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加檸.🌈Jeanine
    推荐

    2021年第22本书🔚看的原版书,内容对我来说还行。换个角度看自己的国家的感觉。Book One挺吸引的,后面两部分我没啥兴趣,所以翻得很快。但是作者的用词和句子值得好好学习。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董二千
    推荐

    十多年前,坐在教室里,面对一位学富五车的历史老师(班主任),我所有的情绪都是害怕上课被点名,因回答不上她高深的问题而展现的窘迫。然后随着年龄渐长,开始对历史对过去对建筑对一切充满探索的欲望。 那天手机上跟老师聊天,我问她推荐几本思索人生的书籍吧,她说:我读书只读闲书,黄永玉也就过类似的话。然后推荐给了我何伟的《寻路中国》。 如果一定要说读后感,一方面应该是惊讶于我们对周边生活的感知力还不如一位外国人,故事就发生在平常生活里,可是又总有新的东西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又震撼于书中揭露的很多社会快速发展下的畸变和中国社会的某些处事原则。 这确实是一本让我放松神经看的一本闲书。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L
    推荐

    改革开放后二十年巨变之外出务工人员的微观描写,是我亲身经历却又不曾察觉的世界。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安茄
    推荐

    纪实的一本书。断断续续看了6个多月。看完了。 看完后的感觉是。 中国发展的好快。 作者写的时候有点小幽默。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明哥
    推荐

    没能读完!主要是作者的俯视的视角,傲慢的口吻,读起来实在是令人倒胃口!或许,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可能和我们眼中的非洲差不多吧?也许,让我写自己在非洲的经历,展现出来的文字,非洲人也会看不下去[撇嘴],而我可能还自己觉得是很公允的。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雨文💧
    推荐

    一个外国人观察中国社会如此细致令人佩服之至。这本书记录了国家变化的一段历史。文章写得也很好,很符合我们的描写手法。准备再看一遍。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许俊清
    推荐

    2021年32本书,作者写了三本关于在中国的书,我看过江城和这一本,江城是刚来到中国,作品可以看出对中国那种好奇心,这本书作者已经可以说是一名中国通了。观看这本书,又回忆到了我的小时候,童年在乡下,感觉日子漫长,贫穷,偏僻的角落,距离外面的世界遥远,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外面还有个广阔的世界,农村的那种人际往来,关心温暖,和蔼的老奶奶,动不动给我们一点没见过的吃的,温驯的老黄牛,捉鱼上山等等。 书中还讲述了我不知道的,跟我同时代人或比我大一代人外出打工的经历,这个时候的作者已经很深刻的分析现象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心灵上的问题,当然我相信随着时间总会解决,只不过这个时间的人很多会牺牲。本书很多地方是西方的角度,不一样的视角带来不一样的思考,看书自己不要给自己弄狭隘了。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yihen
    推荐

    是不错的记录,是花时间和精力的经历。 关于三岔村魏家的记录,能够看到农村的发展一点点变好的迹象。丽水工厂的部分,对于工厂工作始终是未知,但是日复一日的工作是令人尊敬的。 高中时,偶尔看到村里人回乡,都会焕发荣光,或许这就是艰苦一年的回报吧。 虽然全书有部分很详细的关于工厂人物一些具体的事件部分,很难读进去,又或许已经听到看到更多人的无奈。 总之,是可以读一读的书。3.5星推荐吧……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Sai Liu
    推荐

    很多中国的历史进程我都不知道。我的祖国和异国生活都是如此这样的单薄……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Edmund
    推荐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惊人的洞察力,及幽默轻松的文字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社会百态,看似司空见惯却又不由的反思,拍案叫绝。 虽然有一些观点不太敢苟同,但完全不影响对作者的敬意。一个美国人,深耕中国十余年,读其文更能知其人,让人不由得将他和埃德加斯诺联想起来,其文章即有思想性又有很高的文学性:同样的国际视野、同样的客观独立、同样的怀揣敬畏。其人真诚而执着,给人以善良且深刻的印象。 不知庐山真面目,之缘身在此山中。如同史官,他用另外一种方式记录了中国那一段特殊时期,与中国而言那个时期魔幻而又现实,如摒弃民族情结的话,他的观点的确对我们有镜鉴作用。期待新作推出。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子皿
    推荐

    乡愁 子皿 20190929 从一个外国人的笔下重温自己的故乡,那么多熟悉的人物和场景,一行行像是从时间的深处寄来的信,那么亲切和触动人心。何伟说他爸爸的老师是个中国人,他喜欢另辟蹊径观察美国。如今祖师爷“创造性口吃”的办法被何伟用来观察和了解中国。何伟在一次访谈时谈到他的写作,他认为是视角的不同成就了他。我能理解他的出发点,任何一个外国人或者久居国外的中国人在中国都会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差异,这是参照物不同的原因。难得的是何伟能不带评判的观察普通人在国家改革和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的激情困顿和迷惘挣扎,同时又不吝于给出自己的爱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百姓的生活里,这是超越了普通记者的难能可贵之处。 这不是文笔最优美的非虚构写作,有时还觉得有点儿别扭甚至让人不舒服,可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在阵痛中摸索前行,有时觉得遥远有时又快的让人措手不及。这本书的三部分,一个让我想起2000年的西藏之旅,一个让我想起河北的家乡,一个让我想起三哥的远方。我们搭过车,也在马路上晒过粮食,三哥则在36岁的时候去了浙江那个生产汽车配件的地方。书里面的内容让很多沉睡在我记忆中的画面活了过来,而我自己则来到何伟刚刚离开的牛村。过去和未来的界限在这本书里逐渐模糊了起来,这个世界的规则在个人的笑和泪里晃动着,我们都挣扎着前行,手忙脚乱却依然认真的活着。 回不去的故乡,落不稳脚的异乡。有点儿疲惫,但我们都不再寻找答案。“新的一天从现在开始”,我们在路上。 PS:很喜欢Peter的老婆Leslie Chang, 她在TED上关于Factory Girl的演讲非常好。先听了她的演讲之后才知道她和Peter原来是一家人。真好。 PPS:读此书时想到周公度的诗《这么好的信》:写一封这样的信,信里说春天 小城和溪水,说“秋天很美很美,旅途有一点点旧信封才知道的疲惫”,说我喜欢你这样的人,说出许多质问和省略号,说:“祝好 某某 某城 某年某月日”。 谢谢Peter Hessler 把这些时光写下来让它们在另一个空间里永远活着。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京昭
    推荐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着重写北方乡村的生活状态,后一个部分则专注于写南方工厂创业历程。叙述不泛泛而论不夸夸其谈,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通过记叙他们,来反映当时时代。笔下的人物质朴真实,贴近生活。我认识了敢于拼搏,有头脑的农村青年魏子淇,认识了被生活所压迫而去信佛教寻慰藉的曹春梅,认识了从手艺人到大老板的罗师傅,和小龙一起用鸡汤励志自己对未来憧憬,见证了胸罩调节环厂的崛起,为马戏团脱裤子舞的存在而心生悲哀,对饰演毛泽东角色而掩埋自己的演员满怀怜悯。如果不是作者来描写记叙,我可能也真的在党亲切的话语中忘了中国现在社会真正是什么样子。感谢作者所带来的经典之作,也对译者的工作给予肯定。 寻路中国,寻路真实的中国。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清风绿茶
    推荐

    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写成此书,总体不错,一个外国人实属不易,细枝末叶处就不能与他在叫真了。如果他重走故地又是一翻新的景象了,中国发展得太快让美国人想不到。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谢军洋
    推荐

    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21世纪初的中国,作者依然《江城》的那个他,还是那么的真实、有趣、细致,很好看的一本书。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墙,描写了沿着长城从东到西的自驾之旅,是为探寻长城的故事,也是见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了解到了长城的故事,但更多的是了解到了与长城有关的人,一个村庄的无名之人,为了长城文化的传承,他默默的研究了很多年,不为名不为利,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的钦佩。作者还描写路途中各种有趣的故事,一个27个职业的人,可以完成你从生到死一系列事情的一条龙服务。 第二部分是农村,讲述了作者在北京附近一个叫三岔的小村的故事,他见证了魏子琪一家的经济发张之路,也见证了三岔村由行将就木到枯木逢春的过程,更见证了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一个中国人的发展和崛起永远离不开“关系”两个字,一个村书记就牵扯到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没有“关系”你是做不成事的。里面描写最生动的还是魏嘉生病那段,看的真的很揪心,医疗体制与病人求医的那种格格不入,还好最后成功解决困难治好出院了。可能我是个农村的孩子,这部分是全书最喜欢的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是工厂,这一段真的见识了东南沿海城市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带动了一大批工厂的建设,还有每年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他们纷纷涌向了东南沿海地区。小人物流水线模式的机械劳作,大老板发家致富的烦恼,都要紧跟着国家的发展战略, 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但又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他了解中国的国情,又能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剖析他所看到的人与事,有时真的很佩服可以把一件事看的那么的细致,让我们也见识到了世纪之初的中国。

  • C#程序设计经典300例
    阿波
    推荐

    十年时间,何伟(Peter Hessler)写作了三本关于中国的著作。 《江城》(2001)、《甲骨文》(2006)和《寻路中国》(2010)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中国社会的人文、历史与经济,构成了作者的“中国三部曲”,奠定了作者在西方社会独一无二的以写真实中国见长的卓著地位,同时也让他赢得了相当多的中国“粉丝”读者。《寻路中国》则致力于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 你对自己的故土足够热爱吗,有完整的了解吗。读完《江城》,可以体会作者很有追求有热情、乐于交朋友,并不排斥所能交流的人的职业、身份。相比于《江城》,视野更宽阔,不局限于一座小城。本书的宽阔和《江城》的细致都是很不错的纪实。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