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书了,赶在今天结束之前,就想把《第三次浪潮》这本书赶紧看完。第三次浪潮已经正在从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第二次浪潮社会逐渐转变而来,本质可以总结为三个字:多样化。 书中从很多角度介绍了第三次浪潮社会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生产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社会团体的多样化,生活形式(家庭)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等。《第三次浪潮》是1983年出版的书,但是在当今形式对照下,尤其是在疫情以及中美日益严峻的关系下,我们更加关注一些当下美国的社会形态后,能够发现,书中阐述的很多情景,在当下美国社会中都得到了映照。从当下美国所反映的一些社会问题来对照反思,美国是相对发达国家,其较早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科技社会,当美国社会由第二次浪潮迈向第三次浪潮时,制度的落后造成国家部分失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实际上也在不断由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科技社会,此时,我们的制度能否承受由第二次浪潮迈入第三次浪潮所带来的转变。是否应该像书中提到,使用少数权力、半直接民主、决策分工三项原则来合理设计新的政治机构,或者说,不断更新政治政策,来合理地解决第三次浪潮带来的多样化问题,从而不至于使得政府变得无力。政治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社会现象观察者、研究人员好好去研究了。(突然体会到了社会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研究相当的魅力!)——(另外,太久没看书了,感觉讲话有些词不达意,自己也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工业革命强行把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开,由此产生了工厂,市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围着机器转。我们可以总结出工业化时代的四个特征: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和集中化。 然而,随着信息化革命的到来,我们又在不断打破工业时代的标准。 个人意识方面。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分化,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人们生活方式和潮流的变化——人们无时无刻都在争论,在反驳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同时又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小圈子,希望获得小部分团体的认同,找到“意义”、“秩序”和“共同意识”。 经济生活方面。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再被完全分开,消费者更加渴望参与到生产工作中去,享受自己生产的乐趣:DIY文化的流行。批量生产标准统一的产品是工业时代的壮举之一,但是现在人们往往对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嗤之以鼻。商家被迫推出与个人生活习惯高度契合的产品,做到“私人定制”。人们也不再需要像在工厂一样围着机器打转,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从工作时间的同步化和工作地点的集中化到现如今人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可以在大部分的前卫的互联网企业中瞥见。
看的时候经常忍不住翻回去看出版时间,然后感慨于作者的远见和方方面面的卓越见识。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处于第三次浪潮中,同时二次浪潮的力量也依然强大,这不是一个线性的时间轴,而是交叉轮替的。作者整体持乐观的未来观,我也很希望如此,但至少政治领域的展望,我不能苟同。
「鑒古」是為了「知今」;了解「現在」是為了窺探「未來」。 最有趣的是,和作者一起站在1980年的點上"窺探"2021年,又有哪些事情是已經發生?并沒發生?正在發生?或是將會發生?
好书,80年代的书,很多东西到现在都应验了,但本书还是比较拗口;如今社会经济是主线,经济的变动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使其能适应如今的经济模式,服务当前的经济,从教育到政治,无不如此;经济,政治等都是一个环路上的东西,一个有变动必将影响其他
对于第二次浪潮的总结印象深刻,概括了现在生活中见到的一切以及人的一生如何度过。核心家庭、工厂、学校构成基本要素,在生产与消费逐渐分离下,市场成为隐形的手,慢慢催动着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
就一垃圾书,偏偏中国读者还行。美国的现代化早在二战之前就完成了。许多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法兰克福学派,沃勒斯坦都意识到了。至于说民族国家消亡,如果是21世纪前50年,都是不可能的。
帮助更清晰地理解当下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社会形态 保持时代清醒很重要 分辨能力需要持续储备
就像革命先辈一样,我们的使命注定是创造未来。 我们现在每个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决定了未来的模样。希望每个人都心向光明,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体还行,打开了视野,也很全面,翻译不错。时隔四十多年,我们仍在朝向着这样的文明努力。
这本书是阿尔文托夫勒52岁于1980年出版的书籍。52岁的他,想象未来主要靠逻辑推演。想起1966年BBC在英国采访了一群小盆友对于2000年世界的想象。小盆友对未来的畅想,与现实世界的“不连续性”,更体现了其想象力。然而相对于小盆友的观点,公众往往更喜欢相信权威。 https://me.mbd.baidu.com/r/rVqWkQqqty?f=cp&u=900bbfed4903f63f
用一条线串起了第三次浪潮的社会 政治 经济等等方面的表现,既富有想像,有拥有把握未来的勇气。
里面提到的50年代开始的运动,让我联想到《我的天才木女友》,其中也描述过当时政治运动的狂热。作者最后有关政治的部分有点激进,但是其他部分,尤其是预测自媒体这块,真心超前,这可是1980年写的。
抱着好奇的心态来看本书的,作为历史来讲只具有演绎的功效,但历史本来就具有幸存者偏差,以此来指导未来,不说其中某些偏激的言论,任何一次非常规因素的黑天鹅事件都足以颠覆其中的畅想,作为以《第三次浪潮》为标题的书籍,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大受震撼,第三次浪潮已经朝向我们袭来,不管你愿不愿意,她都已经来了。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