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了几十本相似书籍的我,书中很多观点都已经看过。对于当下的我还有大多数人来说,迷茫只是因为自己想太多,只是给自己找一个不去行动的借口。 就像我看这本书一样,明知道内容大都熟悉,还是不愿放弃,因为会幻想,也许看完这本书后,我就会行动,我就会变好,我就会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比起每天想着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找一个能掌握的事情,去试着做一下,比如找个实习,或者写个好的简历,只有这些实打实的行动,才能真正帮助到自己。 我也该戒掉看这些书的行为。
成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断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认识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不断地拆思维里的墙。
我们习惯了为自己画地为牢,固守一切自己认为本应该的准则,有时在换种思维或跳出圈子,豁然开朗,我还可以这样活,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生活经常会在迷雾中探索,有的人闷头乱闯,有的人寻求一丝线索,随时间推移,到达了不同的地点。
思维层次影响我们看问题的高度.范围.角度,决定了我们常说的眼界,进而决定我们的行为,又导向结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复杂或糟糕,而是我们把自己困在思维的囚牢里,包裹在圈圈层层里。换个角度思考,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或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拆掉思维的墙。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会变得更强大。不要在“受害者天堂”里,因为在“受害者”天堂里他们都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都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和虚无的安慰。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热爱的领领域,并且在里面做到极致的热爱。做里面的极限运动员。稍微全面的看待世界。因为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只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只看到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其实,每个行业都没有你想像的这么好,也许你看到的只是广告。找到合适的工作找准目标,在你的视野范围内,精细地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内,有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有听过的地方,你需要的只是相信就行。不公平就好像空气,充满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每一瞬间都身在其中,无法逃离。关键是,在呼吸之间,你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还是让自己慢慢老去。 向自己的生命发问:当明天再看到这个太阳的时候,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任何事情,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每一个人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所以,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读过很多书,也记了很多小故事,框架都是小故事-结论,XX说过-结论,故事和结论毫无逻辑,完全瞎扯,有点中学生写作文的味道。 有有用的内容吗?当然有,但是大部分是XX书里写,XX电影写,不如去看原著,少看别人咀嚼过吐给你的,没什么营养。 不知道是因为本书是10年前写的,还是因为他看的书我大部分都看过,总之我觉得,全书内容看完傅盛写的序就差不多了。
对于思维,一本好书! 看到这本书就像看到 old friend一样:多年前读过一遍,没想到现今变成升级版了。So, 再读一次,跟着作者让自己的思维也再跟着次升级吧
——读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 如慧: 如果说读《拆掉思维里的墙》老版本算一遍的话,那么凌晨我读完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应该算第二遍了。 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白金升级版)》是在这个月的11月1日出版的,我很有幸抢到了电子版,好像同时还买一本电子版的送你。 在我看来,新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比老版本的好得多:绝大多数内容不变,但在新版的开头,却增加了很多原来没有过的看法。 首先,在序言里,删除了徐小平做的序,变成了猎豹移动CEO傅盛作的序。在序言里,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注意:你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你的财富。 临睡前,看了你昨天晚上写的信,你说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报考的经济法和税法没有过,这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但你还是感到很难过。 嗯,我能感觉到你的难过,因为写的信都是几句话就完事了。不过,尽管信短,但结尾我还是看到了你对未来的信心:即便一剪薄弱的光,也要骄傲地捧出辉煌! 有这样的信念当然是好事,不过,我觉得你可以把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一个你时时可以看到的地方,那就是:我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我的财富。 在这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你没有陷入古典所说的“受害者思维”里去,同时我也相信你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调整未来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然后再把这些考试通通过关。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把这本书读一遍了,如果没有,那么我把古典提出的“受害者思维”的三个表现给你说说: 受害者思维的第一个法则叫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以你的考试为例,在这个法则里,常用的借口就是:“如果不是……,那么我就可以考过了”等。也就是说,错都是别人的,自己是无辜的。一旦这样的思维形成习惯,在我看来自己的孩子也别想教育引导好。 受害者思维的第二个法则就更进一步了,叫安心做坏事。 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把第一条应用得炉火纯青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地躺平了。在这里,我倒不想用“安心地做坏事”来形容,而是觉得一旦责任推卸成了习惯,那么就可以安心地不断把别人看成是阻碍自己成功的坏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坏事倒不一定会去做多少,但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舒服地骂骂人,还是不错的。 受害思维的第三个法则叫分享“凄惨故事会”。 在过去,我很少会把“卖惨”这个行为与“受害者思维”联系起来,但我确实很是讨厌“卖惨”的行为。“卖惨”是博取人同情的一种手段。如果文章中加入了“卖惨”的情节,就会引发读者的同情心,从而博取更多的关注,满足内心空虚需要关注的需求;如果在销售中加入了“卖惨”的行为,那么消费者肯定会踩到一个坑里,价格偏高是小,收到的产品奇差无比是大。 所以,现在有关部门开始整顿利用“卖惨”这样恶劣的营销手段。 在这里,我倒不是说一个人有了痛苦不能诉说,而是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困难与挫折了,向自己相处得很好的人说说发泄一下,是缓解痛苦的方法。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那就需要远离这样的人了。 内心没有自我安全感的人,才会拥有“受害者思维”。 这样的例子,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比比皆是。 另外,昨天看了下你写信的时间是夜里23点了,这个时间与早睡没有半点关系啊。我是没办法,但是作为一个小姑娘家家的你,十点左右入睡,是最好的。学习的时间可以放在早晨,比如你坚持六点起床,这个时候大脑清醒,还无人打扰,比你晚睡一小时的效果更好呢。 今天就到这里吧。 冬天的天气很恼人的,注意保暖,不要弄了感冒,会很难受的。 2021.11.24 10:03
可看 只本书!不太鸡汤!他有一个公众号:“古典古少侠”里面有相关的测试题。 漫漫长路,又读完一本很好。
拆掉思维的墙,就是卸下身上的伪装,脸上的面具,心里的包袱,面对一个真实,客观的自己。 激发心中的善良,怀揣出发时的梦想,积极,主动,胜不骄,败不馁。 勇敢的向前出发
古典老师的文字,优雅中带着接地气,这本书绝对值得多看几遍。成长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需要时时打破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打破固有观念,摆脱“等死模式”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2017年,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陆续参加了几场求职考试,在等结果期间先后看了白岩松《白说》、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以及这本《拆掉思维的墙》。记得那时候还没开始看电子书,看的是封面为橙色的纸质版,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更多的印象了。 很奇怪,很多人都特别推崇《月亮和六便士》,可我看了就是没什么感觉,读这本也无感。现在这书有了新版本,打算再看看,也许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领悟。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回想起那段静默的时光,现在看来,那段日子里做的选择,其实都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 有些书看的时机也很重要,太早了无法共鸣,太晚了早已知晓。书可以再看一遍,但选择却无法再做一次。
人来世间一趟不容易,怎样才能活出精彩,活出意义?这是看似哲学问题,其实很现实。 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属于很听话的,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听前辈的话、听专家的话…很多人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活在别人给自己贴的各种标签里,像是被画了一个圈,不敢迈出一步。 欧美文化提倡个性,注重培养独立精神,这种教育理念会更加适合未来。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探寻生命的意义,而非单纯地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拆掉思维里的墙 2022年第4本书 #成功是投入,是热爱,是在路上 #生命有限,抓紧时间活出意思 摘抄书中有触感的句子: 1.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可以更强大,你就真的会变得更强大。 2.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3.真诚比智慧更重要。没有什么能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4.关于做自己:没有见到更大的世界,没有见过不同的别人,怎么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得看过了世界,才有世界观;得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才能回来做自己。 5.这个时代的成功方式,正在从天道酬勤走向天道酬“情”。在一个机器比你勤快一万倍的时代里,从“有意思”的事开始,逐渐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投入全部,是这个时代的成功方式。投入是热爱的钥匙。 6.爱从爱自己开始,所有的爱只有溢出来,才是爱。 7.恐惧保险箱: a.将自己感受最恐惧的事写下来,至少写十条,越细越好 b.将写好的恐惧条放置在一个安全无人知的地方,告诉自己:现在自己要去做要做的事,做完再来取回恐惧 c.完成后再来比对发生的事和恐惧条的事,看看哪些担心的事发生了。 8.什么叫作心智成熟?《孙子兵法》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9.只要继续前行,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10.自我全责:如果全然为自己负责,就有能力发生改变。
1.斯蒂芬·盖斯说:“我的经验法则是把我想要的习惯缩小,直到小得不可能失败为止。” 2.记住——没人是仅仅靠毅力完成马拉松训练的。 3.心理学家认为,快乐源于紧张感的释放,一旦一个需求已经完全被满足,紧张感就会消失,快乐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持续的兴趣。 4.王石抛出了惊人之语:“对那些事业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之前租房为好。” 5.我们很多时候把依赖当成了爱,觉得爱就是两个人甜甜蜜蜜,谁也缺不了谁。当看到别人没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时候,内心就会莫名其妙地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这种人往往很难很好地独处,因为这其实不是爱,而是依赖对方。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 6.“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因为只有坚持做你喜欢的事情,你才会真正幸福起来。你的父母会慢慢发现:他们坚持的只是让你幸福的方式,如果你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他们也会真正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