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微表情心理学
    廿一月月୨
    推荐

    据匿名心理学研究所表明,生活中90%的问题与矛盾,都是边界不清造成的。诚然,确立恰当的边界,我们可以化解冲突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收获可控的人生。所谓的自我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自我边界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着。

  • 微表情心理学
    lixiang
    推荐

    自我边界,就是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对指手画脚。生活的许多问题与矛盾,都是边界不清造成的。自我边界的建立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与权利范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作者结合心理学知识与治疗实践,帮助人们放下边界不清带来的压力与情绪波动,收获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对处理同事,朋友,夫妻,家庭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好的建议和解析。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籍,值得每个成年人阅读。

  • 微表情心理学
    只想隐居的撒哈拉
    推荐

    似乎懂了又似乎没动 我好像是有一堵墙在对人方面 也算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边界吧 还是学到了一些[调皮]

  • 微表情心理学
    奇女子
    推荐

    二刷《自我边界》这本书,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之所以选择开年重读这本书,是想时刻提醒自己“边界”的重要性。但这个“边界”该如何把握的恰到好处,却需要相当大的智慧。我虽然内心足够强大,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可以像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但是,在“边界”这方面我却弱爆了!! 如果是普通朋友关系,又或者交集不多的人,我的“自我边界”我会处理的很好。我会刻意与Ta人保持该有的距离。但一旦跟关系比较不错的朋友,这个“边界”我就处理的不好!如果走的太近,担心给对方造成一种压力、又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太远,又担心对方觉得自己有点太高冷。 书中所说的《自我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我不是很赞成这句话。当然,这个“事”也分很多种。如果是很普通的事情,那么自己可以处理的来就没所谓。那一旦朋友遇到麻烦有求与我们,那还是要秉承“自我边界”,你的事归你,你的事就应该由你自己来处理!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当然不是,朋友遇到困难我们当然要帮忙。但是要掌握一个度”可现在从《自我边界》又延伸到这个“度”;那是不是朋友之间帮忙也要掌握一个“度”呢? 我想,没有人会把《自我边界》处理的那么完美。当然,有一种人可以处理的很好,那就是不跟任何人打交道的人,这样的人跟谁都有“边界”。 因为在我的认知里面,朋友之间虽然是有边界的,但那个边界一定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朋友之间太教条主义,我想这样的关系不会长久的。因为只有不用力讨好的关系,才是最舒服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那个“自我边界”一定没那么多教条主义的。朋友之间的相处都是相互的,是真❤️换真❤️。一个人只有被温柔地对待过, 才知道怎样温柔地对待别人。当你温柔对待别人的时候,那个“边界感”一定也是温暖的,而不是冷冰冰的。 当然,这个《自我边界》可以时常提醒我们。虽然是很好的朋友,但也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哪怕关系很好,但毕竟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像书中说的那个“接球”。如果我朝你扔了一个球,你就要接住它。如果你任它掉在地上,那说明你不想玩。这就像我很少在书友的评论区留言一样。除非聊过,觉得人很好的,偶尔会留言交流一下。但如果我没有看到回复,基本这种情况不会超过3次,我就再也不会留言了。这就像那个掉在地上的球,你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你不想回复。那我的时间本来就很宝贵,我没理由浪费自己的时间、放在没有回声的地方。 有些书之所以读不下去,是因为作者的行文没有韵律,文笔无力。但是这本书中有些案例的分析很透彻。书中还有很多分析案例的图,这样看起来比较直观;可以说作者真的很用心。好书是可以久不久拿出来读一读的,这样有利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自我边界》这本好书,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好好的去读一读。

  • 微表情心理学
    Jude
    推荐

    推荐读,仔细读,对于思考并认清“我是谁,什么是我该做的,如何做” 很有帮助。作者认为,生活中90%的问题,都是自我边界不清导致的;而在“边界”之间的联系和冲突的是压力和情绪。所以,认清边界对控制情绪,减少压力,从而解决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有很大帮助。因为边界不清,就难控制情绪或者自己的情绪被他人控制,我们就会感到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这种感觉会让我们不堪重负、焦虑,甚至是抑郁。 作者所说的“边界”是指人的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弄明白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边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我们要认识并接受这些“边界”,并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在“边界”之内。我们会因“边界”的清楚划分而自由。 边界包括物理边界和“思想边界”,即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实生活里,边界包括个人空间划分,个人的状况、意见、态度等等。要了解“边界”的概念和含义,我们需要从思考 “我是谁” 开始,必须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并且我们无法互相改变。 为什么边界不清会出问题?通常情况下,无论别人做了什么,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情绪和喜好决定我们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怎样的反应。决定我们的行为反应的是我们在事发当时的心态和看法,换言之,这与外界的事物无关,这关乎我们内心的看法和态度。此外,我们很容易忘记“我是谁”,主动或被动牵涉到本来不是我们的问题的问题之中,或者试图去掌控我们根本无法掌控的人或事件,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或焦虑不安。 划分边界的意义 “边界”让我们认识他人,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边界”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无视。不跨过“边界”,人与人之间不会产生交流,人类就会变成机器人。 无论是什么类型人际关系,经双方一致同意的跨越个人“边界”的行为才会让两个人变得亲密无间。然而,如果不是经过双方同意去跨越“边界”,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快的情绪。而“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不是彼此没有边界 (后面还有讨论)。 书里的“边界”是指人与人的 “边界”,意识到边界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思想、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和感觉。不幸的是,他人的这些“思想以及感觉”跟我们希望的都不一样。我们认清边界就是需要尊重他人的观念和感觉。但是,尊重不同并不等同于宽容他人所做的一切行为,同意他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仍然有权坚定地,以尊重的态度表示不赞同。 一些常见“边界”及越界行为: 当别人祈求我们施舍时,施舍结束就是边界,对方怎样使用我们的设施是人家的事。 给他人提供建议时,我们总是希望他人接受我们的意见;如果人家不接受,就可能会产生矛盾。这种情况的边界是你提出建议,要求人家听从或感激就是过界。 我们所做的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赞赏,我们会感觉沮丧。岂不知赞不赞赏是别人“界内之事”。 期待与失望:我们对结果太过期待,以至于已经忘记了彼此的“边界”,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底线和他人的底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越深,对他们的期待就越高,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知道他们会怎么反应。如果我们的期待没有成真,我们会感到失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给他人贴标签的时候,记住我们的边界在哪儿,我们就能够提醒自己,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反映的是自己的看法、期待和经历,而与我们评价的人无关,这会让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更加小心。 总之,侵犯“边界”的行为通常不是有意做出的,更多的是出于无知。有时候,过分随意地对待他人及其权利和要求,就会导致侵犯“边界”的行为,这是对他们个人及其权利的不尊重,可以说是“无视他们”。因此在所有关系中,我们要常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有什么权利这样要求和期待他们。 “边界感”有利于减少我们的不安和压力感。但更重要的是,它会让我们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而不会情绪化。“边界”的概念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能让争吵的“夫妻”双方都远离已经出现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 与人交流时的“边界”影响 (摘编) 作者说,我们首先需要与自己认真交流,这样能决定自己的观点的质量。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思考,首先思考自己观点怎样能清楚的表达,减少误会的机率。对他人的观点,不要跨越边界“对号入座”,引起不愉快。 当别人说出了考虑不周的想法,而你难以接受时,不要因别人的忽略而恼恨;而是给予对方应得的尊重。为了将内心的矛盾减到最少,最重要的就是在任何方面都要对自己诚实,包括自我交谈的时候。 如果你想的和说的不一样,那你一定会陷入困境的。如果你的想法没有真实的体现出来,那你的内心一定是不安宁的。你会有一种被别人忽视的痛苦,为自己本应该说的话、做的事没有做到而责备自己,以及任何让我们感到遗憾的行为,都是对自我不诚实的后果。 影响我们与人交流的心理因素包括遗憾、内疚和后悔。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通常都是事后才产生的,而且常常是因为事情出现了不好的结果才产生,也是因为内心受到了折磨才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发展也没有掌控权,我们也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边界”,所以,达成的结果与愿望相违背:这不是错误,这是生活。 与人交流中,妥协很重要,但这不是让你无条件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因为这会消磨掉人的个性。真正的妥协就是宽容,宽容能够培养我们的好奇心,能够让我们去探索他人行为的理由,而不是要求他们改变;宽容会提醒人留意别人的观点,而不会强迫人接受别人的观点。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最好的关系,是亲密有间。两人相爱并不意味着两个人能够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彼此信任并且尊重,不要“入侵”对方的手机和朋友圈,对方和Ta的朋友“沟通”时也不要“贴近观察”,“打探虚实”。 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意味着你不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一段尊重彼此“边界”的关系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任何问题都是根据你应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人这个事实而得到解决的。我们因彼此的不同之处而尊重对方,而不是相互攻击。 通常,由于我们自己,或者我们让他们将与讨论的问题无关的话题插入我们的交谈之中,因此探讨问题就变成了争论和争吵。将不同的问题孤立起来,并为它们划定相应的“边界”,这更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更多的接触,而且也有更多的机会消除误解;但在友情关系中,因为我们与好朋友相处的时间并不太长,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了。 作者认为,压力和情绪是边界之间联系和冲突的因素。因此用了不少篇幅解释压力和情绪的产生。压力和情绪互相影响,压力下的情绪爆发时危险的。下面是摘编一些我看到的要点。 压力的产生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快或压力。这是对我们的一种可能无法达到,或感觉自己无法达到的要求。我们总是试图让事物朝着我们想要的结果发展,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你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期待成真。可问题并不一定按我们的期望发展。我们无法控制结果是因为没弄清自身的“边界”,将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物“内在化”,视为自己的问题,那你就无法预测其结果了,然后你就会觉得很有压力。 压力可以改变 大脑虽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但我们的反应模式也会改变大脑的运作模式,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压力让我们对原本无关的事件自动做出了情绪反应,结果,这一事件就成了让人感到害怕或高兴或其他任何情绪的缘由,人的本性正是如此。 认识到“边界”会让我们将“应该”当成我们理想世界的样子,而不是现实世界的样子,认识不到这一点,你的生活就会变得糟糕,你会觉得你做错了。 我们越能够预测自己的命运,我们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控制的程度就越高,那么我们感受到的生理压力也就越小。可是我们完全无法预测明天,如果你的目标太远大,就会有“失意”的感觉。所以,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人生的目标也是逐步实现的。 情绪是什么 我们能够与其他人分享我们的感觉,但要将它阐述清楚却不一样。你会怎样描述你的痛苦呢?情绪无法被察觉、测量并品尝,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它们的存在,至少在个人体验的层面上是不能否认的。我们无法将情绪量化,因此你无法像我一样体会到它的本质。 我们充其量只能体会这种情绪本身,而不能体会其深浅。我们误解他人或被他人误解,都是没有恶意的,我们只是不能或不愿意像接受自己的观念一样接受他人的观念。你争论过吗? 你可能会回想起你与某个密友争论的场景,争论的热潮过了之后,理智回归了,我们就会为头脑发热时所说的话而感到后悔。许多意料之外的事也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激情涌入,理智会悄悄地退居一隅,直到晚些时候才会成为主导。有时候这个时间也可能会太迟了,以至于无法挽回局面。 情绪可能是影响我们交流的最重要因素。情绪不具有理性,但它不是我们的敌人,要学会和情绪做朋友。必须注意这一点:我们只能够对我们所察觉到的事物(或看到的他人的观点),以及这些事物对我们的刺激做出反应。因为我们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来理解我们所听到的内容的,所以我们的情绪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反应方式。最关键的是,我们不知道他人对我们情绪的感受,否则我们就不会产生误解。 认识到情绪的产生及其特点,有助于我们控制情绪,因而不会在情绪的影响下贸然跨越边界,做出难以挽回的过激反应。 书读完了,回味无穷... ... 另外,该书内容编排有些乱,有些反复且啰嗦。读着似乎简单,但总结起来费力。希望书友读过我这个摘要总结,去读的时候能更容易一些。读过的书友如果发现我漏了什么重要内容请提示,谢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