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让我想起2013年风靡一时的采访——你幸福吗? 当时的我忙于各种学生工作中,可以说是人际交往最频繁的一段时期,面对那个采访问题,我和当时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用“我姓曾”来玩梗,并没有真的思考幸福为何。 后来,网络上开始出现社交恐惧症这个词,巧的是,曾有一段时期我似乎就有点恐惧社交,比如去阅览室看到自己号码牌的座位被人抢占了却不敢前去沟通,只能默默的离开,却又感到不快。 再后来,网络上又出现了社交牛x症、社交牛杂症等等新词,我的一些经历也能对号入座,对此不举例了。 去年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后,虽然一时间也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书中的观点(主要是阿德勒的观点),但细细品来还是觉得受益匪浅。今年读的这本书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采访、关于“挫折”、咨询问答,都是围绕着“幸福”这一主题展开,不知道是作者本身的气质还是译者也赞成阿德勒的观点,本书的语气(注意我这个用词)温和,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用阿德勒的观点对事实进行精准剖析并给出能够让人易于接受的解决建议。 2014年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有一句海报标语说“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当时的我对此深表赞同,而现在看来,那只不过是选择了过不好这一生而找的借口。现在是2022年3月,从突然爆发到常态化防控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到了老家吉林省,春暖花开将至,乍暖还寒时候,灾难面前,有大爱,有大义,但一定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或者说挫折我们才能感念于当下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吗?我觉得不然,并且,我现在正选择珍惜当下的幸福。 我听过了许多道理,选择过好余生。😊
这本书看的也是纸质版,其实我挺喜欢这种就具体案例进行解答的方式,这样或许更有实践性,但是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体验感并不是很好,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观点,大部分知识点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已指出,总之还是重点推荐《被讨厌的勇气》。三部曲看下来还是《被讨厌的勇气》最佳。
为何看完整本书后,会有一种错觉—— 一半的内容和书的主题无关🤧 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本咨询整理的书,相较于《被讨厌的勇气》更加浅显易懂,易于掌握及分享,让更多人可以即刻看懂。 本书最让我欣喜的讨论围绕着成功与幸福,这是一个极其容易混淆,以及最常引起工作的人们疑惑的问题;存在即价值,是一个让每个人即刻充满勇气的真理。 最后,书末highlight:回想已经消逝的过去不用后悔,展望未来无须不安。
作者的前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经典之作,也确实给我在困惑时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两本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被讨厌的勇气》主要内容有几点,主张一切的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真正的自由来源于敢于被别人讨厌;区别于因果论的目的论;与他人的关系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横向关系);课题分离;共同体感觉,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还提出了舞动人生和聚焦此时此刻和聚光灯的概念。 最终得到两个结论,一是选择自由幸福之路的引导之星就是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而一切的基础是共同体,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二是聚焦此时此刻。 这本书的形式是通过记录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 《被拒绝的勇气》,主要讨论了幸福和自我价值两个根本性问题,主要是通过回答读者来信问题及讲述自身经历的形式。 幸福不等同于成功(幸福是质,是存在,成功是量,是过程),不同于幸福感,无关得失,不可模仿,是个人化的,是个人独有的,不能由某件事发生与否决定,是当下的感觉,无论何时、何处、何种状态,怎样的状况下,都能被发现,要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幸福之中。 自我价值只能由自己决定,不由他人的评价决定。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有进入人际关系和直面课题的勇气, 从而产生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自我价值只有自己决定,不需他人。怎样找到自我价值?一是理解,二是身体力行。理解自己不是为别人而活,也不是共同体的中心,而只是其中之一。身体力行,别人那里获得帮助也为他人做些什么。但自我价值也不一定要从你的行为中才能体现。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无论生死都有价值。只要能活下去就一定有价值。也即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要自我接纳。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你才会真正的产生外在显现的价值。 同时这本书也讨论了挫折体验,过去、现在、未来,成熟,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很有启发。 总结一下,这本书的两个重要观点就是:只要存在就有价值,自我价值只能由自己决定。而幸福,不由成功或外在条件决定。它们都是当下已经存在的,都需要能被意识到和发现。 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存在主义了吧。 同时,它的理念,譬如课题分离,对他人有用,为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过好今天的生活,都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一脉相承。 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就有了进入人际关系和直面课题的勇气,也最终能够体验到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这其中有一个很玄妙的逻辑:不是因感受而行为,而是因目的而行为,行为得到感受和结果。目的是想法和认知。 这同样应该不是一个因果论,而是一个目的论。这是一个自己选择的问题。 因果论:一件事因为难你才不去做,一个人因为幸福才会笑。而如果是目的论的话:你是为了不去做(害怕面对结果),而想象的难。你笑而幸福。 同样对于自证预言,你的不良认知导致了你的偏向行为,而你偏向的行为得到了偏向结果。 作为结尾,人不是因为幸福而笑的,是因笑而感到幸福。尝试一下,每天早上从笑开始一天的生活。
接连在微信读书上看了两本岸见一郎的书,加上之前买的3本纸质书,目前一共看了他的5本书,虽然不曾谋面,却感觉通过书上的文字越来越熟识。为了学希腊语大学延期1年,读研究生时母亲病危,为了照顾母亲研究生又休学了几个月,和自己感情不好的爸爸得了阿默茨证,自己50岁得心梗,所有的一切他都不认为是挫折,都描述的云淡风轻,真了不起。
还是给五分吧,这本书相比于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更加接地气地讲了一些咨询案例,可以看到对于某一种问题,作者是如何回复和结局的,可以说是一种实践。 读起来感觉有些零散,断断续续读了好久,记得最清晰的应该就是文末的人不是因为幸福而笑,而是因为笑而幸福了吧。
额,完全和书名无关,强行蹭了上本书热度,一本即使是鸡汤也让人不明白表达的是什么。
要想获得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进而拥有直面自身课题的勇气,就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自我价值感的核心在于,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我们不需要由他人来确定我们的价值。不管他人是怎么看待你的、评价你的,你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一般,很一般,远不如上一本,重复,无聊。
回想已经消逝的过去不用后悔,展望未来无须不安 有幸阅读了岸见一郎先生的三本书,令人痴迷,通俗的文字温柔又坚定,讲述着如何幸福的道理,未来谁都不敢保证,愿我们都能只为了今天一天而活着
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人生非常短暂,但也足够我们好好生活。”
今年读完了岸见一郎的三本书:3月份《被讨厌的勇气》、5月份《幸福的勇气》、10月份《被拒绝的勇气》。 首先,对书名很好奇,为什么都要叫“勇气”,为什么前面还要加个“被”,其实读完这三本,我还是不太清晰。 其次,三本书的内容,前面两本都是青年与哲人对话的模式进行讲述,所讲内容,我都快忘记了,印象不是很深刻;也许也是当时自己对有些心理学、哲学概念不清晰,对这些学科里的逻辑不明白,我需要从头再读一遍。 印象最深刻,最受冲击的是《被拒绝的勇气》。作者结合了自身的经历,阐述了如何认知幸福、改变、自我接纳、自我价值。尤其关于价值,“无论何时,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通过作者的阐述,我接受了,“只要存在,就有价值”。而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扔不掉的,因为真正的幸福是跟我们融为一体的。”自我价值感,我决定我的价值,认可自己,爱自己,这是我成为大人的必要条件。直面自己很重要,放下过去,关注当下,直面未来,这才是成人应有的模式。 写下这些感受,已经距离读完书有一个多礼拜了,当时强烈而丰富的感受,如今又开始淡化了,很多东西又模糊了,又开始想重新读这本书了。但明确的是,这本书对我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因为书中的观点,我在朝着更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被讨厌的勇气续集,幸福是什么呢?成功只是结果,成功是幸福的途径,普遍意义上的成功并不是幸福,幸福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模仿不来,只决定于自己
不错的书。 谈恋爱和结婚,只有在下定决心要去做的时候,才会恋爱和结婚
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本书是由过去的演讲内容、对人生咨询的回答以及有关“挫折”问题的采访记录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