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成为母亲》 【推荐阅读人群】已成为或未成为母亲的女性朋友们,对为人母的事实真相感兴趣的朋友们 【类别】 文学 非虚构 女性主题 上期,我们大致了解了下《成为母亲》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因为作者卡斯克描写了成为母亲真实而负面的感受,此书出版后,成了众矢之的。 这期就让我们真正进入卡斯克所袒露的母亲世界,去看一眼她的笔锋在为人母这个公共话题下,所撕开的个体感受的真实。妈妈不是头戴母亲桂冠、执行育儿程序的社会形象,而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在孩子和自我边界之间来回挣扎着的血肉之躯。 成为母亲后,卡斯克的个体世界不再独立完整,小人儿就像一个突然外来的殖民者,宣布对这块土地的侵占。 一 首先,是对母亲身体的侵占。 人们说,虎毒不食子,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天然而深厚的。在孩子刚出生的头一年,甚至母亲和孩子会成为“妈妈宝宝”的合体,彼此亲密默契且无法分离。 人们说,母性是母亲体内潜伏着的天性。 当一个女人怀孕后,别人会说“恭喜恭喜”,好像遇到了天上掉馅饼的喜事,但卡斯克却写道,她感觉自己走进了性别所设置好的陷阱,走进了一场社会早已准备好的预谋。 因为怀孕,她被迫进入到了一个受监视的世界。怎么吃,怎么长体重,怎么饮食起居,都成了能被别人监视的领域。她觉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自己的肚子里,就像铁栏里服刑的人,也像需要帮助的人。” 就像爬山时,一不小心,自己止不住地往下滚去,怀孕后的身体,也在止不住地发生变化。事实和感受如此矛盾,她在上爬,却在经历下坠,她在获得,却在经历某种失去。 女儿出生后,她看着身边多出来的小小人,感觉在那一刻,自己被宣告成为了别人的殖民地。 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女儿那漫长且频繁的哭声管辖。她抱她,哄她,给她照镜子,给她喂奶,哪怕几分钟前已经刚刚喂过。 现实中的哺乳,好像不是那些宣传照所描绘的样子,房间里的母亲微笑,怀抱乖巧婴儿,充满爱的宁静和光芒。现实中,乳房成了母亲竭斯底里下的武器,用来告诉宝宝闭上哭声、止住噪音的外交手段。 卡斯克不明白是什么导致女儿无常哭闹,或许是肠绞痛,又或者如社区保健员所说,是自己的奶水问题。 身为哺乳动物,哺乳这一行为却成为了某种痛苦来源。于是,卡斯克最终选择了断奶,在她转身去往别处,将女儿交给捏着奶瓶的爸爸时,她看到了女儿眼中的不解和惊恐,好像自己是个叛徒,在慌忙逃离案发现场,逃离作为母亲的一份应有职责。 有一天,卡斯克再也无法忍受女儿的哭声,她朝着小人儿吼了起来。那是她第一次朝这小人儿发泄情绪。吼完,她看着摇篮里的婴儿也同样带着情绪看着自己,第一次如此明显和坦诚。 女儿终于睡着了,卡斯克却再也忍不住了,她走到电话机旁,哭着给朋友打了电话,向别人忏悔,忏悔自己的冲动行径。朋友回复说,天呐,可怜的宝宝!自然,朋友可怜的,是摇篮里的宝宝,而不是电话前的宝宝。 卡斯克没有得到期盼中的谅解和安慰,很简单,因为她是一个母亲,而她的对手只是一个宝宝。婴儿的天使,衬托出了母亲身上的魔鬼,没人会和天使计较,也没人会谅解魔鬼的行径。 卡斯克意识到,作为母亲,她已经失去了爱的庇护,她只能自己去化解这份情绪和忏悔,她从此失去了得到谅解的资格。而这份无法得到的谅解,就是母职所带来的责任。 怀孕时,为了胎儿发育,要保持心情愉悦,按时摄入一堆营养品,这是母职责任; 月子里,孩子哭闹、长湿疹,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过敏反应,母亲需要长时间清淡饮食,改变奶水质量,这也是母职责任; 孩子长不胖,首先被质疑的是母亲奶水有没有营养,孩子总哭闹,每次被质疑的则是新手妈妈会不会哄娃;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母亲身上,这就是沉甸甸的母职责任。 母爱如山之前,卡斯克最先感觉到的是不容拒绝的母职如山。在爱与被爱之前,女儿和她之间更像是占领和被占领的殖民关系。 母性,与其说是来源于天生的血缘之爱,不如说是从后天职责中起草出来的契约协议。对卡斯克来说,成为母亲,首先体味到的不是幸福,而是被人们合谋捆绑起来的限制和拘束。而这些合谋者,也包括她自己。 二 卡斯克坦言,不仅自己的身体被女儿殖民去了,自己的意识也不得不沦陷于她的管辖区。 卡斯克很早就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那时,她以为生完孩子后,依然可以按照计划,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天,她做好了安排,请婆婆来照看女儿,然后坐上了通往自由的地铁。 然而,卡斯克很快意识到,这种自由就像翱翔于天际的风筝,无论飞到哪里,身后都被一根绳子死死牵制住,看起来的自由,其实是身不由己。 远离奶瓶和婴儿而去的卡斯克,在通往行动自由的路上,却感觉自己像是个偷了东西的人,内心惴惴不安,屡次停下往家里打电话确认情况。 当她到了音乐厅,再一次拿起听筒,听筒里顿时充满了女儿的哭声。面对婆婆犹豫不决的回复,卡斯克用一辆出租车结束了自己的自由之行。 这一晚,除了女儿的哭声,她什么音符也没听到。这一晚,她的自由出行,原来只是为了拜访伦敦西区的电话亭们。 哪怕是孩子睡着的时候,内心里的那根绳子依然没有放过母亲们的神经,甚至母亲们还会自己起身,去主动拉紧线绳,确保身后的那个牵绊依旧安然无恙地存在。 自从女儿出生以来,卡斯克就彻底和完整的睡眠作了告别。她的朋友米兰达,一个同为母亲的女人,在电话中告诉卡斯克,她说自己在夜晚观察睡着的儿子,她可以毫无睡意地躺着,然后一小时接一个小时地记录儿子的呼吸。 米兰达看过育儿书上有写过关于婴儿猝死症的事例,一些宝宝睡着睡着,就再也醒不来了。从此,米兰达对孩子的呼吸着了迷。 当亲眼看到儿子苏醒,从可能的死亡缝隙中滑溜而出时,米兰达终于觉得松了口气,觉得可以放心睡上一会儿了。但事实上,这时她已丧失了睡眠机会,她得起床去喂儿子了。 电话里,米兰达轻描淡写地说,哦,你知道的,睡眠就像垫肩,它已经过时了。 虽然卡斯克不会像米兰达那样,疯狂地记录儿子每一刻的呼吸,但当女儿能连续睡上五六个小时的时候,卡斯克依旧会按频率在每个钟头醒来,挂念着假想中的哭声。睡眠似乎成了一个闹鬼的地方,卡斯克这样形容道。 正如卡斯克在书中所感叹的,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身边时,她也做不了自己。 在母爱之前,孩子和母亲,就像一场赤裸裸的殖民和被殖民的关系。而这种侵占,不局限于身体和意识,甚至还包括成为母亲这个女人的为人形态。下期,就让我们继续进入为人母的另一种真实。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你开启和一本书的遇见。我是大安,下期见。 【一个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生活学徒 公众号:大安于隅 以文会友,寻遇同类
无数个瞬间,仿佛自己也在经历这场巨大的冒险,作家对其中复杂情绪的细腻描述,精准得让人既恐惧又感动。
难得一见的真实的叙述自己在经历生产阶段前后灰暗的生理及心理状况。值得推荐一书。
整体色调太过灰暗,但喜欢那些细节性的描述,夸大但不乏真实的感受。孕前读可能对未来望而生畏,孩子三岁之后读刚刚合适,回首望望那些累到无力气哭泣的日子。
作者的描写真实而风趣,对成为母亲后的兵荒马乱、一地鸡毛的描写足以吓到甚至劝退一部分未婚或未孕的年轻人,也让我回忆起那段具有颠覆性的日子。但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痛苦和欢乐是对半的,有很多惊喜,有对自己的疗愈,也有对童年的弥补和再成长。这是一段让人更完整生命的历程。
这本书可能更适合有了孩子的妈妈来读… 很多描述感觉过于个人化、过于文学化了,有点一个人碎碎念的感觉,虽然可能这也是妈妈们的真实生存状况。我并没有从书中找到太多自己想要的答案,只是知道做妈妈这件事任重道远。
看译后记,有很多相似的感慨已经被提及,比如作者天马行空的比喻,比如作者隐晦表达的爱。 看前几段的时候,一度觉得这是一本劝退生育的书,成为母亲所带来的痛苦和困难看起来如此庞大,让人难以招架。作者没有直接地用抑郁焦虑这样笼统概括的词去描述自己的状态,相反,她描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场景,把自己的感受寄托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比喻里。在她经历的两年时间的不同阶段中,她也不断地产生新的感慨和联想,从而写下了新的比喻和似曾相识的感受。 看到第二第三章的时候,才模模糊糊地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是因为太在乎了,是因为太害怕自己做错了,是因为太爱了,这份痛苦才会那么深重吧。比如吼了孩子之后的自责,比如对孩子哭声的极度烦躁和焦虑,比如主动获取更多育儿专家的名言警句。直到最后一章,作者才那么直白地说出,怕自己过于依赖孩子,已经开始怀念婴儿时期,仍然想要追求那种统一性,那种融为一体的统一性。这种深深的爱被作者隐藏在了克制的叙述和迷雾般的语言之中。 作者的叙述方式一度让我读不下去,直到读完了也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理解。不过幸好读完了。很有幸遇到这一本特别的书。
2022/01 当母亲之后,所有从小到大与生俱来的品质都在接受考验,一些力量被察觉,对精神对物质以及对生活的理想态度都在格式化,这未来几年要重新建立,再重新被升华是每一个女性都可能会经历的过程...
非常棒! 敏感,理性又深情诉诸有趣的角度和独特的文笔 成为母亲的诸多感受
很棒的一本书,甚至是一本在读育儿书之前的必读书目。 每个女性都应该被真实告知生育所面临的困难,很感谢有作者这样的女性讲述者。 在告知如何养育孩子之前,应该告知女性,怀孕分娩,你将会面临什么。
作者将想象、联想、隐喻等文学手法融入平凡琐碎的育儿场景,描绘了自己初为人母期间经历的混乱、困惑与挑战。时而刻薄吐槽,时而冷眼旁观,时而深切反思,文本因而呈现出一种抽象与真实、超然与苦逼交织的独特效果,果然是所谓“知识女性的自白”。阅读时我默默感念父母的无私奉献,让我能继续享受做自己的自由,也能体会做妈妈的幸福。最后想说,在个体欠缺物质和心理准备,社会又无法提供有力支持的情况下,盲目提倡生育对孩子和父母而言都是灾难。
真实。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并喜欢做母亲的。很多时候,是出于责任心,和不得不。
别样的真实! 希望人们不要被动无知的成为父母,成为父母最好是清醒时的抉择!这样这个世界人类文明的进程会加快些!而不是停滞甚或是倒退!
▪️女人有两种,生过孩子的和没生过孩子的,在这两者之间,有一道巨大的信息鸿沟。没生过的,对生育、养育的话题难以产生兴趣,而另一边的也自成一派,即使是大声讨论,听起来也像是只有圈内人才懂的机密。 ▪️有个说法叫“骗你生娃”,它其实是一种心酸的真实,重点在这个“骗”字,因为生养一个孩子真的不容易,但要等把你“骗”进来再告诉你。有人把这个现象称为进化的诡计。 ▪️作家雷切尔·卡斯克,就要打破“母亲”这个词语的隐喻,把母亲真实的困境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她说妈妈要面对看似理所当然的条条框框,面对各种人的质疑和指指点点,面对宝宝神秘的举止和各种需求,面对支离破碎的夜晚,面对时时刻刻对宝宝安全的担忧…… ▪️一开始我是不太喜欢作者的描述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期待女儿的出生,一直以来也认为她带给我的快乐比痛苦多的多的多。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其实我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只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乐在其中。我突然惊觉自己太自以为是了,成为母亲,给女人带来的改变是那么巨大,承受这种改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需要了解它的全部真相,需要读这本书。 ▪️正如题目所说,我们做选择,是要为了让未来变得更好,而不是做选择本身。我觉得在谈恋爱之前女孩子就应该了解“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这样选择伴侣时就明白需要留意对方的哪些品质,或是对于某个人要做伴侣还是丈夫有清醒的认识,才不至于两眼一抹黑踏上养育的悬崖峭壁而没有人相互扶持。 ▪️读完发现,这本书是个男人译的,他坦诚自己也重新思考了“成为父亲”的议题。母亲与父亲之间其实也存在信息的鸿沟,体贴与相互理解是同义词。 ▪️成为母亲,就是余生都有人跟你存在联系。但你可以选择你们之间的关系,我希望我和女儿能够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依。
私以为这本书适合已经拥有小宝贝的家庭,母亲自不必说,父亲也推荐读一下,像我这种幼崽刚满半岁的宝妈读下来简直感触良多。未婚未育暂时不推荐阅读,前半本几乎充斥了每位刚人母才能体会的纠结与崩溃,描述稍显夸张,感觉到作者有一点self-centered,容易劝退。虽然说生育这件事是家庭自己的选择,但百分之八九十会发现,生育与养孩子这些事情怎么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天使宝贝都是别家的。成为父母之前,你甭期待别人能完整传递出那种做母亲的体验。别人的经验,劝告都像是隔靴搔痒,而说多了更像是在抱怨,自身实际体验后才会恍然大悟。真实情况是,我们都只了解了表相,知道会出现什么状况,但不具备处理这些状况的能力。而每一次状况发生后,自以为总结了经验,也许下一次就会啪啪打脸。 刚开始面对一个新生命,欢乐有之,更多是在崩溃。往往这个时候,来自经验人士的建议是,等等就好了,吐奶?等三月龄就好了;夜醒频繁?等到六月;猛涨期,出牙期,睡眠倒退,第一次感冒……而所有人对母亲的要求都是忍耐!大家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可,这就是正常的吗? 母亲这一身份随之而来的一切与为人母仍想继续保持独立个体之间矛盾重重,身体的限制注定孩子在母亲身上需求更多。产后抑郁可能长期潜伏。 “想要做好一名母亲,我必须不接电话,不工作,不顾之前已做好的安排。想要做好自己,我必须任凭孩子哭;为了能晚上外出,我必须在她饿肚子前采取行动,或把她留在家里;为了思考其他事情,我必须忘掉她。成功扮演一种角色意味着演砸另一个。” 这段会有些夸张,但我感受到的母亲与自我之间的分歧是:愧疚总是占大多数?这是母乳不足,奶粉喂养带来的;这是出门在外,超过三小时随时担心他出状况带来的;这是做儿保,医生指着发育曲线说,体重不达标带来的;这是宝宝大哭不止,烦躁到冲他发脾气带来的……当孩子渐渐长大,脱离你的怀抱的时侯,失落可能会取代愧疚?人真是矛盾的个体。 已有的认知都在宣扬母乳喂养的好处,但奶粉喂养是有毒吗?夜奶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孩子落地的第一天,你就可以和睡眠说拜拜了,你要准备两到三小时喂一次奶,随时提防他夜醒大哭。我家崽的体重也在平均线下,焦虑不过是给自己增添负担,做了该做的就好,毕竟不要命不是吗?摊手ㄟ( ▔, ▔ )ㄏ 让孩子成为你生命的全部或者是重要组成部分由你自己决定,所以内疚无用,更不要对他的个性化反应过度。 奶牛的职责让母亲疯狂渴望脱离出去重温独立自在的人生,一面又在宝宝视线范围之外不断地牵肠挂肚忧心忡忡。享受又自责。一整天被分割成2-3小时的一小段,工作,时间,自我,身材都到哪里去了? 作者非常真实地写出了种种。成为母亲当然不仅仅是这样,快乐当然有,也是必然的。每一次拥抱,微笑,对话,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参与,不可再来。宝宝确实是上天的馈赠。我心怀感激,但这不能否认我在努力适应母亲生活方式的同时,强烈渴望回复到生育之前的状态。 这本书究竟想要说什么呢?对我来说,可能是心态的一次蜕变。你看,终于有人说出了你的困惑,表示她也有忍受不了的时候。各种抱怨之后还是会尝试去找更好的相处方式。很棒啊,大家都在成长。看似基调灰暗,可这才是养育的真实情况。 作者还提到从孩子落地,母亲父亲的生活轨迹就不一样了。这又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文中提到的保姆问题到了国内可能就变成了婆媳矛盾,隔代养育。这些嘛可说的就更多了。暂时无力去改变。 作者的笔触锋利,文学功底身深厚,广泛的引用让人赞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