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
    summer夏天💐🍄🌻
    推荐

    书名《焦虑是一种能量》,看似是写焦虑一本书,其实远不只是写焦虑,里面有许多心理学的专业解读,以及人们常见的心理、情绪以及关系问题。 以下引用作者的话并加入个人一些浅读。 1⃣️ 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坏事。 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下意识地将焦虑变成一种动力,将所有对策考虑清楚,然后坚决执行,同时采取降低内心期待值的方法来有选择性面对失败。因为期待值低,任何收获都是意外之喜;因为将问题细分和具体化,注意力集中,行动积极且主动,所以更容易成功。 2⃣️ 被动攻击性人格 被动攻击型人格者性格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是不敢、不愿意或者不习惯直接表现汹涌的愤怒,就用刻薄、抱怨、敷衍甚至冷暴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3⃣️ 对自己负责意味着牢牢掌控自己的快乐与情绪。 “ 对自己负责,代表对自己的失败负责,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对自己的欲望负责,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对自己的悲哀负责,对自己的爱负责。” 寥寥数语,却是那么艰难。确实需要用一生来践行,我们都自以为做到了对自己负责,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百分百地做到了对自己负责。我们以为我们的悲伤是他人的不重视不在乎造成的,我们的愤怒是他人的不认可带来的,我们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由外界来掌控,或是期许的落空,或是伴侣没有符合我们的期待... 我们有时无法坚定自己的选择,而受到父母或他人的左右,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百分百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没有勇气去承担自我选择所带来一切后果。 4⃣️ 如何提高逆商? “ 培养技能和兴趣。技能和兴趣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的温暖的联系,能提醒逆境中的我们看看生活之美。 设立一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完成后再设立一个大目标。 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最后,增强体魄。” 想起自己两年前失恋后,如何逼迫自己走出锥心之痛的光景。 不让自己沉溺于悲伤的情绪中,开始积极投入各种兴趣爱好中,并学习新的技能来分散注意力,做手工,学纹绣,学理财,找朋友倾诉,坚持每日做运动,看各种亲密关系心理学的书籍📚,听各种心理学音频。 多亏了坚持阅读和笔耕不辍的习惯,让我潜移默化中习得了成长性思维,也获得哲辨思维,深刻明白个人可以从挫折中成长与成熟。 即便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起那些往事时胸口还是隐隐作疼,可是我感谢那段经历,也感谢那个人,让我经历了人生一次伤筋动骨的疼痛。也让我深刻明白,无论离开了谁,我都拥有了自我生长与修复的逆商和耐挫力,痛苦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只是如今听说他最终也没有和她结婚,他至今还是一个人,我竟有点点伤悲。 原来,陌生人,我还是希望你过得好,但是,最好不要比我好。 5⃣️ 创伤激发性成长(PTG) “ 在人生低谷之后反而能够得到心理上成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激发性成长”(PTG)。没有被创伤吞没,反而更珍惜当下的生活,树立更积极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更大的可能性。” 创伤激发性成长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自我认知的变化,创伤后“幸存”,让自己觉得更幸运; 第二,关系巩固,让我们学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第三,活在当下,随遇而安。或是劫后重生者最深刻的体会吧,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真正的抗挫能力,来自一个人的开放性和主动性。开放性,代表着好奇、生命力,还有生命转轨时接受程度。当改变的阵痛来临时不去逃避,保持思考,就已经跨出最难的第一步了。而主动性,是指哪怕灾难“被迫”发生在你身上,但是你面对灾难的态度可以是“主动的”。主动地寻求帮助,主动地了解自己,主动地寻找意义,主动反思。 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话:“任何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 听起来很鸡汤,可是事实就是如此。 人不仅要有逆商(在困境中站起来的能力),还要有容错率(犯错之后的自我原谅和自我接纳)。 不承认犯过错误,等于是在对自己说,我不接受曾经犯错的你。自责,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让人一刻不得安宁。 6⃣️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孩童时期遭受的创伤会损害大脑的肾上腺激素和催产素分泌系统,而催产素系统的发育水平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我们接受爱和感受爱的能力。 孩童时期受到的心理伤害、经历过的严重挫折或者身体上的病痛会导致人成年后,体内催产素的数量明显低于其他人。” 换而言之,儿时的伤害可能是持续一生的,在孩童时期受到过严重创伤的人更难以接受爱,也更难感受到爱,他们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时刻也更少。 那究竟何为创伤? 作者认为:不以别人的感受作为标准,更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是界定创伤的重要标准。 处理创伤的步骤? 第一步,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处理创伤。 第二步,打捞回忆。从过往的千般思绪里,筛出那些最痛苦的记忆。 第三步,识别当初受到伤害时的情绪。知道了情绪的来源,就更容易安抚自己,也不会让伤害延续,更不会轻易贬低自己。 第四步,承认那些感受的正当性,原谅自己当初的不作为。 理解内心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是我们抵抗痛苦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来,我们对外能设立边界保护自己,对内能不伤害、不贬低、不轻视自己。 7⃣️ 自卑 or 自信 or 自恋 我们常常把自卑看成一种洪水猛兽,好像自卑就是不好的,就是糟糕的。包括我自己,给自己贴的最多的标签也是不够自信,甚至是自卑。 而作者告诉我们,自卑与自信,自卑与自恋,都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时并不需要急于摆脱自卑,我们只需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将自卑变成一种恰如其分的自尊,找到一种让自己觉得舒适的状态就可以了。 如何提高自尊,打败自卑感。 第一,体态上改变。肢体会对我们有心理暗示。昂首挺胸,将身体舒展开来。 想起我朋友之前就一直说我走路有点驼背,显得不够自信。抬头挺胸,确实可以从仪态上改变一个人气质。 第二,注意聆听。数三十秒后回复,世界也许并没有对你冷眼相待,而是我们“觉得”自己正在被攻击。 第三,对自己友好。我们与自我的关系,是敌是友,只是一念之间。减少自我攻击和情绪内耗。 我有时很讨厌不懂得向外攻击的自己,一个人不敢向外攻击,那只能向内攻击自己。 “脆弱型自恋人格,是非常难以察觉和确诊的心理障碍。从表面上看来,他们害羞、谦虚、焦虑,但是他们有着非常脆弱的自我,必须要通过其他人评价或者事业的成功来得到满足。他们通常会暗地里觉得自己很有天赋,非常特别,与众不同,有着别人看不到超能力。” 8⃣️ 要自爱,不要自怜自艾的玻璃心 “之所以会有脆弱内心,大多因为没有被好好呵护、被温柔对待、被重视关怀,没有在有边界又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童年没有得到的那些爱与关注,被贬低的自尊,父母的不肯定与斥责,长辈的不喜爱,内在的自卑与敏感会伴随了一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拥有幸福。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也屡屡受挫,因为儿时没有得到的,会诉诸于伴侣,希望对方加倍偿还,可是没有人有义务为自己伤悲的过往、亲子关系的失职买单。 是的,道理我们都懂。 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能够明白自己的珍贵,但不强求全世界的赞同。 不要自怜!自怜会产生情绪自困;自怜会让我们与他人比较,而攀比是一切不幸福的根源,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比常常让我们不快乐;自怜还会让人丧失自省能力。 自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尊重、接受和原谅自己。你的努力、你的优秀、你的坚持需要被尊重;你的尝试、你的妥协、你的难堪需要被接受;你的痛苦、你的放弃、你的失败需要被原谅。 你真的是一个自爱的人吗?停止与外界的比较,放大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接纳真实的自己。 拥有良好的边界感是自尊的体现。当我们越接受自己、越坚定自己、越尊重自己,我们的边界感也就越强。 9⃣️ 结婚之前,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吗? 不要对婚姻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期待,或许会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婚姻生活与世俗的快乐。 利益是产生与维系婚姻的最原始也最根本的元素,对爱情的诉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可惜爱情可遇不可求,得之你幸,不得你命。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或许能够同时拥有爱情与婚姻。 在爱情和婚姻中,双方共同学习与成长,是关系能够维持、携手到老的关键。 在结婚之前想清楚: 第一,品质稳定性:他身上的什么品质,是你现在喜欢,但五年之后有可能变成隐患的? 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个品质爱上某个人,可悲的是,这个曾经深深吸引我们的品质却是造成我们最终分离的根源。我曾经因为你的上进,你的事业心而眷恋着你,最终我却因为你忙于工作无暇陪伴我而诸多怨言。或许有时我们真正爱上的,是想象中的、瞳孔折射出来彼此的那个或伟岸或婀娜的身影,而非真实本身。或许我们压根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更看重的是什么。 第二,面对压力和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如何?这些远比赚钱能力要重要,有能力享受内心的舒适与安宁,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第三,你们双方对婚姻意义的看法一致吗?你知道你想在婚姻里得到什么,然后就此和对方达成一致,这样双方才有动力共同走下去。 “ 人生的质量和亲密关系的质量息息相关,而亲密关系能反映出你待人接物的态度、你的共情能力、你的宽容程度。” 第四,充分了解双方家庭之间的价值观分歧。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融合。 第五个:当你们双方发生冲突时,他的态度如何?个人认为,这一点是关系良性持久运行的关键,许多矛盾与误解都源自沟通不畅。有矛盾分歧时,是争执不休,一争高下还是拒绝沟通,诉诸冷战。抑或是能够放下偏见积极主动沟通,寻求化解矛盾的方法,而不是积压情绪和问题,等待下一次的爆发。 当然,此外还要相互尊重,培养共同的兴趣,能定时共同完成一些小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彼此的独立人格,经济、生活尤其是思想的独立。 尼采曾经说过:“不快乐的婚姻并不是缺乏爱,而是缺乏友谊。” 曾经在一本亲密关系心理学中看到类似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能把家人和爱人当成陌生人那样去看待,或许会减少许多矛盾与冲突。” 个人理解是:因为我们对待陌生人会懂得要尊重,有礼貌,不越界干涉且不会抱有过多的期待… 而这些都是关系平等和谐的关键。 刚刚结束一段不大愉快的亲密关系,看完本书,有了一些思考和反省,同时对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有了一些清晰的认知。 纪念我那不了了之的爱情💓希望你越挫越勇,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 万物可爱,愿你可爱! 2022.02.15

  •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
    师 赖
    推荐

    人能在意的事情有限,在意得越多,就会舍去越多可支配时间与自由。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少在意那些形式化的所谓责任感,多在意一些你感觉真正重要的事。

  •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
    舒克舒克我是贝塔
    推荐

    别焦虑人跟人的生活节奏不一样,当你平静的把该做的事都做好,生活自会把该给你的东西,在合适的时候一样一样都给你,好的人生不慌不忙。

  •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中译本修正版)
    Leo
    推荐

    与情共舞 生而为人,焦虑自然随时来拜访,在这个VUCA的时代,不确定性,脆弱,不可控制的感觉愈发强烈。祖先们在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下激发的不安定感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基因里,虽然现代文明早已消除了物质匮乏引发的担忧,但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依然排山倒海般将人的心裹挟着,狂风暴雨般地肆虐着人类敏感的心灵港湾,倘若不曾未雨绸缪而避之不及,焦虑便披着形形色色的诸如忧虑甚至忧郁,恐惧之类的外衣时刻现身侵扰,让人措手不及,痛苦彷徨。 情绪是伴随人类漫长进化而产生的复杂产物,在我们急于想从焦虑中解脱出来而不得其法之前,不妨了解一下本书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身为心理治疗师的体会心得。 “我们与命运之间的搏斗和搏斗过程中感受到的痛苦,会造就现在和未来更坚强更丰满的自己。痛苦中才能看见最真实的人性。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面对焦虑时,人们通常会应激而处于两种截然相反的处境:一是如溺水的人一样无法自救,而心理医生则担负起救命稻草(短期)和游泳教练(长期)的使命,这种模式在现代人对心理咨询“去污名化”的认识下显得尤为常见,个人或集体都能有意识地求助于心理治疗而改善境况; 一是在水中扑腾扑腾就学会了游泳(短期)和不断学习与实践(长期)而获得了自我救赎的法门。这样的模式不多见但的确存在,作为全球最大娱乐公司迪士尼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就成功做到了这点而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我很少因工作而焦虑烦恼。不知这是我独特的脑化学在起作用,还是要归因于少年时期因复杂的家庭环境而生成的心理防御机制,抑或是多年自律所致——我猜,可能是以上所有因素组合而成的结果吧。” 具体说来,如何看待和处理焦虑呢? 辩证去看待焦虑,焦虑本身是一种强大的能量,可以促使人变得对事物具备防御性且伴以主动的思考,而寻求应对的策略,较之被动的焦虑,积极地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动本就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自我觉察与自我分析。拿出笔和纸,写出焦虑的内容,原因最坏的结果以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样也许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也许你只是在杞人忧天或者缺乏必要的认识而陷入了“无知的焦虑”。 接受真实,不刻意追求安美。 了解变化是常态,坦然面对多样性的变化给人的不安全感,很多事物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一味寻求安全感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了视觉,在她的体验里,世界就是黑暗的。可以想象一下,这有多么令人害怕和紧张,还有人比她更没有安全感吗?但她说过: “人类的所谓安全感,其实就是一种迷信,在自然环境中并不存在。想要避开风险,从长期来说其实更不安全。人生要么是一场勇敢的冒险,要么一事无成。直面挑战,才是自由的灵魂。” 运动,娱乐,培养顺其自然的达观心态以放松紧绷的神经,用快乐的情绪去影响自身,接受焦虑的情绪但对其做出适度的控制,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焦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亘古不变,重要的是如何与之和谐共存。电影《美丽心灵》中数学家约翰·纳什患有更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求助心理医生。适当的焦虑是动力,过度的焦虑则成了内耗的疾病,当自己已经无法借助上述的认知,方法和工具来进行自我排解时,就需要依靠专业人士来帮我们科学正确循序渐进地打破僵局,开拓新的健康状态了。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到,“所有的挣扎都值得被看见”,人生这场旅程本就是会遭遇荆棘丛生和乌云密布,愿我们都能披荆斩棘,到达心灵平和后的幸福花园;而我们一定也能渡过电闪雷鸣的昏暗时刻,沐浴在自我救赎后的和煦阳光之中直至天国。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