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读完的第五本书《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不能说完全认同作者书中的所有观点,但是有很多地方倒是值得我们静静思考的。首先,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乌合之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被媒体被流量包围,我们看到有人被捧上高位,又迅速跌落神坛,看到新闻事件不停反转,这背后难道没有“乌合之众”贡献的的力量么? 很多人对这个书名反感,对作者反感,我认为与其反感这些倒不如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现在的环境,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不被各类信息裹挟,如何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前几天看到白岩松的一段访谈,他说看书就像下围棋,只有看多了才成势,当棋盘上只有很少的棋子的时候是无法成势的,看多了就是书找书,不是人找书,不会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继续努力[加油]
有种现象确实很奇怪,许多在文革中被赶到农村或边疆的“知青”,没学到什么知识而且生活坎坷,现在却怀念那个年代及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人!看了这本书也许可以有些理解了。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思考。
《乌合之众》是法国人勒庞于1894年写的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名著,在深刻反思文明演变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社会心理学进化论与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全书围绕群体是低智商、残暴和多变的,论述了群体的特征的群体行为背后的原因。 人们的从众心理就是群体会降低个人智商,会让人行为不受控制并且迷失自我,所以我们应该在不脱离群体的基础上和群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群体虽有有着种种缺点,但是毕竟群体有时候带给我们的好处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能从书中汲取什么,也许并不在于书的内容是怎样的,更在于看书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热播的电视剧《新世界》中的铁林一角色“积威之下,人味全失,而奴性入骨,只要你给我官做,我干啥都成。不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有些人努力的做自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我们是无法摆脱群体心理的影响的。所以,不管我们意志力多么坚定,当所有人都选择浑浑噩噩的时候,也难免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世间所有的事都是人的事,世界上所有的学科也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准确理解之上的。
第三遍看《乌合之众》 再看此书是因为一个姓胡的主编。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文笔极其粗糙的家伙,一个滑头的甚至算不上民族主义者,更多的是一个骑墙派的家伙,竟然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他点赞。我想从《乌合之众》这本书里找个答案。 我一直以为语言是一种理性智慧的产物,事实上我是错的,语言更像是一种用来煽动情绪的工具。而当人群聚集在一起时,语言就如放在枯枝堆上的那一盒火柴。 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理智和智慧的。智商和理智这两样东西一定是和人群的数量成反比的。这点在《乌合之众》里已经反复提及。 这本书很薄,薄的往往也是锋利的,刀锋如此,文章也是如此。 勒庞曾经写道:“群体汇集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对勒庞来说,人与人之间在受到教育主导的智力上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但在受种族主导的性格和情感上却十分接近。即便是一群聪明绝顶的人,一旦聚集形成群体,智力就趋于庸俗化,在非专业之外的其他问题上也毫无见解。 其实真的不需要一群人,比如说我现在在微信亲友群、家庭群里聊天,一旦涉及意识形态讨论,我会立刻闭嘴离开。我的父亲是个教授级高工,他总喜欢在家庭群里发一些很左派的文章,每当这时,我们全家人都会识相的闭嘴绕开话题。语言带动情绪,情绪带动偏见,偏见一定会降低智商,不需要很多人,即使最亲密的人,也会因为不同的信仰而结成仇恨。 而那些无良文人的最大危害在于,他们会编织语言去强化这些仇恨,他们就像蛆,用自己腐烂的语言让仇恨发芽成长,最终结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其实对这些别有用心的仇恨传播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永远让他们去仇恨的最前沿。比如现在中国和印度在边界上比武打架,让他们带上木棍马上去中印高地吧,去那里发挥他们的煽动力,忽悠印度士兵自相残杀去吧! 每天读书一小时,让自己孤独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