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各平台5或者10MIN看完一部电影的本质相差无几。可以听听音频,拣些感兴趣的看,文本阅读仍在于阅读原作。
对读者相当友好的一部作品。每节篇幅不长,短则七八页,长则二十页左右,便于读者调整阅读节奏;对原著的概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即便未曾读过原著小说,对作者的评论也不至于隔膜过深,很多读过太久的作品,也确实需要借此来勾起回忆;许子东的行文风格相对口语化,清浅通透,少术语,多引鉴。整体而言,下册优于上册,或因作者自身参与感更强缘故。每十年一个作家的一天等数篇更佳,自己的兴趣点依旧是史大于文评。
选择性地读完本书大部分章节,对于20世纪中国小说谱系有了个大致的梳理
对照着小说看中国,作者的选书很有意思,就是近现代部分越来越含糊
大字韦将军,小字徐开府。 惠我数百言,字字了今古。 江山得何助,文采乃如许。 莫羞无稻粱,鸿飞自高举。 ——宋*王洋《谢叶秀才惠书自言能书大字来书作小字甚工》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思想大爆发!中国有孔子孟子和墨子,同时期的欧洲希腊三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那是个众神思想井喷的时代!同时影响东西方近两千余年! 可中国自明朝之后,社会和思想逐渐禁锢,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说体,别说历史百家争鸣了,就连唐诗宋词都少有。后来的事,几次文字狱后,我们就越来越清晰了!
以百年中国小说结束本年度的阅读,完美!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特角度的“中国故事”,“中国怎么会走到今天,又会走向怎样的明天?”
读书是一场修行,要想达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一些之前没读到过的作家的篇目,其余的讲述都带给我新颖的角度,帮助了对现当代文学框架的填补,还有晚清部分的补充,之前基本没有涉猎,但讲得也意外有趣。按年代顺序对于作家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更清晰,思路也很直观。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取舍和篇幅的长短受主观因素影响,无可厚非。
很认真的读完了这部大部头的著作,跟着许教授从清末到现在的文学著作看了一遍,受益非浅,可以按图索骥把一些沧海遗珠找来阅读也是一件快事。
本书相当于整个20世纪小说串联起来的一本大的读后感,加上作者个人简序和时代背景交代,对于想了解一个个时代文学历程的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好书。
历时一周,终于挤时间读完了。对于有一定阅读基础,里面所列举出的接近上百部小说作品大多数都读过的,可以直接阅读。没有读过作品的,还是建议老老实实把这本书前面列出的作品,当作一个书单,优先进行文本阅读,否则,你没有文本阅读的基础,只能被动接受子东老师的读书所感,顶多感叹句,“俺也这么觉得”,作者的想法一旦覆盖住你,你再阅读文本,可能潜移默化顺着作者思路思考,文本阅读一定重视读者第一手的体验,非常宝贵。说说为啥推荐吧。 这本书,没有太多拗口难解的理论性术语的解读,读起来很有趣,仿佛一个读者对另一个读者的读书经验交流,感性中交织着理性思考的光芒。子东老师阅读身份也在不停变换,老师、学者、小读者、男人等等,身份的变换,视角的不同,阅读体验也不同,子东老师不是一个严肃的人,特别时髦,很多流行的网络词语,很好玩。子东老师还是很有才气的,很多对作家作品的简评,时而灵动,时而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时而戏谑,时而碰撞出难以言表的火花,我词穷了,只能干巴巴的用“妙”“绝了”形容。感性松弛的简评,配合着理性中肯的对作家背景出身的介绍,对作品背景的简介,恰到好处。 子东老师对20世纪百年代表性小说的批评,张爱玲,郁达夫,晚清,贾平凹,十七年这几块,我觉得写得不错,也有瑕疵,有些作品,作者没有解读出来新意,比如鲁迅《伤逝》,马原的作品,残雪的作品等。 谈谈我的收获: 最大的收获,便是晚清这块。读完这本书,才开始明白,《玉梨魂》《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的价值意义,理解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意义。晚清对“官员”的塑造,为文坛贡献了一批典型人物形象。
我本人接触的20世纪中国小说确实不多,养成阅读习惯也是从2018年开始,所以这本书于我而言算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导读和入门。 对于以后更全面的阅读会有很好的帮助,这么多形形色色各具风格的作家,这么多盛行不衰的经典著作必须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一一接触和品读。 优秀的小说不忍这么急着去翻阅,读完了就没了,不知道其他书友有没有同感?
许子东老师倡导文本细读,“一篇篇读下来”,虽然“笨了些”,但效果却相当好。 脑子里不能光有理论,还是要扎实一点,要回到文本呀( ー̀֊ー́ )੭
百部小说,百年中国。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来听,受益匪浅,一种艺术的熏陶和享受。以后再去读《丰乳肥臀》《废都》《围城》《黄金时代》等作品时应该有不同的认识,同时没有看的小说也要抽时间选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