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MiuMiu
    推荐

    有几点很有启发:1、兰花型儿童对于外界环境的差别易感性并不仅仅带来恶劣结果,视环境的优劣发展结果差异巨大。2、表观遗传基因会与个人经历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生理发展,是基因与环境间的物理联系。3、创伤和关怀同样会在代际中传递。

  •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lost💤
    推荐

    一本有科学实验作为论证基础的,讨论儿童性格坚韧与否的书。 值得一读。 兰花型儿童与蒲公英型儿童,不仅仅有基因不同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影响。 对于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南薰Fanny🏅
    推荐

    一书揭示兰童与蒲童的奥秘,值得每一位父母阅读 这几天家里的警报系统像神经病一样,每天凌晨,都发出震耳欲聋的警报声,全家爬起来,以为起火或者进贼了,但上楼下转了一圈,门窗完好,没有烟雾,不知道为什么警报会被触发。 警报声扰夜的这两天,妹妹一直睡地安稳,就算被吵醒,也是摇摇晃晃坐起来,揉揉惺忪睡眼,然后躺下继续酣睡。 但哥哥,只要警报一响,就火速从床上爬起,光着脚跑来找我们,随着我们楼上楼下检查,陪着我们阅读警报系统的使用说明书,眉头紧皱。等到警报结束,我们告诉他没事了,他才会松口气,乖乖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 面对忽然出现的生活小插曲,妹妹表现出的淡定与哥哥显示出的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差别巨大的亲兄妹 幼儿园第一年,儿科医生和朋友们都告诉我,孩子进入新的环境,会比较容易生病。哥哥幼儿园的第一年似乎也是在印证此言非虚。 2岁那一年的节奏就是在不停的生病中度过,发烧咳嗽,迁延不愈,而且一咳嗽就吐,还因为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了哮喘,直到3岁才慢慢好转。 但是等到妹妹进入幼儿园,我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除了第一个月,妹妹有过一次流涕感冒,后来就几乎没有生过病,妹妹也很少发烧咳嗽。 哥哥的幼儿园第一年有多么让我们担心操心费心,妹妹的幼儿园第一年就有多么让我们省心安心放心。 我一直不理解,难道说,哥哥经常生病是因为体质差? 但明明出生的时候,哥哥的体重远在达标线之上,而妹妹孕期就一直体重过轻,出生时,体重也不过刚刚压着及格线。 除了这些,在幼儿园的适应性上,两个孩子也完全不同,哥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妹妹只花了一周。 在日常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就更大了。面对食物,哥哥挑剔,妹妹来者不拒;面对新事物,哥哥保守,妹妹则乐于尝试。 这不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小兄妹间的巨大差异,但结合最近读的博伊斯教授的《兰花与蒲公英》,我对两者的差别易感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兰花与蒲公英 看到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原因,我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论的拥簇。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真的能用蒲公英型与兰花型对孩子做出如此简单的分类吗? 在阅读的过程中,博伊斯教授解答了我的疑惑,他说这个世界并没有纯粹的兰花型儿童或蒲公英型儿童,他们都位于从兰花型到蒲公英型敏感性这一连续分布图中的某处。 如果用图片表示,大概可能就如同下图展示的那样,有些孩子可能兰花型属性比较强,有些孩子可能蒲公英属性比较强。 儿童卫生研究服务曾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儿童群体内发现的生理和心理疾病中,绝大多数发生在15-20%的儿童身上,即大约每五名儿童中有一名患有此类疾病。 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成年人中也存在同样的比例,而且有证据显示,童年时期健康状况不佳的那小部分人,成年后同样会受到病痛折磨。 因此,儿童与成人的疾病并不是随机分布的,它只会降临到少数可怜儿身上。健康状况分布地如此不均引起了博伊斯教授的注意。 有一次他在斯坦福大学授课,一位瑞典老人走到博伊斯教授的面前,对他说了蒲童的典故。 那个老人解释道,“蒲童(maskrosbarn)”是瑞典语中的习语,可以解释为“蒲公英型儿童”,瑞典人用它来形容那些不论在何处都能健康成长的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具有“随处都可盛开”的强大生命力。 受这一比喻的影响,博伊斯教授创造了一个新词语——兰童(orkidebarn),用以形容像兰花般极易受环境影响的孩子,若是精心照拂,他们可以焕发无限光彩,但若受到忽视与伤害,他们就会枯萎凋零。 兰花型儿童对周遭环境更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生理反应。而我们刚才说的人群中那15%-20%极易遭受生理及心理病痛折磨的人群就靠近兰花型易感性最强的那一极。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兰花型易感性这一属性的出现呢?先天基因还是后天环境? 博伊斯教授也在书里给出了他的回答。兰花型儿童都极其敏感,他们可能生来基因中就带有差别易感性倾向,而环境因素也可能会使新生儿成长为兰花型儿童。 我们可以这样说,兰花型儿童与蒲公英型儿童十有八九都是基因作用与环境影响之间早期自适应交互作用的结果。 如何辨别兰童? 博伊斯教授在恒河猴身上的研究证实,对外界困境极度敏感、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与抑郁等行为的儿童,右脑活动强度更大,右耳温度更高。 我没忍住给两个孩子测了耳温,结果发现,哥哥真的是右耳温度较高,妹妹则是左耳温度较高,家里的耳温枪不知道准不准,但依据生活中两个孩子表现出的差异性,哥哥的兰花型易感属性明显要强于妹妹。 (更意外的是,我发现娃爹的右耳温度竟然也较高,他说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原来他是一枚兰爸。) 如何照顾兰花型儿童 脆弱并不是兰花型儿童的代名词,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其实还是敏感,如果给予适当的支持,这种敏感能让他们的人生开出喜悦与成功的花朵。在如何照顾支持兰花型儿童方面,博伊斯教授也给予了6点建议。 1.控制感 兰花型儿童的敏感性会扰乱他们的生活,他们对任何新奇的,意料之外的事物都十分敏感。如果家庭能够建立生活惯例,规律的生活流程,这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就会让孩子产生控制感。 2.关注与爱 第二种能给具有兰花型特质的儿童提供安慰与支持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无处不在的关注与爱。虽然所有的儿童都渴望并且需要父母的关注与呵护,但是兰花型儿童尤其如此,并且能从中受益良多。 3.尊重个体差异 父母支持和照顾兰花型儿童的第三种方式,是认识并尊重人类差异的好处。只有父母具备“对敏感的敏感”,看到孩子彼此间的差异性,承认其合理性,才能使兰花型儿童与蒲公英型儿童都茁壮成长。 4.肯定真实的自我 第四,如果父母能接受并肯定孩子真实、温柔、富有创造性的自我,那么兰花型儿童便能茁壮成长。兰花型儿童能够敏锐地感知到父母的评价与看法,他们对此接受度高,反应敏锐。 5.寻求保护与挑战的平衡 兰花型儿童的父母也必须要寻找并找到保护与挑战之间的平衡点。一方面,由于兰童容易被激发出生理反应,父母需要避免外界无处不在的挑战,这对兰童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有益保护。但另一方面,父母也必须知道何时鼓励孩子进入未知的,甚至有些不适的生理或心理领域,因为这样才可以促进儿童生长,看似不可能存在的能力才能激发出来。 6.游戏的效力 无论是兰童还是蒲童,都可以通过游戏,将现实社会缩小,排解矛盾与屈辱带来的伤害。他们都可以通过假想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情绪问题,父母如果乐于接受并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之中,就能促进这种既天真烂漫,又满怀希望的治愈方式的疗效。 最近在知乎,我屡次受到一个问题的邀请。 一位母亲在知乎发问,孩子在学校与室友发生不愉快,她让患抑郁症的孩子多反省反省自己,结果孩子说与母亲的对话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她来请教,是自己做错了吗? 这个提问里,充斥着母亲对孩子种种的不理解,我无法通过问题确定这个孩子是不是一个兰童,但是亲子沟通明显出现了问题。 母亲没有真正地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忽视了孩子的求救信号。 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想要的也只是不会伤害自己父母而已。 无论是兰童还是蒲童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就算坚韧如蒲童,如果长期遭受毒性压力,也会受到伤害。 与君共勉。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南薰的自留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