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家庭

有限责任家庭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有限责任家庭
    高孟颖
    推荐

    这本书再看下去,我对语言学和写作的乐趣要被消磨殆尽了,翻译要负责任的……说本书翻译得好的读者们,此类赞歌恕我无法共鸣。一本教人如何把话说清楚的书,自己都没能说清楚。你们说的经典,我看得窝火。以上!

  • 有限责任家庭
    YiyaChen卫
    推荐

    作者是哈佛当今心理学界名人,有许多大作。近日,读他的第一本书是“Enlightenment Now”。看他书中的图表就可以知道这本书中大部分内容,听他演讲也更有特点。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本书可能是他最接地气的一本书。不管是文理科读者,应该都会受益。他关于文字表达技巧应该是非常值得重视。他写有不少金句。但是,他书中推荐一些作者之意识形态及三观,相信读者一定会有些,不同程度欣赏与解读,甚至批驳。因为人之独立思考之本质决定,不可能因为是所谓名人,就不可以去质疑。相信任何一位认真的读者,都可以书中发现不少东东。只是,我们读书通常的目的不是为了找茬,而仅仅是要选择性吸取营养而已。 作者强调认为:写作风格仍然重要,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它确保作者清楚传达信息,使读者免于浪费宝贵生命来解码含混文字。第二,风格赢得信任。作者行文注重连贯、准确,读者看了会相信作者在其他不那么容易发现的地方也会同样要求自己。第三,风格给世界增加美”。这并非赘言。因此,他更加关注作者本身的思维方式。 例如,他认为要成为好作家,必须先是好读者,见多识广后,才能够写好,这那是自然的。只是,新奇的是,作者建议“要培养作者的耳感,欣赏好文章比遵循诫命更有效,也更有吸引力”。什么是耳感,他居然没有介绍,这也是奇葩。因为他十分反对用读者不明白,定义不清楚花哨词汇。他说尽管无意识地掌握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但这并不能保证我们写出好句子。所以,在书中提倡,写作进程,例如,“用恰当的单词不仅比任何其他选择都能更精准地表达含义,而且其音调和发音也与含义相呼应。这就是音义联觉,也就是声音的感觉。声音决定意义,而非意义决定声音,比如用“萦绕不去”(haunting)表示“萦绕不去”,用“尖刻”(tart)表示“尖刻””。也许从整本书看上用词,就是所谓看作者耳感,就是作者的本意吗?他还认为,“为普通读者写一篇散文、论文、影评、社论、通讯或一篇博客时,古典文体因为清晰、简洁,胜过其他各种臃肿的文体”。这也不知道是否在推荐,多发些泡泡?呵呵🤭😄! 本书特点之一,对于各种文体写作介绍,是通过像解剖麻雀一样来具体文字或者心理分析该文体的特征,在分析过程中抓住关键。哈佛作者读书当然丰富,所以,读他消化吸收,分析的句子,文章或者书,也是欣赏过程。尽管,评价那些风格具体收获内容如何,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这像是无功利主义读书风格?但是,对于认真想提高写作能力之读者,如果有耐心读他通过具体分析一些句子内容,相信就会有大收获,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时注意: “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象,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力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呵呵,中文写作中,老师不也是如此推荐。写作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另外一方面,作者提醒:“许多写作坏习惯使文章沉闷:元话语、设路标、缓冲、自我辩解、专业自恋、陈词滥调、混淆隐喻、元概念、僵尸名词、不必要的被动语态”。其中具体诠释必须读本书。 第二个特点就是用作者心理学来分析写作中的各种问题,现象,就不列出了。例如,当作者把功能固着与组块结合在一起,再拌进那种让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知识的诅咒,便能解释为什么专家会使用如此之多的独特术语、抽象词汇、元话语以及僵尸名词。他们并不是存心想迷惑谁,那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另外,从句子结构分析是英语等语法中经常见到…,在汉语中……。从其句子结构分析,不难想到为什么现代不少心理学家可以在AI中大显身手。例如,阿里巴巴管阿里云的大师。同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还有人居然还在关心,老掉牙,过了气的某心理学家像XX之流。今天心理学与往日内容,早已经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难道是为了易忽悠? 当然,作者还有些具体逻辑关系及怎样理解语法、用词和标点的正确规则,建议等一些细节。例如,作者自己要反复自我检查等,这些就不透露具体信息。简言之,作者认为,“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努力追求良好写作风格的原因:促进思想的传播,证明我们对细节的关心,以及为世界增添一些美丽”。读本书,需要时间消化,细节太多。 本书的翻译与导语部分都很精彩!谢谢!

  • 有限责任家庭
    俊杰
    推荐

    虽然是指英语写作技巧,但是对汉语写作也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结合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从思维的高度分析写作技巧,教我们如何清晰简洁地向读者展示事实和思想,如何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的关注。

  • 有限责任家庭
    Joe
    推荐

    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我有三本书推荐,本书《风格感觉》,还有《学会提问 原书第11版》、《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三本书侧重点不同:《风格感觉》手把手教你英文写作;《学会提问》侧重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商务写作角度教授如何让写作文案周密严谨、逻辑清晰、引人入胜。 写作者需要站在接收者/读者的角度,深刻意识到“知识的诅咒”,避免写出晦涩难懂的文章。英语为非母语者写作的时候,关注点应该是思想和逻辑,不是词汇和语法。 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平克,以前阅读过他写的洋洋洒洒一大本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深受启发。在本书《风格感觉》中,平克提出了写作八原则:①节俭使用元话语;②放弃专家腔,更自然地对话;③少用模糊词;④避免陈词滥调;⑤抽象名词远之,抽象概念论之;⑥不用僵尸名词(例如确认变成“作出确认”、决定辞职变成“作出辞职的决定”);⑦采用主动和互动风格;⑧被动语态,并非洪水猛兽。 最后摘抄书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三段话并写写自己的想法。 “英语主要是一种向右分支的语言(不同于日语和土耳其语),所以向右分支对作者来说很自然,尽管在英语里也有几个向左分支的选项。”——也就是我们在翻译英文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要从右往左翻译,但是写作的时候是从左到右,因为英文要避免头重脚轻。 “英语句法要求先主语后宾语。人类记忆要求先轻后重。人类的理解力要求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我们只能通过已知推未知,而不能做相反的事。 “1748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人类理智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书中写道:'观念之间的联系原则似乎只有三种,即相似性、时空接近性以及因果关系。' ”

  • 有限责任家庭
    吉娘
    推荐

    为什么文章写得很清楚,读者还是看不懂? 陶知行说文章写完后要读给老妈子听,老妈听不懂只能当废纸,老妈听懂了才能卖稿子。 在新媒体写作中,文章越通俗易懂,受众群体越大,越有可能成为爆款文。而那些读起来让人模糊不清的文章,注定与读者擦眼而过。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这本书指出,造成文章模糊不清的三个原因,并教我们如何克服这三个问题,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颇具古典风格的文章。 《风格感觉》还未出版,它的样稿就已热传。因为作者是伟大的思想家、认知学家、世界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写作技巧。当他结合认知和语言的专业优势来讲写作,那么没有哪个写作老师比他更能了解读者的心,更能知道有效的表达方式了。 作者还出版了《语言本能》、《心智探奇》等科普畅销书,曾荣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大奖。这样一个拥有高超写作能力的科学家想要写一本写作指南书的时候,意味着那将是所有写作指南书中最科学的一本了。 称它是21世纪写作指南书是因为书中推崇的古典风格文章通俗易懂、语言简炼、主题清晰,适合互联网的快阅读习惯。 但对于写作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最容易写出令人费解的文章。书中说,造成这个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句子引起歧义;三是行文不连贯,造成文章支离破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一、为什么头脑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模糊不清的文章? 头脑清晰的作者不一定能写出让读者看起来清晰的文章。 书中说,这是因为作者没有意识到:读者并不知道他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他业内的行话,不能领悟他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 于是,作者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不肯详述推导的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的细节。 当你看到一篇文章,全篇包裹着这些专业术语:“知识的诅咒”、“功能固着”、“组块”,你会不会觉得很烧脑? 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弃用那些术语、缩略语和技术名词是最聪明的做法。用大家易懂易记的词来代替。 尽管这样,我们有时还会使用一些模糊的语句。 例如,当你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会感觉在读一团被揉碎的报告。 “上面我讲了问题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二点评述了重点。下面我要讨论解决的框架。” 虽然这段文字作者想给读者作一下导航,却让我们感觉在一堆路标中迷路了。 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头脑中,当他对所写内容越了解思维会变得越抽象,越容易产出抽象概念的模糊字眼。 “层次”、评述”、“讨论”、“框架”这些抽象的词让读者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到。 解决的办法是,运用古典风格的写作手法:与读者对话,用具象的语言描绘让读者看见,把文字变成肉眼可见的东西。 在需要给读者做导航总结的时候,可以这样写: “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具体的描述语言很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把语言从抽象变具象?” 你看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好很多了。 平克说,我们写文章要尽量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收起那些术语和抽象名词,文章写完后要多次修改,给别人看,把别人不清楚的地方改清楚。或者把文章放下一段时间后再回来修改。 二、简明的句子是怎么生成的? 在第四章中,前部分主要讲英语的语法,有些对中文的写作不适用。 这里我主要来讲如何破解掉那些引人歧义的句子。它们符合语法,但读者读起来总会思路断一下,需要停下来思索句义。 比如这个句子: 那匹参加竟赛跑过谷仓的马摔倒了。 书中作者平克给出了击破这些句子的几个办法,我提取其中三个。 一是大声读出句子。 读得顺畅的句子,它的音调、节奏和停顿都很自然,可以消除听者转错弯的可能性。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就要大声读出来,修改一下。 二是适当为句子加标点。 这样的好处是使书面语更加接近口语,读者更加容易消化;向读者提示分界线。上面那句引起歧义的句子加标点之后,读者便完全明白了作者的意思了。 那匹参加竟赛,跑过谷仓的马,摔倒了。 三是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 先主题,再评论,这样的排序更有连贯性,不会把读者耍得团团转。 先已知,再未知,符合读者的学习认知。人们学习的方式是把新信息整合到既有的知识网络里。 三、如何改出主旨连贯的文章? 那么在全文句子都通晓的情况下,如何安排写作材料,让行文连贯,逻辑清晰? 首先,确定一个写作主线。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顺序来写合适呢,还是按前因后果来写更好?又或者从小见大的观察视角更能讲清楚? 在写作之初,铺就一个直观的路径。这样读者就不容易在文章中迷路了。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主线是造成文章读起来模糊不清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然后,遵循“尽早点明主题和论点”的原则。 一开始就阐明主题,读者拿到文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讲关于什么的文章。作者建议按《风格:向着明晰与优雅》这本书的一个公式来: 先提出“议题”(即主题),随后是“讨论”,在议题的最后陈述论点。 并且说,“在文章开头不久处揭示论点是很有必要的”。 当大方向的逻辑主线、写作原则把握好之后,就要要注意段落之间的安排,避免跑题,让全文形成一个主题链。 如,本书中此章节的范文主题是“冬天的苍鹭”,那么段落中分别讲它们在冬天迁徙、避开危险、狩猎、吃东西的事情。 最后,从大单位的段落安排处理好之后,这时就到了小单位的前后句之间的安排了,也就是一个陈述与另一个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 两个句子的前后关系通常会出现三种主要的关系:相似性、时空接近性以及因果关系。按这三点有逻辑地联系前后陈述。 如, 相似性关系:姐姐喜欢吃香蕉,妹妹喜欢吃苹果。 时空关系:她洗完澡,穿上舒适的睡衣。关上灯,她躺下床睡觉了。 因果关系:老狐狸爱上了大白菜。老狐狸把大白菜骗上船。 此外,适量的连接词使文章更连贯。 文中说,连贯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源于起草蓝图、留意细节、整体保持和谐与均衡的感觉。 结尾 在互联网时代,清楚简明连贯的文章应运而生。追求这种风格很重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原因有三: 第一,它确保作者清楚传达信息,使读者免于浪费宝贵生命来解码含混文字。 第二,作者行文注重连贯、准确,读者看了会相信作者是值得信任的。 第三,对于有文化的读者,读到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隐喻、俏皮的旁白、优雅的转折,可谓生活中一大乐趣。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