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生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时,用自尊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让孩子会更加从容自信。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你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帮助你提升自尊。当然,你将会从中了解如何区分健康和不健康的自尊,如何揭开并解释负面自我陈述,如何创造新的、更客观的、更积极的自我陈述以支持你的自尊,而不是削弱它。如果你照着书中方法去做,你将学会让批判性的、自我攻击的想法和行为消失,学会重新构建自我评价,提升你的自我价值感。
自尊的本质就是善待自己。自我同情,自我接纳,自我宽恕,自我慈悲,凡事别和自己作对。 一个人的自尊是无条件的,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一个生命就应该是被尊重的。 作者慈悲心充满智慧,书里介绍了各种提高自尊的方法 具体实用干货满满,特别是第十七章简直就是教育孩子的宝典合集,强推荐。
小时候对“自尊”两个字接触最多的,就是常听父母一辈的人评论别人家的小孩儿。说谁谁自尊心强着呢,因为考试没考好,在那哭了好久。当时我就想,自尊心强也不怎么好啊……不过我这想法一旦表达出来,立马会招来一顿咆哮,“谁都跟你似的那么没有上进心!”呃…… 看这本书以前,还特意查了一下百度,想看看名词解释。结果发现还是跟自己心里的感觉不太一样。百度解释:“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个人认为略微调整一下,“不谄媚,也不会受到别人歧视侮辱的影响,自我尊重它是一种能力”。 自尊水平会影响人追求成长的意愿程度。为了避免麻烦而减少社交或职业发展;认为目标渺茫不去参加竞聘面试或主动追求异性;害怕被否定而拒绝成为焦点、不敢提出请求、甚至从不向他人敞开心扉……而这一切又会影响生活环境,恶性循环。及早改变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提高自尊根本途径。 早期的自尊养成源自刚刚记事儿时外界的批判之声。三、四岁左右的外部环境,现代社会里,这个岁数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长身边的。此时家长的禁止手势就是形成自尊的根源,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是将孩子的品味、思想、需求与道德挂钩,因为只是喜欢玩土而不是玩乐高就被指责为没品味。 二是具体行为被过度放大。因为贪玩的天性弄脏了衣服,却被指责为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三是禁止手势频率过高。少量批评带来的压力不会造成多大伤害,而高频率对大多数事情的指责,导致孩子发现做什么都做不好。 四是禁止手势不一致。我觉得这点我媳妇尤为严重,有的时候不让孩子吃冰棍,有的时候又给他买! 五是家长自身压力或愤怒的情绪转移。这点最为恐怖,孩子做什么都不重要,而是在于家长的心情。将压力变成了不稳定的炸弹,而孩子的任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是导火线。 随着逐渐长大,这些外部的批评之声就会变成自我批评,而且会形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还记得《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那本书的作者介绍的条件反射么?一种是因果式,一种是强化式。而自我批评就属于强化式的条件反射。老虎机、棋牌直到现在的抽盲盒都用了人对不确定性钟爱,知道你妈为什么督促你穿秋裤么?也许仅仅因为曾经有一次她让你穿衣服的时候刚好赶上降温,她帮你避免了一个伤害,于是她爱上了替你操心。自我批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以及强化式条件反射的结合! 如果读过《自私的基因》、《人类简史》之类的书籍,你就会知道,适者生存加上路径效应造就了稳定的基因传承。所以为了生存,我们的基因写着追求安全的需求。安全受到威胁,就会产生焦虑,而缓解焦虑的方法,就会起到负强化运用。基因为了繁殖,个体就还需要表现得出众,受异性青睐,使得个体出众的行为会得到正强化。 接下来就要介绍自我批评是怎么偶尔满足这些需求的了。 先说正强化吧,比较好理解。 一是帮你遵守规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长长的清规戒律清单,这张清单是你从小开始逐渐添加的。为了获得安全感,你要融入你的群体,所以它包含了你周边的所有主流思想。你的批评之声告诉你应该这、应该那,你靠批评之声端正行为。 二是帮你短暂地提高自我价值。拿你和别人比较不是大妈们的专长,你的内心也喜欢跟人比较。尤其是喜欢跟哥们儿闺蜜比工作、比收入、比伴侣、比孩子、比房子、比汽车……总之一切能比的,在心里都会比一遍。偶尔赢一次就会沾沾自喜,从而加强了比较这种习惯。 比较过后就容易将别人的成就设定为自己难以企及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目标都无法达成,于是就开始妄自菲薄。但也偶尔有那么一两次美梦成真,于是设定不符合自己的目标-妄自菲薄开始循环。当批评之声与父母一致时,你还同时满足了本能的归属感需求,获得安全感。这点可以参考“组间对照效应”。 三是有时候批评之声确实能让你有所成就。通过对自己的鞭策,可能会通过考试,达成目标。 负强化作用方式比较隐蔽。 一是缓解对自我能力的否定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而产生的焦虑。就像正强化第三点所说,因为你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你认为它有可能实现,所以在一顿批评之声以后,焦虑感会骤减。 二是缓解对失败的恐惧。因为判定自己无能,导致不作任何改变,最终避免失败发生。 三是惧怕群体排斥。通过自我否定可以抵御突如其来的打击,先与别人的自我否定可以缓解别人否定时带来的伤害。 四是避免愤怒对亲人带来的伤害。把一切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可以避免伤害你心目中的女神,同时也就避免了惹恼了她而反过来对你的伤害。(这点我持怀疑态度,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怎么会带来强化?) 五是犯错后减轻负罪感。当人做错事以后,罪恶感油然而生。通过自我谩骂,并给与解释,仿佛已经赎罪。就好像你被文字咬了个包,用指甲深深的抠进去,用另外的疼痛减轻原来的不适感。 六是挫败感。当一个人失去了掌控能力,感到无助时,便会发怒。回想一下,当你的孩子不听话,你说什么他都跟你反着来,所以你试图通过咆哮夺回掌控感,降低焦虑感。当自己犯错,感觉无助时,也用同样的方法向自己咆哮。 好在这种想法是一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接下来就到了工具篇,教大家如何提高自尊水平。 先找到批评者使用的认知扭曲工具。 一是过度总结。从一个孤立的事件当中,总结出一条普遍规律。一旦马失前蹄,就将终身一事无成。不要因为一次迟到,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就像你们公司的审计部…… 二是贴统一标签。你不自觉地使用诬蔑性的标签描述自己,而不是准确描述你的品质。 三是过滤。你有选择性地关注负面,忽视正面。按适者生存来说这种基因存在很合理,但不幸福。 四是二元对立的思维。你对事物的绝对化分类,非黑即白,没有中间项。你必须做到完美无瑕,否则就是一无是处。孔子讲究中庸之道。 五是自责。你为可能不是你引起的问题而道歉。 六是以自我为中心。你认为所有事情都和你有关,与他人相比时,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七是读心。你猜测其他人不喜欢你、生你的气、不关心你等,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你的猜测是正确的。 八是控制错觉。你要么感觉应该对所有人、所有事负全责,要么倍感无力,你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 九是感情用事。你认为事情和你感觉到的一样。 作者给出了很多方法供大家练习,有兴趣的可以对相关章节详读。我介绍几个印象深刻的: 第一,学会认清自己。花一个小时左右对自己的全部外表、与家人朋友孩子陌生人的强势或弱势的沟通、积极和消极的个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学习或工作中的表现、日常处理琐事能力、动脑能力、性能力。全部列出以后,在积极词汇前画+号,消极画-号,客观描述不画。然后看所有的负号内容,去掉他们的贬义词,不要夸大,不要有笼统的语言(总是、经常),调整为有画面感的客观事实。并找出例外情况甚至是这个负面问题带来的好处。然后经常回顾一下你新的自我评价吧。 第二,认清批评之声。作者建议做一个三栏式表格,我建议做个四栏的。在第一列列出你的批评想法。第二列写出批评的原因,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第三列写出批评者使用的扭曲工具。第四列写出你反驳语言。 第三,消除悲痛的想法。这里教了一个方法叫“去融合”,给他贴个标签,然后把他释放掉。打个比方,当批评之声说“你很蠢”的时候,你改成“我有一个糟糕的想法,它是我很蠢”,然后挥一下手,把他抛开。 第四,同情。还记得《打造峰值体验》里介绍的认可么?理解、肯定和关心。而同情是理解、接受和宽恕。理解仍然是透过表象理解目的。接受不需要评价,只要接受就好了。宽恕不代表赞同,只是不纠结过去。 第五,调整“应该”。把你的清规戒律列表找出来,它们是你的价值标准。是否灵活可变,是否内化于心,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而非使你束手束脚。 第六,认清错误。你要认清错误不是当下发生的,那都是过去式。你的错误是因为当时的觉知和当时的环境下你能做的就是那样。错误是良师、是警告、是表达真实的先决条件。 第六,有效回应。承认,对正确的批评只需要说你说得对,然后复述对方的意思,表示感谢。含糊,对于没有建设性又笼统的批评,只需要复述事实错误的部分,其他的不提。探究,当你无法明白对方意图,引导对方将含糊不清的抱怨转为有意义的建议。 第七,提出需求。对不敢提出的需求导致不适做一下比较,找出最重要的项目做以下准备,不要用概括性的词语。请求对象、目的、行动、何时、何地、涉及人物。注意:目的最好用“我感到”,减少火药味容易让对方接受。 第八,意象。很详细的教了大家怎么通过冥想在你大脑中植入你的高光时刻。感觉像催眠一样。 第九,建立心锚。就是在你每次被正强化的时候,也就是释放多巴胺的时刻,触摸你身体的一个特定部位。以后在遇到困境时,触摸这个部位,会快速缓解焦虑。 最后,既然影响自尊的根源是小时候的父母,作者在最后一章做了个总结,帮助大家提升孩子自尊。
读完六小时四十分钟。主要介绍如何塑造健康的自尊心,对自我评价,价值观,对待错误有详细的分析并列举应对措施。最后一个章节: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很实用。
很不错! 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别人比来比去的过往;只会是一个尊重后的台阶,一个无法流露出的启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但能够调动内心力量的带动力,却需要潜力的积累经验;把所有一切皆有可能的自信,无时无刻地启迪起来,就会看到生命中的每一天的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