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被拒绝的勇气》 1.幸福也是要向人传递的。 “如鸟儿歌唱一般,自然而然地向外展露,能使他人幸福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能做的,首先要使自己幸福。然后把自己的幸福像鸟儿歌唱一般对外展现,让这种幸福也使得他人幸福。反之,不幸亦然。如果向外传递不幸,那么,这种不幸也会传染给他人。 2. 假装幸福,也会变成真的幸福 “人不是因为幸福而笑的,是因笑而感到幸福。” 请你尝试一下,每天早上从笑开始一天的生活。 3.痛苦与幸福 人只要活着,就会感到痛苦,也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像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必须有空气阻力一样。 鸟儿在真空中是飞不起来的。正因空气中有阻力,所以鸟儿的翅膀才有可能抓住气流,鸟儿才能飞向天空。 如此想来,或许任何挫折都可以成为获得幸福的机遇。 4.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 自己的价值由自己决定 思考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 5.现在不是今后人生的准备期,现在并不是彩排,现在就是你的真实人生。就像大家一路走来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如果每一天你都把该做的事情做了,等到了考试的那一天,即便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顺利通过,但只要你为了今天这一天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了,我想很多事情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化。我们不要因回忆过去而后悔,也不要因考虑将来而担忧。顺其自然、日子一天天过下去就行。 6.没有哪个孩子希望因为自己而使父母变得不幸。可是,父母们总是为孩子不去学校的事情苦恼。父母为孩子的事情苦恼,其实是有目的的,那就是为了告诉孩子和周围的人,自己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才变得如此不幸的。这样一来,或许可以引起社会的同情,但是,我不认为有这种想法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跟他们讲,子女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首先要让自己幸福,他们的幸福就一定会传递给孩子们。因为我希望父母们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幸福之中。 这也适合于任何人。不是完不成某项工作我们就不幸福,希望大家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状态中、在怎样的状况下,都能发现眼下的自己是幸福的。
勇气应该从何而来 勇气需要力量的支撑 有的时候人很脆弱 有的时候又很坚强 只要这根绳子不断掉 就会反复着
这本书让生活中很多难以名状的感受文字定个下来,因此有一种“存在”价值,当陷入“内耗”时,“存在”就会苏醒~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获得成功。”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应该有很多吧。很多大事,不成功的样子,我们也许还历历在目;还有太多数不清的小事,比如刚才发生的,也比如现在发生的。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苦笑:运气,真的没有在我这边。 我们通常认为,成功意味着被接受。被财富接受,被他人接受,被命运接受。当然,反过来失败则是这样说:我们被拒绝了,被某家公司拒绝了,被某人拒绝了,被……拒绝了。 正常情况下,被拒绝的滋味并不好受,甚至会给我们造成很巨大的打击,很长时间内无法恢复过来。更有甚者,会给我们一生造成巨大创伤,穷尽一生的力量,也无法恢复。 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被拒绝的伤痕,除了自己,不为外人所知。 “你觉得现在幸福吗?或许,没有人特意问过你这个问题。我想也是,沉浸在幸福之中的人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而现在觉得不幸的人,反而会想方设法去探求什么才是幸福。” 基本上没有人会问我:你现在幸福吗?但会有人问我:你现在过得好吗? 好还是不好,当然只有自己知道,可是无论如何,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说:还好,还可以。 被拒绝的难堪,我们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再怎么说,可以输了事情,但我们的面子不能输。 有些人为了面子,在被拒绝后,想方设法重新找回勇气,重新再来;有些人为了面子,在被拒绝后,远远了躲开,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躲开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伤害太过严重的时,更会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能力。 “有关幸福,我们处于全知和无知之间。” 有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我们以为我们是全知的。我们会以为,自己的不幸福,完全是命运造成的,既然这样,反抗有何用?有时候,我们以为世界是恶意的,因为自己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看不到伸出的一双手。 在我们以为世界是恶意的时候,在我们认为是命运的恶作剧时,通常,愤怒、焦虑、恐惧是在全方位地蒙蔽着我们的双眼,还有心灵。伸出的手,我们看不到;向我们走来的机会,会被我们用诅咒的方式推开。 当我们认为我们是全知的时候,其实就是最为无知的时候。 “没有人会去追求完全无知的事物。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并非单纯地指完全无知的人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无知,而是指正因为我们了解自己处于完全知觉的状态,所以才明白现在的自己是无知的。” 但是,我们要明白,幸福和天气变化一样,有时晴,有时阴,有时风,有时雨。谁不会经历迷茫,谁不会经历坎坷?我们痛恨过去,期待未来,却很少看看当下,也就是现在我在做什么。 在这里,我很欣赏岸见一郎的在本书的结束语: 我们不是要问“今后”,而是要问“现在”该做些什么。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也还没有到来。再严格一点来讲,与其说未来还没有到来,极端而言,那就是“没有”未来。回想已经消逝的过去不用后悔,展望未来无须不安。虽然我们要只为了今天这一天而活着,存在想象不到的困难,但在“当下”幸福地“存在”,你是可以做到的。 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之后写了这本《被拒绝的勇气》,这两本书的目的,都是希望处于困境中的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要找到幸福,要找到快乐,是需要先从自己的内心找起,再从现在做起。 虽然我们现在的努力在今后还是会拒绝,可是只要我们现在认真地做好自己的事,快乐与幸福就开始在跟随着我们了。
岸见先生的书,总是有些深刻,直击本质,透露出浓浓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睿智。这本书可以看作他成名作《被讨厌的勇气》的续篇和读者答问录,我觉得虽然很短小,但依然很深刻。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以下两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可以说直击幸福的本质,也告诉我们临在当下的价值。 ①幸福和幸福感是两回事。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幸福感并不一定幸福,有时候我们幸福着但没有幸福感,能准确区别两者,是成熟和智慧的表现。活在当下,不是活在过去,也无需活在未来。 ②幸福和成功之间没有关系。成功是通向幸福的阶梯,但也不是唯一的阶梯。幸福就是幸福本身。有人成功但不一定幸福,有人幸福但不一定成功。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起来。区分二者,同样是成熟和智慧的表现。 祝大家都能幸福。推荐给所有的人看看……
1.成功不等于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幸福,那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2.你是有价值的,永远不要否定自己的价值! 3.活在当下,明天的事后天自然会知道,不要过度忧虑~ 4.我最棒!
看了标题以为是关于销售和社交方面的,看了才明白是关于幸福的,内容有点可以学习的见解,但感觉有点偏题了
四星好评!本书是由过去的演讲内容、对人生咨询的回答以及有关“挫折”问题的采访记录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幸福”。 因为“不敢”幸福。幸福意味着要拒绝他人的期待,独自确认自己的价值。正如阿德勒所说,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作者运用阿德勒心理学为众人解答困惑:成功和幸福到底有什么不同,摆脱社会期待的方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够打破社交恐惧症、在非理性的情感关系里如何自处。如果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岸见一郎用《被拒绝的勇气》给出了解决烦恼的答案:想要真正的幸福,唯有用艰难的拒绝代替简单的从众。 书中精选5条: 1, 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决定你的价值 ,生命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如果随波逐流,依靠别人去做决定,那么无论长多少岁也不能算得上成熟。 成熟是指: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自己的选择自己接受。 2,自己的价值,也要由自己来诠释。哪怕被指责、被否定、被世俗的规则抛弃。 如果本该是自己的课题,结果却随波逐流,依靠别人去做决定,那么无论长多少岁也不能说心智成熟了。心智成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己的课题自己做决定。 3,要想获得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进而拥有直面自身课题的勇气,就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自我价值感的核心在于,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我们不需要由他人来确定我们的价值。不管他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评价你的,你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4,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自我价值呢?首先,要理解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我们也并非处于共同体的中心。其次,虽然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了别人的帮助,但同时也要想想自己是否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当你身体力行,能为他人做些什么的时候,才会产生贡献感和成就感,才会第一次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才会摆脱自卑。最终,也将会得到他人的好评。 5,要具备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必须认可自己是有价值的。因为意识不到自己有价值,就不能进入人际关系中。不过,是否反其道而行之的人更多呢? 为了不进入人际关系,就不承认自己有价值。因为当他们认为自己这种人没啥了不起的时候,是用不着进入人际关系的。他们是害怕,觉得自己都不能喜欢自己,怎么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呢?但是,一旦人有了自信,就必须进入人际关系中去了。必须向自己喜欢的他或她表白了。可是这样一来,也许会被拒绝,会痛苦难受。有的人一想到此,便会不知不觉地逃避人际关系。 然而,我们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获得幸福,所以为了进入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认可自己是有价值的。 不要把他人想象的很恐怖,而是需要鼓起勇气把他人当作阿德勒所说的“伙伴”。也就是说,他人在必要时是会帮助自己的。我们再回到先前的话题,那就是要相信有给予自己希望的人存在。 当你感到自己以某种方式在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就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要得到这种感觉,做些什么才好呢?总之,现在你首先只能为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是一本单纯套IP的书,内容着实有些敷衍读者了…实在忍不住,给个差评。
或者你现在其实很幸福,只是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幸福是一直在那里的,只是我们经常会忽略它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常常忘记了它的重要性。幸福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独创的,是因为幸福只适用于当事人,对当事人而言是幸福,但对其他人而言却未必。 我的苦恼是定期袭来的绝望与失望。 叔本华说,人生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徘徊,追求目标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真的追求到,很快又会进去新的无聊和失落。“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 集中思想,去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去体验从没体验过的快乐,人生漫漫,何必胆战心惊,虚无度过。做好当下的事情,充实自己的人生,去看书,去实践,去工作,去养育子女等等。 如何才能不去想那些不必要的担心,每天愉快地生活呢?别担心!今天就想今天的事即可。《圣经》里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 不要为将来的事情担忧。哪怕是明天的事情,不到明天就不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既然如此,明天的事情就到明天再考虑,我们过好今天就已经很好了。
可能前面看了被讨厌的勇气,所以心理预期太高了,感觉没有达到心理预期。
于2020年6月30日15:33完成!自己多少都有书中每个咨询的人的一点问题,看完之后我才自我意识到原来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比如臆想别人会拒绝自己害怕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等等其实都是事后觉自己都觉得很可笑的事情。但正是需要有这样一个人能以委婉的态度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出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被自我欺骗太久以至于无法走出自我设置的陷阱。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觉得勇气这个话题原来是这么的重要!原来人生不是为了幸福而笑,而是因笑而感到幸福。看乔布斯的传记我学会了每天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天自己最想要做的是什么,当然那些名与利啊世俗的东西呀在这样的想法之下都变得没有意义了!最后让我们每一天都从带着微笑开始吧!
摘录一段: 三木清却正是按照理性,开门见山地对幸福进行了阐述。本书的宗旨亦是如此。幸福与幸福感是不同的。何谓幸福,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够阐明。 正如三木清所说,拥有健康的胃的人感觉不到胃的存在,若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幸福进行思考,或许已经是不幸的前兆了。但是,现在很像三木清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必须比三木清更直接地去思考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幸福。 当然,“何谓幸福”这样的问题,虽然不是简单地就能回答的,但我想本书或许可以提供一条进行思考的路径。 首先要说的是,成功与幸福是截然不同的。那些被许多人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不是幸福而是成功。为了追寻世俗的成功,很多人战战兢兢,害怕被否定,害怕被美好的未来拒绝。 三木清说过,相对幸福是“存在”而言,成功则是“过程”。为了成功,你必须要完成一项什么工作。但是,即使没有完成什么事情,你现在也可以就这样幸福地“存在”。 相反,即使你没有完成任何事情,或者是失去了一些什么,也不代表就是不幸了。 人们认为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完成某项工作,如上了好的学校,进了好的单位,等等。借用三木清的话来说,因为那是“普遍性的东西”,所以容易被理解,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只能过那样的人生。比如,年轻人因为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上了某所学校,结果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这也是绝对有可能的。 另外,套用三木清的话来说,幸福是“个人独有的”,所以幸福的存在因人而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年轻人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有时候会遭到父母的反对。 但是,成功了不一定就是幸福。即使你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这种“普遍认为”的幸福毫无意义,你若非实际幸福地“存在”,就没有意义。 其次,我觉得把成功看作幸福的人,很多时候只是从自己的价值能做什么这种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问题,但人的价值是不能够用生产效率来衡量的。 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发出豪言壮语,说人生将如己所愿。但是,当这些人还有条件认为生老病死与己无关的时候,或许会觉得很幸福,可一旦遇上突发事件,如遇到了事故和灾害,或者不小心病倒了,当他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会明白人生绝不是随心所欲,就会感到一下子跌落到万丈深渊了吧。 人的价值在于生存。然后,能够做些事情的人就可以通过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他人有所贡献。我给年轻的初中生、高中生做演讲的时候也说过,要运用自己拥有的才能为他人做贡献。但是必须知道,即使年纪大了,不能做很多事情了,自己的价值也不会降低的。 还有,人生就是含辛茹苦。前面所提到的认为人生能如己所愿的人,可以说是乐天主义者吧。那样的人一旦遇到什么事情阻碍了自己的人生前途,可能就会逃避现实,认为总会有办法的。 另外,有的人面对不合理的悲惨事件,被彻底打垮了,产生了绝望,觉得无可奈何,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就会无所作为,束手待毙。 人生并非有苦有乐,我觉得还是把人生视作苦行,似乎更接近人生的真谛。人生虽苦,但有的人会正视现实,去思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人既非乐天主义者,亦非悲观主义者,可以说是乐观主义者。 如果面对如此艰苦的现实,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下去,这就好了,可是我们一旦遇上极不合理的事情,就会感觉自己被成功排除在外了,马上就会觉得不幸福了,这也很正常。 犹太教的拉比(神职人员)哈罗德·库什纳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患上了罕见的疾病,被宣告说只剩下十几年的命了(《为何只有我受苦——现代约伯记》)。 库什纳说,只能接受这不合理的现实,而不是把这种不合理的现实看作无可奈何而弃之不顾,虽然很难防止悲惨的不合理的事情发生,但我们要有克服不幸的勇气与忍耐力。 库什纳告诉我们,这种力量除了神以外,我们不能从任何地方获得。这里之所以言及神,当然是因为他是拉比。但是,人类绝不是脆弱无能的存在,即使遭遇不幸事件,也不会因此而被打垮。 就像阻挡鸽子的空气不会妨碍其飞翔,相反会帮助鸽子飞翔那样,看上去只会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事情,相反也可以成为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只有在“当下”才能够获得幸福。 “现状就是如此。我今后该做些什么?” 库什纳的发问,不是将焦点集中在过去的苦难上,即不是问为何自己及家人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而是从这些问题中摆脱出来,将目光投向未来。 严谨而言,我们不是要问“今后”,而是要问“现在”该做些什么。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也还没有到来。再严格一点来讲,与其说未来还没有到来,极端而言,那就是“没有”未来。回想已经消逝的过去不用后悔,展望未来无须不安。虽然我们要只为了今天这一天而活着,存在想象不到的困难,但在“当下”幸福地“存在”,你是可以做到的。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自卑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 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认可自己,爱自己。 为什么会自卑,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我价值,自己把自己给否定了,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去接触人群,于是就越发感到自卑,没有价值。 所以首先得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肯定自己,你有没有价值不是别人替你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别人说你没有价值你就真的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吗?这样的话你就太懦弱了,太对不起自己了。 其次要有勇气走进人群里面,可以去人群里面寻找自己的价值,帮助别人也是获得价值的一种途径,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可以真诚地去帮助他人,这样你会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自己也可以给别人提供帮助。帮助不一定是金钱上的,也可以是行动上的,语言上的,只要你是真心帮助他人,你就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被需要的价值。
这是《被讨厌的勇气》的续集:都那么勇敢了,看来只能勇敢到底 书中大部分都是作者对读者来信的答疑。但不知道是否能真正解决人家的问题。 书摘: 当你感觉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付出努力,也不一定会获得成功。 然而,我们依然要有直面人生的勇气。 人世间没有答案的问题比比皆是。 其意义正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即便最终没能找到“何谓勇气”的答案,但其能够使我们明白思考的路线以及如何进行思考,所以我们就不会朝着错误的方向去寻找答案了。 有关幸福,我们处于全知和无知之间 没有人会去追求完全无知的事物。 假设现在你觉得自己不幸福,那是因为你知道什么是幸福。正因为你明白什么是幸福,所以才知道现在自己不幸福。 更进一步说,你曾有过幸福的经验,又或者你现在其实很幸福,只是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 幸福感与幸福不同。 “自从人们把成功与幸福,以及不成功与不幸福等同看待以来,就再也不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 想要寻找从中解脱的办法,人生太过短暂,而我又太过愚钝。 阿德勒说过:“人生虽然有限,但漫长得足够你去好好地活。” 幸福属于“质”的东西,别人既不可能模仿,也不能够嫉妒。 挫折的体验是获得幸福的“机遇” 自己的价值,也要由自己来诠释。 阿德勒说:“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勇气。” 越是自卑的人越会毫无道理地斥责别人。 歌德说:“各种生活皆可以过,只要没有失去自我。只要自我还在,失去任何东西都不可惜。” 三木清又说,“有时候我们必须拿出勇气去做与人们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行动。”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说:“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幸福也是要向人传递的。 “如鸟儿歌唱一般,自然而然地向外展露,能使他人幸福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要时常向外展现你的幸福,如开心、礼貌、热情、宽容,等等。” 正如三木清所说,拥有健康的胃的人感觉不到胃的存在,若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幸福进行思考,或许已经是不幸的前兆了。 幸福是“个人独有的”,所以幸福的存在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