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人格陷阱

走出人格陷阱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走出人格陷阱
    201
    推荐

    讲压力的可以看看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从“真希望不用做这个”到“我能做” 培养成长思维

  • 走出人格陷阱
    吳雙
    推荐

    “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唯一需要我们逃避的是逃避本身。” 麦格尼格尔尝试用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一次高密度的“思维干预”,但她所面临的挑战并不轻松。想要和压力做朋友,不仅要重置传统研究“压力有害”的思维定式,还要消减观点本身所延展出的行为姿态。更重要的是,要使思维干预真正有效,光让人相信“预期会影响结果”并不足够,关键是要借助“思维干预—行动转变—信念内化”这一自证过程去反证思维模式的巨大能量。 而所有这些,在抽象化的压力讨论背后,实际都指向了一种更为普遍的人生态度——逃避。这种心态,因为对应着趋利避害的动物本能,自然成为了传统压力研究的结论推演;但同时,也因其切断了干预过程对实际效果起轴承作用的行动环节,而成为新思维被接纳与内化的关键障碍。想要扭转固有观念,引导人们将压力视为“资源和机会”,就必须更深一步地去转变这种逃避反应。 事实上,当作者将压力重新定义为“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所引起的反应”时,她就已经将压力的内涵延展为负担、困顿、焦虑、恐惧、痛苦、创伤等一系列我们通常习惯于逃避的心理状态之上。而这个定义之所以强大,除了它足够宽泛、可以覆盖多种压力类型之外,更在于它巧妙而精准地将压力和其背后的意义联结在了一起。因为有意义所以在乎,因为在乎所以有压力,而对于在乎的意义,我们不能逃避。 这是一个极为关键又带有风险的概念植入。关键之处是,它把压力、意义和态度(行动)统一于一体,理顺了“如何看待某个问题,会转化其对你的影响”这一思维干预本身的情感逻辑。风险之处则是,当她把干预的焦点放在积极心态之上时,她其实是放弃了对压力进行是非判断的论证策略。而过于强调立场的价值引导很容易因为忽略情境条件、现实能力、资源差距及幸存者偏差等其它变量而散发出些许鸡汤味道。 纵观书中所列举的众多数据、案例及专家论证,其基本描述结构大多是“压力情境—不同反应—结果比较”。与其说是在研究压力,不如说是在反复重申或重构一种“不逃避”的压力观。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更平衡的心态建设来引发读者的内省和顿悟。变紧张为兴奋、照顾和友善、宏大思维度量,是这种压力观的意义层面;痛苦、孤独、创伤后成长则是这种压力观的情境层面。 当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意义广泛交错,所有关于压力的故事也越来越趋近于一种和自我的对话。就像麦氏最后反思的那样,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支离破碎的人。对多数人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应该怎样过一个注定不完满但可以更好的生活?所有人都试图搞清楚,该怎么带着伤痛生活,最终成为这次压力思维干预的落脚点。转变心态的意义甚至不在于寻找意义本身,而只是因为压力和人生的痛苦一样逃无可逃。 这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论调,和我最初的预期有些差异,但它似乎更接近哲学的真实。尼采亦说过,痛苦不是问题,找不到“为什么要经历痛苦”的答案才是问题。意义的联结,确实适用于几乎所有关乎内心的挑战。但对于摇摆于虚无和痛苦之间的人类来讲,编织自己的意义之网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才是即便联结了意义,依然很难让压力失验的深层背景。 我们之所以逃避压力,是因为害怕面对压力背后的问题,害怕面对问题时自己的无能为力。然而,恰恰是这种逃避和恐惧本身揭示了压力与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深刻意义。正是借由对能够引发痛苦的压力情境的思考和反刍,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最在意的部分。某种意义上,压力揭示了我们的本质。拥抱压力的一部分,也是在拥抱自我的部分本质,即使痛苦正当下,未来尚模糊。 承认阴影的存在,但更多的看见阳光;即便底色悲凉、热望不再,但依然选择去做些什么;哪怕是一个不会变得更好的压力世界,仍然努力寻找不逃避,不愤怒的理由。 关于压力,这是麦格尼格尔给出的最终答案。

  • 走出人格陷阱
    清浅
    推荐

    推荐大家在看书之前可以看一集TED——《如何与压力做朋友》, 演讲者就是作者Kelly McGonigal~ 话说其实大学的时候就看过那集TED,怪不得这本书阅读起来这么似曾相识。 这本书比较偏科学论文,阅读起来稍微有点乏味是正常的事情。 读完这本书,也回想了自己过去一年的压力,很大。毕业后面临择业,创业后在择业就业,生怕失败,殊不知失败就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年轻就是不停地去做选择,不停地去探索,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长辈是帮不了你的,他们远远没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可能也没有你更了解这个社会。就比如,他们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重要,而这个世界是变化的,哪里有稳定的工作?唯有一直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就算以后职业再怎么变,你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我自己的理解:压力和自信是有关系的,如果你给自己更多的正念,你也能受得住压力;压力压力,有压才有力;压力来的时候,就像打针的时候一样吧,先告诉自己等会会疼一下,然后针扎进来的时候就去迎接这种疼,整个过程下来,就不是很难受。 >> 身处绝境,只有以积极思维应对挑战,才能创造真正的卓越。 ——斯科特·布劳尔 ◆ 压力的背后,正是生活的意义 >> “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 我们对压力有什么心理预期 >> 人们的期望会影响哪个结果更容易出现。她得出结论,服务员将工作视为锻炼的想法,转化了工作对身体的影响。换句话说,你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 >> 认为变老将“更睿智”和“更有能力”的人,比那些持有消极观念、认为变老将“更没用”和“干啥啥不行”的人,从心脏病中康复得更快。 >> 面对困难迎头而上,而不是企图逃避或否认,你就强化了应对压力的资源。 >> 归属感干预:忘掉它,内化信息 >> 如果你没有归属感,这很正常。很多人到新环境里,都会这样,慢慢就会改变。 >> 这就是整个干预过程。学生们阅读一个调查,写一篇短文,给下届新生传递一条关于社交归属感的信息。 >> 欢迎压力 ◆ 压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确保它对你和他人有用 >> 压力反应是身处困境时你最好的同盟——可以依靠的资源,而不是该消灭的敌人。 >> 压力会在大脑留下印迹,帮你处理未来遇到的相似压力。不是每个小的刺激都会引发该程序,但当你经历重大挑战时,身体和大脑都会从中学习。心理学家管这叫压力疫苗接种,它就像给你大脑注射了压力疫苗。 ◆ 你的生活有意义吗 >> 令研究人员惊诧的是,压力指数越高,国民幸福度越高。说前一天压力特大的人比例越高,该国人口寿命越长,GDP越高。较高的压力指数同样反映出更高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 >> 研究表明,有意义的人生,也是有压力的人生。 >> 压力看起来是真正投入角色、追求满足意义感的目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 媒体标题会宣传“压力大的人死得快”“科学研究表明,压力会杀死你”。但为了理解压力的有害性,你得看看研究人员如何衡量所谓的日常困扰。杀人的不是日常压力的存在,而是人们对其的态度。 >> 书写价值观的魔力在于它转变了你对压力体验的思考,以及应对它们的能力 >> 正念不是关于放松或者逃避当天压力的。相反,它是关注和接纳当下任何想法、感觉和情绪的能力。如果觉得悲伤,就注意悲伤在身体里是什么感觉。 >> 不是试图减少压力,而是拥抱它。 >> 花时间全情投入,从压力中找到意义,则能够将其转化。它不再耗竭你,而是带来滋养。 >> 我把帮助学生明白一次学习失败不能限制他们的未来或定义他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 >> 你或许远离了不适,但同样会抹去某些意义。 >> 如同心理学者理查德·瑞恩、韦罗妮卡·胡塔和爱德华·德西在《探索幸福》中写到的一样:“越想得到最多愉悦感和逃避痛苦的人,越可能失去生命的深度、意义和人心。” >> 从生命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压力和意义形影不离。 ◆ 擅长压力意味着什么 >> 他们认为压力是成长的机会。 >> 擅长压力不是逃避它,而是在压力转化你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 转化压力:变紧张为兴奋 >> 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被告知“你是那种在压力下表现更好的人”,他们实际表现会提高33%。 >> 逃避令其紧张的东西,只会强化害怕,提高对未来焦虑的担心。 >> 当你感到心脏怦怦跳,那是因为它正努力给身体和大脑输送氧气。 >> 他们更自信,更投入,较少紧张、羞愧和逃避。客观上,他们表现也更好。结束后,不会被害怕和失败的想法分心。 >> 阿妮塔怀疑自己不具备成为研究人员的素质,根本不适合这个学科。(如同你看到的,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恐惧,但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才有。) >> 当有焦虑障碍的人身处社交环境,他们倾向于关注自己,而不是别人。 ◆ 照顾与友善如何转化压力 >> 压力时刻,男女都表现出更信任别人,更慷慨,更愿意冒牺牲自我的风险而保护别人。 >> 助人降低了人们对时间匮乏的感觉。相较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的人,助人的参与者汇报说感觉更有能力,更胜任工作,更有用。 >> “当人们感觉时间受限,他们应该更慷慨地为别人花时间——尽管他们的倾向正相反。” >> 如果你受逃避、自我怀疑的折磨,或者感觉要崩溃了,助人是最有效的动力助推器之一。 >> 感到和他人有联系,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敬业度——这是助人带来的最大福利。 >> “角色重设”最大的惊喜是对司机的影响。他们工作的意义感爆棚 >>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同情是弱点,关怀他人会消耗我们的资源。但是科学和这些案例表明,关怀实际上会丰富资源。因为社会种群,包括人类,靠自己是无法生存的,大自然用整个驱动系统武装我们,确保大家互相关爱。 >> 但那些规律奉献时间的人,没有这个问题。 >> 如果有机会,身处困境的人常常乐于助人。 >> 慈悲不是轻松生活的人的奢侈专属品,也不仅仅是圣人和殉道者的职责。关爱能创造韧性,提供希望,甚至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 将痛苦理解为人生一部分的人更幸福、更有韧性,对生活更满意。他们更愿意公开自己的挣扎,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他们也善于在痛苦中找到意义,较少有职业倦怠。 >> 时间浏览社交媒体,包括Facebook,会提高孤独,降低满意度。视自己的生活比别人的悲惨,这个倾向可能是原因之一。 >> 想在压力下减少孤独感,可以做两件事:一是提高对他人痛苦的认识,二是对自己更加开放。 >> “愿每个人都找到勇气” >> 当你走出自我让别人有归属感,你会成为社群中重要且被珍惜的成员。 >> “做到一些你从未想过有可能的事情,会让所有事都变得可能。” ◆ 杀不死你的,都会令你强大 >> 相反,西里发现了一个“U”形曲线,位于中间的人最好。经历中等水平苦难的人,抑郁风险最低,健康问题最少,生活满意度最高。 >> 培养成长思维 >> 建立成长思维——视挫折为不可避免的东西,遇到困难意味着这是利用资源的机会。 >> 新闻是日常压力最普遍的来源之一。 ◆ 第七章 最后的反思 >> 任何新的开始或转变,都是思索该如何挑战自我的机会。生日啊,新年啊,开学啊,周日晚上,或者每个早晨,甚至是现在,你都可以问问自己:“我想在压力中如何成长?”

  • 走出人格陷阱
    就是不喜欢唱歌
    推荐

    读《自控力》并从中获益良多,是几年前的事了。所以这次看到凯利的书,毫不犹豫就打开,用了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全书,并在三天中应用了书中几个方法,做了相应,练习,可以说达到期待的效果。 作者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一开始也认为压力是有害的。直至她接触压力有益论的研究实验和数据,并亲身参与研究,才扭转了原有观念,于是她推广拥抱压力的课程,并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这本书。 WHY 为什么要和压力做朋友? 你认为压力是有害的吗?是的。 你愿意和压力做朋友吗?不愿意,我更愿意过压力小一些的生活,会令我更健康快乐。 你试过管理压力,或者减少压力的做法吗?是的,我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去减压。 这也许是多数和我一样认为压力有害的朋友的回答。 但是,凯利告诉我们,研究表明,压力是有益的,而且是在你认为它是有益的情况下,它的益处可以发挥得更大。 只有当你认为压力有害时,它才会产生坏处。 压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工作、学业、经济状况、婚姻经营、人际关系、养育孩子等等都会让人面临大大小小的压力,且不可避免。我们是被压力了,而不能主动选择。但可喜的是,我们对压力的态度,决定了它对我们的作用。 即是说,我们把压力当朋友,它就会好好对我们,帮助我们成功,以及增强幸福感,达成目标。反之,我们逃避压力,视其为洪水猛兽,它就真的会伤害我们的健康状态,阻止我们迈向目标。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思维干预。就是你如何看待一件事情,如果看待自己,会影响你接下来的态度和行动,所以你的思维可以影响甚至决定行为和结果。在此研究成果上,作者对压力思维干预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才得出上面的结论。 WHAT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压力作为朋友,它有什么好处? 1.正面迎接压力,会促使大脑分泌出更多的有益荷尔蒙,包括催生素、血清素、多巴胺等,有益于你的健康和状态。 2.压力使人有倾诉和联结的倾向,对人际关系有益。 3.压力可以让工作进程加快,甚至达到心流状态。 HOW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压力对我们产生积极作用呢? 1.把压力转化为意义 当一件事情让我们感到有压力时,我们要思考并找出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如做家务是为了家庭环境的整洁;加班是为了使工作目标尽快达成;准备考试是为了提高技能。只要你能找到事情的意义,就能从五颗星的痛苦之中,发现同时存在的五颗星的幸福。 2把压力转化为挑战 面对危险时,或战或逃,是人类的本能。但是逃避却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激素,并阻碍事情的进程。而挑战的态度,则会分泌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激素,并促成目标的达成。下次你上台演讲前,心跳加速,手心流汗,喉咙发干,记得告诉自己这是“兴奋”的状态,你正在迎接挑战,而非想要逃走的“紧张”。 3沟通,倾诉,与他人联结 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你身上发生的痛苦事情,世界上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联结感,会降低痛苦值,并找到互相同情和鼓励的出口。向亲友倾诉,和能帮助你的人聊一聊,参加社团活动,甚至只是和身边的人闲聊几句,都可以让你心里感到舒服很多。压力促使大脑分泌的催产素,促使你去和他人联系,这也是它的社会意义之一。 4助人 不是等到自己足够富有时,才去慷慨。帮助别人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举手之劳同样有效。和生活的小确幸产生的幸福感一样,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也可以让你更有幸福感,以及感到自己的强大和富足。助人不只转化痛苦的心理影响,它还能抵御严重生活压力对生理健康的危害。实际上,助人似乎能消除创伤事件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 5树立更宏大的目标 视自己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团队、组织、社区或使命——就会消除奋斗的毒性成分。当你的首要目标是对这个更大的群体有所贡献,你依然会努力工作,但驱动力不同。你不是仅仅企图证明自己足够好或比别人强,而是为比自己更高的目标服务。不只聚焦在自我成功,也想要为了更广大的使命而支持他人。 最后,作者提出,当以下三种情况存在时,压力最可能有害: 1.你感觉无法应对压力; 2.压力使你与别人孤立; 3.压力完全无意义,还违背你的意愿。 仅仅阅读书摘和建议,很难对自己产生真正的影响。书本提供了很多案例,以及其发生的过程,这才是精髓部分,也是思维干预最重要的步奏。 如果可以去阅读这本书,并把方法应用在日常之中,那你和压力和平共处指日可待。

  • 走出人格陷阱
    咪呀咪呀
    推荐

    之前,由于种种宣传压力对于我们精神或身体的害处,导致我们不光无法正视压力更对不能排解的压力感到焦虑不安,以我本身的经历——在意识不到时,不知不觉的脾气就变得暴躁还会伴有严重的失眠。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觉得我要首先正式的、官方的了解下什么是压力😂,查阅了百度中关于压力的给出的定义:“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感觉很深奥的样子)然后再看一下书中给出的更直观说法“压力是我们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说实话知道这个意义让我有一种喜悦感😜) 针对压力,先说一下我认为书中给出的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 压力的背后,正是生活的意义 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的观点 挑战反应是最有益的反应方式 下面真的进入正题✌ 我们对压力抱有怎样的心理预期?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词“正念”,正念的练习是对所知所感所觉保持开放,而特定的信念会影响客观的生理反应(DHEA与皮质醇的比例,被称为压力反应的成长指数。高成长指数——DHEA更多——帮助人们在压力下奋起。)并最终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具体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合理的思维干预——最有效的思维干预有三步:1.学习新观点;2.练习,鼓励自己采纳和应用新思维;3.提供机会,和别人分享该观点。 写下你的价值观 转化压力:变紧张为兴奋。 书中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人类改变对压力的固有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挑战会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成长型思维就慢慢形成(抗压能力升级了,可以攒经验打大怪去😄),而逃避只会强化害怕,提高焦虑感,形成恶性循环。 书中还特别提到 当以下三种情况存在时,压力最可能有害:1.你感觉无法应对压力;2.压力使你与别人孤立;3.压力完全无意义,还违背你的意愿。 人们可以从他人的创伤体验中找到意义,获得个人成长。心理学家把这称为“替代韧性”和“替代成长” 替代韧性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怜悯。 必须肯定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压力,而怀疑自己、恐惧压力任自己孤独的陷入痛苦找不到意义不是个理想的选择,倒不如坦然接收和拥抱压力,相信自己,勇敢迎接挑战,找到生活的意义。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生活中遇到多有压力的事,都可以对问自己的一句“我想在压力中如何成长?” 最后的最后引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名句“我心有猛虎,正细嗅蔷薇”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