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周红英
    推荐

    悲歌悲也不悲 像极了我小时候的乡下生活 只是没有毒品没有那么多的离婚也没有枪支 有同样的争吵打架和贫穷 美国也不是处处是天堂 美国人和中国人也会如此地相似 哦了 生活不一定是幸福的但一定是美好的 苦涩的甜蜜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Sy
    推荐

    有很多人即便有这种才华,可能也没有勇气把从小到大生活的点点滴滴层层拨开,内心的伤害一一展现给大众,作者很棒!说出来写出来,得到释放.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骑着蚂蚁去看海
    推荐

    有些错误一旦犯下,会搭上一辈子的时间来承担后果。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衡量后果,尽量不犯大错。从泥潭中挣扎出来太不容易了,感动作者的毅力,有成功的例子就说明这事可行对吧?见足够的世面可以让人胸怀大志,努力做到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也感谢阅读此书的人写的一些评价、想法,受益匪浅!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暗香疏影
    推荐

    本书是一个乡下孩子的成长故事,作为一个美国工人阶级的子女,期间他的故事充满波折,有悲伤,也有冲突,有恐惧,也有幸运。一个离异家庭出生的孩子,母亲还多次吸毒又戒瘾,性格暴躁,很少有对孩子的呵护,多亏有外公外婆的照顾和鼓励,才让他高中毕业后,又因姨母的建议进入军队队服役。在海军陆战队的几年改变……了他的一生,退伍后顺利考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之后通过努力考入耶鲁大学法学系,成功成为一名律师。一路走来,他的优秀让他自信自己的性格与母亲是不一样,但实际上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不会因为他现在的优秀而改变。幸好他遇到了自己的挚爱,幸好遇到了很多老师和朋友…………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欣乐妈妈
    推荐

    在偶然的机会,我们相遇在微信读书。虽然不曾有过太多的语言交流,但我依然能感觉到你对我的真诚。是啊!你说的对,我们都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乡下人,同样的感触,同样的经历,让我们彼此真诚的相对——用我们乡下人特有的情怀——真诚、友善、忠厚。 知道吗?在你第一次力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感觉,"别想把你的喜好强加于一个外人身上 "。而后,你有又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及,"看看吧!是本儿不错的书。"我也觉着,是时候儿拿出来读一下了。因为当时我的其他两本阅读已经成功完成。 拿到这本书,单看书名——《乡下人的悲歌》,我就有一种担心,怕其中的坏情绪影响到我。其实,读了以后,才知道,里面的内容并不向我想象的那么糟。这该是一部作者的自转体小说。他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及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行剖析,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所有"乡下人"的生存之道,那就是:正视自己,接受现实;确定目标,努力奋斗;建立信仰,关爱他人;有错必改,谦恭卑让;组建人脉,与己无害;快乐伴侣,幸福终生。 现在 说着倒挺容易,你可知道这可是作者用了三十八年时间的亲身经历又经由本人用心阅读了二十几个小时才精简出的一顺儿四字真言。哈哈,千万别拦着,让我臭美会儿…… 行啦!别装了,我的乡下人。你忘了当你读到"乡下人 "这三个字时的最初感受了吗?我没忘,并清楚记得当时我还说出了一个许久的秘密,那就是长时间以来我都以"土老冒 "自称;还记得一个有心的书友说,"看来,你挺在乎这个称呼?"是的,我自卑——说笑了,只是有感而发罢了。所以,我动了情,掉下了几滴可怜的泪。而事实呢?没有谁能帮到我,除非自己再次重新振作。也就是说,怎么流下的,还得让它怎么自动风干。要不能怎样?我可不想让这样的坏情绪影响了我的好心情。所以,人啊!不管是什么人,乡下人亦或城里人,穷人亦或富人,普通人亦或身居显耀之人,必须得学会给自己减压,让自己有个和平心态,摒除消情绪,让快乐相伴。 有这么容易吗?就像十八岁之前的作者,面对自甘堕落吸毒成性的母亲、面对幼年就抛弃自己的父亲和那个母亲带给他的不安定的家庭及周围人们的消极情绪,他怎么能报以和平心态呢?所以,作者一度变得焦虑、恐慌,甚至身体的某些部位都发生了明显的病态反应,以至于每每此时他都想逃离。多亏,阿嬷和阿公给了他和姐姐(也是百般保护他,在他们不得不与母亲和她的每一任新丈夫一起住而又要面对他们的歇斯底里的时候)一个温暖安稳的家,并对他们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指导。说及,恐怕连我及身边的许多家长都会觉得惭愧汗颜。不信,你对比一下,在孩子请教你问题的时候,如果一而在再而三的说不明白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对着孩子大呼小叫?或者是大打出手呢?或者是干脆就当"甩手掌柜的 "的呢?可是,阿公不是这样做的。在每次作者遇到无法解答的难题时,阿公都会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一同解决,即使作者自己都觉着有些厌烦了的时候,他还会就耐心地等待,直到作者心情平静了之后依然继续。而且,阿公经常鼓励并告诫年幼的作者,要有自己的信念,要有"向上流动 "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好好上学,上大学,接受更好更高等的教育。扪心自问,作为家长的你,也包括我,做到了吗?虽然,即使当下的农村人还在恪守着这一亘古不变的教人出人头地的教育方法,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呢?我们看看周围退学的孩子,然后再听听周围人们的心声——爱他妈上不上,早不上了早找工作,也给家里减轻些负担。唉!真的好无语,又觉着好心痛。所以,有些问题,真的就像作者所说的,这不光是一个家庭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事实,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的意识问题。靠政府能真正解决我们身边存在着的这些问题吗?不能,只有靠自己才能真正地解决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都有如同作者阿公一样的素养,还怕孩子不优秀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方说有的孩子就是不求上进的话,那做父母的也得做好监督工作,而不是采取"破罐子破摔 "的态度。 这就是作者十八岁之前的生活,一个嗜毒成瘾的母亲,一个抛弃他的父亲,一个充当起他真正家长的阿公阿嬷,一个保护他的姐姐,一个焦虑恐慌的自己。但即便这样,作者"向上流 "的信仰从未改变过,并努力走完了十八岁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年。纠由此,可以看出:一,家庭的稳定夫妻的和睦对一个未成年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会在他们现今或今后的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作者的年幼时出现的忧虑恐慌及身体上的不适以及以后遇事只想逃离而不是想办法解决等等;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身边有爱他的家人陪伴、帮助、引导和鼓励,是多么重要的事。这一点,从作者身上就有体现。不是吗?如果在这先前的十八年里,没有阿公阿嬷估计他也会像身边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沉沦堕落下去,哪还谈得上"向上流 "?三,树立正确的"三观 ",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一个人来说是及其重要的。这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和金钱无关,谁都有掌控自己未来的权力,除非你真的愿意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所谓的"命运 "。那样的话,你也只能是做你当下的已知的"自己 "而不是未来的未知的"自己 "了。其实,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既然如此,你不去试试,又怎么就知道自己的命就该如此呢?所以要相信自己,努力做就有改变的机会。但必须得做,靠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做,这是唯一的保障和前提。做的过程,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只要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否则保不齐你会半途而废或同流合污。当然了,作者自然是做到了,并取得了自己的成绩——拿到了某名牌大学的介绍信。 可是,事总不随人愿。当他和阿嬷拿到某一名牌大学的介绍信的时候,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作者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亲人,包括阿嬷,姐姐,莉姨,也包括母亲,都痛骂并为之惋惜的他的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海军陆战队报道。他明白,阿公的去世已经让这个家失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只靠年老体衰的阿嬷——她会吃不消的。作者不想也不愿意,更不想常年生活在负罪感之中。 于是,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成为了海军陆战队新兵中的一员。读到这儿时,我也禁不住替他的选择感到遗憾。因为上大学,接受更好更高等的教育曾是支撑他也是唯一支撑他克服所有困难坚强走到现在的人生目标,而且他奋斗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向上流 ""向上流 "。 然而,事实就是事实。当一些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又不能逃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自己去面对,也必须自己去解决。作者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做出了一个别人都觉着不可思议而自己却觉着必须得这样选择的选择。 然而,是福是祸是对是错谁又能说的清? 然而,事实证明,作者的这次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正确的。海军陆战队,不仅给了作者一次人生历练的机会,还交会了他许多以前在家都不曾尝试的东西。比如 1,克制自己,少吃甜食。这是发生在新兵训练营的事。吃完正餐,自主选择糕点的时间。作者选择了一块自己爱吃的糕点,被教官发现后一巴掌给打掉在地。不是教官故意伤害他的自尊,而是他那"小胖子 "的身体,必须拒绝甜食。 2,正确的管理自己的开销,买东西要买经济实用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帐户,把平时的钱存进去,以备不时之需或更大的用处。作者也真地用上了,他要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一辆车。而这种,队里又有人出来帮忙做专业性指导,什么样的既省钱又实用。 3,选择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月照山河
    推荐

    乡下人的悲歌 酗酒、家暴、打架、斗殴,这些暴力野蛮的行为,组成了铁锈地带的美国底层工人的生活,和几代人的宿命轮回。工厂没落,经济萧条。阿巴拉契亚山区底层白人工人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随波浮沉。大多数人在一团乱麻的社会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但也有作者这样的人,挣扎着脱离那宿命的漩涡,终于踏上了河岸,步入了梦寐以求的新世界。作者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这一路,在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过程中遇到的人与事。这本书,犹如岸边的灯塔,发出闪闪的光芒,照亮还在水中挣扎的人前行的方向。 不过,作者也深知,他也只能做个灯塔罢了。他不是诺亚方舟,这世上也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究竟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作者最终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普世的答案。作者本人摆脱了悲剧的命运,但他对于其他人爱莫能助。这大概也是本书的书名"乡下人的悲歌"的内涵吧。他只不过是这曲悲歌中的少数几个欢快的音符罢了。这也许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书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不能光指望政府颁布几条政策就能解决,不能光指望外界的帮助。是的,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一个个的觉醒了的个体,不断突围,涅槃重生。要想向上流动跨越阶层,只能自己亲自活着血泪走一遍这条路,一步都少不得。西天取经,不能指望筋斗云。 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人与人的差距,本来就是没有可比性的。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有句话说得很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乡下人的命运,如果只想着被外界拯救,那结果还只能是"永世不得翻身"。只有从自己内在出发,抱有坚定的改变命运的理想,去破釜沉舟地闯荡,才能真正获得新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大概是本书最好的注解。 最后,我们从书中也可以看到:阶级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而非某些种族和国家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普遍性和深远意义,赋予了其普世而永恒的价值。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陆旭龙
    推荐

    天道酬勤,别浪费上苍赋予你的才华。《乡下人的悲歌》是一部励志的自传体小说。J.D. 万斯真实地讲述了环境、阶层对一个人、一帮人、几代人的影响,讲述了一群被忽略的焦虑、绝望的“大多数”。J.D.万斯笔下的阿嬷应该是那个时代话语圈以外的人,她是那个阶层対区域环境、生活状态的呐喊者,不过算不上是那些靠着仅剩的自尊、勉强度日的“乡下人”的代言人。J.D.万斯一个“寒门弟子”,努力走出社会底层,踏进海军陆战队,跨入耶鲁大学,最终挤上硅谷投资精英界,应该说,他是那个困于贫穷的“乡巴佬”阶层的代言者。《乡下人的悲歌》首先是J.D.万斯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同时,他以自己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贫穷并不是理由,要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要么奋力博击,突破圈层。每一个心中都有一部电影,J.D.万斯心中的那部电影是那个后来成为州长的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那是一部关于一群人不屈服“天网”构成的既定命运、奋力博击的故事。是啊,与其一身铁锈,何不入炉熔炼呀?天道酬勤,不搏击,怎知自己不凡?!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水石斋
    推荐

    非常棒的一本书!作者的真诚与勇气让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特别是面对号称“hillbilly”的“white trash”的美国中、下层生活进行了深入而鲜血淋漓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Donna
    推荐

    周末和几个朋友玩大富翁游戏输了,起步比其他人晚了,所以错失买地盖楼的机会,之后不断交过路费,再偶遇摸到变幻莫测的“机会牌”或是“命运牌”,然后就抵押所有,输得一败涂地,真是刺激,戏如人生。看《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精英的傲慢》《Educated》以及《人生七年》系列,越发觉得,我们拥有的运气,其实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人生的走向,决定了我们这一生的下限。 当一些人因为运气不好而开局不利,或者中途掉入某些陷阱,想要爬出来是很难的。在那种情况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对抗向下拉扯你的力量都很难说。 当陷入困境时,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将自己拯救出来,似乎也是一件看运气的事。 当然,这里的“运气”,并非是“天上掉馅饼”那类纯粹的偶然,而是指遗传基因、性格、过往经历等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我们掉入陷阱的那一刻,成为了我们应对危机时的先决条件,左右了我们在危机中的表现和最终搏斗的结果。 以下评述转自豆瓣书友Alice爱丽丝·豆,宝藏读书up主: 这本《乡下人的悲歌》讲述了作者从美国一座钢铁小镇贫穷而糟糕的家庭出发,如何与生活中的不利因素缠斗,成为家族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进入耶鲁法学院,继而改变了人生。 实现阶级跨越的他也反思了过往的不幸经历怎样依旧影响着他当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而他又是如何努力吹散过去的阴影。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看到了贫穷如何在代际间传递,也看到逃脱泥沼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1.贫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作者J.D.万斯成长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座钢铁城市米德尔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钢铁工业兴起,这座城市吸引了大量来自阿巴拉契亚最贫困的山区的移民,尤其是肯塔基州东部山区。万斯的外祖父母就是从肯塔基州迁移到米德尔敦的。 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白人大多是苏格兰-爱尔兰后裔,大多是没有大学文凭的工人阶级,且生活较为贫穷,因此,他们被称为“乡下人”“乡巴佬”。 米德尔敦曾因钢铁产业的发展而繁荣一时,大量“乡下人”涌向这里,即便没有大学文凭,也能成为钢铁产业工人,并且获得可观的回报。 但从万斯出生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米德尔敦的钢铁产业走向萧条,工作岗位不断流失,这一地区逐渐衰败,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流动性低,贫穷,离婚,吸毒等各种问题都暴露了出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很多孩子前景黯淡,万斯也是其中的一员。 研究社会问题的专家们探究白人工人阶级问题的根源,经常会有类似这样的言论:他们的问题是因为经济机会下降了,只要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工作,他们生活的其它方面就会好转。 然而,万斯却认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这复杂得多,它可能隐藏在白人工人阶级的心理模式、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家庭互动模式之中。 2.“我不想对我的失败负责” 人们经常会提到“勤奋”,也总说勤奋是获得好生活的必须。知易行难,宣扬、倡导勤奋与践行勤奋似乎是两回事,靠政府救济者不在少数。在米德尔敦,30%的年轻人一整个星期的工作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个小时,但却没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懒惰。 更让我不可理解的是,当这类人因为自己的懒惰、态度不佳而丢了工作时,他们却从没想过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反而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之所以会像这样言行不一致,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他们并不从内心认可勤奋的重要性,或者说,相比于运气和天生的才能,他们认为勤奋并没有那么重要。 万斯评价: 现在这种认识依然存在,即那些成功的人有两类。第一类人靠的是运气:他们出生在富贵人家,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凡。另一类人则靠的是天才:他们生下来脑子就好使,只要去尝试就不会落空。因为米德尔敦很少有第一类人,所以人们就自动把那些成功的人归到第二类当中,认为他们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 对米德尔敦的普通人来说,辛勤的努力远不及天生的才能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有两种思维模式会影响人看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也会影响人的能力和成就。 这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那些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失败是自己没有能力和天赋的证明。他们害怕失败,不愿意面对挑战。 而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努力比天赋重要。他们不惧怕失败,也愿意接受挑战。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由于害怕面对挑战,只能原地踏步,失去成长的可能。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将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听取好建议,寻找新方法,不断精进自己。 对照德韦克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万斯所描绘的美国白人工人阶级所持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看重天赋,也几乎不会通过后天努力去改变现状。 这样的想法暗藏危机:它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既没有好运气,也没有好脑子的时候,ta大概就会认为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很少,认为自己不能对自己的遭遇负责,也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怪罪到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身上。 这个群体的问题的根源之一,是错误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主观能动作用,而心理上的问题也继而导致了他们行动上的不作为。 3.生活太难?那就逃避吧 这个群体还有另一个倾向,那就是他们很早就学会了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让自己不安的真相,对自己生活中不好的方面视而不见。 这一心理倾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闻播出阿巴拉契亚山区贫穷和匮乏的现状后,却惹来了该地区观众的鄙夷和激烈反驳——他们拒绝承认该地区存在那些问题。 否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介绍过,一切心理防御,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它就像我们柔软的内心与坚硬现实之间的一张缓冲垫,帮我们抵挡伤害,规避痛苦。 而“否认”这种防御方式,则是通过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习惯性逃避,或者说陷入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防御,不愿意直面事实,容易让人陷入对外物的迷恋,例如毒品,酒精,赌博。 4.失控的生活 导致这个群体陷入困境的原因还有不少,比如非理性的消费,被消费主义裹挟,行事冲动、意气用事,缺乏自律,缺少规划等。 万斯小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时间家庭收入富足,母亲和继父的年收入加起来能达到10万美元。这对俄亥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然而还是欠下了好几万美元的债务。因为他们消费上没有节制,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新汽车、新卡车、游泳池…… 而且,这种情况在万斯家并非个例,万斯的外祖父母年轻时也曾因非理性消费而花光了可观的收入并且欠下债务。 非理性消费、对生活缺少规划,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向下拉扯的力量。 由此可见,即便经济不成问题,对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来说,生活依旧艰难重重,问题的根源根植在他们自己身上。 但显然,万斯并不是想宣扬那种“你贫穷就该怪你自己”的论调。 他更想展现的是,贫穷为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贫穷影响了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生活习惯、人生选择,而这些方面会对穷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相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通过类似经济补助等帮扶方式就能解决的。 5.家庭造成的创伤 除了上文提到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在这个群体中也很普遍,那就是混乱无序的家庭关系给孩子造成的创伤。 创伤会在孩子长大后依旧发挥影响,并影响这个孩子与ta的爱人、孩子的互动方式,从而造成在代际间传递的不幸。 万斯就深受这个问题困扰。 他的核心家庭很糟糕,他母亲18岁时因为怀孕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与第一任丈夫生下一个女儿,但不久就离婚了。她与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万斯,在万斯很小的时候,他们又离婚了。母亲抚养着万斯和他的姐姐,不久又嫁给了第三任丈夫。 这个家庭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母亲考取护士证成为了一名护士,继父则从事开卡车的工作,两人收入都很可观,家庭矛盾也很少。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能持续太久。由于母亲出轨了一名消防队员,她与继父之间频繁爆发争吵,激烈时还会有肢体冲突。最终,这段婚姻又以离婚收场。 在那以后,一个又一个男人走进了万斯的家,轮番充当着万斯父亲的角色,让万斯感到十分不安。更可怕的是,他的母亲开始嗑药,曾因在工作时间吸毒而被辞退,也曾进过戒毒中心。 每每因毒瘾发作而对家人造成伤害,她都会声泪俱下地道歉,下决心彻底戒掉毒品,但毒瘾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发。 由于她去而复返的毒瘾、喜怒无常的性情和混乱的恋爱关系,万斯一直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害怕生活再次陷入无序。 可是,万斯的母亲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没有自制力、情绪化的人呢? 万斯将问题的源头指向了她的童年经历。她小时候也曾经历家庭不幸——那段时期,万斯的外公酗酒,外婆怀疑外公对自己不忠,也十分厌弃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角色,两人经常爆发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风暴中心逃跑——当万斯的外公外婆爆发争吵时,万斯的母亲和小姨从家里逃跑了,当万斯的母亲和继父爆发争吵时,母亲带着万斯和他的姐姐又从家里逃出来了。 然而,慌不择路的逃离,却只带来了一个结果:才出虎口,又如狼穴。万斯的母亲和小姨都是这样,小姨为了逃离原生家庭,草率地嫁给了一个家暴的丈夫,而母亲则在高中毕业时就怀上了孩子。 家庭的阴影在万斯成年后依旧影响着他:他易怒,如果有谁触碰到了他的敏感地带,他就会变成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很多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向了一个结论:童年时承受持续的压力,会改变儿童的大脑化学成分,让孩子大脑处理压力和冲突的那部分区域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以至于在危机结束后,他们体内“战斗或逃跑”的信号系统仍然保持活跃。 一个人长期暴露在较高的压力激素水平中,就会变得暴躁、恐慌、冲动。这又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决策、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 在万斯所在的群体里,原生家庭的阴影就像一个魔咒,在很多家庭里从一代传给了另一代。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面对这样的问题,万斯评论说:“这么多孩子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家庭环境”,”社会投入过多资源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6.“幸运儿”做对了什么? 尽管这一群体面临着种种问题,然而他们的前景并不是全然悲观的。正如万斯所写,“我们社区里面的很多人本来也该陷入挣扎之中,但却活得特别成功。”他们成为了悲观的统计数字之外的幸运儿。 那么,这些幸运儿到底做对了什么?是哪些因素帮助他们穿越了生活的暗礁与陷阱? 先来看万斯。 我看到的帮助他挺过来的最关键因素是这一点:他被动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为什么说是“被动”的呢?因为他不是通过自律,而是通过“他律”,获得了掌控感。而这得益于他加入海军陆战队的经历。 由于家庭的混乱,万斯并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启蒙,他也不是那类从小就有奋斗意识的人,有几年里还经常逃学。 高中毕业后,在一位表姐的建议下,万斯申请并加入了海军陆战队,服役4年。回忆这段经历,他觉得受益最深的是他挖掘出了自己的潜能、重拾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改变了对生活的期望。 在加入海军陆战队之前,万斯在他的生活环境里听到的都是这样的声音:你不够好,你不行,你的家族之所以没出过名校毕业生是因为某种基因或性格缺陷…… 这样的声音对人的心态的破坏力是十分强大的。那些从未跳出过那个环境的人,也许一生都活在这样的心态里。 而万斯从那个环境里跳脱了出来,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做到了曾经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摆脱了那种“感觉自己十分无助、弱小”的心态。 他是这么写的: 刚到新兵训练营的时候,一想到要爬30英尺长的绳子我就头皮发麻;等第一年过去以后,我用一只手就可以爬上去了。在我应征入伍前,我从来没完整地跑过一英里。 等到我们最后一次体能测试的时候,我3英里只用了19分钟。正是在海军陆战队里,我第一次命令成年人去完成什么任务,然后看着他们依令行事; 在那里,我认识到领导力更多地要靠赢得下属的尊重,而不是靠发号施令;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去赢得那份尊重。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习得性无助”有过深入的研究: 当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败后,ta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得太过频繁,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能控制的情况下。于是,ta开始感到自己像一颗“命运的棋子”任人摆布,无助而抑郁。塞利格曼把这种抑郁的产生原因称为“习得性无助”。 相反,当一个人能够完成一些曾经难以想象的任务时,对生活的掌控感会一点点地回到ta身上。而当小成功逐步积累起来的时候,自信就会一点点地回来,让ta有勇气去追逐更大的目标。 万斯失去自律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时,海军陆战队通过他律的方式让他获得生活的掌控感。可以说是他改变命运最重要的契机。 当然,海军陆战队带给万斯的,不仅仅是掌控感,还有更开阔的眼界和阅历,在他心中燃起了求学之心。这才有了他日后精进学业,考取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法学院的际遇。 掌控感之外,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万斯虽然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这样的支持,但他一直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外祖父母的爱和关心。他们给他提供了避风港湾,也给他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住在外祖母家,他拥有了可以做家庭作业的安全空间,摆脱了大人的争吵和不安全感,也可以专注于学业和兼职工作。这样的环境,也切实地提升了他在高中的成绩。 外祖父母还通过自己的信念去影响万斯。 他们有一种信念:生活就是一场斗争,虽然他们那样的人成功的概率很小,但这绝不是失败的借口。 他们还总是跟他说:“千万别像那些怂包一样觉得现实对自己不利,你想做什么都能做到。” 除了万斯,另一个人也让我印象深刻——万斯的表姐盖尔。 11岁时,她的父亲离家出走;高中毕业不久,她就怀孕生下了一个黑人小孩,并因此被赶出家门。她成了无家可归、无学历、无技能的单亲母亲。 但即便这样,她还是挺了过来——找到了工作,一路向上,还重新读了大学,并拥有了第二段幸福的婚姻。 在她身上,信念的作用似乎尤其重大。 她之所以能够挺过来,是因为她有自己的原则——不吸毒,不酗酒,不会让福利机构因为我的堕落而把孩子带走。她也有一个朴实的信念——有志者事竟成。 结语 所以,突破固化的阶级藩篱,他们做对了什么? 不怨天尤人,不当问题不存在,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 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找到关于“赢”的信念,获得家人朋友的支持。 最后还有一点,运气。万斯是那个特别幸运的人。他幸运的际遇和一些可以归结为性格特质的因素,让他逃离了“世袭的”贫穷和困顿。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理不清
    推荐

    这是本交了23元书币后,越读越棒的书,它打开了人们对儿童心理的深入了解和成长心得的领域。贫富说的不单单是钱,它所影射的方方面面是难以想象的,这本书为你开启了了解的捷径应用借鉴的方便之门。 《乡下人的悲歌》说的是差异性的思维,习惯,生活态度,和文明社会多方面的差距,行为语言,处事方式和骨子里乡下人的陋习还有那藏也藏不住的小农意识,见利忘义少有的感恩图报,还有那无知无畏的鲁莽和不知羞耻的度量,原始的本性粗重的厚道,面对利益能伸能缩的多重人格,唯我独大的生活态度,还有那瞬间可以爆发的不顾天地的鲁莽和那随时变化的奴性本色(在此想起了朱之文的村里人)有句话说的好粗俗不一定是农村人,但乡下人偏好粗俗。 事实是:每个人往上倒三辈儿都是乡下人,但不可为此而开脱那些不好的优点和特质,等级的鸿沟,出世的偏差它所造就的不是表面的贫富差距,要想腾飞和跨跃得需要多么大的毅力书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楷模。 此书非常的不错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美国贫民窟的人们的生活现状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束缚和禁锢,要想彻底摆脱是何等的艰难和不可能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小园青青
    推荐

    乡下人的悲歌就象璇子所说 上天关上门的同时又将窗户也关上,想逃出去门又把脑袋夹了还放把火。 走不出自己的世界站不到高处看不到更远永远困陷在沼泽泥潭。 很幸运作者走出门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还被扶上马送一程,从此春风得意马蹄轻。回望自己成长经历身为乡下人的机遇多么难求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皮元
    推荐

    没想到无意中买的这本《乡下人的悲歌》是如此震慑人心。说它是回忆录,但作者仅仅是出生于1984年成书时年仅31岁的年轻人;耶鲁大学法学专业的履历无疑是耀眼的光环,但他真切而悲恸的童车经历才是动力充沛的发动机。而这完全不是一本讲屌丝如何逆袭的励志故事书,我惊讶于在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社会结构跟我们居然如此之像,惊讶于德国记者写的那本《反社会的人》竟然也在美国上演。作者叫J.D.万斯,是一个爱尔兰移民后裔,他的家族属于美国最大众的白人工人阶层,这个群体文化程度不高住在国家经济衰退的地带,被美国精英阶层称之为乡下人(hillbilly),有个无法摆脱毒瘾的母亲和无数个“像旋转门一样速度更换的”继父,幸好在外祖父母的照看下如屡薄冰的长大,在加入海军陆战队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后重读大学并考取了耶鲁大学最终抱得美人归。万斯突破他所在阶层几乎无法摆脱的鸿沟向上层流动,跻身于真正的精英社会。我上个月看到一个新闻大概是说在北京有个博物馆的解说员感慨:一群来自于京郊小学的孩子去他博物馆参观,总是走马观花只是关心“什么时候吃午饭”,而来自于市区一所重点小学的孩子居然能纠正他的错误,告诉他曾经短暂存在的“伪宋政权”。他抛出一个当即被人民日报反驳的结论,即中国阶层的固化。京郊孩子的父母也许只是普通务工人员,学校只是普通学校;而重点学校的孩子多是来自于精英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将来的胜负也许在这时已经体现出来。我也是个“乡下人”,我的家乡是西南地区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我的父母远远不是精英阶层,很大程度上讲跟万斯的父母非常之像,而无疑我又是幸运的,我有一个深爱我的外婆她占据着我绝大多数的童年记忆,我的父亲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却尽力让我上了最好的学校,尽管我成绩并不好。我庆幸我始终保持坚持和乐观,永远坚持做一些“最简单”的事而获得幸运。我经常对我的员工说“越努力,越幸运”这是我能想到的从固化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唯一机会。我不喜欢富人的生活方式,从不对奢侈品感兴趣也反感各种酒会派对各种应酬。我记得我刚到深圳时一位朋友带我去参加一个她朋友的生日派对,俊男美女觥筹交错让我显得拘谨难受,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该说什么,甚至是应该在什么时候举起我根本不喜欢的酒杯。那是我过得最尴尬的晚上。我怀疑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许多年后我去世界上最美的酒店吃最好的西餐,但我依然不觉得这是“应该”而是“体验”。妮可基德曼拍过一部神剧《狗镇》,这样的剧情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去年我去一个高档的会所去参加一个下午茶,以工作的身份,一个富有的老头在其中高谈阔论,他说穷人都是注定的,因为他们好吃懒做的;我听过一次演讲,期间一个高层演比喻说某人“就像工地的工人一样脏污”。也许他们都没错,阶层的固化让向上流动的痛苦越来越窄,但“乡下人”们却依旧高傲自负: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人们追求大都是诸如最新的苹果手机,打牌输赢的胜负多寡和某款“最新的貂皮大衣”此类的东西所带来的“荣誉感”。我从十八岁离开家乡迄今已经十多年了,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这个世界,我要走遍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去填塞性格的狭隘,我不想做那个与最亲近的人争吵时只会大喊大叫的疯子。我坚持,坦诚,忠于客户;我运动,看书,旅行。我是“乡下人”但并不因此感到沮丧,我对跻身于精英阶层毫不感冒。我只是活成了我最喜欢的样子。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蓝⃰儿⃰
    推荐

    《乡下人的悲歌》告诉我们,真正的底层不仅仅是贫穷那么简单。J.D.万斯以自己的真实经历,讲述了原生家庭、社会、地区和不同文化阶层对置身于其中的儿童一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最令人难过的是,家庭混乱等关系不稳定现象是一种恶性循环,正如和谐幸福家庭的良性循环一样。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九月菊
    推荐

    前段时间我看过《阶层跃迁》,这本书道出了底层人实现逆袭的捷径: 第一,考个好大学 第二,有个好的职业规划 第三,有个上档次的朋友圈 在现实生活中,哪一条都不容易做到,但是美国小伙J.D.万斯做到了,他是怎样做到的?答案就在《乡下人的悲歌》里。 假如没有外祖父的出轨和外祖母的未婚先孕,他俩就不会逃离偏僻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来到工业城市米德尔敦。他们辛勤劳作,奋力打拼,终于跻身中产阶级行列,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孩子,衣食无忧。但是经济上的富裕,不等于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难以管教的子女,酗酒,吸毒,不思进取,底层人所有的陋习他们都具备。他们周围的人都是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生活方式、同样的教育方式、同样的精神状态。就好比,井底之蛙背着他们的井进了城,依旧生活在井里。这种穷人思维不但限制了他们的眼界,而且还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代代相传。 阶级固化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完成的,民主政治也无法阻止这种固化,反而会让这种固化合理化。人的自强精神加上社会给予的机会才是破除阶级固化的关键因素。 外祖父母对子女是失职的,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无法弥补了。在晚年他们填补了外孙们家长角色的空白。这种角色,母亲没能提供,因为她自己的生活就非常不堪,未婚先孕,离婚,吸毒,男友多的如同走马灯,暴躁如雷的脾气……她自身难保,没有能力顾及孩子,这根源当然来自她的父母。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不可磨灭的。 在美国,发生在这些乡下人身上的问题层出不穷,谁也无法解决。他们的悲歌无疑是一个社会学上的问题,但同时也与心理学有关,与社区有关,与文化有关,与信仰有关。在这个环境里,要想跃迁阶层,逃出苦海,比登天都难! 但是万斯的外祖父母没有放弃,一直鼓励并支持他弃恶扬善。四年的军旅生活更是让他有了质的飞跃,他趋于理性,学会了自我管理,之后的路越走越顺,上了俄亥俄州大学,又考上了耶鲁大学的法学院,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最终成为一名律师,还娶了心仪的女同学为妻。 幸运之神眷顾了万斯,他得以跃迁,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这一切归功于祖辈的鼓励与支持,归功于宽容的教育制度,归功于蔡教授的指点迷津,更归功于他个人的奋斗与坚韧,当然也少不了耶鲁大学这块名牌,以及耶鲁的人际网络。在现代社会中,这虽然只是个例,但意义非凡,给底层的小人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就如同当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 写给UI设计师看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高山流水
    推荐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J.D. 万斯真实讲述了社会、地区和阶层衰落会给一生下来就深陷其中的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多数的美国白人蓝领仍旧摆脱不了世袭的贫穷与困顿,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他们的脖子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无法在美国这个以自由为豪的国度中,找到合适的出路?作者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与经历,从“局内人”的角度,试图带领读者以更宏观的视野,深入探视美国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