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碳酸钙
    推荐

    法兰克福学派的众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集中的影响力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学生运动,虽然在当代影响式微,但其代表者们仍在从不同视角出发来不断地对技术加持下社会的极速发展进行反思,例如第四代棋手哈特穆特•罗萨对于加速社会造成的新异化的批判和反思。弗洛姆作为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从心理学、精神分析角度对社会的两种结构类型进行了剖析,不仅批判性地指出了工业革命以后占有型结构对于存在型结构的全面压制,甚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列的建构性想法,可以说极具人文关怀。其实如果从哲学角度进行深究的话,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结构正好对应了肯尼思•J•格根对人的存在进行的二元化分——有界存在与关系性存在。而在互联网使得万物都具备了连接性的数字化时代,对于关系、存在、过程及新伦理的思考都极为迫切。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琥珀主
    推荐

    配套JP圣经系列食用更佳! 关于巴别塔是人类占有到了极点,关于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意义,本书脱离出了存在主义的苦难和折磨,而是完全把存在本身的美好和幸福解读出来了。 是的,存在本身一点儿都不痛苦,在结束第三阶段的折磨——反复询问是否“伊甸园”就是没有痛苦后,我才发现,根本不需要去问,和伊甸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无比的幸福,不用想自己是否真的有一天能去到“伊甸”,不用想去伊甸的路上是否真的痛苦。 我只要,只要能够想到伊甸,想到它存在,而我与它一同存在,这就足够幸福。 存在本身,想得起存在本身的那一点温柔,就太好了。除此之外的感受,都是占有。占有生惧怖,而存在只有无尽的幸福。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力比少
    推荐

    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很震撼。他首先表明了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社会结构导致了我们本身的异化,人们不愿意爱和分享,而是都抱着去占有去掠夺的目的,去占有资产,这对人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我们不要去生活在占有的模式中,而是要以存在的方式去生存。去团结,去爱他人,去分享去体验。当然最后文中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效的手段,以及社会改革的方法。比如说放弃政治和经济的集权化,让民众有理性消费的意愿,让生产者去生产那些对人们生活质量又实在提高的产品,禁止那些无脑的洗脑广告,让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组成一个专家集体来决定哪些产品是适合让人们去消费的等等这些手段。但是对目前来说很明显是很难以做到的,但是这是为数不多可以解决当今社会的办法,一个人生病了必定要寻找救治的方法,正如这个社会病了,也需要找到一条改革的道路。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Jobson
    推荐

    原本对这两个词非常感兴趣,才开始看的,起初的写作手法很喜欢。慢慢发现这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解读,存在还是占有,这个问题在当今确实要引起重视。社会性格,社会心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都被忽略了。我们并不想要站在所谓的道德高点进行评论谁对谁错,只是想客观的揭露这个现象,当然很多人看完都觉得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类型很难,但我认为并非没有可能,没有一个人相信,当然不可能,有一个相信就有了进度条,可能很难,但会接近。共产主义也是人类发现的一个过程,而我们也有可能从必然走向自由。推荐此书,用一种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也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新的认识。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Jonty Zhou
    推荐

    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这本书一贯的延续了弗洛姆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通过对占有和存在的正反论述及对比,告诉我们,“请丢掉你所拥有的一切,将自己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个印象深刻的事例就是,我记笔记但我没有思考,只是去背去记,我只是占有知识。而我去思考,去举一反三,那么我就是存在主义,我的知识因为我的思考而存在。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SundayMorningSun:)
    推荐

    读到后面有些悲观,人的私欲难以战胜,不知弗洛姆在后面提出的新人类、新社会,还有多久以及在什么程度上会实现。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与近一千年前朱熹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相似,但这几百年无论社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具有深深的人本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依旧占少数,甚至某种程度和情况下被视为异类。并且大多数人都寻求集体归属感,需要通过外界的标准和肯定,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依旧是“占有型”为主,“存在型”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幻想,并且被他人指责不务正业,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梁静恒Cate
    推荐

    这本书的方法论有点精神分析+哲学+思想史+社会学大杂烩的感觉。最后一章对于构建一个能在结构上鼓励人类转向存在型生存模式的未来社会的构想还是偏向于“管起来”的套路,所以稍微扣分。但是前面思索个人存在的内容还是很有用的(道理懂是懂了,至于能不能活出这个样子只能靠个人修行了🙏🏼)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时间之矢
    推荐

    打开了新世界观的窗 存在与占有的差别本质上并不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它们的差别实际上存在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和以物为中心的社会之间。以占有为导向是西方工业社会的特点,对金钱、名望和权力的贪恋是生活的绝对主题。在一些异化程度较低的社会里,比如中世纪社会、祖尼族印第安人社会以及尚未被现代“进步”思想影响的非洲部落,他们都有自己的“诗人芭蕉”。 对“有”和“是”词义的初步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所说的“有”和“是”并非指的是独立于主体的特质,如例句“我有一辆车”、“我是白皮肤”或“我是开心的”。我指的是两种根本的生存模式,是对待自我和世界的两种不同取向,是两种不同的性格结构;而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结构能决定人的总体思维、情感和行为。 2.在占有型生存模式中,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和支配:我想把一切据为己有,包括我自身。 3.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存在的两种形式。一种与杜·马雷所说的占有相对,指的是与世界鲜活、真实的联系。另一种存在与表象相对,指的是人与物的真实本质和现实,而不是欺骗性表象,正如本韦尼斯特在探究“是”的词源时所指出的那样。 要怎样摧毁一个人的意志而又不使他察觉?通过灌输教条、奖惩机制和意识形态配套这一复杂过程,这项工作大体上圆满完成,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以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意志是被规约、被操纵的。 我们的心灵有时在行动,有时在忍受。如果它有足够的思想,它就必然是在行动;如果它的思想不够,那它必然是在忍受。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艾酱
    推荐

    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和所有其他身体关节。都是碳基生物,怎么人家就是苏格拉底,我只能做阿米把虫讷[委屈] 在‘我有一只表’这个例句中,‘我有’应从本意上去理解;但在‘我有一个主意’这句话中,‘我有’只是对前一种说法的模仿,是一种借用的表达。‘有一个主意’指的是我‘想到’或‘以某种方式想出’;‘我有一个向往’意思是我‘渴望’;‘我有意愿’指的是我‘想要’,诸如此类。 说“我对你有强烈的爱”是毫无意义的。爱并不是一个可被拥有的物品,爱是一个过程,一种让人身不由己的内心活动。我可以去爱,我可以沉浸在爱情之中,但是在爱里我不占有任何东西。事实上,占有得越少,就能爱得越多。 权威、体制、理念以及形象都能以同样的方式被内化吸收:我占有它们,就好像把它们永远保存在五脏六腑之中。(“融合”和“认同”常作为同义词使用,但很难确定它们是否为同一过程。不管怎样,不能笼统地使用“认同”,有时“模仿”和“屈从”是更好的表达。) 在闲暇时间里,汽车、电视、旅行和性爱是今天消费主义的主要对象,虽然我们将之称为“闲暇活动”,但它们准确地说是“闲暇被动”。 消费是占有的一种形式,而且可能是今天富裕的工业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现代消费者以这样的公式认同自己:我的存在=我所占有和消费的东西。 对于不断求知的人来说,无知跟知识一样都是好的,因为两者都是求知过程的组成部分,当然这种无知跟毫不思索的无知是不同的。在存在型模式中,最好的知识是深刻理解的知识;而在占有型模式中,最好的知识就是越来越多的知识。 自由就是放弃自我 人类的目标就是要摆脱恋我心态和自我中心,即占有型生存模式,才能达到生命的完满。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崔扬
    推荐

    像走入一间新房,邻人钦羡,步入中堂,挨个开些小门,逐次推开大门,登上旋梯,揉搓包浆扶手,驻足每个可能发生故事的廊厅,然后从顶楼发现无人,二楼发现无人,一楼确认无人,最终回到门口,决定是否把刚刚的故事演绎成人生,于是看到失望,关门走人。读此书的一种感受就是,你几乎知道所有道理,但是你就是非要用他那种“再活一次”的方式走完走遍全屋,就看见了原来如此,原来生活的尽头和最初的想象一样,都不太真实。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陈耿
    推荐

    简短却不简单 懂了不少却觉得啥都没懂透彻 嗯 不明觉厉的赶脚 大师的其言也善 再把大师的思想更仔细地读一遍 看看能不能串起来 希望二刷的时候有更深刻的感受

  • 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李咚咚💎
    推荐

    一本写给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也可以作为微信读书用户的思想指南 弗洛姆,个人很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兼哲学家。本书主要论述人的两种生活方式,存在型和占有型。人的价值观由历史文化、社会环境所塑造,只有极少智者能突破自我及社会影响的局限性洞见世界的荒诞和虚妄,并提出未来人类行进方向的构想。 写鸡汤的是畅销书作家,从来不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大师的思想一如既往的理性、深邃、犀利……总是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实质,扎的人猝不及防。复杂深奥的哲学思想在这里不展开讲,在此分享讨论几个让我很受启发的观点。 1.批判占有型社会的危害: “以占有为导向是西方工业社会的特点,对金钱、名望和权力的贪恋是生活的绝对主题。在占有型生存模式中,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和支配:我想把一切据为己有,包括我自身。” 在一个以金钱为主导的社会,人们疯狂的囤积财富,追逐名利,以占有为主要生活方式。资本的贪婪导致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道德、价值观),进而滋生出拜金、虚荣、攀比、社会冷漠、仇富…… 举一个冰山的一角,也是最明显的现象,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从古装剧到现代剧,这些主角们总能找到共同点:天赋异禀、血统高贵、天才、x二代、霸总、资本家……叙事模板主要以灰姑娘的逆袭或是孙悟空式的升级打怪为主体。普通人的叙事视角在逐渐消失…… 2.分析占有型交流模式: “举两个交谈的例子可以帮我们看到占有和存在这两种模式的区别。例如,在一场传统辩论中有A和B两个人,分别持有X和Y两种观点。每个人都认同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在乎的只是找到更好、更有道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没有人会指望自己或对手改变观点。每个人都害怕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观点为其所有,放弃自己的观点就好像失去自己的财物。” 曾经听过一句话,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互联网上太多意识形态之争,这世上最难的两件事“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思想塞进别人的脑袋。”很多问题无关对错,只是不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罢了,更正确的说法是同一件事、同一本书对于不同人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存在。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我们彼此交换以后可以得到两个观点。理性沟通是友善交流的基础,多倾听对方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固守“自我满足”。理性客观的讨论也会避免交流演变成人身攻击、辱骂…… 3. 关于阅读: “他们没有学到这种知识财产之外的东西,不懂得质疑这些哲学家、跟他们对话;没有意识到哲学家们自身的矛盾以及那些他们遗漏或是避而不谈的问题;他们不会区分什么是新的观点,什么只不过是哲学家们不经意间表达的那个时代的“常识”;他们不懂得区分什么时候作家在用头脑说话,什么时候作家的心跟头脑一起说话;他们无法发现作家是真诚还是虚伪;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存在型模式的读者常常发现广受赞誉的书籍可能并无价值,或者价值非常有限。他们对书的理解很深刻,有时甚至比作者更透彻,因为作者可能觉得自己写下的所有东西都一样重要。” 世面上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大部分并不值得读者浪费时间去阅读。很多畅销书的模式:从专业书籍中摘取几个理论然后再讲讲故事就凑成了一本。读这样的二手知识不如静下心来啃一本专业书籍。占有型阅读,为了读书去读书,不懂得分辨书籍的优劣也不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有漏洞,更多是为了囤积欲。刷了多少本、收到多少个赞,刷了多少时长,这类现象在微信读中很常见,不像是读书更像是“打卡”。用自己宝贵的时间换取意义不大的点赞和关注,用以自我满足和自我欺骗。读书是这世上最容易且没有门槛的事,尤其在我们国家“读书”的作用经常被神话,私以为大量“输入”之后的“输出转化”才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4. 对于“爱”的论述: “我对你有强烈的爱”是毫无意义的。爱并不是一个可被拥有的物品,爱是一个过程,一种让人身不由己的内心活动。我可以去爱,我可以沉浸在爱情之中,但是在爱里我不占有任何东西。事实上,占有得越少,就能爱得越多……“陷入爱情”的“陷入”一词自相矛盾。因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人只能“站立”或“行走”在爱情里,而不能“陷入”爱情里,因为这个词带有消极被动的意味。”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仅是缺乏一个对象,爱的定义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太多人误把占有、控制当成爱的方式。《爱的艺术》提供了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所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这本书是弗洛姆的热门佳作,也是很多书粉的入坑之作,推荐阅读。 5. 批判“父权制”: “父权制社会,女人是男人行使权威的对象……女性、母亲的原则与男性、父亲的原则不仅仅分别对应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女性气概和男性气概,还尤其对应了每一个男人和女人对恩惠和公正二者的需求。人类最深层的渴望似乎是两极的合一(慈母和严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恩惠和公正、感情和思维、本性和理智),在这种融合的状态下,两极都不再具有对抗性,并且相辅相成。” 不同于其他具有强烈厌女情绪的男性哲学家,弗洛姆不吝为女性发声。批判父权制对于女性的压迫。并提出人应该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也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主要思想。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英国女作家曾说,“伟大的心灵雌雄同体”。每一个好的品质既是女性要有的,也是男性要有的。每一个不好的品质既是女性不该有的,也是男性不该有的。温柔、善良、慈爱不只是女性的代名词。每个人都要坚强,每个人也都有流泪的资格。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 6.修正弗洛伊德“男性中心”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女人不如男人有良心(超我),却比男人更自恋。” 在《行动超越语言》一书中有一篇“如果弗洛伊德是费莉斯”,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男性换成了女性,将弗洛伊德主张的男性器官xx换成了“子宫”,然后对弗洛伊德的厌女理论进行了一番嘲弄,非常讽刺又可笑的一篇文章。 “强势团体拥有的事物,无论实质是什么,都被认为是好的。而相对的弱势团体拥有的事物,无论实质多么美好,都会被贬为次级品。” 6.论述马克思理论中的“异化”: “我们把机器奉为神明,并通过操纵机器把自己与上帝等同起来。选择何种表述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完全无能为力的现实状态中想象自己凭借科技而变得无所不能……在异化的活动中,行动的不是我,而是内在或外在力量通过我来行动。” 工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异化”问题。所谓异化,指的是人和自身相远离,自己不再是自己行动的主宰,自己不再关注自己的需求。物凌驾于人之上,人身上的人性变得更少。这就是异化现象。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中谈到:“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异化是人作为客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可以说,异化是这个时代的瘟疫。绝大部分人,都感受不到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着这个世界,而是被动地接受着世界给我们的安排。我们经常感到无力、被动、疲惫地忍受。现代社会中的上班族,他们不用像过去农耕社会时期下地干活,但依然每天都感觉疲惫、迷茫,正是异化的后。人对于生活失去主动权,我们从一出生就像被安排在固定的轨迹上,像是被某种力量推着走,在不同的年龄层完成不同的任务,兢兢业业做一枚合格的螺丝钉。疲于应付生活,于是无力思考我们相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7.提出“新人类”以及“新社会”的理想模型构建 防止人被“异化”成为机器,变成生产资料的一部分,需要建立新的社会模型。新的人类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第八章末尾有详细的论述。即便有些观点比较理想化,短期很难实现。能提出这样的构想也不失为伟大的思想家。 —————————————————————— 私以为,能让人成长的书籍不是读起来让人快乐,让人爽的书。反而是那些让人痛苦、揪心的书籍,最是能打动人心。它能唤起读者对于自我的反思,对于未来的思考。读书从来不是轻松的事,它需要大脑不停运转、分析。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查阅专业词汇,参考文献……同时要忍受枯燥、孤独、困惑,但也能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没有人可以读书,我们是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