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听来已久,有一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在我的书架待了也有了两三年,平常总是将读它的计划往后排,今年春节,啥事不愿干,也算是个契机,拜读了这本书,当爱情故事读,还是蛮有味道的,故事描写的挺生动的,有画面感,有时会自我代入情感,虽然没经历过,但看这个貌似也有了体验,尽管不怎么真切。 其中的一些性的描写光明不至于下流,而我对于日本的性文化一直泛泛,不太理解,却又觉得仍在情理之中。曾经了解到些许年前谈性色变也只是追溯到宋朝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时,就有限了解宋之前还是蛮开放的。也许日本如今的性文化是向大唐学习,再结合本国的国情啥的,地理风情,最终结的果实,大概如此,仅以猜测。 从永泽的口中,渡边是一个同他一样的,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只不过傲慢程度不同罢了,或许他自己也未意识到。是啊,虽然文中明确提到他的年纪,19岁,20岁,但我总是迷惘,迷惘,我那时貌似没啥想法,像个木偶,对,思想不开化,或许是我太迟了。也许就是渡边这种将真正进去和普通抚爱分的太开,以至于曾觉得他有原则,中日虽一衣带水,但毕竟文化不同,其原则自是不同,如果换上我们老一辈分的人看了,指定巴拉巴拉个没完,在日本文化下,渡边貌似的确不同,是靠谱的,那是的青春也许就是这样,对他而言,甚至对大部分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这样的迷糊,朦胧。 直子和绿子先后出场,直子与渡边是共同好友木月联系到一起的。直子寡言高冷,只有那三人小圈是活跃的;绿子活泼妩媚,缺爱的她对爱极度渴望,渴望爱抚,就绿子而言更贴近中国女性,除了开放程度,但也只是我的感觉罢了。书中也提及:木月死后,直子灵魂一半过去了,而直子走后,渡边也有这种感觉。因而渡边需要一场旅行彻底结束这纷扰的乱局。虽然玲子没有,渡边也没有提到最后他与绿子的感情程度,也许女性的第六感吧,也许早有打算,觉得这样对渡边很不公平,自己的精神状态,临死前的惊心安排也是故而为之。也许这是比较好的结局,对直子而言,她善良,她不愿意看到玲子的前半生在自己身上再现,怕伤己伤人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估计更怕是拉无辜的人趟浑水,惟其如此,方有破局之时。想到开局时,直子街头前边走,渡边紧跟其后,不同时,总是相隔一米。这样宁静的时刻,仿佛世界只剩下二人。 绿子的出现在我不经意时出现,第一眼里可爱,精神,渡边认为这样的短发很有精气神,而其他人貌似更热宠长发飘飘,爱笑也是一大特点。在绿子家里看着火灾,喝着小酒,天南地北,心想也是心真大,后又谈及只是想看看渡边的反应,我也是,无法言表,也许,俏皮吧。“你把我晾一边两个月,我也要对你做同等伤害”,看到时仿佛画面,撅着嘴的表情,可爱,有趣,也不知道女生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姑且不管,绿子的出现给渡边枯燥的星期日带来生机和活力,单单与永泽大醉乱来也在玲子提及后变得索然无味,没有绿子,渡边的19岁人生估计是惨淡。回想自己,19岁的生活,没有留下深刻印象的,看来的确有点乏善可陈,没有啥乐子。 书中的结尾,以中式思维总该轮到绿子与渡边幸福大团圆吧,结局反而是大篇幅的与玲子的做爱,是想表达通过这个,不凄凉的葬礼与过去挥挥手吧,放下但不代表忘记。独特的结尾,与绿子相关,或是留下韵味,留读者自我体验,或是真的不是我想的那样,看来我还是对这个有点迷������ 在没读村上书籍时,听说村上热爱音乐与跑步,书中有很多音乐的描写,这在我看的上一部作品《1Q84》中体会到,本书同样提到,当然也提到《挪威的森林》,用吉他弹出来的,直子对其钟爱,玲子最后也说她还是没有逃离悲惨的曲乐,这本书以其为名也挺合适的,不过就个人而言,就挺喜欢稍微悲戚的曲调,个人常听港乐,轻音乐那种,挺有味道的,也或许像我俗人,不通乐理不懂赏乐,故而不懂曲调的内涵,自无所在乎。 相对于中国式爱情,几乎没有看过像书中描写的男女关系,或许我在心里比较认同,这属于天性,但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估计我无法接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记得那时,刚买了三本村上的书,我一室友,久闻《挪威的森林》大名,便直接拿了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书又递回,来一句,直子,绿子,乱七八糟,头疼������,或许他更喜欢《咬文嚼字》,《书法集》之类的书籍吧。 文中略有剧透,不过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如若不适,闪������!
直子之于渡边彻,就像永泽之于初美,爱而不得,爱而难得。渡边彻可以一言不发地跟在直子后面走上好几公里,可以为了听她哭诉放弃回去的最后一班车;初美为了永泽默默隐忍,明知道永泽并非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也不放弃在他身后追寻,直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渡边彻和初美都是为了爱可以无限包容对方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那个特定的人可以填满自己内心缺少的一块。所以当绿子疯狂对渡边彻示爱的时候,渡边彻选择动心而极力克制,当永泽离开日本前往德国、初美多年后嫁给另外一个人,她选择了自杀。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我爱你,并且我只爱你,在这个冷漠的世界,只有你可以让我感受到温情,只有你是我的解脱,也只有你,是我一辈子的枷锁。 每个人都有一片自己的森林,戒备森严,雾影重重,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 “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 我们每个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寻找桃花源,寻找自己中意的景点,自己向往的胜地,也在寻找着自己的归属。我们不能一直漂泊,不能一直无所事事,漫无目的,随风逐浪。可是要真正找到一个完美的地方有多难。 但是我们应该坚信的是,只要一直走下去,总会有繁华满地,就像出现在渡边彻身边的绿子。她可以是前行路上始终照耀的阳光,让你对她说出“我喜欢你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喜欢到全世界森林里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也可以是多年以后你迷路时路边存在的歇脚小屋。绿子是渡边彻的另外一个救赎,直子的死让他明白了一厢情愿难始难终,明明自己也对绿子抱有非同一般的感情,为何不能在一起。不是说爱情发生了叛变,而是,你可以是我一生的唯一,但是你不能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阻碍,我爱你,我也应该爱自己。
我的生命中也有直子与绿子,只不过我的直子和绿子不是特指的某个人。直子泛指所有我心目中所有极致的追求,绿子则是那些轻松可得又世俗意义上“合适”的东西。 看了一些书评,每个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都不一样,有人觉得直子阻碍了渡边及时行乐,有人觉得绿子是渡边追求纯粹路上的阻碍。这本书是一个透过它能看到自己内心本质追求的工具。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认为绿子是我与渡边追求直子路上的不利因素,绿子的出现动摇着我们的决心,蚕食着我们的信念。可我同时也不愿意自己真的获得了直子,因为我追求的直子是完全纯粹的,就像月亮一样,我仰慕月亮是因为它在天上又大又亮,如果月亮也喜欢我向我奔来,那你还算什么月亮呢?我只愿意我内心极致的东西如当空皓月,灿若神明。我也和渡边一样就算内心最深处追求的是一份不可得的极致,也愿意对生命中的绿子说:我喜欢你喜欢的就像春天的熊,就像奶油老虎,就像森林里的树全部倒下。这些不是我们对直子的背叛,也不是对绿子的欺骗。 我们是生息在不健全世界上的不健全的人,不可能用尺子测量长度或用分度器测量角度、如同银行存款那样毫厘不爽地生活。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假如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藏在你深處的秘密 當愛留在那刻骨銘心的回憶 在那雪花飄舞的季節 你在 我也在 你的雙手 在那冰冷的天气里留有余溫 當愛 无法用肢體發泄 當感情 無法用言語表達 解脫 意味著靈魂自殺 被孤獨啃食的夜 惡夢追赶的荒涼 舔舐傷口的舌尖 仍帶鮮紅的血 你無法自拔 我也放不下 記住我的體溫 記住我的笑容 記住我的印唇 我永遠永遠停留在那 冬季飄雪時的樣子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青春时代現实主义的真实写照——孤独与寂寞、纯情与放荡、无奈与救赎、迁悔与迷惘……寻找着森林深处的那束绿光!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
我不想把自己框死,所以才想用现实主义来一场与以往不同的“正面突破”
记得初中的时候把这本当成小黄书来读,还经常把男主渡边串为成渡边淳一,小时候也不懂,这觉得这些人是专门搞小黄书的,我们也很喜欢; 如今再读,才慢慢品出年轻的迷惑与无奈、年轻的反叛,大胆与率真以及年轻的脆弱,挣扎与绝望; 这是一本可以从18岁读到45岁的书,你可以单纯把它当做爱情故事读,可以把它当成青春伤痛来感受,可以陷入生与死的哲学讨论;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荡舟于美丽的湖面,我们会既觉得蓝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娇,二者同一道理。不必那么苦恼,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全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这本书感觉宛如清风明月,明明就在眼前,你能感受到它的皎洁洒在脸上,清新流畅在发指间;但那终归是肌肤表面的感觉,在内心觉得还是那么深邃这奥妙。“连带与孤独,开朗与感伤,追求与失落,坚定与彷徨,充实与寂寞,纯情与放荡,时尚与乡愁,奔走与守望,无奈与救赎,忏悔与迷惘……青春离不开爱。”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像渡边最后的疑问:我现在在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人生路漫漫,十年二十年之后,再读可能会在书中找的自己。
这本书,听过了太多的各种评价与声音,我也有自己的感受,且忠于自己读书时所思所想。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与初美都永远停留在了过去的某一天,在渡边和活着的人的生活里留下了各自独具色彩的一笔,或浓或淡。我认为生活很难,可无论如何也要努力的活着,不为了别的,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已。去感受那些让你快乐的瞬间,回忆以往人生中的美好经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那些影响你睡眠质量的人… 最喜欢的女性还是绿子,真的是奇奇怪怪可可爱爱,总是不经意间爆出让人大跌眼镜的话,不注重场合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做最真实的自己,说爱就爱,说散就散,一边在自己的生活里迷雾团团,又一边在别的的世界里做那个充满热情与希望的小太阳。渡边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欣赏的男人,年纪轻轻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想法与境界。 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独具特色,都是有血有肉鲜活的存在 ,有些想法和表达确实有趣,丰富了人物个性,也是村上内心的投射吧。摘抄一下: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人若要在某件事上扯谎,就势必为此编造出一大堆相关的谎言。 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 水平差距大,也是吵不起来的 世上是有这种人的:尽管有卓越的天赋才华,却承受不住系统训练,而终归将才华支离破碎地挥霍掉。 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现实世界里,很多方面人们都在互相强加,以邻为壑,否则就活不下去。 “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不要同情自己!”他说,“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 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当我恍然领悟其为何物的时候,已是十二三年以后的事了。就在这气势夺人的暮色当中,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领悟到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这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我在很早以前就已遗忘在什么地方了,甚至很长时间里我连它曾在我心中存在过都没有记起。
世界名著看多了,不会写书,也会分辨什么是二流小说和世界名著的区别。挪威的森林结构松散,关联性不大,笔触描写比较随意,想到哪写到哪。看的时候很压抑,会产生很强的疏离感和违和感。 小说的大体意思是迷茫的青春,失意的少年,空虚的精神世界,通过性来填补内心世界的孤寂。不知道是不是中日文化的不同,真心的欣赏不来。感觉就像一个荒诞不羁的故事,无法产生共鸣。
其实开始看《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是因为一个书友推荐,让我看看写写书评,我这书评不是什么大作,和书友们没法比。个人总是觉得对村上春树的小说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他大师级别的或者是我自己对他的了解比较少吧,一年年的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按理说不会太差。现在看完以后,想想他的书确实有一定的深度,他的描写不如渡边淳一那样的直白,也不如东野圭吾那样诡异。也许你读的过程中感触并不是多么的深,但看完之后就觉得意犹未尽,看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引人入胜的那种感觉不是特别的强烈。看完以后总会反思,是不是在年少轻狂的时候,自己也是否有那样的时候,是否有那样的人让你值得怀念。 直子、绿子、玲子,三个不同的女人,带给渡边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直子真的是和木月从小青梅竹马,她一直沉浸在怀念之中,在她的脑海里深深的不能忘却,她可能是幻想着渡边就是木月,但是他始终不能把渡边真的当成木月,木月就是木月。死了就是死了,谁也不能替代他,谁也不能取代他,但是她始终不能向渡边敞开她的心扉,渡边爱直子吗?我感觉或多或少的有,要不然的话怎么会想念他,一直难以忘怀。 从一看到玲子出现,就觉得玲子可能会和渡边发生点儿什么,果不其然最终发生了什么是巧合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回答。玲子喜欢渡边会不会是他故意让直子的病情加重,然后通过这样而得到渡边呢?玲子可以说是颇有心计。最后那一次见面,他故意穿上直子的衣服有所暗示,这或许也是一个值得侦破的地方,不过对于绿子来说一直想得到渡边的爱,但是渡边却是给予直子,因为他心里装着直子。虽然不是那么的爱,但是绿子她也有喜欢的成分,但不是那么多,如果没有直子的话,绿子出现应该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让渡边心里有心心念的直子呢,或许是经验,说起来不是那么准确,但是或多或少的直子就是在他的生活里浮现。要不然他在德国下飞机的时候还能够想起直子。 有时候我们看一本书真的会看不明白,有的时候就是突然之间会顿悟,我们看书很多都会忘记,但是总有那么一两句话或是一两个情节让我们记忆犹深。 渡边那时候不到20岁年轻气盛,对于感情或许不是那么的了解,不过年轻的时候的感情很真挚,也会对今后的感情有影响,有的人因此会一辈子走不出来,信不信由你,或许你会说这样的人是傻子,但总是会存在的。对永泽来说,天天寻花问柳从来不走心,他内心是空虚的,日本男人吃花酒,难道女人真的不在意吗?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开放到如此的程度。男人不吃花酒就会被笑话吗? 如果让你选择的话,你会选择直子还是选择绿子,人都是自私的,如果结婚很多都会选择一个爱自己更多一些的,因为那样不会那么累,双方的爱不可能百分之百,谁付出的多谁就会累。看这本书的时候,不会想太多,但是看完总会想起这,想起那,经典总会有经典的理由,大家的评分代表了一切。
孤独,迷茫,困惑,凄凉,温度,自然而然就淌进了心里,就像我一躺在溪水里,那些情绪就透过皮肤渗透进来,不知不觉就被各种各样的感受笼罩。书中无论是对话还是描写都细腻而又简洁清爽,很多地方又感觉奇妙无比,我很享受这样的文字,捕捉人性中的情感。
在微读上断断续续花了六七天,十一个半小时看完了《挪威的森林》。内容、情节相当很不错,不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的翻译也是也要加分,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文学翻译被认为是一种再创作。 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通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也是自身的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