可以对人类的爱情行为进行比较自洽的解释。长期和富于激情的求爱保证了爱情的形成,富有性激情的性生活又保证了爱情的持续。而且我们的身体器官为了“配合”丰富的性行为,也进行了特别的演化。诸如嘴唇、耳垂、乳头、乳房和生殖器等专门的性器官都充满了敏感的神经末梢,对身体接触的刺激都非常敏感。耳垂极可能是为此目的而演化产生的专门器官。作者在这里,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推论(正不正确且不说,逻辑是严谨的),通过对西非狒狒和埃塞俄比亚狒狒把生殖器的信号移植到了身体的正面的启示,作者认为人类也是这样的。女性膨大的乳房并不是为了哺育后代(其他灵长类动物有充足的乳汁哺育后代,可它们没有长出线条分明的半球形乳房,唯有人类女性才有这种独特的高耸乳房),而是极有可能对肥臀的模仿;嘴唇周围鲜明的唇线也是一种对生殖器的模仿。进而,作者又推导出裸猿基本而自然的性交姿势是面对面的姿势。因为一切性信号和性敏感区域都在身体的前部——表情、嘴唇、胡须、乳头、生殖器、性红晕和性红潮区域都集中在正面。 在这里,作者的推导是严谨而且层层递进的:特殊的团体狩猎行+幼态持续→配对趋势→确保配对稳定→丰富多样性行为→异于动物的身体器官表现→性信号及器官集中在正面→面对面的姿势。 假设他上面的推导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身体接触成了性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日常生活中必须抑制身体的接触。在繁忙的社区生活中,一定要禁止和陌生人的身体接触。如果碰触到陌生人的身体,我们就要立即道歉,碰触到的部分越是敏感,道歉的诚意就越要强烈。这方面的准则和法律有文化差别,但是一切准则和法律所关注的都是一个目的:防止陌生人之间的性冲动,防止婚外性行为。裸猿行为系统的设计,显然适合这样的情况:女性一个接一个生养一大批孩子,其配偶与其他男性外出打猎。有人担心避孕用品会导致乱交,但人类强大的配偶趋势保证不会发生乱交。这个观点可以解释人类有可能婚内出轨,却不愿意轻易更换配偶。当然,这一观点与《自私的基因》相左,后者认为雄性动物天性是广泛传播自己的基因,以确保后代足够多。 (三)育儿、探索与游戏 人类是地球所有生物里面对抚育后代最为重视的,我们有意识地向子女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其他动物基本做不到过这一点。 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大脑,我们的幼年期很长。这就我导致了我们幼崽很弱,特别需要母亲的照顾。于是婴儿用啼哭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再用微笑来回报母亲的爱抚。这里有一个冷知识,80%的母亲会左手抱婴儿,因为这样婴儿贴近胸部左侧,母亲稳定的心跳可以使新生儿保持镇定。 儿童通过模仿成年人从而快速积累知识,但缺点就是,人类社会很容易盲从传统习俗和信仰。于是我们基因中又植入了另外一段,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好奇心和探索冲动与陋习和偏见相抗衡,由此而产生的平衡具有创造奇迹的潜力。这就非常能解释为何儿童一方面善于模仿,另一方又喜欢打破常规。我们不应该惊奇儿童的模仿能力,那是我们能走到今天的秘密武器;更不应责怪儿童的冒险精神,因为这是防止社会痼疾的纠偏利器。 那是不是只有儿童才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呢?并不是,我们在求知中永不满足于勉强度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知识点:特化动物与非特化动物。例如长颈鹿、豹子,大象那都是特化动物的翘楚,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只要环境不变,他们日子就好过。但猿类(包括我们),选择了非特化的路线,样样都会一点点,对于这样的“机会主义动物”,生活似乎永远是艰难的,可是对于环境导演的任何戏剧,它总是能很快适应。这个观点与《黑天鹅》中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那本书最大的建议就是让大家不要做过于“专业化”的打工人,虽然在短期内看上去稳定,但是一旦行业发生变化,很可能失去工作,并且长期固化的工作环境已经降低了人的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于是,人类通过游戏,主动去探索环境(变化)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游戏的本身就是目的,而且这个游戏规则也被我们固化在基因中: 1、尝试:研究不熟悉的东西使之变为熟悉; 2、稳固:将熟悉的东西作有规律的重复; 3、创新:在重复的过程中尽可能做些变异; 4、选择: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发挥,对其他变异则弃之; 5、改造:将令人满意的变异进行反反复复的组合; 6、以上各条均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几乎人类社会从事的所有有意义的事,都是出于“游戏基因”的影响,不管是科学还是宗教还是别的什么,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新鲜。这里我又得展开讲另一个概念,为什么“资本主义”阻碍了人类的进步。把这个知识点讲得比较透的是知乎一个付费答主。他表示,资本主义的核心并不在“私有制”(其实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私有财产了,封建时代也是,但都称不上资本主义),而在于“资本做主才是第一要义”,简称“资本主义”。由此导致的局面就是,资本凌驾于人类之上,人类为资本服务。而并非人类拥有资本,资本听命于人。虽然资本主义环境下有财产私有制度,但这极具迷惑性,容易让人误以为资本家是资本的主人。但实际上,资本家只是傀儡,资本本身才是真正的“主人”。它把人都异化和物化,人只是资本增值的一种工具。举例说明: 比如你是一个老板,搞到一把超级牛逼的镐头,能让矿工挖矿的产量提高到原先的 10 倍。假如你面前有两个人,一个是超级矿工,即便不用这把超级镐头,他也能挖 10 个单位的矿(用镐头将会是 100)。另一个是包身工,他只能挖 1 个单位的矿(用镐头就会变为 10)。 现在,包身工在你面前跪下来了,他儿子得了白血病,他恳求你把超级镐头分配给他,他不介意被剥削,他愿意挖出来的矿你得 7,他得 3(换钱给儿子治病),实在是不行,你 8 他 2 也行。 超级矿工的辞职报告也递上来了,他的兴趣是做菜(虽然他的天赋是挖矿),他想改行当厨师。 你把镐头分配给谁?作为称职的资本家,你给超级矿工跪下了。你求他拿上超级镐头去挖矿,你许诺跟他五五开分成,如有必要,你还可以只拿 100 个单位中的 40,他拿 60,折成股份也行。你甚至允许他每天只挖半天矿,另外半天可以兼职做厨师。至于那个可怜的包身工,谁叫他不努力呢。 这就是“以资本为主”,对人类进行“异化”,资本不是分配给最需要它的人,而是分配给最能实现他价值的人。所以“劳动”(其实喜欢做菜)被扭曲为“就业”(挖矿最出成果)。一旦进入“以资本为主”的“异化”过程,你的自由将不再是你的自由,你的时间将不再是你的时间。你不能自由的,随心所欲的去“劳动”,你只能有目标有任务的去“就业”,并为此消耗时间。这就是与我们“游戏基因”背道而驰,这也解释为何大家都讨厌枯燥的工作。 (四)争斗 动物之所以争斗有两条非常正当的理由:为了建立自己在社会等级系统中的支配地位;或者为了建立自己在一块地方的领地权。然而,任何一个物种要生存就绝不能同类相残,凡是未能遵守这一法则的物种都早已灭绝了。物种内部的攻击行为必须要受到阻抑和控制,物种的猎杀武器越强大越凶猛,防止使用它们来解决物种内部争端的阻抑机制就越要强大。 动物的同类争斗基本都是点到即止,猫科动物会亮出肚皮来示弱,战败的黑猩猩也会向胜者伸出一只手以示乞怜。人类也一样,愤怒想要攻击时,会用表情、动作、声音去威吓对手,直瞪瞪的盯视是最彻头彻尾的攻击行为,是最凶暴的面部表情之一,也是最富挑衅性的姿势。这里又有一个冷知识,当一个人满脸通红的时候,表明他正在自我冲突中(战或者降)反而没那么危险;而当一个人面色苍白(主战情绪占了上峰,所有血液流向关键部位),他基本已经蓄势待发,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因为文明的进展,我们造出了巨量致命的武器,一旦发生争斗,非死即伤,所以我们握有无比广泛的各种安抚信号。发出威胁信号时,我们使身子膨胀到极限,使身躯尽量伟岸魁梧。因此,屈从的行为必须与此相反——尽量使身体放低。我们并不随意放低身子表示屈从,而是将其程式化,使之成为若干典型而固定的级别,每一级都有独特的信号意义,其主要特点是将眼睛的位置降低。 我们在基本的臣服模式——蹲姿和惊叫(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共有的)上,将一大套表现屈从的动作加以形式化,比如:比蹲姿更低的是五体投地,投降的敌方会趴在地上,以表示完全臣服。程度轻一些的就是有跪拜礼、鞠躬礼、屈膝礼甚至脱帽礼,至关重要的信号都是压低身子,使强者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 一般而言,我们(出于基因的控制)在收到这些安抚信号后,再愤怒的人也会平息怒火。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因为普通琐事两人发生争吵,只要一方“负荆请罪”,甚至跪在另一方面前,很难不被原谅。倒不是说大家道德多高尚,而是百万年来我们的基因就是这么设置的,同类可以争斗,但只要一方示弱就不能下死手。然而,基因设置的这一系列堪称完美的程序,都被远距离、大规模武器的发明而打破。 枪炮和导弹的发明使得攻击距离急剧增加,结果,对手不是被击败,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毁灭干净。物种内部的攻击性在生物学水平上的目的,本来是击败对手,而不是杀死对手;因为敌手或是逃亡或是屈服,所以就避免了物种生命被毁灭的末日。无论弱者是逃是降,对手的交锋都告结束,争端遂告解决。然而,如果攻击者的距离很远,失败者让其息怒的顺从信号,胜利者是看不到的,于是狂暴的侵略就会像烈火一样地不可收拾。攻击者的怒火要熄灭,只能靠直接目睹对方的臣服乞降,或者是靠目睹对方的抱头鼠窜。现代的攻击战中,对手之间的距离太远,结果导致大规模的杀戮,这在其他物种的生活中是闻所未闻的。 给这种同类相残的残暴行为火上加油的,是我们在演化中养成的合作精神。我们在狩猎生活中加强了合作精神,这对我们极为有利。但是,它使我们产生强烈的互助冲动,这种冲动容易被煽动起来去干同种相残的攻击行为。狩猎时的忠诚变成了同类相争时的忠诚,于是就爆发了战争。正是这种演化里根深蒂固的帮助同伴的冲动,成了一切战争恐怖活动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一冲动驱使我们走向战争,使我们结成致人死命的帮派、团伙、集团和军队。没有这种合作和忠诚,团伙和军队就缺乏凝聚力,攻击行为就会还原成“个体的争斗”。 作者认为,人类很可能被大规模战争消灭,唯一的可行办法是降低人口以减少不同种族之间的竞争和敌视。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是50年前,是战后婴儿潮的一代,各国都一派繁荣,看上去降低人口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当今社会,资本横行,绝大多数人类都被异化了,对生育这样天性使然的事也用金钱进行衡量(投入多少、能回报多少),少生优生是最优选择。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生育率早就跌破了2,无限逼近1。可以说,只要教育继续普及、科技持续发展、社会继续前进,那少子化就不可避免。人类最后可能不会灭族于战争,而是被灭族于“资本”。 (五)其它 1、工作:当代的工作已成为原始狩猎活动的主要替代物,这对中产阶级最为有利。就下层阶级的一般男性而言,他的工作性质很不符合狩猎冲动的要求。他的工作单调、重复、毫无新奇可言,缺乏对狩猎者至关紧要的挑战、运气和冒险因素。正因为如此,下层阶级和(不工作的)上层阶级的男性才比中产阶级的男性表现出更强烈的狩猎冲动。 2、进食:我们的一日三餐习惯(进食时间间隔很长)源自食肉动物;而我们爱吃零食(不停进食)的习惯又源于灵长类动物。我们爱吃热食,也是在模仿“猎物的体温”,这是食肉动物的特征;而我们嗜甜又恰恰是灵长类动物的天性。 3、对动物的感觉:最受宠爱的前10名动物:①黑猩猩(13.5%);②猕猴(13%);③马(9%);④丛猴(bushbaby)(8%);⑤熊猫(7.5%);⑥熊(7%);⑦大象(6%);⑧狮子(5%);⑨狗(4%);⑩长颈鹿(2.5%)。动物讨人喜欢的第一条原理是“动物的可爱程度与它具有的人形特征成正比”;第二条原理是“儿童的年龄与他最喜欢的动物的大小成反比”。 前10名令人憎恨的动物如下:①蛇(27%);②蜘蛛(9.5%);③鳄鱼(4.5%);④狮子(4.5%);⑤老鼠(4%);⑥臭鼬(3%);⑦大猩猩(3%);⑧犀牛(3%);⑨河马(2.5%);⑩老虎(2.5%)。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是:它们都十分危险。 三、收获 读科普类的书是很有趣味的,因为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知识的碰撞能极大满足人的探索与学习欲(正如书中所说,人类本质就是喜欢探索)。而这种碰撞一开始是痛苦的,因为充满了对自我(知识)的否定,但马上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全新感觉。 我老婆问我,看完书一个多月了,为啥你还记得?其实我也是记不太住,所以每次写书评,我又重新把自己笔记再看一遍。所以每次写书评等于又精读了一次书,收获比第一次更大,但凡我写书评的书,我起码读了两遍,这个方法也推荐给大家,一是提升自己对文字的总结概括能力,二是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 让工作化繁为简:用Python实现办公自动化
    白白白
    推荐

    最近阅读了很多书,但在其中,《裸猿三部曲》大约是对我观点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了。甚至,很多以往持续了很久的观点都因此从一端猛地摇摆到另一端。 讨论人的动物性在基督教传统里常常是一种对上帝造物的亵渎,但随着《物种起源》、《自私的基因》等科普读物出版,人们更加愿意承认自己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裸猿。 用火与直立行走作为一种人类进化的标志,已经被谈论得太多了,在此我就不再多谈。《裸猿三部曲》一共有三部,包括《亲密行为》、《人类动物园》、《裸猿》。如题可知,它们分别讨论亲密行为的分类与形成过程、人类进入城市文明遭遇到的拥挤困境还有“裸猿”的进化史。 对于亲密行为的阐述,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观点跟弗洛伊德有一点类似,都是追根溯源到婴儿和母亲构建的亲密关系,一直拓展到男女情侣之间如何构建亲密关系的问题上来。 但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弄了一个心理地形图,来把婴儿的本能、妥协的自我、富有社会性的超我当作心灵的不同部分牢牢封装起来了。莫里斯写《亲密行为》却是做动物行为研究那样,具体地把婴儿的微笑、哭嚎等表情如何影响母亲乃至朋友之间怎么拍肩膀都写出来了,是从生活很具体的情景写起的,没有那么多黑箱。 从目录上看,我们就知道这本书是把各种亲密行为分门别类来进行具体剖析的。富有人文精神的一点是,作者指出人类这生物天然的社会性——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类有社会性,人类需要亲密行为来安抚自己,不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说起来,关于妇女的歇斯底里症,有一些人会略带着坏笑说:那是因为当时的基督教妇女缺少x生活,去诊所那里用器械按摩一下(实际是zw)就好多了嘛。我想,这些人虽然说得有点猥琐,但并不是全无道理的。弗洛伊德说小婴儿就有x欲,之所以令人听起来感觉哪里不对,其实是他把亲密行为都归结到x欲上面去。另一方面,可以把所谓的“缺少x生活”归根结底到“对亲密行为的渴望”上面去嘛,这样就听起来更容易接受了。《亲密行为》谈到很多例子,有患病的人需要亲人贴身照料,有女孩抱着毛绒玩具寻求慰藉……作者是带着同情的口吻写下这些例子的,因为,他觉得大城市环境是不利于人类社交的,以至于这些人不得不寻找亲密行为的替代品来安慰自己。 人类创造了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又反过来塑造人类。 《人类动物园》则更加深入地剖析了城市文明为什么会不利于人类社交。首先,人类在原始时代是以部落为基本单位生活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小部落忠诚友爱,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他部落的冷酷排斥。其次,这样一个小部落规模大约是几十人,甚至进化到现在,生活在密集都市的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亲密熟悉的人实际也就是几十个而已。 但是现在呢,千万人口密集的城市要求着我们去面对无数变幻的陌生面孔,而非我们从小熟悉的部落成员。面对这样过度拥挤的状况,不少城市人就会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一边冷漠地逃避碎片化的社交,一边在内心渴求持久不变的亲密关系。 所以,文明初萌之时,耶稣会要求信徒“爱邻如己”。明明在城市里面,邻居都不是原始部落里面有血缘的亲人,但为了城邦治安稳定,还是得要求人们“爱邻如己”。文明律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求人们违反自己的本性——如果本性真的是能够“爱邻如己”,那就不需要劝诫来束缚了。而做得到这些的才是文明人,是所谓的圣人。 人类是富有聪明才智的,能够发明一些律条来让社会运转稳妥,但如果律条超越本性偏离得太厉害,不管怎么用强力压制,都会反弹回原状的。窃以为,我们看动物行为方面的书,应该认识到人类的本性,从而知道弹性限度在哪里。 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里,会深刻感受到文化教育塑造的力量超级强大。但是,真的可以把小部落的人类彻底塑造成巨型国家的人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了——公务员都算是从小读圣贤书、长大工作又接受上岗培训的了,也是深深受到文化塑造的影响了吧,但是电视上还是层出不穷地播放着某某人为了自己的亲戚或是妻儿去谋私利、辜负了组织的信任这样的事。在文学作品里面,人们是满怀柔情地描写自己的家人;在zz学作品里,霍布斯却用利维坦这样的巨物来比喻国家,带着截然相反的感情色彩。 我问过海风,说:“你们村里田地种了菜就那样露天放着,不怕有人偷吗?”海风说:“大家都看得到的。拿那么一点菜,邻居大妈就干脆送给你了。”我说:“这就是《人类动物园》说的。在小型部落里面,大家都熟识,互相信任,就能愿意共享财产。 其实,在小范围的家庭(小部落)里面,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可是大范围的共产主义却遭受质疑。 想来,其实很有趣。二零零九年的时候,空间里面的偷菜小游戏火爆一时。表面上这是一个田园风的游戏,实际上,我们进入城市化时代,早已经悄然转变思想。真正的农人,是没有“偷”菜概念的,愿意与村里的邻里分享东西。我们进入了城市,不再熟识一墙之隔的邻居,就懂得谨慎而警惕地保护自己的财物,在游戏里也会定了闹钟来收菜,不让好友“偷”走自己种的菜。 弗朗西斯·福山支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他的理由就是:容许一定程度的自私自利比较符合人类的生物性,柏拉图提倡的共有制社会从未实现就是因为违反人性。 不过我的看法是比较折中的。在一个超大的聚落里面,人类确实是需要“假性群落”(也就是俗称的“小圈子”)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但是不一定要用金钱与阶级划分出小圈子的,也可以建立一个经济比较平等的社会,让人们根据性格和兴趣爱好聚集在不同的小圈子里面。这就有点空想社会主义的感觉了,哈哈。 《人类动物园》结尾还提及了“适度刺激”。简单地说,就是人类需要适度的刺激,受太多刺激不行,受刺激太少也不行。这是一个简单的观点,却突然改变了我的想法。 之前朋友说:希望以后能大范围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劳动力,就能让人类摆脱简单重复工作,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我反驳说:人类的本性是好吃懒做。如果不需要工作就能活下来,很多人可能就什么都不做了,更别提创造性工作。 但是现在联想到人类需要寻找刺激这个事情,我就觉得人类的本性不是好吃懒做,吃饱了也应该会主动找一些复杂的事情来做。人类历史上发展出来的科学技术还有哲学不就证明了人类的创造性吗?古希腊时代,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奴隶主贵族们仰望星空,共同研究讨论世界的本质,得到了灿烂的哲学成就。很多科学家也是出自于有闲阶级,把自己的努力才能放在了复杂的科学问题上面。 所以,我最终同意了朋友的想法。 《裸猿》这本书是一部进化史,总体的脉络很清晰,就是“树栖猿演化为地居猿,地居猿又演化为狩猎猿,狩猎猿再演化为领地猿,直至定居的裸猿演变为创造文化的裸猿”。 部落的范围大小在《人类动物园》已经被解释过,《裸猿》讨论的是部落组织形式如何应时而变化。 一个巨大的转变节点是裸猿从树上的采集者变成了草原上的狩猎猿。在树上的时候,大家随时随地就能伸手采集果实食用,虽然是聚在一起生活,却没有高度的生产合作关系。所以首领可以比较肆无忌惮地欺压其他低等级成员——它们死了就死了,不影响首领吃饭。但是变成草原上的狩猎猿之后,围猎大型动物不仅仅是个体自己伸手就能完成的事情,而需要高等级雄性和低等级雄性和谐合作,低等级雄性不能被推到边缘。这时候,高度的生产合作关系就出现了。 一方面,首领不能随便欺压其他成员,减少群体不和,一起和谐合作;一方面,婚配制度从以前的首领一夫多妻制变成了一夫一妻制,“雌性能确保雄性的支持,而能专注于母亲的职责。雄性能确保雌性的忠贞,也愿离开雌性出去狩猎,既避免了为争夺雌性而争风吃醋,后代也能得到最佳的照料”。 之前微信读书上面有个小姐姐说应该推行一夫多妻制度,这样能让有钱男人多生几个孩子,提高生育率。 我是反对她的观点的,因为《裸猿》都说了,人类是从一夫多妻制转变成一夫一妻制的,这样能让群体减少不和、更加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人类的生产需要比狩猎更深度的合作,这样的话,一夫一妻制必然是先进的主流婚配制度。“有趣的是,尽管一些规模较小的社会中仍然存在多偶制,但是所有的大型社会(占世界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实行的都是单偶制。即使在容许多偶制的社会里,实行多偶制的男性通常也不过一小部分。多偶制在所有大型文化中不复存在这一事实,是否就是这些文化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问题颇为有趣。总之可以说,无论那些默默无闻的、落后的部落社会还在实行什么婚配制度,人类主流社会的婚配特性仍然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长期的单偶制。”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句俗话叫做:“男人有钱就变坏。”大家常常看到那些有钱有地位的男性有很多女人,耳濡目染下也许会觉得“有钱人都想搞一夫多妻制,可见一夫多妻制才是先进的吧!”我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树栖猿的残余习性。在树栖猿猴里面,通常只有高等级的首领才能拥有很多x特权。那些有钱的男人,想要有很多女人其实是“想彰显自己的地位高”,而不一定真的有泛滥的爱情。哪怕是三宫六院的帝王,除了沉迷享乐欲望的那些,也常常只是在很多女人里面有一个最宠爱的,是实际上的一夫一妻制。 不像人类从群婚的树栖猿猴变成一夫一妻的狩猎猿,对于那些一直都过着狩猎生活的肉食动物来说,一夫一妻制更是一种生物本能的坚守。哪怕贵为最强壮的狼王,狼王也只有一个狼后。 人类就是一方面欲望很强,另一方面发展出了固定单一配偶的倾向。 《裸猿》还写了为什么人类不像其他灵长类那样长毛,列举了很多个假说加以讨论,非常有趣,值得一看。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