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愤怒

控制愤怒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控制愤怒
    吉檀
    推荐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内心生了一场小病。上份工作期间,我压力很大,每天疲于奔命。无数次想放弃时,总会自我pua,再忍一忍,等过了这半年我一定辞职,一熬再熬,熬到满三年,我开始觉得人生没有乐趣,未来不值得期待,结果仓惶离职。可是心里的沉重负担依然存在。说来讽刺,我之所以选择熬这份工作,是因为我想认真地过好人生,我非常喜欢的纪录片人生七年里John说即使处境不是最有利的,也应该把每件事做到极致。我信了,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最热爱也最擅长的法律工作,这份工作是和实现人生价值相关联的,所以我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工作中的每件事,我不应该讨厌这些事,否则我这辈子怎么能实现人生价值呢?可是我心里就是深深厌恶这些事情。这就是我心里阴影之所在:我理想化的形象是一个在工作上做到面面俱到,每件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如果没有尽全力,那我就在偷懒。可我又实在精疲力尽,乃至厌恶这份工作,发现这压根不能实现价值,只是给资本家打工。内心的冲突非常激烈,我甚至出现恐慌症。 幸好世上有积极心理学。哈佛幸福课的Tal说过犹不及,人的努力应该保持可持续增长的范围。人应设立自我和谐的目标和自我和谐的过程,才是真正活着。这本书说我们内心的冲突主要是因为文化环境因素导致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人格,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格。 这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曾经自我pua了3年,为一件完全不热爱的事情拼命了3年,以一种完美主义的态度生活了3年,要改正这个错误的观念导致的习惯并不容易,养成新的积极心态和健康的习惯也不容易。但作者以她丰富的临床经验斩钉截铁告诉我,你可以改变人格,追求更真实的理想,过更成熟的人生。感谢作者。

  • 控制愤怒
    小龙虾我们走
    推荐

    这本书,简单概括就是:难读,难得。 我很早就买了这一版的纸质书,搁置很久都没翻开,直到最近疾病缠身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开始疯狂读各类心理书,才发现书架上一直有这本书,而这本书在当当网心理学书籍类销量排行第五。不过有点遗憾,如果买的是另一版译文出版社的该多好,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对照看看是不是翻译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太晦涩了,前几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把基本概念掌握了以后,后面的内容才越读越精彩,我经常不由自主的把自己代入进去。 看完“恐惧”这一章,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不曾被我发现的无意识的恐惧感,而读完“绝望”这章,我又发现了无意识的绝望,差点让我整个人都陷入了绝望中。好在霍尼在这一章向我们传达了特别积极的态度:神经症中的强迫性趋势并不是本能的,而是发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这些趋势能够发生改变,由之而产生的冲突也能真正消除。根本的改变是可能的。 “虐待狂趋势”这一章,让我不由得反思了自己和老公的相处模式,对自己进行了分析,结果整个人都陷入了焦虑和自责中。我被理想化的形象欺骗太久,看到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恐惧、愧疚、绝望。我急切的想看最后一章,急切的想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救。 好在好在,在全书的最后,霍尼给了定心丸。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解决内心冲突也并非只有分析疗法这一种方法。最好的“分析师”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是如释重负后的豁然开朗。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冲突,这些冲突影响了自己的人生,但是认识到了这些冲突,就有改变的可能。我会再读一遍的。

  • 控制愤怒
    -Varenka
    推荐

    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籍,但是读起来并不晦涩。   根据作者的观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以及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容易产生孤立和无助感,一个人出生后便生活在一种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所以从儿童时代起就形成了一种基本焦虑。以后,为了摆脱这种基本焦虑而形成的防御机制就逐渐变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即神经症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三个方面:亲近他人、抗拒他人和疏远他人。如果这三种行为仍不足以使人面对现实时,其神经症也将加重。从而产生更严重的焦虑感,产生焦虑的个人在潜意识中创造了一种“理想化的自我意象”,这种理想自我与真正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简单来说,理想化形象是一种虚构的、幻想的自我,神经症患者坚信他们所幻想出来的理想化形象是真实的,而他越是坚信理想化形象的真实性,他真实的自我就被压抑的越深,到最后甚至抹杀真实的人格而突出理想化的自我。可当理想化形象与真实的自我差距大到让他无法忍受的时候,他就无法再从中获得安慰了,所以他必须想别的办法,而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外化,患者完全放弃了自我变得更容易惧怕、谴责和报复他人,进而产生了施虐冲动、绝望感和人格衰竭。    神经症就像一个黑暗的死胡同,走出去就得凿壁。作者借助了精神分析使神经症患者去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帮助患者找回自我,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他混乱和缺失的人格,让他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认识到即使外界充满危险,也要真实地活着。     其实很多时候某些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反映出的是人格上的冲突,而最好的“分析师”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提高自我认知以及对外界的感受力,让经历和思考变成自己看待世界的智慧和财富,通过思想的提升来改变自己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最后,愿每个被神经症困扰的人儿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能够依旧热爱生活。

  • 控制愤怒
    含宜行
    推荐

    我们内心的冲突, 在纸质书和电子书中穿越, 非常好的一本治愈书籍:主要从顺从型,对抗型,疏离型娓娓道来。重点从疏离型分析,疏离型人格大多存在童年和成长中的缺陷,自我设限,在自己的金钟罩,铁布衫里沉迷,认为自设的魔法屏障是安全的,其实内心是纠结痛苦压抑的,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内心冲突,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分析师要把握底线原则,适时带入,帮助建立自我内心阵营,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鼓励他培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让他有勇气承担后果,有勇气扛起责任。 帮助患者获得内心的真正独立……“唤醒内在感情源泉”,最终实现内在的完整。

  • 控制愤怒
    月芽儿王抒凡
    推荐

    读此书时也许很多书友会一边读,一边不自觉的对号入座。 这跟我们刚开始学习心理学时候的反应一样,基本上感觉自己就肯定脱离正常人的范围了,要不怎么书上说的大部分症状自己都有呢? 其实,要在医学上诊断一个人是不是神经症人格,是需要精神科医生非常严肃的诊断的,那需要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确诊的。 而书上所表述的很多症状,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有,但其实远远达不到诊断标准的,只要大家还比较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相对自如的活着,基本上可以安心啦! 另外,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完全不冲突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自然也就没有完美的父母,那当然也就没有完美的孩子了~ 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个神经症,那么证明你是个正常人![呲牙]换句话说:我们都是多多少少带着一些心理问题的普通人。只要这个心理问题没有特别影响自己的生活,那并不影响我们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人。 那么,仅就内心冲突而言,当然还是越少越好,心理冲突越少,证明一个人的人格越成熟、越健全。 减少内心冲突的途径也很多,通过心理学 、哲学、宗教等途径增加人生智慧,都是减少内在冲突的好办法。 如果对心理环境要求比较高,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辅导,成长的过程会相对自己一个人摸索更快和更少走弯路一些~

  • 控制愤怒
    kwws
    推荐

    本版本译者的翻译水平不够直接导致句子读不通顺,抓取关键词勉勉强强能知道在讲什么,看了其他版本的翻译,果然语句更加通顺 能看到我评论的话,还是避雷这个版本吧

  • 控制愤怒
    推荐

    人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甚至不是与天斗与人斗,而是自己和自己的斗争。 特别严重的自我内在冲突一直寻找不到突破口,导致某阶段的我持续处在恶循环之中无法自拔,也就是特别拧巴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束手无策,绑走了我内心的妖精,让整个人处在黑狗抑郁的阴影下,自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控制情绪游刃有余,但这却是我今生无法解开的bug。 内在冲突从何而来? 否定自我初衷、勉强自我是内在冲突引发的重要原因。当我明明想拒绝朋友提出借钱的举动时,但是碍于人际关系的面子还是违心答应了;当我明明对亲戚家的熊孩子火冒三丈的时候,但又不得不假颜欢笑的应付的时候;当我想说“不”却又说了“是”的时候,内在冲突模式就开启了,正所谓在人际关系中真实的呈现自我,毫无保留的披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而我们生存的世界不得不需要伪善和面子来掩饰自己,这种表面和内心的不一致,就拧巴上了。 内在冲突如何处理?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内在冲突,自我矛盾吞噬掉大量时光,带来的是无数个不眠之夜。不是陷入选择中,就是陷入选择后的懊恼中。然而你会发现,这世界上的选择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凡是那些认为对了或者错了的,都不过是当时所秉持思维下的结果。其实只要你觉得这个选择是开心的,内在冲突自然就消灭了,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你想怎样都是可以的,因为人生的路毕竟都是自己走的,就算你听了别人的好意见,可是人生这条路还是需要你自己去走。 解决内在冲突的核心问题,需要: 正视欲望,接纳不足,取悦自己。 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正视自己的欲望,佛说欲望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着:色、声、香、味、触、法。现在我们将六欲演绎成: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你说,这些欲望有高低贵贱之分吗?追求性爱就比温饱之欲可耻吗?不是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一个健全人所追求的,本无高低贵贱之区分,只是我们先追求什么再追求什么的问题。所以,无需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痛苦,重复上面的话,不危害他人和社会,通过正当可取的途径,想怎样都是可以的。 如果你能真正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你就会真正的接纳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很小就知道那个故事,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当你知道本质并不在于苹果,而在于都被咬了一口的时候,你就会慢慢放下自身的我执。接纳了自己的不足,也就能理解他人身上的不足,那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就能够以更包容的心态去连接彼此的关系。 有个故事说修女们在弥留之际口吐真言,最羡慕的是那些脏街上的妓女,因为她们不需要身着保守的长袍,可以随意叼着烟在街边跟那些来来往往的男人们搭讪。用我们现在的话演绎,就是那些拥有着独立精神,不装逼做作的人儿都魅力万千,敢于不活在主流的旗帜下,不以取悦自己而羞愧。 酒很好喝,手机很好玩,为啥还要内耗和拧巴呢!

  • 控制愤怒
    邓占科
    推荐

    心如止水,人都是水做的,内心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和平和的心态,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会和谐发展

  • 控制愤怒
    章鱼哥
    推荐

    所有的绝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我们未能成为自己而感到的绝望。——克尔凯郭尔 1.冲突是人的必然 人有自由意志,这意味着人是可以做选择的,且必须选择。甚至有时须在两个截然相反的诉求中做选择,这必然就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冲突。 亦如萨特所说“人类被判了自由之刑”!自由是绝对的。绝对的自由,导出全部的负责,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所以,冲突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常范围内的冲突人是有意识的有觉察的,而神经症冲突是无意识的,而且是强迫性的,患者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困在这样的冲突里束手无策且无能为力。 霍妮认为,是人格的混乱和缺陷造成了神经症冲突。而人格的缺陷混乱来自于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也就是霍妮说的文化因素)。再深入追求,如果要对选择结果负责,是需要一个人内在强大、独立自主,具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不仅要问:一个内心安全感强大,人格独立,三观健全的人,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需要回溯人的成长历程,每个人都是从家庭来的,7岁之前核心人格形成的阶段,成长的环境就是家庭,这才是核心点,后续我们人格就是以这个核心人格为基础,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检验,并不断的再塑造,人格有缺陷的人自然就会大概率的出现神经症冲突。 霍妮提到外在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我们今天快速变化的,科技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好处是人的选择变得丰富了起来,坏处是选择太多了,人无法回归内在,过分的注意力都关注到了外在的变化和选择上,反而冲击到人生命底层的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人的焦虑和内在冲突。人反而把内心封闭了起来,不愿意去冒险,不愿意去与别人更多的沟通、连接、亲密。 所以,高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究竟是更加的开放了,还是更加的封闭了呢?外在世界的高速变迁更迭的代偿是内在世界的封闭。 PS:关于神经症,至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的定义,判断的标准大致如下(根据许又新教授): (1)意识的心理冲突; (2)精神痛苦; (3)持久性; (4)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受损; (5)没有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2.基本冲突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是非常弱小无助的,需要依靠养育者(外在环境)才能够存活,而这个外在环境一般都是不安全的和充满潜在敌意的。孩子感到无助、孤立,霍妮把儿童的这个感觉叫“基本焦虑”,然后他试探着去应付这个“危险”的世界,无意识中学会了应付的策略。达到一定程度,就发展出三种应对模式:亲近人,对抗人或是回避人。 霍妮提出的这三种冲突的态度,和后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提出的三种亲子依恋关系在我看来有某种相似的地方的(也不知安斯沃斯和霍妮之间有没有联系):焦虑-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抗拒型(对抗型依恋) 这些基本冲突具有的分裂力量十分强大,被患者掩藏了起来,如此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冲突本身,而是想要解决冲突的试图。患者把不愿接受的冲突掩盖起来,注意力集中在更愿意接受的态度上,据此形成相对应的三种人格类型:屈从型、孤立型和攻击型。 (1)屈从型人格。显露出“亲近”人的特征。问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对温情和赞美不顾一切的渴望是真诚的,而事实上,这些需求的背后是其对安全感的渴求。 (2)对抗型/攻击型。屈从型一个主要的特征是“人皆善”是其固守的信念,而攻击型的特质是固守“人皆恶”的观点。 这两种类型都带有强迫性,重心都在自身以外而非自身,只是他们所需要的是不同的肯定。 (3)孤立/回避型。他们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疏离自我,具体的表现是精神麻木,感觉迟钝,对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爱、所恨均无所知。孤立型患者会在自我的保护圈内得到安全感。一旦被打破或被干扰,患者就会产生焦虑。 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角度,三种情形均是可取且必需的。只是这些情形出现在神经症中,就会演变为强迫、盲目、僵硬以及相互排斥。因为每种应对的背后是人性的真实渴望,尤其是安全感的极度匮乏! 3.应对冲突的方式 (1)试图将一部分冲突隐藏起来,把支配的权力,让给它们的对立面。这类包括屈从型和对抗型。 (2)疏远他人,就是孤立型。 (3)理想化意象。患者远离自我,按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在心中重新创造一个自我形象。一个人正是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我,才会倾向于理想化意象,建立新形象,用以掩盖他真实的形象。 (4)外化作用。在理想化意象中,患者能找到逃离基本冲突的避难所。然而,一旦真实的自我与理想化的自我差距变大,且演变到无法承受的地步时,患者就无法再依靠自我,只能逃离自我,将所有事物都看成是发自外部。 患者回避现实,不承认真实的自己,这点和理想化意象是大致相同。差别在于外化倾向是对自我彻底的舍弃,理想化意象则是对真实人格的深度构建,它仍是局限在自我的范围内的。 以上四种应对冲突的方式,虽然通过简单的“修补”可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但只能解决一些表象问题,这会导致他不受控地把一个并非真正解决的问题加给另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上。治标不治本,新的问题依旧会产生。这导致了一种虚假会产生另一种虚假,而第二种虚假需要第三种虚假来支撑,由此无限延伸,最终让人被虚假裹住而无法脱身。 如此恶性循环,患者被冲突遏制住了,使得他的生活也进入了一种非正常的状态。 4.冲突未解决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1)恐惧。者每一次建立新的防御手段,都在进一步损害自己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导致冲突的根源。而最根本的是冲突还没有解决是产生这些恐惧的根源。 (2)人格衰竭。带着冲突生活,意味着在浪费生命,这不仅是由冲突本身造成的,还在于试图解决冲突的错误办法。 ①分散生命力与不同的且相互冲突矛盾的目标,造成生命力的消耗。 ②被患者压抑的部分也是整个人格的部分,它也在争取和分散一部分生命力。 ③疏离了自我,必然导致人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和动力。被滋养的被统整的人格才是具有内在力量的。同时,患者也会反感去努力尝试,这也是一种恐惧,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努力只会换来伤害。如果患者一直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他就会变得没有动力。 这导致患者会认为,只要拒绝承担任何义务,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独立性,而事实上,一个人只有承担责任,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独立自由。 (3)绝望 ①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的普遍需要,但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十分强烈,使得他们获得幸福快乐的条件往往也是互相冲突的,往往在未获得快乐之前就将自己折磨得精疲力竭。这也的过程持续的恶化,患者的内心会不断产生绝望感,冲突越强绝望感也越强。 ②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同样会产生绝望。 ③此外,患者在为人处世中,将注意力放在外部而非自我上面,导致他的生活不以自我为动力,所以丧失了自信,失去了信念,因此而自暴自弃。 虽说绝望产生于患者的无意识,但产生出的绝望是有意识的。我们常说希望是化解痛苦的最佳良药,但神经症患者看不到希望。 神经症患者让他与他的自我渐行渐远。正如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疾病》中讲的:所有的绝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我们未能成为自己而感到的绝望。 所以,一切危险中最大的危险,也许就是一个人失去自我。它可能悄无声息的,来去无痕。相比之下,任何别的损失,比如一条腿、几文钱等,倒是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4)虐待狂趋势 当患者失去奋斗的目标时,会产生强大的破坏性,又会通过代偿性生活进行自我安慰,而这很可能是虐待狂趋势的先兆。 虐待狂的虐待方式,有三种: ①奴役他人。把他人物化,因为内在安全感严重的不足,需要对受虐者完全的控制,这样似乎才能够满足自己严重匮乏的安全感。 就是我们说的一方PUA另外一方,这样的关系模式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不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来看,安全感不足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方面供给孩子吃喝,另一方面对孩子打骂、指责、虐待、冷暴力等,这样的养育过程中,孩子和养育者形成的最初的关系互动模板就是一种施虐和受虐的关系模式,这会成为他将来所有关系的模式。 这类关系中的受虐者大多是屈从型,他们担心自己被抛弃,或喜欢压抑自己的虐待倾向,所以,受虐者其实是施虐者的另外一个极端,也是内在安全感严重匮乏的人,明明知道这样的关系是痛苦的,但是却离不开,深深的恐惧分离,害怕被抛弃。 而这种畸形的关系会让双方都产生依赖性。 ②玩弄对方的感情。 ③利用对方/同伴。对施虐者来说,利用行为就是他的一种追求和嗜好,重要的是那种体验——这种占上风的体验带给他胜利的快感。 患者的这些虐待倾向代表了什么?他们究竟因何才产生如此迫切的需要,驱使他们出现了这些残酷的行为呢? ①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施虐者性欲的错乱导致了上述行为。其实这个观点是靠不住的。施虐者的兴奋和性兴奋是有本质不同的。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虐待冲突是婴儿虐待倾向的延续。而儿童的虐待行为似乎只是对受压和委屈的简单反应而已。持这种观点的人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造成早期虐待行为延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③第三种观点是完成共生的状态。弗洛姆认为有虐待倾向的人并非是要毁灭受虐者。因为离开受虐者,他无法独自存活,所以需要依靠受虐者完成共生状态。在这点上我倾向弗洛姆的观点,确实是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因为内在安全感的匮乏,个体并没有完成自我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他在所有的关系里需要再次回到共生的状态,来满足自己内在严重匮乏的安全感。 后面霍妮认为更根本的问题是要去看虐待狂的人格结构,她认为那些认为生活没有意义的人更容易成为虐待狂,他们无法看到生活的积极意义。其实这样去解读反而是表面化了。无法看到生活的意义,并对那些有着幸福体验的人有嫉恨心理,根源正是因为虐待狂的内在自我非常的无力,缺乏安全感,还没有真正的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负责的人,这才造成了他投射到外在的生活状态也是无力的,看不到积极意义。 5.如何化解神经症冲突 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大多都是不安全和充满威胁的,而求生存是生命的本能,同时,人又是身心灵一体的,当外界的环境不能够全部满足身心灵的一致发展的时候,人会进入求生存的模式,与外界的互动中,尽最大的可能选择让自己损失最小的方式存活下来,所以,很小的孩子在不利于个人发展成长的环境里就学会了三种基本态度:亲近人,疏远人和攻击人。(萨提亚模式讲的是四种应对模式:讨好、打岔、指责、超理智)。 只要患者保持这种态度,就不可能彻底消除内心的冲突,反而会随着神经症的发展让冲突越演越烈。医生治疗的目标必须是改变这种态度。也就是说要想解决冲突,就要改变患者人格中造成冲突的状态。 结尾处霍妮讲:“回到心理医生的分析工作中,目前对于治疗目标最全面的界定,是获得人格的完整性。……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能完全实现上述目标,而这恰恰成为我们为之努力的源泉。……心理医生并不具备让患者变成完人的超能力,只能以最大努力帮助他们重获自由,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追求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医生的工作是给患者提供一种可能,让他们变得更成熟、更适应社会,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深以为然! *补充部分:霍妮和弗罗伊德的区别 1.悲观VS乐观。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是注定要承受痛苦的,最后也都会被毁灭,同时他也不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更不看好人类的发展前途,所以他对神经症及其治疗情况也并不看好。人类虽然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行动的,但这种本能基本上只能被支配,最多被提高。 而霍妮认为,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人也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所以,霍妮跳出了先天遗传决定论,把人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性加入了进来。 2.对基本冲突的定义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冲突是压抑和被压抑两种力量的互相斗争,所以,面对广泛存在的基本冲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协调或更好地控制自己,因为从原则上来讲,基本冲突是无法解决的。 而霍妮认为,冲突其实是由于各种神经症趋势之间的互相矛盾造成的。这最初仅关乎患者对他人的矛盾态度(亲近人,疏远人和攻击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会出现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她认为虽然她眼中的基本冲突,要远比弗洛伊德眼中的基本冲突的破坏性更大,但是这个冲突是可以解决的。 所以,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自然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单纯的乐观和悲观的区别。 3.持不同的出发点,治疗方向的不同。 弗罗伊德的心理学从本质上看是悲观的,他认为人是受本能驱使的,最多只能通过升华得以调节。 “自我”将会在“本我”和“超我”间来回摇摆,“自我”只能进行有限的调节,而“超我”主要是用来进行压抑与破坏的,因此人类所谓的理想根本不存在。 而霍妮认为,我认为神经症中的强迫性趋势并非源于本能,而是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只要人际关系得以改善,这些趋势也会随之改变,随之而来的冲突也会彻底消除。

  • 控制愤怒
    推荐

    非常有逻辑,条理,写出了我的内心世界,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焦虑和恐惧减少了很多,是我内心的指明灯

  • 控制愤怒
    开山
    推荐

    感谢梦若书友相赠 在这本书中都能找我们的影子 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源于我们的内心冲突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神经症 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可以改善的

  • 控制愤怒
    黑猫与麋鹿
    推荐

    看这本书之前有去豆瓣看过评论,很多人会说本书只讲了什么是神经症,却没有告诉解决方法,看了书之后,我发现书中也说了能认识到本身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治疗,心理学家也证实,人们可以在带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依然正常地生活。这里说到的神经症典型三大类型:顺从型,对抗型,疏离型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能看到点影子,真是随时都能对号入座,只不过没发展到严重的神经症。 造成神经症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通俗一点说就是患者在童年时期,可能处于一种令他缺乏安全、缺乏自信、缺乏自由,甚至不允许他有自发性的环境之中,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精神核心遭到了威胁,因此陷入孤立无助的紧张状态,继而,他与别人的互动方式,是基于迫切的需要和对利害关系的判断所做出的,而不是依照他的真实意愿和真情实感做出的。他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相信或不相信,都不是他真实意志的表达,他需要时时刻刻对别人保持警惕,并且在应对别人时,哪种方式对自己的伤害最小,他就使用哪种方式。他以紧张而带有敌意的姿态看待他人——最初是警惕,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深切的憎恨;疏远他人,疏离自我。也就是说要想改善神经症,还是要从所处环境来改变,如果一直处于当前的糟糕环境,神经症只会越发的严重。 神经症患者试着自己解决冲突是不切实际的,很可能会出现不但解决不了冲突,反而还伤害到自己的情况,神经症冲突是没有理性的解决办法的。但是,如果能将人格中造成这种冲突的状态进行改变,或许能够解决这些冲突。一个人的绝望、恐惧和敌视等感受都可以因为分析而得到降低,和其他人与自己的疏离程度,也能因为分析而变小。所以,如果分析工作做得好的话,这些状态都能够得到改变。 神经症患者的最大特点是矛盾和冲突,想要发现矛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首先要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冲突的产生,大多是受到观念、信仰和道德观的影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很难认识和解决冲突。这种人基本上感觉不到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不过当自身的弱点被他人击中时,他们会很明显地产生害怕和愤怒的感觉,只不过他们很可能会压制这种感觉。 神经症患者基本上都不认同冲突的存在,加上这些冲突主要存在于无意识当中,所以,这些冲突都很难被发现。 有两个很突出的因素可以证明冲突是真实存在的,①最终产生的症状:忧虑、苦闷、犹豫、懒散、寂寞等情绪,都是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冲突对人们施加的影响,②相互矛盾也是冲突存在的标志。例如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或总是在自己的愿望上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害怕和郁闷,感觉特别矛盾。 亲近他人、抗拒他人或疏远他人形成的过程:孩子们虽然是带着距离感和畏惧感来亲近他人的,但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的他们,是很希望让别人喜欢自己并给自己找到依靠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和别人在一起,所以他们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他们从周围环境中感受到了敌意,就一定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抗情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时候孩子就会抗拒他人,当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疏远他人 三种类型共同的特点: 孤立无援、敌视和孤独。 顺从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会很明显地表达出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可以说所有“亲近他人”的特点,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此外,他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够控制他,也能帮助他判断对和错,还能让他生活中的所有希望都得到满足”的伙伴。 患者对安全感有着永远都无法满足的需求,至于对感情和赞扬的疯狂需求,其实并不都是发自内心的,它们都隐藏在他对安全感的需求后面。 主要表现为:在感受到别人的不满或是碰到争论和竞争等情况时,会选择逃避。他们总是无怨无悔地把主导地位让给别人,而把自己放在听从于别人的次要位置上,做一些安抚、调节情绪的工作。他死死地压抑着自己对于胜利和复仇的迫切需要,因而经常表现出一种很容易就妥协和无怨无悔的态度,总是在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情况下,把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坚持,完全没有命令和要求别人的能力。 对抗型人格:觉得所有人都敌视他,就算他发现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也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外表看起来,他很有礼貌、刚直不阿还很友好,其实多数时间,他都把自己的态度隐藏在外表之下,只是偶尔才会明确地表达出来。对抗型患者的需求通常包括很想利用别人和算计别人,以及把别人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人。他的价值观就是弱肉强食,即强权就是真理。在性格上,他会给人一种严肃、态度强硬的感觉。他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抗型患者心中想的只有胜利,对于输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做好了随时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的准备。在自己的能力和智谋方面,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因为他要证明他的强大和精明,也要证明所有人都欢迎他,不论有什么愿望,对抗型患者都会直接表达出来,有什么命令或是生气的时候,也会说出来,从来不会忍着。 疏离型人格:不想和任何人靠得太近。疏远自我是另一个被认为是疏离型所独有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所有的神经症上都具有,主要表现为感受不到情感,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于自己爱的、恨的、喜欢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都是什么,根本就没办法确定。所有患有神经症的人到最后都会和自己失去联系,和一架被遥控的飞机没什么区别。他们的内心希望能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更确切地说,他们只是表面上看起来还能够继续和别人交往,事实上,他们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不用爱、斗争、合作或竞争等任何形式,和别人产生情感上的关系,就好像在自己周围画上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进入的“魔法屏障”一样。当他们的“屏障”中有外界因素闯入时,他们就会因为需要强制性特征而产生忧虑和担心。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参与”,他们认为为了不危害到远离群体的状态,那就最好都不和任何人或者事物发生太过密切的联系,以防我们离不开他或者她,当然,最好也不要去管别人,这是患者掩盖起来的规则。他希望独处,因为只有当他和别人保持足够的距离时,他才不会因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而感到焦虑不安。隐秘也是疏离型患者的一个明显的需要。他总是想保持自己的神秘,一个疏远自我的人总是会觉得自己很“特别”,一旦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特殊的对待,就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而且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因为他害怕别人的打扰。他们最大的需求其实是绝对的自由。他从来都不会盲目地附和别人,也不会参与到任何竞争当中,这样远离群体,是因为不想被影响,也不想被欺压和管束,更不想承担任何义务。不愿意按照别人的希望做事,也不愿意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做事。 在感情生活方面,顺从型患者追求喜爱、亲近和爱,对抗型则追求生存、支配和成功,可以说这两种类型都有着积极的目标,所以这两种类型的感情生活有着固定的模式,至于那些疏远自我的人,因为目标是消极的,既不想卷入其中,又不想让别人参与进来,更不想受到别人的干涉或影响,所以这种类型的个体之间的差别会大一些。压抑所有的情感,甚至不承认情感的存在,是疏远自我型在总体上的表现。自我疏离倾向与其他神经症倾向都有某种作用,那就是让患者获得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患者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才选择疏远他人。他没有能力应对生活,所以只能以冷漠来避免与他人打交道,而当他无法避开时就会感到恐慌。每一种神经症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防御,自我保护。 书中还有提到理想化形象这个词,它的一大重要性就是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作用就是让人脱离现实、妄自尊大、无端自信,把自己想象成成理想中的样子。理想化形象还有另一种取代作用,对真实理想的取代。 理想化形象的弊端:会丧失真实的自我,他会遗忘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好、厌恶和信念。他不知道正活在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当中,虽然理想化形象固然是患者创造出来以应对基本冲突的,可实际上它的害处要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好处,因为它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隙。 外化倾向:将内在的变化过程感受为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笃信是这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简单来说就是为自身的冲突矛盾找理由,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外化倾向同样是一种回避自我的表现,把自己的快乐、苦恼、成就等全都归结为外部因素造成的,无论是好日子还是坏日子,都是别人给予的。 神经症患者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都恐惧,除了惧怕改变本身外,还惧怕因改变带来的更糟糕的局面。 冲突没得到解决,会表现出三种紊乱失调的症状,这三种症状都能导致精力的消耗或错误应用。①犹豫不决,这类人都会下意识地避免做选择,他们总是刻意回避必须做决定的场合,喜欢一再拖延。他们喜欢让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②同样十分典型,表现为普遍的低效率,低效率是指那些由于内心冲突无法发挥最大潜能所造成的低效率,做事迟缓只是低效率的其中一个表现,除此之外,健忘、笨手笨脚也是该方面的表现。③普遍性怠惰,他们对任何努力都很排斥,而且他们能意识到这种排斥,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将其合理化,努力的抗拒,发展到一定程度变为恐惧,即害怕努力的结果有害无益。神经症性质的怠惰,意味着主动性和行动能力的瘫痪。普遍性怠惰的影响力尤为重大,它除了能影响患者的言行举止,还能影响他的情绪。 神经症患者通常极不愿意(无意识的)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哪怕后果特别明显,他也假装看不见。 神经症患者产生绝望的几种表现: ①患者可能表现得很快乐,但是如果他有自杀或死亡幻想,就算没有真的采取行动,但也足以证明患者身上存在广泛意义上的绝望 ②绝望可能以另一种面目出现,比如玩世不恭、轻浮、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待人接物等 ③没有信心和勇气应对困难,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 ④绝望还表现为喜欢幻想和预言未来。 ⑤慢性抑郁也是绝望的一种表现,患者即便深受抑郁的煎熬,但是表面上可能表现的很快乐。 ⑥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同样会产生绝望 ⑦重心转移也是患者陷入绝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可以的,翻译不太好,有些地方看不太明白要反复看,里面是大量的理论,会有些枯燥。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当入门看,没什么很难理解的专业术语。

  • 控制愤怒
    🌸萌
    推荐

    我不是精神病患者,但是我的内心住着好多个“我”[呲牙] 俗话说:内心深似海,每个人的内心貌似都不会只有一个主人格,内心的冲突也会起伏不定,有歇斯底里的小怪兽人格、有撒娇卖萌的小萝莉人格、还有温文尔雅的小仙女人格....有些人一直觉得自己有病 、看过一堆书后发现自己无比正常~比如我。[得意]通过这本书 可以发现内心更深处的自己.

  • 控制愤怒
    留.笑容
    推荐

    接纳真实的自己,才有可能继而成为理想的自己。所有的自我改造与提升,都必须与自我真实接触,而非构建另一层自我,直接掩埋式覆盖原先的自己——那并不是新生,不过是一套新枷锁。—《空谷之声》 万幸没得神经方面的“病”…… 但看完整书,隐隐总觉得这个就是我嚒,那个也是我么… 真是应了本书的书名《我们内心的冲突》的冲突啦……[憨笑][憨笑][憨笑] 总之,好书一本,值得随时复读…

  • 控制愤怒
    自泠欢
    推荐

    你想知道ta为什么亲近你,或远离你,又或抗拒你吗?也许本书能告诉你答案哦👀👀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