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三大主题:优越感、自卑感以及环境的影响。其中,优越感和自卑感可以说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儿童在这两种感觉的支配下会作出一些行为博得周围人的关注。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儿童的行为矫正来说有很大价值。
家长和老师看完更有体会,教育孩子首先就是了解孩子,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准方法,培育好孩子。
一,孩子的很多行为代表了他的自卑,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二,让孩子学会跟人合作
读过之后,觉得教育儿童最好的引导方式是客观。很多观点值得借鉴。
推荐任何一个即将为人父母的成年人阅读本书。 本书与其说是儿童的人格教育,不如说是人类发展阶段早期的教育。这本书主要是写给教师和家长的。最后一章还专门探讨了教师如何应对那些“有问题的孩子”的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多半出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自身人格的一致性。 对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就是,通过鼓励消除他的自卑感,引导他追求有意义的优越感,即把个人成就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和马克思主义体系不谋而合。
从《正面管教》到《儿童的人格教育》,始终贯穿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发生的原因,要从他整体成长轨迹去发现。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自卑,引发了他用错误的方式来追求优越感,怎么引导孩子正面的直面困难,建立自信?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更多耐心一点,去听孩子的声音,去思考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要记住责罚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懒惰的父母不用脑子的自以为是罢了。
看得出来是阿德勒的书,人格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孩子的很多大人看来的犯错,可能都是为了补偿自卑而追求的卓越感,只是方式问题,逻辑通顺,案例典型
人的每种行为和情绪的表现都是有原因的,往往我们只看到表面的东西,其实深层次的东西才是我们要去努力探究的。儿童的行为都有那么强的掩饰性,大人的就更加复杂了。 人是复杂的动物,需要我们对人有更大的耐心,多了解人性吧
每个人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岁月蹉跎。长大后,遇到的烦恼更甚。如果想象中,能够邂逅一位醍醐灌顶的师长,解开心结,继续愉快地生活,就来读读此书,或许,你会从此一路向前,不惧风雨。
本书从儿童心理出发来阐述各种行为,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点。比起教育工具书而言,理解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更重要。 自卑和超越本就是一种心理的两个方面,人生而自卑,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合作,那么孩子就会把自卑转化成前进的动力。相反没有处理好这份自卑感,如经常责骂会加重孩子的自卑感,而我们的孩子还没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他就会挑最简单容易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而不去考虑这份优越感给他人带来什么影响,不劳而获的感觉让他感觉良好,进而无法自拔。
健全的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教育心理学代表作,世界儿童教育领域经久不衰的经典养育读本!深度探究教育本质,健全的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放、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阿德勒的学说著作都是以“自卑感”与“追求优越感”为基础,并强调“社会意识”或“社会责任感”。而本书也是基于这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思想而创作的。 阿德勒强调,个体的这种“自卑而超越”的思想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并会对个体的一生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他创作了这本基于“自卑而超越”思想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 在理解儿童、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这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及其所涉及的概念,如社会意识(社会情感)、合作意识、补偿心理、假想心理等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