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

红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红书
    关晓明
    推荐

    为我们解释了神经症的一些常见现象,并解释了这些现象的心理构成,明白了这些构成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看似矛盾的行为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比如自负和自卑。只是太难读了。 书中的心里分析其实和宗教修行很像,都是为了找到那个“真我”。只是,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真我”这个概念越来越动摇,很多实验表明,“我”可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只是人一堆念头的集合,所以是否真的能找到那个“真我”要打个问号。

  • 红书
    哄哄
    推荐

    对于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帮助,对每个人都适用。 译本质量很高,书的内容涉及医学专业名词,译者本人就是医生的背景加之下了很大功夫进行翻译是高质量译本的基础,在后记里译者提到其经过了几百个日夜才完成翻译,为这个也值得一看!后记里第一段话是在四十多年前写的,放到今天依然适用。时代在变,现代人的焦虑一直没变。

  • 红书
    Bukhalin
    推荐

    好像有些地方是翻译问题,或者我本身的知识结构,看起来很吃力。但有些章节看起来就十分顺畅,哪怕语言拗口,也能感受到文字下所要表达的东西。

  • 红书
    zchq88
    推荐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想法很好的过了一遍。可以说里面的很多情况正常人也会有。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不过本书叙述性的写法。很难读。并整理归纳到记忆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找到自己的防御点。卸下它以更好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达到开放包容。感谢这本书带来的一次精神之旅。

  • 红书
    推荐

    翻译文白夹杂的看的真的很难受,本来想好好阅读的,我要去找找看别的译本。

  • 红书
    琥珀主
    推荐

    这可能算是霍妮早期作品?(或许也是我记错了) 整本书的基调和霍妮baby一贯以来的风格相似,但更加学术和严谨化(也可能是我这次80%不带个人情感地peer review所以衬得我前两次读霍妮的其他作品无比震撼及激动),基本讲解了神经症的类型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读霍妮的书,抓住“敌意”二字就已足够,在人最脆弱易碎的时候,神经症伸出了橄榄枝,人无法辨别也无从选择,走上了命运铺好的路,并从此在自我毁灭的边缘中求生,这种感觉实在是我人生前十八年的真实写照。 好在路上尚存一缕光,我还没完全被“命局”给套进去,得以超脱后再看,虽然仍有余恨,但至少不坏金身。 于我言也算修了一次大乘魔道,逆推过来由地狱修起,先踩一遍坑,再渡过河岸。 自知者明,只要敢于对自己拿起解剖刀,那么霍妮也好,荣格也罢,都吓你不倒。

  • 红书
    浠浠
    推荐

    翻译的太差,语句不通顺,用词不简洁明了,看不进去,看了半天,感觉认识字,但是不知道啥意思

  • 红书
    陸未晞
    推荐

    卡倫•霍尼 絕絕子 第一次接觸卡倫霍妮還是她的《我們時代的神經質人格》 那個時候就覺得自己有些神經 看完這本書 確實發現了自己一些神經証的地方 需要及時止損 早日找到自己 雖然不應該給自己下定義 對號入座 畢竟人都是變化著的 但是有問題就要及時承認哦

  • 红书
    GC
    推荐

    好像帮助我更多的认识自己,可能还会再读一遍,因为第一遍真的看得很吃力

  • 红书
    蒼山負雪
    推荐

    很长很长的一本书,但是把自己和退却型的神经症两相对照,才发现找到了影子。

  • 红书
    信条的另一面
    推荐

    Bravo。尽管整本书略显晦涩,但对于人内心中的斗争的框架却解释得恰如其分。自工业革命也来,人类的整个社会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剧变,是的,上帝已死,人的内心已无依无靠,斗争,真正的斗争便开始了。 是不断建设性地成长,还是活在“理想化的自我”之中;是不断杀死自己,还是沉溺于幻想,这一切的冲突与对立无一都是身为人要去直面的问题。

  • 红书
    DyWu
    推荐

    本书是卡伦·霍妮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其在新精神分析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说它集大成,主要体现在:1)本书的立论基础仍然是站在与弗洛伊德相对立的神经症人格社会文化说而非本能说;2)作者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等早期作品里提到的诸如焦虑、敌意、自负、自卑、自恨、孤独、恐慌等一系列神经症人格特征进行了归纳梳理汇总完善,统一建构在自负系统这一大概念之下;3)作者将先前四部著作中提到的个体在应对因社会文化矛盾引发的一系列自负系统防御机制归纳为自谦(偏讨好型)、夸张(偏攻击型,又包含了自恋和完美主义)以及顺从退却(偏超脱型)三种类型,并分别详述了运作机制;4)一切的研究都要有一个落脚点,而卡伦·霍妮有关新精神分析研究的落脚点及她最终形成的最成熟的理论就在于建构了类似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真我—实我—假我的概念模型,并呼吁每个个体都应该重视自我分析,且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尽量甄别出个人人格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冲突所在,从而使自身的人格防御机制发挥出正向积极的作用,最终做到自我实现。卡伦·霍妮的这一理念也直接启发了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并为马斯洛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美国学者伯纳德·派里斯的《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以传记方式,客观、真实、细腻、深刻、犀利地记录并评论了卡伦·霍妮的一生。童年的悲惨经历、两性关系的扭曲、失败的婚姻、不计其数的情人(其中埃里希·弗洛姆的地位最高,二人以各自所长各自启发,相互精进,即便在情人关系破裂后依然在学术上保持联系)、失败的人际关系、有失职业道德的行为、被研究所排挤的领导危机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私有权利,出于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不应该被别有用心的进行放大、批判、评说;反而是她在新精神分析领域所做的贡献、她对人性本质和价值方面的研究、她一声都在做自我探索,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并试图给世人提供认识自己的方法的初衷、尽管履糟失望,但仍不断尝试的斗士精神和价值观,更值得我们去肯定、学习和感激。  最后,在读完有关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精神分析相关书籍、简单涉猎了柯勒、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西蒙的决策类心理学、华生的行为心理学后,我认为卡伦·霍妮的新精神分析是对人性的运作机制研究最透彻最紧密的一支,个人较为推崇。但即便如此,个人认为也涵盖了不了复杂奥妙的人性之全部,从卡伦·霍妮与弗洛伊德的立论点虽冲突但都集中在精神分析的这一点看,卡伦·霍妮思想与弗洛伊德思想其实更像是太极之两仪,彼此对立而又辩证统一,如果能结合起来,可能相比二人各自从自身立场单独揭示人性更接近真理。只可惜两位当事人及其各自的支持学者均未跳出对各自思想的执着,为此争论一生。

  • 红书
    安迪
    推荐

    卡伦·霍妮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她早年接受过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是弗洛伊德的嫡系传人。但霍妮反对弗洛伊德过度的生物决定论倾向,更加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期倡导者之一。 关于本书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是霍妮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也是她的集大成之作。在这本书中,她从心理防御策略的演进出发,将她在前几本代表作中所提出的神经症现象和内心冲突,进行了综合归纳和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核心内容 霍妮指出,当我们面对内心的冲突,一味选择逃避只会让我们在神经症中在自我欺骗中越陷越深,甚至罹患神经症,只有勇于直面真实的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迎来自我的真正成长。

  • 红书
    贾晟南
    推荐

    部分整理: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小孩都会有一种内在力来实现自我,由于父母本身内在存在冲突,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分割不全,没有稳固和精确的人格统合,逐渐脱离自我,他不得不抹杀真实的情感、愿望以及思想,用以战略性的对付别人,因为他寻求“安全”,而非真实。脱离自我的人会虚构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这不是真的自我,而只是一种感觉,这个自我是幻想出来的,因为只有幻想能快速达到这个目的。他幻想了一个理想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是英雄、天才、情圣、圣人、神。为了维护这个理想形象,他开始“自我颂扬”,隐藏缺点或者加以修饰,比如使顺从变为善良、爱与圣洁;攻击变为力量、领导力、英勇与全能;冷漠变为智慧、自足与独立。在不断的自我美化和认同中,假我变成了真我,因为这样的假我能满足他各项极高标准的要求,而真我是令他鄙夷而失望的的。 摒弃真我的人不知道自己正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隐秘的生活和公开的生活。在内心世界里,他是王者,是全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只是一个凡人、毫无特权,他必须排队等候服务、计程车司机也只会将他当做常人一样对待。但是现实没有让他清醒,反而让他感到被蔑视。他不认为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反而向世界提出了要求,他认为他有权利按照他自己的崇高意念,使他获得他人或世界另眼看待。每一个人应该迎合他的错觉(要不然,他就会觉得一切都是不公平的),他有权利享受更好的待遇。神经症患者感到自己有此权利去享受他人特别的照顾、体恤与尊重。比如,一个商人因为火车不按照他方便的时刻开车而十分愤怒,他认为他是个大忙人,希望火车开车时刻迁就他是很正常的愿望,愿望固然是正常的,但是他的愤慨表明,他把愿望当做了要求。这个商人没有认识到,他并没有权利去左右列车的开车时间。这使我们体认到这种现象的要素:一桩本质上相当可理解的愿望或需要,转变为一种要求,此“要求”如不应验,就会使他觉得这乃是一种不顺利的挫折或攻击(因此,我们有权利对此发怒)。这样的人认为自己有权利享受不一定属于他的东西,这与某些宗教祈愿有些相似,即所求必会得到。而如果他的要求没有被满足,他将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因此有人会压抑自己的愿望以避免承受失败的代价。 神经症者深陷“应该之暴政”,他应该最为诚实、慷慨、体贴、正义、威严、勇敢、公正。他应该是个完美的情人、丈夫、老师。他应该能忍受一切,应该喜欢每一个人,应该爱他的父母、妻子、国家;他不应因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个人而动摇,没有一件事会撼动他;他不应觉得被伤害,他应该永远安详与平静。他的生活应该是永远快乐的,他应该超越快乐与享受。他应该是自发的,他应永远控制他的情感,他应该认识、了解与预知每一件事物,他应该能立即解决他自己的或别人的每一个问题。只要一发觉困难他就应该能克服它,他应该永不疲劳或生病。他应该随时能找到工作,他应该能在一小时内做好别人两三小时方能做好的工作。根源在于,他认为自己应该变为“理想化的自我”,他深信他一定能做到。 神经症者常不顾及实现的“理想化自我”的可能性,哪怕他深知这不可能实现。比如一个医生深知自己在9小时工作和交际后无法从事精深的科学研究,但他没有改变自己的作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受到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在治疗中,神经症者往往也运用“想象”来改变自己,不能够接受一切的转变都需要时间,比如有一个病人发现自己有追求君主般权力的强大驱力,而且了解了此种驱力是如何在她的生活中发挥影响的,一到隔天她却确信:现在此种驱力已全属往事了。她不应该被权力所奴役,所以她就不再被它奴役了。 神经症者所做的这些努力,并没有让他们得到内心渴求的东西——自信与自尊。当他具有影响力且被赞美尊重时,才能有片刻兴奋,但当他们遭遇失败或者独处时,他就会轻易崩溃。为了自信心的发展,小孩需要外界的帮助。他需要温暖、感到受欢迎、被照顾、被保护,以及有信任氛围的环境、对他的行为的鼓励、建设性的纪律。但如果在这期间受到伤害,他将无法得到准确的自我评价。过度溺爱虽然也能让孩子感到被喜欢、赏识,但这并非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满足了他父母对崇拜、特权或者权力的需要所致。慢慢的,他脆弱的自我诞生了自负,而非自信。 当一个人发觉他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指使”时,他会有何反应呢?他会因此而开始憎恨并轻视他自己。这种怨恨的力量及其强大,以至于产生精神分裂。但病人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这种自恨的存在,因为这个过程被外移了,自恨的表现被认为并非产生于个人与自己之间,而是产生于个人与外界之间。自恨有时候会表现为自卑。自卑往往带来四项后果。一是将自己的弱点与每一个人比较,而觉得每个人都比他强,这种比较对他并不公平也并无意义,为什么一个足以以他自己的成就而自傲的中年人应该要与一位擅长跳舞的年轻人相比呢?或者,为什么一个对音乐不感兴趣的人会要与音乐家相比并感到卑下呢?(比如有些初学者总是把自己和行业顶尖的人相比)。二是人际关系中易受攻击性。他们对别人的批评与拒绝极度过敏,误解他人攻击他、讨厌他、藐视他。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他人无法伤害个人的自尊,也无法建立自尊。三是受自卑支配的人通常会被过多苛待。这是因为病人怀疑自己不配受到更好的对待因此无法有效自卫。四是需要他人关心、敬重、欣赏、崇拜或喜爱以减轻或者平衡自卑,他的自我评价完全随他人对待自我的态度而定。自恨最后会导致自毁行为,有些是心理上的,比如故意失败;有些是肉体上的,比如自杀、酗酒。 “实我”与“真我”不同,实我是某人在某一特定时间所拥有的或表现的一切的总称。当我们想知道我们目前的情况时,脑子里的印象就是实我。理想化的自我则是完全想象出来的、内心指使我们所应该成为的样子。真我则是趋向个人发展与成就的原动力,找寻自我即是找寻真我。理想的自我是不可能达成的,真我则是可能达成的。

  • 红书
    Anne棕
    推荐

    “所有性格的问题,只不过是代表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所遭受的阻碍而已,但此种阻碍是可除去的,性格并非是固定于婴幼儿期而终生不变的,相反,它是一种动力变化的过程,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有所改变”。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