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知识分子”是读过一些书啊、能讲一些道理的人,看了本书才知道能称为知识分子是保罗.萨特、卡尔.马克思、梅洛.庞蒂这类能麻醉自己也能麻醉世界的大人物。书写得早了几十年,科技飞跃带来社会变化和中国十年动乱的历史见证没写进去。不过还挺有现实意义的。 不错的一本书,稍有点啰嗦。
五月第六本书: 于我而言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再加上阅读这本书时战线拖得太长,对于其整体精神已较难做出良好把握。因此,购入这类经典著作的实体版是尤为重要的。 作为右翼知识分子,雷蒙•阿隆在意识形态上与我国主流有所冲突,但想到本书写作的背景为冷战时期,便多了一份理解与认同。况且书中所提到的,某些意识形态之于知识分子的精神鸦片,某些知识分子之于盲从民众的“二手鸦片”也是我们目前所要警惕的。 永远不要急于下定论,也不要以绝对真理已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姿态来判定自己的论敌。 振聋发聩。
在今天这个稍有些特殊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对革命保持警惕的书。的确,对未来无限的乐观主义显得荒谬,但我始终认为年轻人是火,应该永恒地保有一种朴素的、原始的左派精神。
当知识分子沦为自己竭尽力气生产的知识的受害者,很难说他们是最大受害者。 在狂乱冲撞的意志与观念盛行的时代,凭借马基雅维利主义立足与尝试保持内心纯洁并存的知识分子,永远选择遭受一种古老的敌意——在生活和伟大愿景之间。
知识分子站在理想主义的立场,创建并追随一种人类社会的永恒真理,他们致命的自负难以抗拒建立理想国的意志,而不顾大众的现实主义倾向和这一理想国的后果。最终,他们赖以自嗨的“真理”不再是他们行为的指导,而是自我辩护的理由。
书名应该叫《左派知识分子的鸦片》,从一个法国学者的角度解读左派神话尤其不留情面,然而左右派之争本身其实就制造了问题,事实上的矛盾转换为语义上的论辩然后再度介入现实。
感恩能在我因个人命运而痛苦、因社会变化而茫然的时候遇见这部学术著作。限于个人水平,没能读懂这本书里关于宗教的讨论。打算收本纸制英译版,在对宗教有更多理解后再反复阅读。因为想给自己浇浇冷水而开启了这本书,我的阅读体验也如预料般充满了痛苦的领悟。即便阿隆主要探讨的是法国知识分子,这本书依然是进步派读者心中许多不成熟的想法的照妖镜。从这个意义上,这是部不限于时代的作品。至于书中对于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讨论,我只感慨这60多年来世界已发生了剧变。
知识分子的鸦片:偏执型狂热,宁受迫害不愿受冷落; 解药:始终保有冷静的怀疑,然后思考。
老马说宗教是鸦片,阿隆说共产主义是知识分子的鸦片。这是一本深刻的晦涩的哲学书,充满了当年法兰西知识分子的浪漫主义情结。此书写于二战后的十年间,对苏联进行了暧昧的批判,但对毛甚为推崇。书中抨击了美利坚的麦肯锡主义。 //在约70年后的今天,当白宫又将共产主义称呼中国时,你能感觉到他们黔驴技穷似的心虚和胆怯。// 此书基于彼时的历史哲学观,可读,但不推荐。但,知识分子在推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值得每一个人斟酌。
分享几段有心得的话: 因此,所谓“无产阶级”(靠薪金过活的工人所属的阶级)的本质并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只是一个其中心可用特征或特点来显示,但其外延却难以区分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关于工人不幸的科学,共产主义也不是无产阶级的内在哲学,工人阶级本身决不会相信自己是拯救人类的“选民”。继这两个错误而来的是关于阶级斗争和新世界的降临的第三个错误。 革命固然能医治被废除的政体的弊病,但革命所遗留的创伤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
在谈论一些概念和意见时应该先下定义,交代背景吧?比如,什么是你说的知识分子?你认为工人阶级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个啥? 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可不好啊![尴尬]
老天,看完了,怎么没一点记忆?! 纸质《历史意识的维度》也看完了,同样不记得说了些什么。
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一成不变的信仰呢。 理论照进现实,应该是通过实践改造优化认识,而不是用固有的认识强行解释世界。
思想家的深刻未必源于长篇大论,关键是立论点。下面的论点发人深省。 “”如果背叛意味着抬高现世的地位和贬低永恒,那么我们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是背叛者。”
虽然翻译不太ok还有删减,但是阿隆的思想值得一读,多种意义与层次上带来相当大的启发。相对萨特对共产主义倾向的激进,阿隆显得更加理性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