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物

社会动物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社会动物
    吕亚文
    推荐

    与外面的世界越近,离内心的自己就越远。有人喜欢喧嚣,有人喜欢安宁。安宁预示着你自己的成熟!

  • 社会动物
    推荐

    先来吐个槽:很不理解作者的标题为什么取得这样怨念深重,读完以后只觉得题文不符。而全文中有很多内容是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和舆论的观点,有的跟家庭亲密关系的关系很不“亲密”,甚至略显牵强。还有一部分是作者初为人父的经验心得,与“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也很难联系到一起。另外,前面部分章节与后面的还有重叠的观点,让整本书的逻辑结构不那么严谨。很难用几句话说明这本书的主旨,感觉更像是博文的堆叠拼凑。 内容还是能给人一些启发的。尤其是“代际传递”、不能制造主动性、“网瘾”、孩子的心理建设等内容,可以借鉴在育儿过程中,理解孩子的心理确实有助于教育子女并且建立亲子关系。梳理几个印象深刻的点: 1、对于那些抱怨自己委屈的人,抱怨正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真的永远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就不会去抱怨。因此,有时候那些抱怨的人并不热衷于改变,只是想吐槽、寻找共鸣、从别的地方找回场子。人们懒于改变现状,这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人生的常态就是“磨蹭的、纠结的、得过且过的”,大多数对别人的叮嘱、规劝、训诫,只是在做无用功。所以对于别人的吐槽,如果有共鸣,就一起吐槽,如果没有,就不要一副恨其不争的态度去给别人支招了。至于如何安慰一个“倒苦水”的人,心理咨询师给出的方法就是“保持适度冷淡”,也就是保持一种“我全身心地同意你,但是我不会主动要求你改变”的状态,你不动,我不动。只要听着,赞同、安慰,但是绝不把它看成是对我们的召唤,我们至少留给了对方表达委屈的空间。毕竟任何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利。这对他们来说也许已经够了。 2、除此之外,我们一生中还会有很多想要让一个人去改变的冲动,比如让处在创伤之中的人们走出来;比如让别人增强主动性,包括让孩子主动学习、让丈夫主动参与到育儿过程中、让爱人主动承认错误……人们应该对改变心怀敬畏,知道做不到改变是人间常态,强求的主动性都是徒劳。随着我们的长大,世界逐渐走向失控。 面对别人的不幸,更好的态度是:“我很难过,我居然让这样的事在你身上发生,而且明明不是你的错,还需要你自己学习保护自己。我知道,你本来可以享受更简单更愉快的人生,你是在替每一个人的无能埋单。” 面对不主动的孩子,更好的做法是只针对具体的任务提要求,比如要求完成任务的数量。 面对“丧偶式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理解不作为背后所表达的内容,因为有时候沉默是一种更加有力的表达。 面对“屡教不改”的爱人,更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预期和期待,而不是改变对方。 3、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其中心理学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与孩子终究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大人都应当承认,自己当初养育一个孩子不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完全没有问过也没办法问孩子自己对于出生这件事的意见和需要。所以就接受一个现实,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为孩子打点好一切的父母劳苦功高,但是父母更应该考虑的是:“我在这段路上得到了什么?我是不是成了一个更好的人?”而不必越俎代庖地想:“我有没有让孩子走一条最好的路?” 关于犯错:孩子最应该有的心理品质,是学会跟你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我们的生活并不完美,并且面对不完美,我们有力量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小时候不容许犯错的教育可能让我们很优秀,但是这种优秀背后,总觉得自己“不配”的悲催心理在后来的人生中经常侵袭我。应该传递给孩子的更好的态度是:用谨慎和理性努力避免犯错,用勇气和乐观面对那些最终没能避免的错误。 关于表扬:直接夸奖和评价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如去描述我们的经验,即我们看到的孩子做的具体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猜测孩子的意图。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努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关于反对: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什么,更好的办法是不在意孩子的“恶行”,因为你夸大一件事的重要性才更容易让它难以消除。 4、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的概念大意是说,他们不舒服,那是他们的课题,他们去负责解决,你只要负责你的课题就好。但课题分离跟“不顾别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两种活法。 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要把自己摘干净,我需要向他强调(甚至向全世界强调):他不舒服,这是他的事,我不负责任,我不关心。请注意最后这个说法。表面上看,这仿佛是一个课题分离的想法。但是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恰恰说明他正在试图撇清自己跟这件事的关系,他已经混淆了课题。这是我们最容易产生的对课题分离的误解。  他很热情,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而且是更好地照顾别人。他很灵活,同时又很清楚界限,不会把两个人的事混为一谈。他的关心就是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干涉,他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又很清楚自己要如何担负自己的责任。当他需要维护自己边界的时候,他会明确告诉你,而不是推开你。他理解你的不舒服,会陪你一起面对,而不是躲着你、敷衍你。 5、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描述经验本身。不评价的交流方式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 正是评价导致了这一部分经验无法被描述,造成的空洞就只好用更多的评价来填补。 6、某种意义上,孩子在替父母实现他们那些未曾实现,不允许实现,甚至不允许自己承认,但又真实存在于心底的对生活的野心。在心理学里,这叫“代际传递”。  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前进方向是生而有之,不言自明的。他们很小的时候,甚至远在自己学会思考之前,就踏上了与父辈分道扬镳的路,却从未想过那个方向是谁暗示给他们的。这真是让人唏嘘的遗忘。

  • 社会动物
    Sunlight
    推荐

    2018年,中年危机汹涌而来,猝不及防的我被生活捉弄得狼狈不堪。 委屈,恐惧,愤怒,悲伤…伴随极端情绪爆炸蔓延,生命之火萎靡欲灭。 心魔难除,惴惴不安。 没有人能给我提供某些具体的帮助,哪怕指引一个走出困境的方向。 大家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顾不暇。没有人能够拯救我。 偶尔碰到这本书,接触到心理学,一边阅读一边剖析自己的内心。 “抗争,妥协,释怀,人生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和解的过程。” 原来,自己放过自己才是仁慈体贴的生命态度。 “最糟糕的情况是可以承受的,最糟糕的人也可以隔离到生活之外。只要我们愿意正视这些,愿意面对过去的错误并放手,停止幻想,然后做出新的选择。全世界总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全的地方。” 茅塞顿开,原来能困住我们的一直是自己的本心,与旁人并没有关系… 愿阅读赐予我智慧和力量,让我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诉求,找到稳妥的方法,实现自我成长。 亦能让我在往后的生命过程中,学会自我疗愈和自我救赎,学会跟我无法控制的世界,和平相处。

  • 社会动物
    YR
    推荐

    和悖论来一次抗争? 当我们深陷泥沼、困境,找不到光,找不到出口甚至找不到打捞自己的理由,也许可以试着轻声问问自己: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转机就在某个瞬间,那些自我认知的误区,那些困在所谓行事逻辑里的结,那些公开绑架自我的道德陷阱,还有那些大多数对别人的叮嘱、规劝、训诫,所有涉及“主动性”的要求,类似于热爱、兴趣、自觉、投入、坚强、勇敢、积极、乐观、踏实、放松、努力、专注……都是无法实现的悖论。

  • 社会动物
    起风了。
    推荐

    作为一个随性的读书人,心里总觉得,读哪本书,不读哪本书,什么时候读得进去,什么时候读不进去,这都需要一定的契机。 这本书是迫不及待读完的,我需要它,它似乎也感应到我的呼唤,在一个刚刚好的时刻出现了。 虽然标题与内容有一定差异,但作者确实输出了很多不一样的观点。 有些部分,会让人误以为在看中国版的《被讨厌的勇气》,但这本书更多的着墨点,是在家庭关系的探讨上。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书名起得倒还蛮抓人,起码我就是冲着这个书名点进来的。 在没有点开这本书之前,面对今晨家里的突发情况,我是比较绝望的。 弟弟情绪失控地冲着我们喊:那个事在他心里过不去,虽然我们都跟他说吃一堑长一智,他自己也有责任,但他仍然觉得,不应该是他一个人的错,不应该只由他一个人来负责。 我知道这件事情要他接受很难,可是这件事情追责起来也很难,难在这本来就是一场骗局一个圈套,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走正规程序的证据。 听着他痛苦地大喊:他为这个事整夜失眠,崩溃到想要自杀。我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安慰他。 我也遭遇过人生的滑铁卢,人性的阴暗,可是我的治愈之路却不一定适用于他。可在我心中,弟弟其实是多么温柔多么善良的一个人。 他会因为不忍心我和他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会误伤小树苗的枝条而耐心地给小树苗挪窝。 他会在听到小侄子说好想体验一下我们儿时养蚕的乐趣而特意给小侄子自制蚕盒。 他会因为担心我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辐射而贴心地把可以防辐射的盆栽植物放到我的房里。 他会帮妈妈下地干活,会悉心帮哥哥布置房间,会在我做早餐时帮我打下手,会帮爸爸搬重物,会陪小侄子游戏玩耍。 他是那么重要的家人。可是在他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我却只能劝他接受,把苦往肚子里咽。 而若不是他如此激烈的情绪反应,我们还会一直隐忍下去,也希望他能更好地隐忍,反思自己。 可正如这本书的标题,难道一切都是他的错吗?纵然他自己识人不善,辨别乏力,可那些挖好陷阱诱导他跳进去的人,难道他们不是最应该被追责的人吗? 这本书最戳中我的点,是作者关于“如果这不是你的错,那么谁要为这件事负责呢”这个问题的探讨。是这本书的出现,帮我更好地理解了弟弟。 就像作者列举的那个从小被酗酒的父亲虐待的男生的愤怒: “我被他毒打的时候,心理学在哪里?” “那是你爸爸的错,不是你的错。” “你们就让这样的人做了父亲?” “不是谁让他做了父亲。那是他的决定,他想做就可以做。” “做父母不用通过考试什么的吗!”他哭了。 作者说过了几年他才理解,那个男生的愤怒背后是什么。 他真正想表达的痛苦是: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对他的痛苦袖手旁观,他们怜惜地说,你真不幸,遇到了这种人,但这是没办法的。 “我父亲是一个酒鬼、恶棍,然后呢?没有人拿这个酒鬼有办法吗?”——全世界有70亿人,为了这句话,我至少应当承担70亿分之一的愧疚。 我想这也正是弟弟心里过不去的原因,纵使我有一定的责任,可一切仅仅只是我的责任吗? “你们说不是我的错,但你们又怎么会让这种事发生?”——这里问的,是每一个人。 “谁可以做些什么,才能让悲剧不至于那么容易发生?” 作者说,事情真的只是“有一个坏人”那么简单吗? 我们当然不能谴责任何人。 最好的办法,永远是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学会怎么辨别坏人,怎么叫停。我当然觉得这些知识也很重要,而且作为父亲,无论如何也想跟我的女儿分享。但我还是想指出,培养这些能力的同时,你其实也已经放弃了——“外面很危险,遇到坏人了就没有别的办法,你指望不上别人,只能靠自己。” 不要放弃啊,明明需要有更多的人为此负责。 哪怕他们和这件事只是间接的关系,甚至素不相识。 警察、医生、老师,那些窃窃私语嘲笑受害者的同伴也在其中。 政策制定者也好,法律工作者也好,内容传播者也好。 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个有可能偶然遇到的路人也好。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对这种悲剧怀有一种微妙的尊重和歉疚,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只是转一篇文章——“所以大家才要学会保护自己啊”。 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虽然未必真的能做到什么,但这种态度会让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儿。通过这种态度,我们是在表达:“我很难过,我居然让这样的事在你身上发生,而且明明不是你的错,还需要你自己学习保护自己。我知道,你本来可以享受更简单更愉快的人生,你是在替每一个人的无能埋单。” 不要傲慢地说:“不是你的错,你干吗还不走出来呢!” 否则,我们就等于在敷衍地强调着“不是你的错”的同时,又在说:“没别的办法,就只能靠你自己保护自己啊。没保护好,那不就是你的错吗?”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对受害者来说最温柔最暖心的话了。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毕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上午的时候,让爸爸妈妈陪弟弟去做了他一直想做却一直被我们阻挠的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去解开心结。哪怕事情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对他来说,踏出这一步很重要。 而用这本书里的话说,如果不可避免地还是会被伤害,而受害者不需要过了几十年才敢讲出来,而是在事件发生当时,就知道自己受委屈了,立刻找人求助,向人倾吐,这也是一种进步。最起码,受害者知道“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能看见自己的“不幸”,意味着他们对生活是充满更高期望的。某种意义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该是这样吗,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抱怨,说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面对苦难,承认苦难,是走出苦难的第一步。 正如作者举的这个例子:孩子被打了,是一个悲剧。被打了之后能够向父母哭诉,是不幸中的万幸。凭这一点,说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应该受气,而且相信父母可以为自己撑腰。 弟弟今天的控诉,是在表达:作为他的家人,希望我们无条件站在他这边,希望我们帮他一起去找那些还需要为这件事负责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一味地让他忍受。 非常感恩在弟弟情绪失控我内心无措的时候遇见了这本书,它帮我解答了心里的疑惑,也让我知道怎么样更好地去面对弟弟,更好地体谅他。 除却以上列举的部分,作者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论述和观点也是相当精彩的。这里面也同样提到了课题分离,不必做完美的父母,不必过于聚焦放大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分离焦虑,同样也是父母的分离焦虑。 还有坏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黑色的想像”能帮我们更好地面对那些糟糕的事情。 养孩子这件事,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孩子达不到到我们的期待的时候,父母调整自己的期望才是上上策。 允许自己感到伤心,也是一种福气。你有你的期待,别人有别人的行事逻辑。 面对倒苦水的人,“你打算怎么办”的提问,永远比“我建议你怎么办”更好用。 简媜老师说,家,是纠缠的洞穴。而用作者的话说: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存在一个”问题“的话,这个问题是所有人用各自的方式共同维持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囚徒,也是彼此的狱卒。找到一个人犯错并不难,难的是在这当中发现新的可能——自由的可能,解放的可能。 对于家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积极的、不指责的、寻求改变的态度。每个人都不自由,每个人也都是自由的。 我曾无比厌恶家人之间的这种纠缠不断,以为它是最伤人的利刃,但是现在我明白,它是最牢不可破的盔甲。我们每经历一次动荡,我们的心就更加贴近彼此。 家人是这个世界上非常特别的存在。即使相互牵连,即使纠缠不清,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份爱的注目。谢谢这本书,让我再一次意识到家人的无比珍贵和无可替代。 我亲爱的弟弟,你人生所遭遇的这些,并不是你的错。我知道,你是在替每一个人的无能埋单。生活不见得永远这么糟糕,但现在确实这么糟糕。最糟的情况下,我们也不是毫无办法。谢谢你勇敢地表达自己,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作为家人,我会永远坚定地站在你这边。希望我们都能不因伤害而屈服,苦尽甘来。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