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

白板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白板
    AX
    推荐

    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内容有点啰嗦杂乱,不过还是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以下为一些要点: 1.何为社恐:有一些病理症状(自认为丢人的事都可引起症状)。此外,社会必须影响到生活,引起较大程度的痛苦,并至少持续长达六个月。 2.和他人的关系其实就是自我关系的一种投射。 3.社恐成因:家庭因素(父母个性和教育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 幻想与现实 内心的冲突(理应如此与事实如此) 4.正因为想获得,所以害怕失去,进而产生症状。当一个人内心无法接纳自己,就会把如此的否定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外界无法接纳他,是别人对他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与标准。 5.认知行为治疗:害怕什么就面对什么 接纳真实自我 6.“看见家境比我差的人,我会担心自己的表情动作会让别人觉得我在小瞧他。比如和爸爸去饭店里吃饭,爸爸穿着西装衬衫,很体面,像有钱大老板一样,那些服务员很热情地招呼我们,我就很尴尬。我想到爸爸是老板,而他们底层员工一个月才拿那么点工资,却做得这么辛苦,真可怜。其实我认为人人平等,人格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对人都是一样平等尊重的。但我担心自己的表情或者动作会让他们以为我在取笑他们,所以我很客气、很拘谨。他们上菜或是倒茶递水,我都要说‘谢谢’回应他们,双手接着,好像反客为主了。”——本质上是用经济水平衡量人的价值。 7.病态的自负和真正的自信并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自负来自幻想中的不凡,而自信来自真实的能力。 8.有问题的父母:完美型 控制型 自负型 溺爱型 冷漠型 残暴型 病态父母及病态的家庭模式 9.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人格相对健康的人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10.爱是行动,而不仅仅是感觉;爱是一种承诺,不以消融自己的个性为基础,反倒是保持独立地融合;爱是一种投入,是关注对方的成长,而不是征服或占有。爱的目的是使爱的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因此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能获得真正的爱的人必须是一个爱自己的人,只有真正自爱(不是自恋)的人才会去爱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只是需要别人,而不是爱别人。 11.痛苦也是有好处的:它是问题的信号,帮助我们的心灵成长 12.对自己的了解分为几个层次—外显行为、意识与思想、潜意识的欲求、内心的冲突、人格的结构、虚假与真实的自我。 13.“这世间的事情应该都是如此,你之所以恐惧、担忧,是因为你不满足,在你的人生清单上,列了太多要做的事情。静下心来,抛开清单仔细想一想,到底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是真正想去做的。想好之后,就去好好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

  • 白板
    ON THE WAY
    推荐

    感谢王宇老师,读到这本书,真的是一个缘分,当我在思考接纳自己的时候,我在微信读书上搜索了社交恐惧症这个词,然后就看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促使我完成了一次次与自我的交谈,里面讲的很多故事,在我身上也有发生,引发了很多的共鸣。 这本书就像一盏引路的灯,当我在心里看到曙光的时候,生命赐予了我这盏灯,让我挑着这盏光亮前行。这是我与此书的缘分,说来真是神奇。 感谢王宇老师,能将自己心理学的精华浓缩在这本书中,它确实极大的帮助了我,同时也让我看到,当今社会上有心理问题的人有很多很多,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您写的这本书,希望这本书也能成为照亮他们前进道路的一盏明灯!

  • 白板
    七号
    推荐

    很好的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病症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在我的心里。对于病症,不要老是想着“消除”,我就会“好”,面对,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才是真的自爱。

  • 白板
    Mirror
    推荐

    心理疗法的核心不在于该怎么“做”,而在于“悟”,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解放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才是终极目的。 大致看到一半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这本书看完有收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要有追求但不应该是要求,看完发现其实自己也没有那么极端,神经症患者的思想很极端地要求自己应该怎么样,而现实中的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怎么样,所以还是有点区别的,虽然我认为这本书还是挺枯燥的,因为例证偏多而其实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也就那么几句话能总结出来,对于病症不是找寻治疗方法,而是放弃治疗方法,认识自己,不要极端,病症会有很多,最终是人格导致的,找寻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 白板
    季白
    推荐

    感觉一直在举例,感觉没有说到点子上,还停留在表面分析,具体改善措施也没有说明确。

  • 白板
    张Ruquan
    推荐

    每个人或多或少活在幻想之中。每人都看不清自己,是个凡人还是个病人。追求优秀,本身就是一种幻想。活出自我,就是做凡人,接纳自身的不完美。你为什么急着要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呢,你能大声说I don't care 

  • 白板
    Guihao😏
    推荐

    找寻真的自我,不要逼的自己太紧,停下来看看现实中的自己是什么状态,了解真正的自己缺的是什么,好好爱自己

  • 白板
    付芬
    推荐

    本书并没有告诉你方法,而是提供了审视自己的视角与对症状的分析。 一个人迷失自我的开端是因为他不爱自己。 幻想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躲在“更好的自己”当中,不敢面对本来的自己。他“应该是”的人,已经凌驾于他“本来是”的人之上。 神经症患者是“完善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主观强求的态度。 治愈也不旨在让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是要助人找回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也许不优秀,却是你内心最真实、最渴望成长的部分。 真正的治愈是放弃对“治愈”的执着,甘心接受缺陷、不如人之处和别人的否定,并停止一切无谓的抗争。 “自由联想”可以算是书中提供的治愈方法。它意味着努力敞开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不管这些表达是不是微不足道、偏离主题、语无伦次、不合情理的,也不管是否举止轻率,令人尴尬为难、恼羞成怒。在自由联想中,我们要努力表达出现在头脑中的任何事情,而不要顾及后果或进行价值评判。 心理疗法的核心不在于该怎么“做”,而在于“悟”,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解放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才是终极目的。 书中有些主观看法及个人价值评判,道理灌输太多,因而感觉不够专业。

  • 白板
    执念*虚妄
    推荐

    《社交恐惧症》笔记 关于作者:王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森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知乎有他的专栏,抖音有个人账号,西瓜视频有森知心理的账号。除此之外,没有更多信息。 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专治各种不想见人。 路径:如果你带着这个目的看这本书,大概率是要失望的。前24章基本在用“自”组词造句,比如:自卑、自负、自恨、自适、自洽、自我悦纳、迷失自我、找回自我、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直到最后一章“治愈”也没有所谓“路径”:心理疗法的核心不在于该怎么“做”,而在于“悟”,认识自己才是一切的关键。解放自己、找回真实的自我,才是终极目的。看见没,这本书不是用来找方法,找路径的,而是用来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读这本书时,明明是本心理书,却一股子哲学味儿。 拓展:王宇在这本书里频繁提到了两个人:卡伦霍妮和森田。王宇认为,社交恐惧症的治愈在于认识自己,然后成为自己。而认识自己用卡伦霍妮的理论,成为自己则用森田疗法。 卡伦霍妮: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19年,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派,而卡伦霍妮弗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接受的是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后来跟学派的人闹掰主要是卡伦霍妮对弗洛伊德理论产生的两大分歧:弗洛伊德认为“幼年经验决定一生”,而卡伦霍妮则认为更应立足当前的状况;弗洛伊德用性解释一切,而卡伦霍妮则认为“基本的焦虑”产生内心的冲突,用性解释一切太片面。 森田及森田疗法:森田即森田正马,是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的教授。上个世纪初创立“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森田疗法的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消除症状作为治疗的目标,而应该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症状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然后重新调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症状,而是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这显然是在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生长出的心理疗法。 能看到每一个自己的摘录: 各种强烈代入: >> 他内心充满焦虑。这样的焦虑就好像一个无底的黑洞,需要他不断用那些可以给他带来价值的东西—金钱、成就、被爱或者完美的形象来填补。不是他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更优秀甚至完美的人—他必须成为“神”,才能摆脱作为人的卑微。 >> 他和别人保持着安全的距离,他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肯定是他的价值来源。 >> 在他人看来简单的人际交往,在他看来就像战场,每一次他都要鼓起壮士断臂的勇气才能进行。 >>就这样,自己经常因为认为自己不好而恨自己、自我怀疑,并且对自己进行大面积的否定,从而继续逼着自己出类拔萃,逼着自己更优秀。 >> 他就会活得两极化,一会儿自负,一会儿自卑,总是难有一颗平常心。 >> 当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他人肯定时,整个人就陷入恐慌之中——别人的肯定成了他人生的支柱。 >> 患者的成长环境往往过于负面,充满苛责、否定、束缚、有条件的爱,或他的父母本身就是极其自恋、争强好胜的人,在此种环境下长大的他无法按照自己原本的样子成长,只因他内心充满了焦虑。 >> 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行为是否可以彰显不凡。 >> 他内心充满恐惧,却把这一切美化成理想与上进心。 >> 平庸、比别人差,对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 对于一些他不确定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诸如开会、发言、相亲等,他会提前一天甚至提前很久就开始焦虑。 >> 通过他人的接纳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 收缩型的人是通过“认真”来逃避苛责和伤害—他害怕别人说他不好,不得不逼着自己做好一切。 >>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匮乏。很多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乖乖男、乖乖女,他必须从别人身上找“爱”,一开始是父母,接下来是身边所有的人。通过取悦他人维系的价值,虽然依然不是真正的自信,却是一种自信的替代物。 >> 对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神经症性需求无情地追求十全十美;对任何可能的瑕疵都进行反思和自责;自认为完美无缺而觉得高人一等;害怕在自我内部发现缺点或害怕犯错误;害怕批评与指责;对完美道德无限崇尚,并因此束缚自己。 >> 梦境也正是她人生的缩影,他一生都在提升自己,就算她取得了成就,他也依然觉得不够,不是想考学历,就是想考证书,他就是不能闲下来。他表面是在进取,实际上不过是在逃避骨子里的自卑感与本来的自己。 >> 他无法接受一个不优秀的自己,或者说他一直坚持的就是让自己优秀和成功。因此他没有投入生活中,没有投入现实中,没有活在当下,而这种“修炼”不但不会让他优秀,反倒让他更落后于同龄人,让他陷入更深的旋涡之中,变得更加自卑与自恨。 各种醍醐灌顶: >> 和他人的关系其实就是自我关系的一种投射, >> 模仿别人,其实还是在逃避自己。 >> 敢于活出真实的自我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 害怕什么就去面 >> 这仅仅是他内心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而已。 >>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比别人强、出色、成功的基础上,他总有一天会陷入自卑。 >> 希望来自爱,而“应该”来自怕;希望来自内心的充盈,而“应该”来自内心的匮乏;希望带来幸福,而“应该”会让人变得焦虑。“应该”成了悬在他头上的剑,他害怕做不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 真正的自信源于自我接纳,源于可以接受最不堪的自己 >> 通过自卑的深度,就可以测量自负的高度,而自负的高度同样可以评估他遇到挫败时的自恨程度—自卑源于自负幻想,而自负决定了自恨的深度。 >>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没有评判,没有要求,没有束缚,也没有恐惧,一切都是出于本性与情感。后来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家人与世俗的要求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开始学会评判,开始学会要求,开始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自己”。 >> 他不是在成为自己,而是试图摆脱自己; >> 我们学会了模仿、取悦、顺从、对抗、疏离、伪装、压抑、表演。此时,我们已经不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情感与他人相处,而是试图以虚假的自己来保护自己。这样的“习惯”最终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时我们已经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安全而活。 >> 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真实自我的抛弃与恐惧,害怕成为自己,那么他就必然会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 >> 真爱永远只存在于两个人格相对健康的人之间,从来都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全情寄托。 >> 心理问题的本质在于爱的缺失,当一个人没有被真正爱过,他就会缺乏自我价值与自我认同,内心会产生莫名的恐惧。为减轻内心的恐惧,他会变成一个乖巧、可爱、努力、有道德、孝顺的人,这样他就能赢得周围的人的接纳与爱,这样才能减轻内心的无价值感。 >> 通向无限荣誉的捷径势必也是通往“自卑”与“自苦”的内心地狱之路。走上这条路,最后他必会失去自己的灵魂—他的真我。—卡伦·霍妮 >> 真正的高尚发自内心,虚假的高尚来自恐惧。 >> 一个人“好”的程度,和他病的深度成正比。 >> 盲目,会让一个人变得短视;急切,会让一个人变得肤浅;捷径,会让一个人变得懒惰…… >> 赤裸裸地去生活,不带任何隐藏和手段。希望此种“无为”,可以让你早日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 对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方法的寻求,而是态度的转变—从对抗到接纳。 >> 痛苦不是来自存在的症状,而是来自内心的冲突—“理应如此”与“事实如此”之间的冲突。 >> 他内心的冲突与痛苦,不过就是现实与幻想的碰撞。 >> 而“我是谁”同样可以捏造,这完全由我们内心的需要决定。 >> 当终于找回自我之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所爱的人。 >> 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正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绘画是对绘画的赞赏。 >> 静下心来,抛开清单仔细想一想,到底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是真正想去做的。想好之后,就去好好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 >> 幸福来自对自己所爱的人与事投入的满足感,而非力图证明自己的功利心。

  • 白板
    车辆191-张腾-190602106
    推荐

    我有这里面的很多症状,比如一心想考的比别人更高,或者是想钻研什么别人不关心的问题拿来炫耀见解。外人眼里就觉得我张扬,肤浅,恶心,所以不愿意搭理我这种怪物。 也许高考失败之后,现实教育了我,我是个普通人,要努力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 白板
    ( ^_^)/
    推荐

    本来只是为了社交问题上的事情才读这本书,但没想到这本书所触及到的远远比我想的多和深,将书看了一遍,我觉得此书要讲的就八个字,认清自己,接纳自己,以后可能还会再看几遍,这一遍看得还是有些急,最后谢谢作者能让我再次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知。

  • 白板
    大圈儿
    推荐

    读了这本书刷新了一个重要的新的认知,治愈的方法不是一味的对抗症状,而是要接纳真实的自己,不是这么多年被症状影响了做更好的自己,而是很多时候所谓的症状只是自我的欺骗,那些不完美的不会社交的一些缺点,就是自己本来真实的样子,只是自己一直不愿意接受而已。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要活在幻想中,反思自己每一个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慢慢做回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 白板
    荼屠
    推荐

    总是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别人身上,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迷失。看不清前行的路。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些社交恐惧症。社会,周围的人,朋友,同事甚至营销号。把人所谓的道德标尺树立的太高。有时候甚至有些模糊不清。 我们的教育和考试总是有标准答案,那么做人呢?什么是标准答案? 人的本性是自私,占有,控制,贪婪。但接收的准则却是真善美,违背人性的规则却不得不去遵守。 很多人迷失在寻找标准答案中,从而感觉到恐惧,然后去逃避。 你逼着自己去做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人,迎合他们的口味,追逐他们的审美。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听的,从来只有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需要所谓的成功,光环。一切都子虚乌有。 你所感受到的,荣誉,别人的羡慕,语言,想法。本质上都是你自己的感受,根本不存在第二个人。 在你的精神世界,本就是唯我独尊,随心所欲。

  • 白板
    小小
    推荐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微笑][微笑]

  • 白板
    慧慧
    推荐

    无意中发现自己书架上有着这样一本心理学的书,带着随便看一看的心情开始阅读,看完第二部分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满是废话,大宏观的东西堆砌,实在是浪费时间,但是到了第三部分的时候,一章一章地阅读下去心头便越来越紧张,好像内心的自己被作者窥视,我便像书中的那些患者一般,迫切地想要从这本书的后续中找到解决之法,我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愈发激动地往下阅读,我开始觉察到真正的自己是个什么形象,以及在人前的自己一直是被塑造成什么样子,一直看到文末,我有一点感动,感动作者说的要接纳自己,要真诚且勇敢地面对自己,哪怕反复,哪怕内心和现实依旧冲突不断,但是最重要的不是这些反复横跳让我纠结该怎么办,而是我知道了怎样去发现真正的自己,在彼时彼刻的我应该敢于面对,而不是为了“应该怎样”重蹈覆辙。其实社交恐惧症这个名词我觉得离我很远,但是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它真的很近,这段时间的自己整个状态就是如此,很是纠结这种焦虑,所以阅读这本书的最后很是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接纳,认识自己,勇气虽然都是些老掉牙的词语,但是用心去感受它们给自己带来的内心冲击,带来的变化,相信我会很愿意重新阅读这本书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