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研究里面所有个人化的叙述到最后都变成数据和抽象概念了,难得看到一手资料吧
让自己的历史脱离他者的意志成为自己的历史,好酷呀。基于此,这些主题化的妇女个案口述访谈资料得以呈现给大众。忽想起黄丽群,细细将可怖的人世剖开。呼……那日凌晨翻开此书,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如作者所言,“妇女的历史曾是被遮蔽的历史,妇女的存在曾是一种被客体化、工具化的存在,妇女的生活曾是一种被低价值化的生活。”那么由此来挖掘妇女存在的主体性及主体价值,确立妇女生存与发展应有的价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书中的案例,实在不愿多言,也不想发表任何感想,目前尚缺乏勇气…… 事实上对于国内跨区域的婚姻,感受可能没有那么深刻。反而是以往在现实中、在文学作品中接触、了解到的跨国婚姻,带给我的冲击与感受更激烈。回想曾经遇到的那些真实事件,外国媳妇的角色转型与社会融入往往较为困难,呼……不得不说,跨国婚姻这样一项家庭应对策略,在表面上看似解决了农民的婚姻难题,实质上却存在潜在风险,例如让农民家庭边缘化。 写在最后,作者在序言表示“期待着有更多的研究者与我们一起深入基层,开展相关的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老实说,目前我对定性研究还一窍不通,诸如实地研究、个案研究、深度访问等,但不可否认,是抱有兴趣的,大概源于风笑天在《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提及的“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嗯,期待日后可以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
粗略翻翻,幸存者偏差吧,能接受访谈的至少是被拐卖女性中过得没有那么悲惨的
妇女的历史曾是被遮蔽的历史,妇女的存在曾是一种被客体化、工具化的存在,妇女的生活曾是一种被低价值化的生活。
经济发展、时代进步,貌似女性的地位并未改善。三十年前她们被骗他乡后为了孩子而认命,三十年后的我们忙于工作中不生孩子是自私,沉重的道德枷锁压死人,可谁曾想到我们生为女人不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我们也有为自己而努力的梦想和追求!
022/15 这书读的我真是逆反心理很重。首先采访者问的问题非常“有水平”,被采访者甚至都理解不了,比如什么你们村的平均收入怎么样,你们夫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吗?被采访者最高的学历才初中没毕业,大部分小学,这问题都听不懂一脸茫然。真的好阶级。另外这里面的妇女更多的是被卖了而不是被拐了,他们大多数活的还算“像个人”,精神正常有思考能力,有自如的行动自由。这部采访拍成纪录片更好,一问一答一点多余的话都没有,枯燥单调,倒不如写成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更具有还原性。作者简介是什么妇联主任,感觉这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书
只有访谈记录,没有分析和结论,也看不到理论和方法。单看这本书,作为记录是好的,但是不能算是研究。整个研究项目的其他内容可能不便于出版吧。 另外,研究组某些成员的访谈功底太差了,光看文字就让人非常不适。
标题起的好,但是访谈内容空泛无味,里面的妇女大都是因为穷而被其他人介绍到外地的,也许是访谈主线有问题,不敢触及某条红线。 或许大部分人想看到的是一些正常家庭的女孩被掳走然后拐卖,受虐待等更深刻的内容。
我对这个介绍感到疑惑—“作为国内第一部被拐卖、拐骗妇女口述访谈实录......为进一步......推进“反拐”行动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基础性资料。” 如对象确定是被拐卖妇女,本书写就后最大的影响力应当是被当作“被害人陈述”,呈供公安及有关机关,调查社会原因,杜绝拐卖妇女犯罪。但本书却是在开篇以“书写妇女的历史”为宗旨之一。 譬如对溺水者采访,一味只问溺水是什么感觉,而不问背后推其下水的那只黑手,更不论如何构建社会屏障以保护下一个可能的溺水者。 当然,以上仅是对于书文介绍的疑惑,究其内容,似乎并不尽然能构成刑法上的犯罪,一手访谈材料亦对立法制度的建构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文章戛然而止,实属不妥。
拐卖和婚迁有时候界限很模糊,主要是有些拐卖比较隐晦,这个问题比我想象得更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程度低,男女比例失调,是拐卖发生的重要因素。被拐卖妇女流出地,经常是云南的大山区,甚至吃不饱穿不暖。而流入地,至少在当时,整体上是优于流出地的。流入地有些地方男女比例失调,男性多,彩礼重,娶本地女性结婚成本太高,导致有些男性老大未娶。人贩子通常以“帮你找个工作”为由,将被拐卖妇女带出,大部分是陌生人。这种对陌生人的“信任”,几乎是不加任何防备的,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被拐卖的妇女基本是文盲,十六七岁。在这其中,不乏有些人认为,反正生活已经苦到这种程度了,出去难道还会更糟糕?书的作者们和采访对象生活环境,阅历等悬殊太大,有些问题设计得没什么意义。作者们也是必须要借助当地的一些组织才有机会开展采访,某种程度上,被采访者是在“压力环境”下接受采访,回答难免失真。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一个窗口,是宝贵的一手资料。
读到有的地方感触很深,有时候认得命运不同,其实大多数的原因是来自自己!文中有一个妇女,就生活的很不愉快,很痛苦!但是又没法改变,还要受内心的折磨!与其痛苦,不去放下好好的去生活!
特别沉重的一本书。前段时间被“徐州八孩母亲”的事情震惊到,刚好看到微信读书上推荐这本书。书里是对于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拐卖到江苏,山东等地方的妇女的一些访谈,访谈问题里都会有一个问题是“从你来到这里生活后,最让你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最让你难过的事情是什么”,几乎99%的人都回答了没有开心的,没有难过的,就像是接受宿命一样接受了被拐卖这件事情,只是机械地麻木地活着,似乎清醒一点,连活下去的勇气都不会有。书里能接受访谈的人,其实已经是被拐卖这个群体里比较“幸运”的,至少有机会接触外界,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故事,那些被囚禁起来的,因为反抗,因为逃跑丧命的,已经再也没有机会了。 发展经济,帮助边缘群体,平衡重男轻女的观念,完善打击拐卖的法律……希望从根本上能解决这一现象,让人人都可以拥有自主决定的人生,而不是被迫接受的命运。
我们大多生活在比较幸运的城市和家庭,看到拐卖这种重男轻女引发的社会乱象,唏嘘不已,那些被带到其他地方嫁人的,孤苦无依,悲哀的是就算能回到娘家,家那边也穷没办法容纳她,没有家人支持,文化程度低没有特殊技能谋生,又有孩子牵绊,一重重现实像网一样罩住她,最后也只剩下接受了。希望政府强有力的执法打击犯罪,保障妇女的权益,成立相关组织/社会帮助机构,为那些苦命的女性施以援手,只要她们过得不快乐愿意走也有后路可以走,人生还可以有的选择。。。 刚好三八妇女节快到了,妇女节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女性的权益,不论有没有结婚,作为女性,我们都有权力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去争取更多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为女性,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多元的社会中,我们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正在用自己的力量向全世界去诠释作为一个女性的魅力,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妇女节背后都是公众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和身份的认同,是一种对女性力量的认同,希望更多女性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收货幸福快乐的人生。
贫穷、闭塞、无知无畏、远方的乌托邦和没有自我意识,这些都做了罪恶的帮凶,把自己推向了深渊。希望能完善法律法规,严惩人口买、卖犯罪分子,加大打拐力度,普及强化农村、山区、落后地区妇女、女童的教育和再教育,加强她们的妇女权益保护意识。
生活在此间的人们彼此横亘着鸿沟,看完才能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反抗,反抗也不一定能够逃脱,贫穷是压倒人生的巨石,这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的事。也许脱贫和教育能给人良心,尊严和反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