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安迪
    推荐

    从爱因斯坦到JK罗琳,内向者的竞争力在哪里?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她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因为内向而苦恼的人,这引起了她很大的兴趣,经过大量研究,苏珊最终得出了结论:内向的人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内向者竞争力,去拥有幸福生活。 本书在2012年出版后,当年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并获得了《时代》杂志封面的专题报道。苏珊以本书内容为主题,在国际演讲大会TED上做的演讲,更是TED有史以来点击量最高的视频之一。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郭佳
    推荐

    认清我只不过比较内向,那是我的一部分,之前对我的种种假设其实都是不对的。我多么希望那个时候我能够证明这些,然后让别人改变这种偏见。这真的是一本非常让我感动的书,内向的人,也能强大很会很有力量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方力穎
    推荐

    有很多有意思的理论 作为一名内向者,有时不得不逼迫自己伪装外向者,看来的确有必要都给自己找一些“恢复壁龛”。家人总说这种性格不好,现在我觉得是他们不能体会到这种好。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coffee女人
    推荐

    觉得选择读此书的人大部分是把自己归为内向性格的人,如果是就点个赞吧[呲牙]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袁韵莎
    推荐

    感觉一般般,不如我读的上一本书《内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上本书清晰易懂 ,而且明确说了该怎么办,这本书似乎更多的在描述内向性格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草草就看完了,收获不多。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江神子
    推荐

    怎么说呢,内向与外向本来在每个人就是共存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内向与外向,内向与外向只是人们在某种情境下选择的对外表现的一种形式而已。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性格内向和外向问题,而是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巧妙的运用和转换。《易经》里面讲的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个人都是同时存在阴阳两面的,正如影响中国的中庸文化,中是指什么,中间吗,不完全是,比如工作与家庭也是一个“中”的问题,就像是一个杠杆,要想平衡它不一定是在最中央,凡是在两端之间的都可以称为中,家庭和工作对你来说份量不同,那么平衡的支点也不同,但都是在两端之间移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以及我们自己本身,重要的都是找到那个平衡的支点。因此不管是性格还是什么,都是动态的,可变的。 那么这本书,我读着是比较枯燥的,因为我觉得数字还要一些研究报告是很无趣的。这个问题我们祖先早就研究透了。“在其位,谋其事”,因此重要的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做事情的问题。当然里面有些观点还不错。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连耀华
    推荐

    你宁愿要一个假装外向的孩子,却意识不到安静的力量有多惊人。 顺带推荐作者的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呲牙]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颜宇
    推荐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性格从来就没有明确的详细的划分,心理学家为了方便研究总结才有12种人格的分类和4到8种性格的划分,但实际上任何一个人都没一个非常准确的人格特点。 然而,我们都应当尊重每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个体,不以随大流的价值观对他们加以评判和改造。每个性格特点都有独有的优势和劣势,先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找到优势和劣势,根据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劣势。 如果你是团队领导,了解每一个队员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人的性格特点运用不同的方式有效地激励每一个人,达到高效的团队管理;如果你是老师,找到每一个你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并激发出更适合于发挥他们性格优势;如果你为人父母,尊重你孩子独特的人格特点吧,请别再按照你希望的样子去要求他们,改造他们,强迫他们,打着为了他们好的旗号,让他们慢慢迷失自我,变得不伦不类,平庸到没有一点个性…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God Bless Jora
    推荐

    他是你的嘴巴,你是他的上帝 又是一本被翻译毁了的书。虽然最终看完了,但是文字真的枯燥啰嗦到几度看不下去,甚至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用谷歌翻译的。 目前的社会更倾向“外向理想型”,大多数人可能对内向有一种误解,认为内向的人就是不健谈的、安静的人,就是没有团队精神、没有领导力的。其实内向的人也可以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不喜欢长时间扎在人堆中;内向的人也有团队精神,只是不喜欢一直与大家在一起,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来集中精力;内向者也是很好的领导者,只是与外向者不同,内向者会给下属团队更大的空间去发挥。 书中研究表明,我们身上存在一种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其作用是协助羟色胺的正常传导,作用于神经递质,并间接影响人的情绪。这种基因的特殊变体或者其等位基因,有时也会被称为“短”等位基因,被认为与高度应激和内向的性状相关。所以人内向还是外向,很大层面都是天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有很多个社会自我,这是由于人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且会非常在意这些群体的意见。于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不同的群体面前表现不同的自我。研究发现,内向者,尤其是那些可以把自己伪装得很像外向者的内向者,通常在一个特征上得分都很高,这个特征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者在不同社交需要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面很有技巧,会寻找一切线索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性格优势,大概可以参考亚洲人和欧美人的优势。亚洲人的教育内向者占优势,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大家不得不更有耐心更需要专注,而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会表达没把握的事,说话前总是三思,所以亚洲人普遍给欧美人一种腼腆的感觉。而欧美人的选拔方式更看重社交能力,譬如哈佛商学院不会接受内向型人,教育中也鼓励表达自己,无论对错、无论有没有意义,表达就好。所以欧美人给亚洲人的印象就是自来熟。看完这部分也让我更加包容了一些事情。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人,踊跃表达自己,但是表达的并不深入,但总是逢人就可以说很多没什么营养的人。这大概就是社会评价体系不同的现象,在我们的价值观中看起来比较轻浮,但可能确实欧美价值体系中更加优秀的人。而亚洲人思想或许更有深度,但在欧美人看来就是不愿表达,在他们的体系中不被认为好。 看完整本书,我还是没有分辨出我到底是哪种性格。我肯定不是绝对的外向者,也不是绝对的内向者。两种性格的特征我都有。那我是会自我监控能带外向面具的内向者?还是天生外向者受环境和教育影响后有了内向特质?分不清。 很喜欢文中提到一个例子,上帝让内向的摩西与外向的哥哥亚伦一起完成一项使命时。摩西撰写演讲稿,充当幕后英雄,亚伦则充当面对公众的台前英雄。上帝对摩西说“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他是你的嘴巴,而你是他的上帝。”内向者和外向者,大概就是军师和将军的区别,都不可或缺。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赵军
    推荐

    1.接受:做自己,接受自己的内向性格。发现自己内向性格的特征,去接受。不要感觉不合群或者别人对此有意见就否定自己; 2.寻位与定位: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价值。像商店选址一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确认店面的位置装修等等,当然,人要比选址复杂的多; 3.顺其自然:不要逼迫自己去做一个外向者,那会消耗你更多的能量,并且会对你的世界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4.做一名倾听者,思考者; 5.场景适应性:在不同的场景进行调整,调整自己适应性,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做一个适度的外向者,进行良好的表达和沟通; 6.自信:通过一件件外向交流沟通成功的小事来找回自信和增加自信。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眼里没有正常人
    推荐

    让没一个内向者都正确看待自己,世俗的观念往往觉得外向,能说会道,能活得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内向的人,但也许才能成为最伟大的人。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加百利
    推荐

    看到知乎上有人说内向是在独处中获得能量,就想看这本书了。因为自己总是被人说内向,还被说内向不好,事实上是一种偏见吧,所以还是自信一点,拒绝被俗见所压迫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阿土
    推荐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版本,当时译为内向者优势。其实,内向的优势还谈不上吧,只不过,人无论内向外向,应接纳自己,做好自已。 内向者,以温柔之姿,行勇敢之事。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5773
    推荐

    说实话,免费部分读的差点弃书了,翻译实在是不堪卒读。但是如果合上书,目之所及又没有一本是正经八百以研究口吻为内向性格正名的书。 从前有个笑话,讲一个精神病人总以为自己是老鼠,后来经过精神病院的医治,号称康复了。这病人出院时院长亲自送出,门口正巧钻出了一只猫,病人看到猫吓一跳,连忙躲起来,院长说,不用怕,你不是老鼠!病人认真的回答,我知道呀!可是,猫知道嘛? 在这外向价值取向的大环境里,偶尔来几本佛性禅修慢生活的散文鸡汤,用来告诉我"嘿你看,当老鼠也挺好的!老鼠有境界,老鼠逼格高!"即使一缸一缸饮下这些鸡汤,也只能缓解一时的不安,内心深处的焦虑始终存在着--这改不掉的孤僻是否是人人嫌恶的过街老鼠?老鼠再怎么文艺,它都是不好的,而世界上的猫,无论白猫黑猫,总是好的。 这种不确信在喵星大合唱的背景中通过内向者的自省反复放大,几乎成了自己都认定的天生残疾,每每耗尽力气,我总想高呼 生而为人,对不起! 然后这本书带着蹩脚不顺畅的翻译出现了。自己都像个赖头和尚云游僧,一副不甚严谨难成权威的模样,偏偏对我的病症有莫大的治愈效果。 原来我真的不是猫,但我也不是老鼠,天生天然而已。这是最大的受益。 承认,了解,再接纳,与自我相互体谅并和解。这真是件知易行难的事,因为很多油彩伪装到脸上以后不容易洗去,导致我经常会干出些"目标也非吾愿过程也非吾乐"的蠢事,或者下意识的对某些事作出"假惺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说什么"的反应。具体例子就不列举了,举出来害臊,不举不举不举了…… 之前那么做人,那么做事,不过是下意识以为那么做是对的。多傻。现在我要告诉自己,我不是老鼠,只不过非猫,没毛病。 如果你也是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心中自卑却装得很正常很辛苦的家伙,来看看这本书吧,让我们拆了精神病院,把猫猫狗狗都放出来。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套装共2册)
    陈韵
    推荐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苏珊·凯恩 15个想法 ◆ 引言 南北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正是从每一个 细微的抉择 开始的 >我们的人生受性格影响,如同受到性别和民族的影响一样。性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被称为“南北性格”,这种说法来自某位科学家对于内向和外向的分类,南和北正是内向、外向在性格频谱中的位置。我们在这个统一的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影响着我们对朋友和配偶的选择,也影响着我们同他人交谈的方式、消除个人差异的方式,甚至影响着我们示爱的方式。它还影响着我们对职业的选择,以及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 一个令人敬佩的演说家在公共汽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与一个温和又沉默寡言的女性做出这样勇敢的事情相比,其影响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社会偏向选择 外向理想型 存在即合理 真的应该如此吗 内向性格怎么在 生物进化中保留下来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我姑且称之为外向理想型(Extrovert Ideal)的价值系统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健谈的,即使是在聚光灯下也应谈笑自如。典型的外向者更喜欢行动而非观望,喜欢冒险而非计划,喜欢肯定而非怀疑。对于这类人而言,也许他喜欢速战速决,即使知道那样做存在着极大的出错风险;而她,则可能在小组协作中很好地完成了工作,并且与组员相处得很融洽。我们也许会觉得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倾向于这样一种性格——一种相处起来让我们觉得很舒服的性格。 >> 如果没有这些内向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将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叶芝的《第二次降临》肖邦的《夜曲》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彼得·潘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庄园》戴帽子的猫查理·布朗《辛德勒的名单》、《外星人E.T.》和《第三类接触》谷歌哈利·波特系列 >> 荣格说,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人格测试的源头是荣格 荣格果然是我最欣赏的心理学家 >如果你曾经参加过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测试——一个基于荣格的理念,并为多数大学和全球财富100强公司所采用的测试体系——你就一定会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 >> 内向者和外向者在激励体制中所需要的外界刺激程度不同。内向者会觉得适量的刺激是“恰到好处”,就像是和一个亲密的朋友在一起呷了一口红酒,或者解了一道填字题,抑或是读了一本书。而外向者则更倾向于带有冲击性的刺激,比如结识新的朋友、斜坡滑雪或开启立体声。 >> 许多心理学家同样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心理机制有所不同。外向者倾向于“速战速决”。他们习惯迅速作决定(有时是冲动的),而且更适合处理复杂和带有冒险性质的任务,他们享受这种为了奖赏(如金钱和地位)而“追逐的快感”。内向者在处理问题时,步调更缓慢而且更具有目的性。他们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一件事情,认为这样也许会更加专注。这类人往往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表现得相对淡泊。 >> 内向者可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喜欢参加派对和商务会议,然而过不多久他们就开始希望能在家里穿着睡衣走来走去。他们宁愿把这些社交精力都拿出来与自己亲密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分享。他们是很好的倾听者,开口前必三思,甚至经常会觉得他们笔头上的功夫要远远好过口头。他们讨厌冲突。有的内向者会对简短的对话感到恐惧,而对于深入的交谈却能收放自如。 >> 内向的人并不一定是羞涩的。羞涩是对于社会中出现的反对言论或者羞辱而感知的恐惧心理,而内向是一种对于平和环境的偏好。羞涩是一个天生棘手的问题,而内向不是。人们混淆这两个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两者之间常常会有重叠(即使心理学家对于两者交叉的程度仍有所争议)。 >> 就像荣格的那个恰到好处的比喻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他必然是个疯子。” ◆ 第9章 何时你该戴上外向的面具? >> 每个人都有很多个社会自我,这是由于人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且会非常在意这些群体的意见。于是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不同的群体面前表现不同的自我。——威廉·詹姆斯 自由特质理论认为,我们天生的因素与文化赋予了我们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内向,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个人核心项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 >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自由特质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名内向者会让他外向的妻子去参加一个惊喜派对,或者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同样,自由特质理论也解释了一位外向的科学家如何能有条不紊地在实验室里工作,也解释了为何一个随和的人可以在商业谈判中变得坚强,为何一个脾气古怪的叔叔在带着他的侄女去吃冰激凌时可以变得很温柔。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了自由特质理论适用于很多不同的情境,这使它更适合那些生活在外向理想型理念之下的内向者。 成为自我监控者 调节每个情境下的行为 >研究发现,内向者,尤其是那些可以把自己伪装得很像外向者的内向者,通常在一个特征上得分都很高,这个特征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监控”。自我监控者在不同社交需要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面很有技巧,会寻找一切线索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 给自己建造一座 恢复壁龛 在戴上社交面具后 让自己的能量恢复 >扮演超性格角色的最好方式是尽可能地对自己保持真实——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restorative niches)。 “恢复壁龛”是利特尔教授提到的一个术语,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它可能是空间上的,就像黎塞留河畔的小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就像你在两通销售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它可能意味着在一次大型工作会议之前,你要取消周末的社交计划,来做瑜伽、冥想,或者将面对面的交谈改为电子邮件的交流。(即使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她们的任务只是跟朋友和家人聚会,也会想在下午的时候留出一点休息的时间。)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