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罗丢丢
    推荐

    作者在书中描述的“有毒的人”,是让我触目惊心的,不敢相信有人会刻意的去伤害另外一个人,用隐性虐待的方式摧毁一个人的人格,而最可怕的在于,这种虐爱会让你深深的陷入自我怀疑,让你欲哭无泪,好像别人没把你怎么样,通通都是你自己的问题,这真是太可怕了,希望大家都可以看看这本书,一是让自己避免隐性虐待,而是自查自己有没有无意中虐待了别人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Gloria👑
    推荐

    看过《如何不喜欢一个人》都对这类“有毒的人”(心理变态,人格障碍)有了一定的了解,内容就稍显重复了。翻译比较拉胯、不沟通顺……而且不知道是因为排版问题还是作者本身的问题,有很多段落是在同一个位置重复出现的😅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推荐

    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受害者”,TA也许在微笑,也许身上毫无伤痕,但内心早已滴血。 我们也应该接受,世界上确实有无法共情之人,以伤害、操控和毁灭TA人为乐、为成就。这是那人的业力,如无足够能力,不妨先保护好自己,远离乃至隔绝。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姐姐🌸
    推荐

    作者自己也是一位“幸存者”,后投入相关领域深入研究,为更多人提供帮助。她很值得敬佩。 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知道,心理“生病”的人是存在的,他们想做的,就是伤害别人。而我们救不了他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温和而有边界地与他人相处,善良的同时记得保护好自己。 ①众所周知,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嫉妒任何得到关注比自己多的人。这种嫉妒甚至可能发生在面对他们的孩子和配偶时。“有毒的人”需要持续被关注以满足他们高度的权力意识和膨胀的自我。 &②恶毒的朋友不会遵守别人设立的界限。 ③拥有高度共情能力的人,需要学习在保持高水平的共情能力的同时不影响自己的幸福。设立界限是对他人高度共情的基础。 ④对幸存者来说,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你会用他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他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心理虐待就更容易被识别了。幸存者要抵制任何程度的隐瞒,真相是残酷的,但揭露真相是必要的。 希望我们得能生活得开心。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Kitty Xu
    推荐

    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成为了那个施虐者,我想这大概真的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吧,从小不被认可,在责备声中,苛责过程中长大,其实真的挺悲哀且无助的,有时候自己也苛责,责备他人,自己都非常讨厌这样的自己了,但是还是无法忍住,我该如何是好呢~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卡西莫多.
    推荐

    隐性心理虐待,可以说是一种外表不能轻易察觉但是却极具伤害力的精神暴力。施虐者喜欢利用幸存者(心理虐待的受害者)的积极品质(适应能力强、拥有高度共情能力等)作为攻击的武器,对其不断施压,直到幸存者情绪崩溃。 心理虐待相关术语 1.煤气灯操纵 “煤气灯操纵”是指施虐者试图篡改谈话或事件的真相,以使受害者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其实就是一种操纵术或洗脑术。施虐者会通过设置情境使目标怀疑自己对情境的记忆和评估(就是始终不给予目标以肯定,而是不断地否定对方让其从自己身上找过错)。施虐者这样做是为了让幸存者变得不自信,进而只能把自己的一切全权交给施虐者。他们希望幸存者质疑自己且怀疑自己掌控现实的能力。他们希望幸存者支离破碎,以便他们更好地控制和嘲笑幸存者。 例如: 你因为想要指出伴侣对你说出的话很伤人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对方根本没有真的在听你说什么或者只回应你说的其中一部分。他们要求你不断地重复,他或她甚至还会不断地指责你连自己说的话都记不住所以才会导致你们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于是你便开始怀疑自己,并且向伴侣道歉,因为你觉得对方说的是事实,你在与伴侣的对话中迷失了自己,从而让对方获得了操纵权。 然而,幸存者要意识到的是,如果他们真的像施虐者展示给他们看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们又怎么可能照顾好自己呢?因此,千万要警惕施虐者的操纵陷阱,避免正中施虐者的下怀。 2.恶意宣传 “恶意宣传”是指施虐者使用谎言、造谣来煽动其他人或团体与受害者对立。恶意宣传意味着一方面施虐者隔离幸存者,使其在社交圈中成为被孤立的一方,从而让幸存者只能向施虐者寻求“帮助”;另一方面,施虐者会试图证明他们在“帮助”幸存者的过程中的行为是合理的。 例如: 你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一个,他们三个人聚会却从来不会邀请你,当你终于决定表达自己被排斥的感受时,却发现很多年前你的父母就曾告诉他们三个人,你不喜欢他们。他们被告知你和他们不是一伙儿的(这不是真的)。你试图向他们三个人解释你们的父母说了谎,但他们并不相信父母会做这样的事,他们认为你在责怪两位老人。这只会加剧你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但是其实这就是父母对你的恶意宣传,他们确实是骗子,他们也的确说了谎,导致了你和其他三人的对立。 3.飞猴 “飞猴”是用来描述那些自愿或偶然地围绕在施虐者身边助纣为虐的人。 施虐者喜欢操纵两种类型的飞猴帮助他们做邪恶的事: 第一种是无辜的人,这类人并不知道有心理虐待这回事。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他人利用。一个人通过施虐者的恶意宣传听说了关于幸存者的谎言,但他或她对施虐者的了解除了其公众形象外再无其他,而施虐者的公众形象通常是正直的,或者说在被利用的人的眼中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于是,毫无戒心的飞猴错误地替施虐者承担了他们犯下的罪行。就比如,刘怡婷在不知原委的情况下,站在了她一直崇拜的李国华老师的一边,毫无顾忌地指责房思琪...(不愿再回忆) 在现代社会,舆论也可以是一种飞猴,这些加入舆论争斗的人被利用而不自知,不断地在施虐却永远也不会反省。 如何警惕:在对他人进行评判之前,应该花时间了解他人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盲目听信那些看起来值得信任的其实却是“有毒的人”(有施虐者特质的人)的恶意宣传。 第二种是故意装作没看见心理虐待的人,他们往往以沉默纵容心理虐待。他们看见了这种虐待并在某种程度上也喜欢这样的虐待。他们和施虐者一起玩这个“游戏”并给予他们鼓励。他们的危害和施虐者一样严重。他们的支持助长了虐待行为,所以他们也有罪,是心理虐待的共犯。 例如:在职场中,“有毒的人”可能是一名消极的员工,他气走了每一个被指派来与他一起工作的新同事。在每个新同事崩溃并引发混乱后,施虐者的主管(第二种类型的飞猴)并不处理有毒的员工,而是寻找下一个受害目标并将他或她带给施虐者。不管理由是什么,施虐者的有毒行为在公司里是被允许的,所以需要飞猴来掩盖施虐者的长期不良行为。 4.自恋攻击 自恋攻击是指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对无辜的人做了错误的事,并完全推卸自己的责任。施虐者并不希望自己的任何缺点或缺陷被指出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有任何缺陷,因此这根本不是因为施虐者缺乏安全感。施虐者准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事实,他们是自由选择继续伤害他人,有些人甚至从掠夺周围人的幸福中获得能量或乐趣。他们不会认真对待幸存者提出的任何问题,还会反将一军,让幸存者承担责任,于是最后一切都变成了幸存者的错。 5.间歇性强化 施虐者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训练幸存者焦虑地预测施虐者何时会短暂地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施虐者对幸存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没有固定的规律或理由。施虐者喜怒无常,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会让幸存者陶醉其中,间歇性强化导致幸存者体内的肾上腺素飙升,产生应激反应。间歇性强化在幸存者身上造成了生理方面的变化,从而使人上瘾,难以摆脱。 6.理想化、贬值和抛弃阶段 理想化 这一阶段阶段从施虐者和他们的新目标第一次见面时开始的,施虐者会刻意变成你想象中的那个完美的人,然后利用“糖衣炮弹”引诱目标上钩。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感和控制欲,施虐者会操纵幸存者的情感,但幸存者对此却一无所知,甚至认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好人或者生命中的唯一。 贬值 一旦目标在理想化阶段上钩了,“有毒的人”就开始撕下面具,丢掉最初吸引目标的美好特质。这段关系就开始进入贬值阶段。 在这一阶段,幸存者往往不愿相信施虐者的改变,而沉溺于在理想化阶段所获得的美好感受。那么在这里幸存者就要学会辨识,施虐者是否真的爱上目标或对目标产生感情。这取决于目标对爱的定义。因为施虐者的确会在一些瞬间表现得他们在意某个人,但那是因为在那些瞬间这些爱的行为能为他们服务。幸存者必须记住,施虐者的所有互动都是为了满足他们本身和他们的需要。 抛弃 在这个阶段,施虐者开始拒绝(抛弃)目标。在抛弃阶段,幸存者的生活是不安全的、动荡的。幸存者不仅仅失去了这段关系,而且整个人格都被粉碎了,幸存者的身体也常常因心理虐待而出现问题,他们的自我认知已经改变。施虐者越接近幸存者生活的核心,对幸存者造成的伤害就越严重。 “有毒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反省他们的错误的,因此幸存者不需要为施虐者所做出的伤害行为找借口,幸存者只需要思考:假如你不会想要用他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他,那么你就能识别出他的行为是一种隐性虐待。 当幸存者做出改变之后,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毒的人”会稍微退缩,或者试图表现得友好一些。此时幸存者就要格外警惕:施虐者的行为会发生变化是因为,他们可以借此得到一些利益(比如不愿舍弃你身上的品质和能带给他的价值)。因此,不管施虐者决定稍微收敛一些的原因是什么,幸存者都不应该产生动摇。幸存者必须自己决定一个对他们来说足够健康的生活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幸存者要抵制任何程度的隐瞒,真相是残酷的,但揭露真相是必要的。” 幸存者如何设立界限? 脱离接触 脱离接触不仅指幸存者限制自己与施虐者接触的时间,更是指幸存者内心的一种姿态:能做到与之在情感上保持距离(保持清醒)。 断绝往来 断绝往来意味着把一些有害的东西甩在身后,要么从此远离它,要么用更健康的选择替代它,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保持耐心) “好好生活并不意味着虐待从未发生,而是意味着虐待并没有彻底摧毁你,也没有导致你无法再修复。” 生活还是要继续,幸存者应该选择向前看 🍃希望更多人能读到并了解,警惕“有毒的人”,他们有可能是和你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伴侣和朋友或个体拥有的社会关系中的任何人。及时警觉止损,远离施虐者,拒绝隐性虐待!保护好自己!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无语伦陷
    推荐

    内容有很多地方重复啰嗦,像是Deadline逼近紧急出活的自己,比较降低体验感。 在抑郁高发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海量信息过载接收与处理的迷茫无措,确实需要更多这类帮助现代人掌握内心情绪,对抗隐形心理虐待的方法论书籍,尽管内容依然过于常规,但也不失为这条路上有效的铺路石。 文章对一些社会常见的隐形心理虐待行为进行了专业用语的总结,能更好引起幸存者去对号入座地重视,并加以警惕与自救。 煤油灯效应、糖衣炮弹、飞猴、吸尘、恶意宣传、三角关系、理想化/贬值/抛弃阶段…你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轻易被幸存者归咎于自己“小心眼”“敏感”“自私”“懦弱”的缺点,全都是“有毒者”狡猾利用幸存者的自省与同情惯常施暴的常用手段。 文章提到幸存者面对心理虐待自我拯救的六阶段: 1.识别自己的绝望 2.学习心理虐待特征 3.开始清醒有了康复的可能 4.与施虐者设立了界限 5.找回虐待期间被损坏的东西慢慢恢复 6.维持恢复后的状态不重蹈覆辙 其实心理虐待普遍存在于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比如原生家庭、恋爱关系、朋友相处、工作场合…但并不能成为我们犯错失误的借口,事事都以此贴标签做挡箭牌。 把自己的缺陷归咎于他人过失,让自己人生成为别人行动的附属,比如自己缺爱就怪父母小时少陪伴、自己患得患失就怪前任是渣男、自己工作压抑就怪领导PUA…钻进生活不良情景的牛角尖,将让生活变得无比被动,失去太多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快乐。 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愿掉入“有毒者”陷阱的“幸存者”能早日识别虐待,走出阴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掌控往后岁月的方向,收获高质量人生。 别人的强势与错误我们没必要买单,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善养浩然
    推荐

    即使是作者这样的专业人士,也无法治愈母亲,只能脱离接触。人生苦短,放弃改变成年人。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watermt
    推荐

    结合经历认为本书对施虐者描述很准确,治愈过程有指导意义和心理放松效果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清潭
    推荐

    这个社会真的存在自恋者、反社会者、精神病态者,他们总是以隐形的方式虐待美好的事物,摧毁比自己优秀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否定你、打击你,毫无疑问他别有用心,此时就要对他警惕,必要时设立界限、脱离关系。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Timing | 主理人 | AA姐
    推荐

    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了“为什么和那个人在一起就是觉得难受,自我怀疑和低价值感”的问题,记得曾经对家里人说:已经很累了,你就是在逼我把这条命还给你们,如果我那么失败,那就当没有我这个人吧,让你们失望了。 最残酷的现实是,这样的人在家庭里占比很太高,用爱的名义告诉你:你就这样,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样?你真的太敏感了;你就该平平凡凡像别人那样活着;看到钱的重要性了吧,所以该找个有钱的男人才是对的…… 只能做个“无情”之人,隔离甚至断绝家庭和这样的伤害。人生只有一次,不必为了这些施虐者活着,它必须属于我自己。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Stephanie
    推荐

    只站在经历过的角度片面的解读,事实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这个理论。但是也正是这一点一点的知识,让在深渊中的人能够重新审视的生活。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邓若兰
    推荐

    作为一个遭受了多年情感虐待的幸存者,书中所描述的大多数情形自己都经历过。曾经被伤害而不自知,甚至会为加害者辩解。而现在我终于做出了改变,终结了一段多年的感情,自己经历的过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六个阶段。非常感谢现在伴侣的支持,不然自己可能真的走不出来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推荐

    非常好的一本书,原来我都说不清楚到底自己是怎么了,看完之后,我会经常来翻一翻这本书来巩固自己的练习,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我从西班牙跑到中国跟他结婚,婚前她母亲因为我要拍婚纱照贵了给我难堪他也没说什么,原来说好订婚直接给我办成了结婚,连我的父母亲都没通知,结婚当天他哭,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是放弃了另外一个女人跟我结婚,而他的目的是因为我可以把他从中国申请出来,因为他们曾几次申请到意大利都被拒了,结婚几天我出门跟闺蜜约会,回来之后被她们数落,他推了我,我回了外婆家发现自己怀孕了,我回到西班牙想要打掉孩子,偏偏我的母亲也是个施虐者,自恋型,只能一个人生下孩子,一度抑郁,还要申请他,递材料,生下孩子一个礼拜就上班因为我的妈妈她说她是没坐月子所以我也没有资格。我想要离婚,我母亲带着我回中国跟他和好那个时候,他因为发现别人对我的我表白侮辱我说我对不起他来利用我的罪恶感,现在我才发现我多善良。他来到西班牙我要面对我妈妈和他双重虐待,后来我不小心怀孕第二个孩子,我恨我的妈妈没有尽到责任为我讲解避孕措施,我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然而我居然能活到现在,还能够把自己活好。我好佩服我自己。从一开开始我就已经发现不对只是我适应能力太强居然被她们骗的团团转。现在我已经看的很清楚了。

  • 推开心理诊室的门
    Palien
    推荐

    我是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当时想的是窥探一下「隐形虐待」的全貌,因为这些在我的生活中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看完之后我才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可见隐形虐待:它可能存在于你的原生家庭中,性格强势的母亲和习惯不好的父亲会给你带来一辈子的心里创伤;它可能存在于你的亲密关系当中,一个掌控欲过头的丈夫或者一个性格乖张的女朋友会让你在这段关系中如履薄冰;它会存在于你的工作当中,一个心理缺陷的领导和那一批嫉妒心强烈的同事会让你在工作中有一种时刻都想逃离的感觉…还有太多太多。 我们要自省,首先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一个「幸存者」,即使确诊了,第一要做的事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确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那些施虐者通过一些卑鄙无耻的手段给我们造成的可怕后果,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香农•托马斯在书中所说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即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和维持来修复自己已经被伤害的内心;其次我们还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毒的人」,警惕成为给别人制造隐形虐待的施虐者。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