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拖延心理学
    秋子老师(美妆培训)
    推荐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很多例子都可以拿来借鉴。说话确实是一门艺术!

  • 拖延心理学
    如愿
    推荐

    遗憾地是,并没有解决了自己的问题。看这本书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看的。 书中的情况可能和我以及中国的很多家庭并不相符。不过还是有几句话点中了自己的问题,如果人长期的不能感受到快乐或者不快乐,觉得生活就是会很无聊。或者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就是非常不开心,我众多的高中同学们都相继开始苦闷和不开心,一直没找到原因。 可能是突然长大了,发现自己要承担的很多,要做的,想要的很多也很难,也很迷茫,所以才不开心吧。 看到一半时,发现作者真是够啰嗦的啊,说来说去就是 依赖和正话反说 伪善良,还是在家庭成员身上,更多指向父母。可能对比不符合我,所以不感兴趣吧,看到一半,真是想弃书而去啊,可惜我有强迫症,不想半途而废。 整个读下来,发现文中作者所说的都是一些可能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实现人,所以从别人身上寻求存在感。加害者和受害者彼此依赖,都是不独立不完整的自己。

  • 拖延心理学
    April
    推荐

    太啰嗦了,看不下去了,感觉论证没有很有条理,或者说是我没有弄清作者的思路。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做人要坦诚!

  • 拖延心理学
    乐学力行
    推荐

    一边采草药一遍咀嚼糊在自己的伤口上,最常见的情感暴力最不容易被发现警觉,因为习惯了。

  • 拖延心理学
    五线谱
    推荐

    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学会正确地表达爱和接受爱。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对方

  • 拖延心理学
    VABCDE
    推荐

    在接触"情感暴力"这个词之前,我知道有一个类似的词,叫做"道德绑架"。 如何区分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具有"情感暴力"的人呢?书上列举了一句话。 "希望你幸福。"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 后者就是具有"情感暴力"人的典型代表。这种类型的人以自己无条件退让或无条件付出从而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看似丁是丁卯是卯地说话做事。让你无力反驳,也没有胆子说"不。" 当然了,碰到这一类人也不是坐以待毙慢慢等死。当然要想个办法。 既然他们用道德来当面具,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撕开这个"道德面具",然后说一声"不。" 【你不可以打着"爱我"的名义让我去做一些自认为对我好的事。 你不可以打着"你这样很让我受伤"这个幌子让我去做一些我不愿意去做的事。 ……】 新加坡有一则广告:我们穷尽一生,不断地追寻爱和幸福,却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亲近之人的伤害。 对待亲近的人,真的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因为生气而说出最能伤害他们的话。 还有,为什么要打三星。因为这本书太压抑了,一直在控诉身边的"情感暴力"者。作者似乎没有剥开一层层面具,然后在这些伪装的面具下看到一颗果真红扑扑爱的心。 不能一叶障目呀。 是不?

  • 拖延心理学
    哩啦啦 👑
    推荐

    本书可弃。这本书只是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感暴力的现象,分析了情感暴力的心理,但是确没有指出避免情感暴力,良好沟通的的方法,刚开始看觉得颇有共鸣,但是越往后看发现内容雷同和赘述之处颇多,现象列举缺乏递进层次和逻辑关系,原因分析较笼统和单一,阅读体验由前面的共鸣转而变为焦虑和不安,就像是带你进入了黑洞确不告诉你出路在哪里,这点比较郁闷。不知道是不是日本文化和作家的表述方式的原因,感觉这种沟通类书籍欧美作家的表述会更有逻辑且有据可依。

  • 拖延心理学
    Yang
    推荐

    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环境!而环境对性格、心理、习惯……影响非常的大!因为长时间所处一个不健康的环境中,已有奴性。难以从中剥离出来,而这点对于很多双方出轨但又任然找出各种借口勉强维持表面和平的婚姻来说是一个主意的原因!现在社会仍然提倡要有一个和睦,长久,良好,包容的婚姻关系,但也并不意味着要双方丧失了对婚姻忠诚的和尊重以及爱的状态下维持着一段随时濒临绝境的婚姻!每个人都有在不违社会道德、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        人应该不断的自我反省!现在的大环境价值观扭曲,在很多时候各人的思想,心态极易被发生病变。对待家人、恋人的态度病态,越是亲密的人受到的伤害越深。而这样的伤害往往是永久性无法治愈的。

  • 拖延心理学
    明月
    推荐

    情感暴力这个词这几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我看来是一个好事,表示人们开始了注重精神生活的高品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暴力经常隐藏于人们交往中的哪些方面,并分析了施虐方以及被施虐方的潜在心理,以及长此以往这种关系对双方人格的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重点以亲子关系为例进行阐述其观点,指出父母经常在不知不觉之间会实施情感暴力,打着道德制高点的旗帜,以“爱”为伪装,或表现的逆来顺受,或表现得强硬无理,以自己的意志和方法对孩子进行操控,实际上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奴隶,并指出这种行为是父母把自己潜在的不安与恐惧转嫁到比他心理弱小的孩子身上的一种反映。 我在这里打出这段话似乎让人感觉有一些危言耸听,但是请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再来仔细想一想。当孩子对你认为正确的好意不接受的时候,你是会怒火中烧?虽隐忍却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不满?还是会以对方的角度去理解而不需要对方因你的大度而感恩?你会不会告诫过你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不考上一个名牌大学,以后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会不会因为怕违逆父母的期盼而做出不开心的选择?对做出这个选择你会轻易释怀吗?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反思过你正在成为你曾经讨厌的人? 作者指出,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受到情感暴力的人会表现得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爱思考,愿意服从,会表现得闷闷不乐,人前一样,人后又一样,如果让他们总结自己的人生,会感觉自己“根本没有真的活过”。这多可怕啊!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肯和你说心里话、面对事件发生时没有主见、对所有人的意见都会迎合,甚至是一个内心对外界的恶表现的心里没有防备的人,作为父母的千万不要仅仅因为孩子的善良而高兴太早,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因为对孩子的爱成了虐爱所致。 我们不是生下来就会做一个好父母,与子女的交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完善的过程。反思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过程,其间也有很多很多的不足,现在想想很是后悔,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多方面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都成为更快乐、更优秀的人。

  • 拖延心理学
    木木夕雨
    推荐

    情感暴力就是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表面上是为了你好,甚至还会“心甘情愿”地为你牺牲,其实只是希望你能如他所愿,使你接受他的控制和绑架。 这本书行文有点散(至少我是还没有理清它的内在逻辑),甚至有点啰嗦,但是相信很多人对于书中的内容还是很有感触的。因为,情感暴力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许你小时候就受到父母的情感暴力,长大之后,又受到朋友、伴侣的情感暴力,也有可能你就是情感暴力加害者,而之前却毫不自知。相比于简单粗暴的暴力,情感暴力更加隐秘,也更加复杂,往往不容易被察觉,却有着致命的杀伤力。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会容易自责、内疚、压抑,会觉得生活没有乐趣,甚至会抑郁、精神崩溃,变成杀人狂。在很多命案中,凶手往往是看起来最不可能是凶手的人,他们表面上很随和,但是内心却因为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而走向极端的毁灭。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让我想到了什么。我也曾因为妈妈的情感暴力,努力学习,甚至认为学习不好自己就不被爱了,就没有价值了,导致我的学生时代都比较压抑,很少有快乐的时光。后来,我大学和工作都在离家很远的城市,于是也就自己独立起来,也开始学着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学会了拒绝,试着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人际交往方面还是有障碍,很难敞开心扉,也习惯了一个人。 而在和前男友的恋爱中,情感暴力则是双向的,他用付出来控制我,心里想着,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该听我的,而你没有回报我就是对不起我;我则是用他疏远之后的冷暴力、指责和眼泪来控制他,(不过我只是爱哭,控制不住,也不是为了控制他,不过他觉得是一种控制),希望他爱我多一点。甚至因为自己的恐惧,与其被抛弃,选择了先抛弃别人。其实,不过是因为彼此没有完全接纳对方、信任对方,只希望对方变成自己的样子,而又没有坦诚彼此的想法。反省自身,因为没有真正的爱自己,所以会怀疑、会控制、会想要通过伤害来证明爱有多深,同时又喜欢依赖,没有独立的人格,所以才会导致恋情以悲剧收场。可是想明白这些,竟花了我一年半的时间。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对身边的人使用了情感暴力,实施了道德绑架,是不是真的为了他好,是不是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是把自己身上的问题归罪到别人身上;自己是不是正在接受情感暴力,我们要远离并且学着与之对抗,成为受害者也有你的原因,是不是你纵容他们伤害你,甚至吸引他们过来伤害你。真正的爱,是让彼此成长、独立,而不是把他紧紧绑在自己身旁,进行控制,让他做你觉得正确的事。 最后,希望这个世界上少一些听话的孩子、为家庭牺牲的母亲、把另一半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伴侣。

  • 拖延心理学
    [爱心]
    推荐

    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可以无动于衷,无所谓,不在乎。又不吃他们家草,喝他们家水。 可是,对于自己喜欢的,爱的人,在乎的,只要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被自己听见了,看见了,感觉到了,那么心理的防御墙瞬间崩塌。难过的想死。 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那是我们在乎的人。可是,他们不在乎,也不稀罕,以为理所当然。 微博上有小短片,那个受伤害的女孩说,别人即使说千万句攻击的话,那都是毛毛雨,不痒不痛。可是自己的亲人,自己在乎的人,只要一句话就觉得难过的要死。 所以,不管我怎么做,你从来都不稀罕。

  • 拖延心理学
    Carmen
    推荐

    非常喜欢的一本心理学书籍。熬夜看了,还写了很多想法。 会拿起这本书是因为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看了一半,但是无法理解和体会松子内心状态,所以暂时搁置然后来到了这里找答案。居然还找到了,被暴力对待的可怜的松子的一生。 一小部分摘录 没有自尊心,所以什么都可以做。背叛、欺骗、隐瞒、榨取,什么都可以像没事人一样地做出来。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常常是害怕被讨厌的人、自卑感强烈的人、虚荣心强的人。 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来源于强烈的依赖心理。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竭尽全力,实际上是在用这种行动去束缚对方。看上去像是为了对方可以牺牲自我,实际上却在慢慢折磨着对方,最终同归于尽。被束缚、被掌控的那一方,如果想逃离这种掌控,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责,于是渐渐地对逃离掌控、获得自由这件事怀有负罪感。 一个人说“我怎样都可以”的时候,一定是不想放任对方的自由。“我怎样都可以”之下隐藏的信息是“按照我的期待去做”。说出的话虽然是非利己主义的,隐藏的信息却绝对是冷酷的利己主义。 情感暴力中,情感威胁是最可怕的一种。“施虐者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内心的破坏欲、支配欲。”[插图]会欺负别人的人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是欺负人的恐怖的人,那还算好。 在漫长的人生中,只要不会耗尽自己,学会忍耐总是好事。 自我牺牲型的女性会喜欢说:“每天都为你做了那些事。”这样的人对男人来说太过沉重。自我牺牲型的人看上去总是在付出,其实是十分狡猾的人。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说:“自我牺牲型的献身是重度依赖心理的表现。”这种人常常自以为很努力,却会遭到别人的嫌弃。这种时候,他们就会寻找可能会成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人。 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矛盾的时候,真相往往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语言是一种表达手段,同时也会变成一种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手段。 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并没有为了自我实现而活着,所以会渴望力量。人只要自己幸福,就能带给周围的人幸福。“只要你幸福”,这种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有让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给对方幸福。 泰戈尔 : 我们误读了这个世界,却说这个世界欺骗了我们。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可能都没有真正接触到现实世界,而一直活在幻想的世界中。他一直误会了真实的世界。而要开始新的人生,就要从意识到自己对真实世界怀有误解开始。

  • 拖延心理学
    Miao
    推荐

    把这本书籍作为《有一种伤害,以爱为名》的拓展书籍来看,阅读起来会特别有意思。 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是,在某种角度看来,天下有的是不是的父母。 小孩子从来都不爱听人讲,他们只喜欢模仿。 基于自身从父母亲身上或从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 很多施虐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多受害者也同样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遭遇到的事。 自己如果正在被情感暴力者操控着,就算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看上去也很难快乐。被操控的一方也常常会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所以面孔会变得扭曲。 生而为人,人和人真的不一样。 施虐者喜欢披着“善良”、“道德”的外皮,常常去“教”别人怎么做。 但是,善良、道德,不应该被用来要求。它们更适合用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如果施虐者和受害者无法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那么,他们的行为也就永远也不会发生改变。 最后再把这句话送给我的小伙伴们: “这一生太长,而爱是一生的修炼,愿你我都能修成正果”。

  • 拖延心理学
    要乖但不要听话
    推荐

    先说这本书,作者是专门针对日本社会状况而写的。我觉得书里引用好多其它心理作家的理论,特别是卡伦.霍妮,有时候甚至一页全是引用[晕]。还有内容反复重复,变换着语言反复说,最后解决方法的叙述好像还不到全书的百分之十……但是作者并没有夸大绝对化一些情感暴力的现象,在当下都真实存在,切身感受……并且作者对施害者和受害者的状态心理影响的分析都算深刻独到…… 再说感受,看的过程中的确有点难过。甚至开始怀疑,对于这些是知道好还是不知道好?不知道了,那些难过的往事会随着长大我会选择原谅或是忘记。知道了,这便会再次勾起埋藏心底已久的往事,甚至会加深记忆和仇恨,怕自己不能释怀…… 但人需要理智,需要清醒,需要自愈,总结过去,吸取教训,以后如再在同一处跌倒,看清实势,及时止损! 自己的生活一切应可以继续美好!

  • 拖延心理学
    小可爱
    推荐

    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人只要自己幸福,就能带给周围的人幸福。“只要你幸福”,这种话是不符合逻辑的。只有让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给对方幸福。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