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谈论的是那些后悔做了母亲的原因。并非如书名所指,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出路。心中无真爱的人是没法做好任何角色的。这本书谈不上价值。读了一半作罢了。
“我们必须让更多女性有选择权,确保更多女性有机会主宰自己的身体、决策和人生。事实上,现在这些不想为人母的女性仍然被贴标签、遭受谴责及惩罚,这显示了所谓的选择权其实并不真的存在。”成为母亲的选择实际上是没有选择,这样的社会秩序没有后悔药。
毫无疑问是非常优秀的社会学研究,首先,不仅仅是良好的问题意识,而是一个非常需要勇气的问题意识的展开,在这个问题意识之下,虽然全文非常吊诡的没有标题,但近乎所有的章节都紧扣问题的核心“regretting motherhood”(我觉得标题的翻译吐槽就不必在此展开了,常规操作,在生育率跌跌跌的今天我想很难有一本书的出版可以直接叫做“后悔成为妈妈”——虽然总和生育率比内地更低的台湾地区是使用了这个“简单明了”的翻译&以及会读这本书的人只怕也能自行翻译这个标题)。 其次,在良好的问题意识之外,我想研究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溢出价值。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一个妈妈群(不要问我为什么在这个群里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田野),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只怕并不是告诉那些尚未成为母亲的人——“成为母亲有多么的可怕、艰难”“千万不要成为母亲”“你一定会后悔的”,你我都不会因为这本书而选择成为母亲或者拒绝成为母亲,人生的重要选择诚然常常被偶然性支配,但更多的时候只怕是一种无意识的循规蹈矩,在选择之后的经验才是我们反思的阵地。所以,这本书的要旨大概是让那些已然成为母亲的人知道,哪怕你曾经有过无数个和这本书里的妈妈一样的念头,那些念头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让你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母亲,糟糕的人,甚至让你感到绝望,在道德上自我谴责,在精神上钳住自我,都并不是一种孤独的体验,甚至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只有这些经验被看到,才能够让多样性的选择和经验成为可能。 再者,在这种对于社会潜在的相似情感体验的群体的support之外,我想这本书本身没有展开的一部分,也是略微有些遗憾没有深入的探究的部分,大概是“情感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书中最触动我的观点之一就是——我可以很爱我的孩子,我可以是我的孩子,社会评价之下的好妈妈的同时,后悔成为母亲,无论是在恋人还是家人,还是在被视为超越其他亲密关系的亲子关系之间,对于存粹的关系的想象本身就是对于关系的束缚,没有存粹的爱意,也不会有存粹的关系,所有对于存粹的欲念都是道德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虚假的外衣的包装的结果。人生不仅仅意味着接纳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大概你我都需要接纳的是爱的复杂性,欲求100%纯粹爱意的人生,只怕不仅仅是一种无趣更是一种无知。 与此同时,书中一直在强调的是母亲的角色本身承担了超越了其他觉得更好的道德性和社会期待,诚然是如此,无论是我国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以各种方式歌颂母爱,让母亲成为一个具有神性的角色,还是如婚姻故事里面所言 “因为犹太基督教的基础 就是玛丽——耶稣的母亲 她完美无缺 她是处女 却生了孩子 坚定不移地支持她的孩子 当他死去时 抱着他的尸体 父亲不在场 他甚至他妈都没操过她上帝在天堂 上帝是父亲 而上帝却没有出现” 而对于母亲们而言,正是这些根源于宗教、道德、意识形态、角色、社会期待的角色想象把她们禁锢在一个深渊之中——所有被构筑为存粹的、完美的话语和角色都是我们反思应该寄居之处。 当然,书中有很多关于的大家都很熟悉的女权议题的探讨 作为女性我们有选择吗? 到底有没有天然母职? 我们要如何反抗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 成为母亲真的是一个自主的选择吗? 好妈妈的界定是不是在性别分工和父权制之下? 作为女性要如何表达自我? 我不想要再深入展开这些在中文网络上近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话题。 但,毫无疑问这本书也有一切缺憾。首当其冲的可能是理论层面的对话真的可以更加深入&丰富一点点啊,无论是与情感社会学&家庭社会学还是女权理论,其次,由于作者非常关注于母亲,访谈的对象也只有母亲,让这本书自身的呈现方式就显得有一点点单一,材料的分析和组织的方式也略显单薄,最后的最后,一个非常无趣的发问大概是,质性研究不会非常关注明确的因果关系是必然,但是在访谈的过程之中,只怕是访谈议题的局限性,亦或者是作者本身的理论视野的关系,让很多关乎于访谈对象人生的延展性议题被忽略了,我想其中有一些母亲,其后悔成为母亲可以被归咎于多种原因,亦或者没有原因,但在多种原因之中,一定有不仅仅被局限于母亲的身份和体验、性别与家庭议题的根源性人生体验是作者并没有被关注到的。 其实,书本读到最后,我最想看到的,就是作者在最后浅尝即止、一掠而过的部分——我们有没有空间不出于任何的“压迫”“缘由”而选择不扮演某一社会角色——希望这个社会依旧保留狭窄的空间,让你我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哪怕是废材也无所谓。
在成为母亲之前,女性首先是个人,母亲不是她的天职。然而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共同把女性推向了狭窄的通道,在这条通道里,成为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是唯一的路径,违背其中任何一条都会受到社会谴责。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总是缺席的,他被豁免了这项职业。社会认为养育孩子是母亲的天性,而父亲不必有。 在父权制下,生儿育女不仅是女性的职责,社会甚至还要求女性“心甘情愿”得付出,一旦女性有所拒绝,便加以鞭笞。“母亲”在这个伟大的词的背后,是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成为母亲,她将牺牲很多,而她甚至不能有太多的怨言。“她们被要求只表达那些得到同情和赞赏的部分,只留下社会“允许”她们说的部分。而那些不符合霸权体系的部分必须被摒弃、过滤、抛在脑后。”
在下姑且浅尝,便抓紧来评论一二,免得诸位望文生“疑”。我们最好思考一下,比起这本书的内容,书名与简介为何与内容严重不符反而成为更大的关注点。 在二胎三孩等政策的陆续推行之下,出版社可谓是机关算尽,煞费苦心。显然出版环境的背后是一条条无形的雷区与红线,“后悔生育”依旧是禁忌之音。 PS①:烦请诸位将英文title读一遍,regretting motherhood PS②:台版翻译开门见山,《后悔当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