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书名,第一感觉,还以为是写恋爱中的关系呢,结果发现是我肤浅了,这本书还包括了职场,朋友,亲子之间的关系,总之,我觉得是属于个人成长的书籍📚
我的评价并不绝对,我只是粗略的翻了几章自己喜欢的章节来阅读。点评的也仅仅是个人看法,如果不认同那就不认同吧。 说实话,我在粗略翻了几眼的章节里读到了有用的道理,但我再去深思的时候发现这个道理的逻辑还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放弃努力才会有更好的创造力,比如质量比数量重要。 前者是我认为努力并没有什么错,它不应该被放弃。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带上思考的去努力,分配好努力的时间以及领域的占比。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书本对于努力省略了限制词才造成的理解有误吧。 后者的话,数量和质量哪个更重要并没有什么具体标准。而且如果过分追求质量反而会掉进完美主义的陷阱,很多时候完成都比完美更重要。 虽然只是粗略的翻了翻,但也没有什么想法精读了。可以说是道理我都懂,就是难实践吧。
上一次我觉得最懂我的人是查斯特,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他叫查斯特,我只知道他是林肯公园的主唱。我第一次有了身为一个粉丝的感觉,觉得即便这个人我不认识,即便跟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见面,可是这个蓝色地球上,还是有那么一个角落,生活着一个懂我的人,他唱出了我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说的比我自己还透彻,这样就很好。直到突然有一天早上,铺天盖地的消息,说查斯特自杀了,我才知道,哦,原来这个人叫查斯特。然后更神奇的事情出现了,我竟然哭了,而且是非常伤心的那种。我从没有想过,我会为了偶像而哭泣,从没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可它就是真实的发生了。张雨生死的时候,我可惜,黄家驹死的时候,我惋惜,杰克逊死的时候,我疼惜。可是查斯特死的时候,我竟然会伤心的一直哭。。。因为我觉得那个这世上唯一懂我的人,唯一跟我有深刻链接的人走了。从此再没有一个懂我的人了,我将多么孤单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现在,我觉得最懂我的人,就是丛非从了。哪本书上看过一个说法,看书就是从书里看到那些跟自己感受相同,但是自己又说不了那么明白,而书里的话说的比你自己明白,而且能提高自己对这方面理解的层次。我想说:就是啊!就是啊!丛非从就是给我这种感觉。
这本书第一遍哈,我自己阅历也不足,一些内容我没理解,也有没看的内容。我对它的初步理解是:有点心理学的东西,产生了共鸣,就是一个很棒的点。
相见恨晚不一本书! 里面的见解深刻,讲述又很通俗易懂,文字还带点幽默 关键是让我被困扰多年的空虚感找到了破解的道路。 虽然它揭示了残酷的现实,但读起来却非常治愈。
本月最下头的书, 你在这段关系中感到不愉快,对方甚至都在做出伤害你的行为,作者却觉得这种“伤害”是一种爱你的方式😅,天,我不理解。
本书的你,能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要相信自己,终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那种幸福,不是因为你遇到了谁,而是你遇到了自己;不是你懂了谁,而是你懂了自己。然后,你就懂了这个世界。
丛非从的文字很早就接触过了 现在再看这本书,确实不一样,升华了
人存在于世上,有三种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与和情境的关系。世间的痛苦,都与关系中爱和爱的缺失有关。而爱不能流动,都与不能懂得有关。所有的关于情绪化、拖延、迷茫、无助、敏感、否定、看不惯、防御心、指责、直言直语、虚伪、争吵、恋爱困难、感情失谐、绝望,都是因为不懂得。我们不懂自己,所以痛苦却难以改变。我们不懂他人,所以想爱却孤独无力。 如果说什么有可以让我们走向快乐幸福,那就是懂得。懂得他人,得以和谐关系。懂得自己,得以充满力量。 本书通过对事物、情感进行专业、深入的剖析,深入简出地使读者明白:改变,从懂自己、懂他人开始。有了懂得,爱就能在我们身边流动起来、传递下去。
读一本好书,是在和一个从容睿智的先行者交流,你受她的指引,尽情的欣赏书中的风景,而实际是她在倾听你的内心。
读的过程,我一直以为这是个女士写的,读了一半,发现是个男士。然后好感减半!一个男人,哪那么多扭扭捏捏,干就是了。至于心理学水准,因为书的故事性和条理性,我觉得写的很好,挺贴近社会人的吧!不过,要做思辨,成一个体系,还是要找经典的教材。各有千秋吧! 最后,书中的大实话,基于案例的剖析挺好,但针对大多数。是否适合,采纳多少,还需要自己一番思考。莫把它当作鸡汤来读
也算是一本好书。 里面更多的是一种与自己的内心得解的一种方法。 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很原始的,而且是会激发对方反弹的。 我们改变这个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 对于自己作为主体之外的客体的任何反应,都把它当做一种客观存在,不需要抱怨,因为抱怨也没有用。正如你不能怪一颗倒在路上的树,挡住了你的去路,你也不能怪别人对你生气,因为别人生气,也是别人的一种真实反应,对你来说也是一个课题,是一种客观现实。 至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不再按照原有错误的思想路线继续下去,寿中也谈到了一定的方式方法。 希望寻求帮助的人,是改变的唯一主角,其他人,包括心理咨询师都是配角。
心理学很容易变成鸡汤成功学洗脑等等。 这本书看一遍目录就大概了解了。 重点还是理论指导行动,这个太难了。
每读一本丛非从老师的书,都是一次精神享受。既能获得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能在生活实践中学到一些实操性很强的应对技巧;既能从书中的阐述中悟透一些心里的困惑和道理,也能被这些温暖通透的文字温暖和疗愈;既会被丛老师引领着颠覆一些以往的错误认知,也会情不自禁地被丛老师的幽默、智慧所折服。 《原来,懂比爱更重要》这本书围绕着“爱和关系”从“懂别人、懂自己、懂关系、懂改变”四个方面为读者层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不懂——不懂自己,不懂他人,不懂关系。想要获得幸福,只能从懂得自己、改变自己开始,继而就能懂得别人、改变别人,最终让爱在关系中流动起来,获得幸福。 来列举一下这本书给我触动最大的几点吧! 1、让别人懂我们,远比我们想象得难很多,这需要对方消耗自己很多的能量,需要对方对我们有很深的爱。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主动去“一致性表达”。 2、所有我们“看不惯”的,其实都是我们察觉自己内心问题和修练自己的机会。 3、对于别人的攻击和忽视,为什么你会这么敏感、难过?因为你不能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感过低。 4、做真实的自己胜过做优秀、完美的自己,承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给自己爱、欣赏、陪伴,允许自己无助、恐慌、失败,慢才能真正的快。 5、不要迷信“无条件的爱”,爱与期待同在。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看到自己的问题,负起自己的责任,才不会因为你的期待、关怀对别人造成伤害。 6、改变真的很难吗?你真的想改变吗?你愿意为改变付出怎样的代价? 与其期待“你若懂我,该有多好!”,不如让我们先学会懂自己,让我们充满智慧和力量,爱满自溢,继而懂他人、爱他人。读完本书,你会明白:原来,懂真的比爱更重要!
一本挺好却用了像鸡汤的书名,一本书名字也很关键啊! 一本你以为是鸡汤却不是鸡汤的书,但它是清醒的,只不过顶着鸡汤的书名。 我来瞎猜一下,也许这个很鸡汤的书名正反映了很多人的内心感受,可能是这样的〖是啊,懂真的比爱更重要,如果都不懂我,你爱什么,一下子就照进很多人心里,这本书是当下的我需要的,那就看看吧〗,也可能是这样〖懂和爱都很重要,难道不能同时拥有吗?搞什么嘛,我就要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