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日本文化与游戏的深层关系的思考之书。日本人看上去都一本正经,其实生活态度中隐藏着丰富的游戏之心!
即使地球的生命都被夺去,变成一片荒芜的废土,我们的想象和创造的渴望也会存续——不仅仅是存续,它会带来也许花还会再开放的希望。通过“玩”的创造,新的进化等待着我们。 我们是游戏人,我们是玩游戏的人。
这是一本以前被老师要求读过,但是并没看明白的经典著作。 现在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至少在尝试将书中理论带入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体会之中。 所谓温故而知新,好书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
可以把游戏一词换成任何的人类的社会活动,然后就是这本书要讲的了。虽然很短小,但是并不好读完。
拓展了对游戏的认识。本书中作者一再强调游戏的概念,并且不谈优质的生理学方面,着重于游戏的文化层面,摘录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最后,作者对法西斯战争、大国之间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深表痛恨: 在国内政治中,大量的游戏因素有迹可寻;然而在国际关系里,游戏因素却似乎没有什么存在的机会。不过,虽然国际关系中的暴力和不安全因素达到了顶点,但这并不排除游戏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已经从许多例子中看到,游戏也可能是残酷的和血腥的,而且常常可能是虚假的游戏。任何遵守法律的社会群体或国家共同体,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和一个游戏的群体联系在一起。国际法的维护需要各国彼此承认一些原理,它们像游戏规则那样运作,虽然这些原理可能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础上。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就没有必要制定“约定必须遵守”的原则。这个原则明确承认,体制的不可分割性越来越依赖普遍遵守规则的意愿。一旦这一方那一方退出这个大家默认的合约,这个国际法体系就会崩溃,哪怕是暂时的崩溃,除非其余的各方强大到足以把这个“搅局者”开除出局。
不敢说读懂。本书把游戏作为大概念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游戏(game)引申至人类生产及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感觉有刻意拔高的意图,但游戏内涵确实以多种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人类活动大多都以游戏心态驱动作为其目的。全文引证翔实考据经典,作为研究可读性不算差。但可能因时代变化或受个人固有观念影响,本文部分观点放到今天可能会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种人类文化活动研究的新观点,值得一读。 btw,本书也是少有的读完序基本可以不用读正文的“读者友好型”作品。
很多都是车轱辘话,论证并不深入,但可以作为论证其他命题时的资料手册。
游戏先于文化,因为总是要先假定人类社会,文化才不充分地确定起来,而动物并不必等人来教它们玩自己的游戏。 游戏的主要特征: 自主,实际上是自由 游戏不是“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毋宁说它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 游戏具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形式。一旦开创,游戏的长期举办恰是心灵的一种崭新创造,一种被记忆保留下来的财富,它是可传达的,它成为传统。它在任何时候都可重复。 游戏创造秩序,游戏就是秩序。游戏把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完美带入不完善的世界和混乱的生活当中。 用来描述美的影响的术语:紧张、均衡、平稳、对峙、跌宕、冲突、解决等等,这些说法也被用在游戏身上; 它是“沉醉的”、“痴迷的”,它被赋予了我们在事物中所能觉察的最高贵品质:韵律与谐和。 把古式典仪中的宗教主题放置一边,我们就会注意到游戏成分。礼拜仪式是“无指向却有意义”的。 生活之正道是什么呢? 生活应当如同游戏,玩确定的游戏,献祭、歌唱、舞蹈,这样一个人能慰解众神,确立自身,反对敌人,在竞赛中获胜。 游戏先于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它也优于,至少是超乎文化。 在游戏中,我们可以在低于严肃的水平下运作,如儿童所为;但我们也可活动在高于严肃性水平上——在美和神圣的王国中。 游戏趋赴神性,这一人类努力的最高目的——正是柏拉图的宗教观念。紧随着他,我们绝不否弃神圣的神秘性,坚持认为它脱出了逻辑的理解力,是最高实现的表达。典仪活动,作为它的重要部分,存在与游戏范畴之内,从属于它那不可缺失的神圣性确指。 生命只是一场游戏,别过于严谨渴求,有趣好玩,开心就行。
文明在游戏中孕育,以游戏为养分,吸收它,展现它,分解它,直至游戏元素融入各个领域中成为其构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纯粹游戏在日渐严肃的社会中难以生存,但是纯粹游戏已化为星星点点的萤火融入文明。拥有长久岁月的长者对经济技术社会的包容一如既往,宏大总能包容任何褊狭。
赫伊津哈的游戏观好高明,但可能是我理解得不够连贯透彻,越往后面看疑问越多,越不清晰。[晕]
本书有点把游戏的概念过度引伸的感觉,阅读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点强行把已有的概念套上游戏的概念再一次解释,角度清奇,但并无必要。
文明即游戏 不过摊大饼式论证要不得,理论有效的验证交给学习者去做吧。
游戏从业者不用看这本书了,学不到有用的东西,非要看就看前面的译者就可以了,里面把书里为数不多有用的东西总结在了一起,全书把游戏和竞赛一起说,甚至可以把所有东西都算做游戏,我认为这种大而空的囊括没有任何意义,也给后人带来不了任何帮助,我们无法从中收获游戏开发的知识,最多是跟无知的诋毁电子游戏的人辩论时的谈资,然后作者竟然否认了桥牌游戏的价值,如果作者生活在这时代同样会否认电子游戏。作者对游戏带来的娱乐价值和社交价值都没有深入的论述,然而这两点才是当今游戏的核心
初识此作者,完全是因为莱顿大学有一栋教学楼以他命名;在那里上了两学期课后才发现这本书:这是个很有启发的视角,可以有很多种打开方式,比如,我的一篇日本文化/艺术史论文的灵感即来源于此。
解读文化中的游戏要素,不是游戏在生活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而是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就是游戏。大大拓宽了我对游戏的认识和理解:工作是游戏,法律是游戏,战争是游戏。由此来看,“游戏成瘾”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偏见,想消除电子游戏带来的危害,不如想想促使你玩游戏的心理诉求是什么?有没有其他途径解决?不过逃避主义有时也有好处,能躲开日常世界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