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老王
    推荐

    有些明白译者为啥只译了1/4,因为作一名完全的透彻的好人太难了。

  • 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阿诗匹林
    推荐

    我对这本书的感受,一个词,见猎心喜。 一个非常完整严谨的体系。 我的爸爸是一个物理教师,但是他把物理教出了哲学感。物理这座大厦,除了两朵乌云,他把牛顿力学统一成一套内在一致性的严谨的体系。从那时起,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的美感对我的冲击。而这本书的秩序感,毫不亚于牛顿力学。 《道德情操论》,顾名思义,是阐述人类道德情感的性质、起源、内容、功能及其社会后果的书。 读完《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好像存在根本理论上的不一致。《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道德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同情、利他,而在《国富论》研究经济世界时却把人们经济行为的动机归结为利己。不是,人们同情利他是为了长远上的利己。 《道德情操论》以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运用这种原始的同情心,人们得以形成群体的规则与秩序,能够在没有任何其他外部强制力(王权、神权或其他超越性的自然力量)作用下开展合作,组成社会,形成约束彼此言行的公序良俗。 在斯密的理论框架中,始终存在着三个主体:一个行为人,一个行为的承受者和一个观察者。 观察者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或两种关系来研究评价行为:首先是从它的动机;其次是它产生的结果。一种感情相对于激起它的原因或者对象来说是否恰当,决定了行为是否合宜。而一种感情产生的结果的有益或有害,决定了它所引起的行为的功过得失,并决定它是值得报答,还是应该受到处罚。 “正义感”是一个人用来裁决他人的,“良心”则是用于自裁的。斯密的正义论,对于认识市民社会的法理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果说在整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正义原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要相互侵害,那么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更是一个基石性的东西。《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重要,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都以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其实从客观上而言,常常是达成了出乎个人想象和欲求以外的公共目标。

  • 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沉潜往复
    推荐

    本书是删节版本,尤其是将最重要的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全部删除掉了,不推荐阅读此版本

  • 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时空在线
    推荐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老爷子一辈子就两本书。一本《国富论》,另一本《道德情操论》。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王重阳一样,创立了两大武林绝学,一个是一阳指,另一个是九阴白骨爪。 《国富论》就是一阳指,成为经济学的开山鼻祖。《道德情操论》就是九阴白骨爪,成为行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但本书一直被世人重视不够。 这两本书就像阴阳两极一样,构成了经济学最原始的道。两本书就像太极图上的阴阳鱼上的两个黑白点一样。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无出其右。 《道德情操论》初版于1795年问世,相比起《国富论》,该书更受斯密本人重视。全书共七卷,反复修订过五次,直至亚当?斯密去世前,都还在大幅修改此书,并将最后一次改写称之为对人世最后的告别。 众所周时,《道德情操论》是一本道德哲学著作,但可能鲜少有人知道,其对于经济学的价值,更是无与伦比,可以说此书为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奠定了伦理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次提到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可以说本书为多年以后在《国富论》中更详细地展开关于利己心、交换、分工、财富生产与积累、自然自由、公共利益等的体系性的论述做了哲学铺垫。 《道德情操论》,顾名思义,是阐述人类道德情感的性质、起源、内容、功能及其社会后果的书。斯密想要在这本书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为什么会有道德判断?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否有人性的基础,如果有,它是什么? 2.人类社会成员彼此的道德判断,最初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为什么我们对于别人的言行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或者赞赏,或者反对?我们倾向于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的依据是什么?“正义感”如何产生? 3.人为什么会有“良心”,良心应该如何解释?自我肯定、内疚、忏悔等的感觉与良心是什么关系?良心如何产生以及怎样主宰人的言行? 4.一桩事情或一件物品的“美感”“效用”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这在多大程度上是应该的?为什么有些人会买椟还珠、本末颠倒?为什么会产生不择手段去达成一个正当目的的行为动机?人类该如何对这样的事情作出评判? 5.流行的习俗和惯例是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和决策的,其正当性何在?如何评价人类历史上的习俗与道德? 6.人类要形成彼此合作的社会秩序,除了“同情”“正义”“良心”“审美”“习俗”这类因素,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一个人要过得幸福,需要什么样的个人品质?一个“好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中的个体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增进自身幸福和他人幸福的道德品质如何才能得到? 人类的同情心天然就具有一种自我奖赏的机制,人们相互同情,会产生快乐,因此,在人性不被扭曲和玷污的情况下,人们是自然而然地乐于运用这种同情心的。 正义原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要相互侵害,那么这一点在至关重要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更是一个基石性的东西。 权利保护,洛克等人也是早就提出过了的,斯密的独特性在于他完全是借助于他的情感原理和公正的旁观者的视角来对此加以阐发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扫除了在个人权利问题上的自然主义或者形而上学的残余。 他很清楚,一个没有了仁慈的社会,无非就是不怎么美好和舒适,而如果没有了交换正义,则人类社会就会崩溃。 商业社会中的正义原理实际上就是维护商业交易秩序的原理,其核心不外乎是确定商品交易的规则,尤其是所有权的规则。 在斯密的理论框架中,始终存在着三个主体:一个行为人,一个行为的承受者和一个观察者。 斯密在本卷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将他的同情心理论特别是公正旁观者的理论运用到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之中,旨在发现这个自我评价的基准和机理。 其实每个人的“我”,都是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处在现实中的行动的我,在做事情的我,生活、工作、待人处事,他是受制于情境的,不超脱的,与环境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另一个则是进行道德思考和评判的我,这个我是心理的、抽象的、超脱的,他居高临下地观察着作为行动者的我。 道德理论中的效用论和习俗论是当时较为有影响的两种理论。前者以休谟为代表,后者以常识学派的里德为代表。 人类作为被造物,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世界的终极意图,不能实现超越和自我清明,但却无往不在持续地寻求生活目标与人生意义。让人类囿于自己的局促偏狭甚至“错误”的感知,“可笑”的欲望,去行动,去实践,去创造,从而让世界变得生机勃勃、繁衍不息,这是造物主使出来的一个“骗术”。而人们因审美和利益而产生的感觉就是这个伟大骗术的主要奥秘。人,如果去掉由于审美和功利所造就的动力,就不会殚精竭虑去做事,不会披星戴月去劳作,不会克勤克俭去积累财富,社会也就不会繁荣和进步。造物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枚棋子,其进退看似自主的行动,实则不过是实现造物主意图的一个工具。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都以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其实从客观上而言,常常是达成了出乎个人想象和欲求以外的公共目标。 我们仍然是可以从中寻求某些不变的审美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物品的现象形态及其所呈现的功能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宜于这件物品的存在目的。如果能够,那么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 即使习惯具有一定的影响道德情感的力量,这也主要不是因为习惯本身,而是由于这种习惯与它所调节的对象之间形成了某种合宜性。而且,这种合宜性往往又是可以推演到一切情形之中的。 斯密指出,我们对自身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审慎之德;我们对他人幸福的关心,则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之德。 简言之,如果说审慎、正义和仁慈是德性的一般品质的三种类型,那么自制就是道德实践的核心,是实践道德论的主题。 自制之德主要来自对他人情感的体会和尊重。 斯密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仅仅出自对某种行为后果的顾虑或恐惧而成功地抑制住自己的激情。出于恐惧的抑制是表面的、不彻底的,往往会导致更加危险的压抑和更加狂热的爆发。只有从情感合宜性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自制,才能真正使人驾驭自己的激情,变得心平气和。 斯密认为自己发现的公正旁观者的同情心,这正是一个判断和确立情感合宜性的理想标准。 第一,可以增进本人幸福的个人品质是什么;第二,能够增进他人幸福的个人品质是什么;第三,要完美实现上述两种品质又需要何种品质。 结论 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审慎的德性;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德性。前一种德性制止我们损害他人幸福,后一种德性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

  • 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薰衣草
    推荐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即使品德穿上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