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手绘版)

梦的解析(手绘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梦的解析(手绘版)
    KDAISU
    推荐

    布雷尔的幻想和尼采的绝望其实都是根源于自己给那段关系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意义,而对方却未察觉到或者后知后觉,从而导致矛盾和悲剧。 布雷尔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关怀转接到贝莎的身上,甚至有一点情欲的味道。而贝莎并不知道,在她心里,这段关系也许只是一段普通的医患关系而已。 尼采一直希望交朋友,他极度孤独,想拥有一份独一无二的友谊,甚至上升为爱情,并一度把它寄托在路身上。然而路有点后知后觉,在他具有自杀的绝望的时候可能才反应过来,在她心里,这段友谊也许也并不与众不同。 同一段关系的不同看法,不同期盼,导致矛盾和悲剧也随之而来。到这里,有人会说,感情这种东西,认真你就输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是无解,关键在于沟通。一厢情愿的认真只能感动自己,你对一段关系如果有进一步发展的想法和期盼,一定要及时告诉对方和对方沟通,如果对方也有那种想法那么顺理成章喜结连理。如果对方只想当个普通朋友,那也不必强求。

  • 梦的解析(手绘版)
    杨文育
    推荐

    第二次阅读本书依然精彩!好多年前遇到此书是刚刚接触心理学的时候,被书中的心理治疗方法深深吸引了,而且误以为是布雷尔医生对尼采的真实治疗方式!本次阅读加深了对尼采存在主义哲学的认识以及终生伴随的心理痛苦的理解,惊叹作者的想象力和心理学造诣,一切安排的都刚刚好[呲牙]

  • 梦的解析(手绘版)
    哇咔咔
    推荐

    看完全书我有种非常纠结的情绪 概括说就是一如欧文亚隆别的几本书给我的感觉一样 你说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源确实找到了 你说他没有那么完全找到也有深刻中不足够深刻的感觉 尼采和布雷尔看似相互拯救了 确实每个人都产生了超越自我的感觉 实际上能说布雷尔看清了贝莎对自己的意义就实现了伟大壮举吗?有没有可能他回归了家庭跟当时赋予贝莎那么多意义的运行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逃避人生无意义的死亡威胁给自己平静生活制造的波澜?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可能是自我拉扯的周期波动?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错,但是只能作为阶梯,离人生真相的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

  • 梦的解析(手绘版)
    彼岸花
    推荐

    在以色列畅销书榜达4年之久的这本书读完了,读书我会挑剔,标准是好不好看,不会在意是不是畅销书,能提供给人更多的思路,能拓宽人的眼界,有许多专业的知识,读完不觉得时间是浪费,就是好书。 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人正在面对的问题,比如说因对死亡的的恐惧让人一直活在焦虑里或者歇斯底里里,比如中年大叔和大婶对于衰老的恐惧,对于不自由的桎梏和对于完全无所依傍的自由的恐慌,比如对于真正活在当下的解读。 哲学和心理学是两个学科,欧文·亚隆用了一种新的文体,教学小说来写有教学意味的故事,把曾经著名的医生布雷尔,哲学家尼采,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还有那个魅力四射的姑娘路·莎乐美,糅合进一个精彩的故事里,来解说生活里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寻找到的解决之路。 仔细想来,读书确实能得到很多知识,但是,要变现要帮到自己,还是需要自己从自身去思考去探索,并一步一步去走,才能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完善之路。 不要偷懒哦。 能给满分的书越来越少了,每遇到一本值得五颗星的书,会开心好久。 (227)

  • 梦的解析(手绘版)
    smile容~🐟
    推荐

    9小时看完,又用4小时来重新翻录。掩卷深思,最大的感触该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当名医布雷尔遇见先知尼采,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两人缜密的思辨与人性的探索,引发出人与自我的对话——关于死亡,自由,孤独,人生的意义的四个主题。 作为一本心理治疗小学,又将哲学糅合一起,起承转合间,向我们讲述着主人公最后如何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在心理治疗方面,本书着墨最多的就是精神分析,与动力心理治疗,以及作者专精的存在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 死亡需要站在其对立面生的角度去直视,孤独需要靠爱他人来缓解,自由需要靠勇气来实现,对终极意义的追问不如彻底的活在当下。 #心灵声东击西# 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尼采的帮助下,他从记忆里撤退,发现贝莎只是她镜花水月的空想,对贝莎的妄想把布雷尔黏在事情的表面上,让他没时间留给更深层与更幽微的思想—— 他只是借贝莎来逃脱生命中必须去搏斗的敌人——时间、衰老与死亡,当他放下了对贝莎的幻想(幻想借年轻的贝莎来逃脱衰老的威胁,找回青春的感觉。)不再执着于对他妻子的排斥(认为妻子束缚了自己)—— 每个人都是孤独走在人世间的,他的妻子只是他选择的旅途陪伴而不是敌人。(当他终于释放了对妻子压抑的爱,这种美好不禁让我眼眶泛红。) 尼采把它理论化为部分心灵声东击西的策略——心灵“卑劣”的战术之一,以此来避免面对更为痛苦,叫嚣着注意力的存在忧虑。 这种“心灵声东击西”策略其实就发生我们生活里,比如拖延着一直不去写论文,反而是去搜索各种网页,而最后忘记了自己最需要解决的是论文。 有时也许要多问自己,如果“如果不是在思考(忙碌于)此事,你会在思考什么呢?” 会是在借着思考什么,来逃脱更为重要的问题呢? 问题不在于不安,而在于对错误的事情不安。 #跳出思维的墙# 因历史演变的桎梏,个人经历的约束,我们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时,是不知道我们的诠释是不忠实的。 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学会从远处观察自己。 尼采为了帮助布雷尔跳出他陷于贝莎幻想的围墙里,他把布雷尔琐碎的眼前的痛苦,转化为曾经高尚的痛苦。 对于尼采提出了“视野改变”法,他借此由一个更遥远、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 “如果我们从生命的源远流长来看个人微不足道的情况,从整个种族的生活来看,从意识的演化来看,它当然丧失了它作为中心的重要性。” 把自己的痛苦放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发生过的一切看看?抑或是只是把痛苦放在周遭不幸的人身上看看? 不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如果我们爬得够高,我们会达到一个高度,悲剧在那儿看来不再悲惨。 # 我想和你说说话 # 其实尼采最后竟然被治愈了的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布雷尔起先对他的治疗是想掌控权力的,可是在尼采面前,他的心思被看得通透。 布雷尔于是不再用各种引诱,而是卸了内心的防御,把恐惧,孤独,无助的自己赤裸裸的脆弱呈现在尼采面前。而信任,是尼采最为缺乏的。 孤独太多了,在尼采四周堆积起高高的墙。他长久以来的选择是面向自己的内心,背向周围的人。他害怕被背叛,对人缺乏信任感。而当最后发现布雷尔没有背叛他,他信任地将自己内心堆积的害怕与苦楚一吐而出,最终竟然哭泣起来——压抑太久了,轻松的感觉太美好,让人潸然泪下。 我只想和你说说话,说我脆弱的一面,说我坚强背后的淤青。 不求理解,不求治愈,只求倾听。 #无比芜杂的心绪# “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这句话是尼采的重要思想中心。 爱的,到底是对方,还是只是喜欢被人爱的虚荣,喜欢被人爱的愉快心理。 路莎乐美对于尼采来说只是他意义的赋予对象么?他爱的人,可以不是她?那我们在爱情里是否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而浑然不知呢? 玛蒂尔德对于布雷尔来说不是他赋予意义的对象吗?还是不过是他选择了她之后,更多是为他的选择负责呢? 文中说布雷尔越少提问,尼采倾诉越多。这种聆听的沉默,适合于不熟悉的朋友间么? 为何那次我发觉我的沉默,招致对方的滔滔不绝?是对方慌了,想用言语太填补我们彼此间的距离,还是他只想倾诉? 无比芜杂的心绪。

  • 梦的解析(手绘版)
    巴特
    推荐

    欧文•亚隆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而这部小说就是其著名的心理治疗小说。 这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又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更是一本心理学教案。懂者乐之、不懂者恶之。 作者想象出一段虚构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他把尼采和那些与心理治疗诞生密切相关的真实人物打包放进故事里,包括:弗洛伊德及其导师,以及第一个接受精神分析方法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沙乐美更是心理学上的著名人物。她与尼采和佛洛依德等都有关系,这个名子从巜圣经》开始,就被塑造成了一个令人又爱又恨、又迷恋又迷惑的人物。淫荡、肉欲的表象,呈现出的却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灵魂。她像谜一样,吸引人们去探索和解读! 故事的地点也被选在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故乡奥的利,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治疗的诞生。 作者一直喜欢阅读尼采,非常欣赏这位才华横溢,但又孤独和绝望 的哲学怪才。他发现尼采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来指导心里分析治疗。他能够把一个哲学家引入心里治疗领域,并把心理治疗方法完美地融入小说的情节,这真是一个天才的创作。作者借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不是凭空虚构,甚至还从尼采的遗存信件中拿走了一些对话放进小说中。特别是故事的展开模式,更具有心理治疗的特殊功效,即心理医生治疗患者时,自己也将被治疗。 小说中心理医生和尼采达成一项罕见的交易——布雷尔做尼采身体的医生,检查他的生理状态和提供医疗,而尼采则扮演布雷尔医生心智上、精神上的医生。 故事中,他们两人都处在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尼釆失业且受到同行的排斥、失友且与崇拜了十年的偶像分道扬镳了、失恋且爱恋的女子与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发生性关系了,面临人生三大背判;布雷尔症状是面临人生普遍的不快乐,自我憎恨,恐惧衰老,恐惧死亡,家庭面临崩溃等。通过双方的相互治疗,他们彼此都走出了困境,相互治愈了彼此。 尼采说:“正确的敌人是潜藏在你妄想之下的意义。”他对尼采说:“除了要感谢你之外你还让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这正是尼采的命运之爱: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俺卷深思,我们人到中年衣食丰足,工作和事业的上升空间有限了,很多人开始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要推翻一切重来。这个问题,很复杂。尼采对他说:“你制造了你自己的偶像,然后被它的陪伴所温暖。”贝莎和莎乐美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在中年男人看来就是青春的象征,是他们重返青春的偶像。贝莎是一个幻影,布雷尔用来对抗衰老和死亡的焦虑。他明白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体,当他抱怨被困在一段婚姻里,那么他可以重新选择啊。选择,随时随地存在,他是有选择。但是,知道‘为何’,才能忍受‘任何’。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都有我们在地窖中狂吠的野犬。我多么希望你对你本身的人性,能够更宽容些、更有雅量! 最后也愿您:成为您自己的存在。

  • 梦的解析(手绘版)
    何止几年
    推荐

    再次把划线部分看了一遍,真的是一部充满了哲思的心理治疗小说,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反思与启迪,仿佛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寥寥数语难以言尽,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文段摘抄,如果看到能带给你些微的好奇心或者启发我就觉得没有白费了。如果没人看到就当是我自己的思考笔记吧! 1.人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无法掌控的恐惧感,放弃对于生涯规划的掌控,明白一个人的生涯之于历史洪流的微不足道,或许我们就能从这种掌控感之中解脱出来,更接近生命的真谛。 2.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3.让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4.尼采缓慢但坚定地摇着头,“几分钟之前,当你说到你已经前往你有限能力的极限时,你所指的是面对孤立。我也面对着我的限制——关系的限制。在这里跟你一道,甚至现在我们面对面、交谈交心的时候,我都紧挨着这些限制。” 5.没有那种特别的道路,唯一伟大的真理是我们为自己所发现的真理。 6.噢,我有我的伪装,约瑟夫,我容忍孤独的秘密方法甚至是去美化它。我说,我必须与他人隔离以思考我本身的思想,我说,过往的伟大心灵是我的同伴,说他们爬出他们躲藏的所在,来进入我的光照之下。我嘲笑着对遗世独立的恐惧,我宣称卓越的人必须忍受卓越的痛苦,宣称我已经飞进太过遥远的未来,并且没有人能够跟得上我。我自鸣得意地说,如果我受到了误解或惧怕或排斥,那么就越多越好——那意味着我就是目标!我说到我的勇气,面对不在羊群之中的孤独,面对没有上帝的世界,它是我之所以卓越的证明。” 7.“但是,我一直萦绕不去的是一种恐惧—”他迟疑了一会儿,然后猛然挺进,“不管我对作为身后成名的哲学家的虚张声势,不管我对我的时代终将到来的确信,甚至不管我对永劫回归的理解,我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你知道那像什么样子吗?去想象当你死去的时候,你的尸体可能要几天或几个星期才被发现?直到尸臭招来一些陌生人时才被发现?我尝试去安抚自己。在我最强烈的孤独之中,我时常对自己说话。不过我不会说得太大声,因为我害怕我自身空洞的回音。那个唯一一个填补了这个空虚的人是路·莎乐美。” 8.一无所有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茁壮的成长,你必须先把你的根部深深地穿进虚无之中,并且学会去面对你最寂寥的孤独。 9.约瑟夫,我不会去教导说,人应该‘忍受’死亡,或者‘坦然面对’死亡。那种方式里面存在着对生命的背叛!我要给你上的一课是这样的:死得其所!” 10.昨天我们得知了你对贝莎的幻想,保护你免于面对未来,还有老化、死亡与被遗忘的恐惧。今天,我了解到你对贝莎的梦想,同样受到来自过去幽灵的玷污。约瑟夫,只有现在这一瞬间是真实的。到头来,我们只在现今这一刻体验到我们自己。贝莎不是真实的,她不过是来自未来与过去的一个幻影。” 11.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12.他是“前途无量的家伙”,就像我们全部都是一样,但是他从未了解过他的前途的本质。他从来不了解他的责任是让自然完美,去超越他自己、他的文化、家族、性欲、他野蛮的动物本性,去成为他的存在、他所有的那种人。他从来没有长大过,他从来不曾蜕下他的第一层皮,他误以为那些希望是去获得物质与专业上的目标。而在他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那个没有一刻安静下来的声音不断地说着,“成为你的存在”。他陷入了绝望,并且咒骂着施加在他身上的诡计,甚至到现在他都没有搞清楚重点所在!

  • 梦的解析(手绘版)
    Arthur
    推荐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人性的枷锁》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结合体(当然限于我读书的有限性,只能举出读过的两本),又夹杂了一些尼采的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悟。 本文关于尼采的文章,给出了一些迷雾似的影子,但要想懂尼采,还是要多读尼采本身的著作,这本书相当于提供了一个角度去理解尼采,也对于尼采真正的见解确实不足的。在这里也推荐周国平先生对于尼采的解读《尼采与形而上学》 当然这本书真正的含义在于类似《人性的枷锁》的意义的传达。 你的人生在于真正的做你自己,做你自己热爱。文中的主人公并没有《人性的枷锁》去得彻底,前提也是毛姆笔下的人物已经找到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他便离开了家庭,什么也没有带走,最终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一个布满自己绘画的房子之中,他的不会说相同语言的老婆和他的孩子哭泣着。文中的医生更像是做了一层妥协,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样,在治愈了自己的心理疾病之后,重新投入到自己原来的生活中。 对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爱情,我不知道是否能走14年依旧可以恢复如初,这点我是质疑的。 对于自己的自由和热爱你该走多远,取决于你能否客观看代世界,取决于你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取决于你能从自己攫取多少等待力量, 现在人不幸福的原因:主要就是什么都没弄清楚,就走进了职场、婚姻、家庭、孩子,有了这些之后,你就完全被束缚住了,尤其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真的很难有机会认识真正的自己了。你不仅要为这些打拼,同时这些又占据你的大部分时间,你更没有时间认识自己了。 于是人们便囿于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不敢做改变,不敢去追寻真实的自己,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便成为了一切,你在这种生活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越难舍弃这种生活,他绑架了你,在感情上,在情绪上,在思维上,你无法跳出来思考,也便成为了他一生的奴隶。 很多人不敢做选择大多源于生存所迫,而有大部分也源于社会文化和习俗的威迫,他们便亦步亦趋地走进了牢笼,并有自己的双手将牢笼狠狠焊死,密不透风,他为了不看到那自由的光,于是干脆锁死自己。 尼采也是如此,不过他的疾病救了他,将他从那个牢笼里放了出来,将这个狮子放了出来,他咬死了上帝,他给人们指明了方向,他重新定义了人,是的,是他,如果不是他,也许人们看到自由的样子会更晚一些。 你听到了吗,挣脱出来,对自己的生命怒吼,让你的生命绽放一丝光芒。 其实三十岁以后的年纪是认知自己最佳的年纪,你经历了很多,如果这时候可以退后一步,你会看到真实的世界和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拿彼此做镜子来审视自己,其实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人。社会主流文化是什么样子,你的父母便是什么样子,你便也一样。如果在三十岁以后可以看看李聃、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弗洛姆、毛姆、巴尔扎克、木心先生等的书。你会感受到不同的东西。他们给你将是一个客观而又真实的镜子。你可以通过它看到世界和物的本质,也可以看到人的本质、给自己人生一个存在的意义。

  • 梦的解析(手绘版)
    向光生长
    推荐

    究竟谁是医生,谁是患者 ‘医生,我老公经常头痛胸闷心慌气短……’女人吧唧吧唧地说着,男人站在她的身后像个还没睡醒的孩子,目光无神的看着医生。 ‘请患者自己说他的病情,他的病他自己最清楚’。听到这句话,男人的眼睛里的眼白往一边飘移。 ‘我老公喜欢闷着,不愿意做声。家里的什么话都是我说’。医生的话还没说完,女人就张开嘴巴把医生后面的半句话吞吃了。 ‘话都被你说了,你还嫌他他不会说话’。医生两眼紧盯着女人,好像明白了那目光里的含义,脸不由得红了,把自己的身子挪在男人的身后,男人躺在了床上,接受医生的检查和问诊。 当医生说‘你还嫌他不会说话’这句话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变弱了。平日里,每当别人问孩子什么事时,他总是抢在孩子还未开口前替孩子回答。时间长了,后来孩子就干脆不回答。别人问孩子原因,孩子说你问我爸。当时他都没仔细想孩子话里的意思,还总烦孩子不会说话。要不是今天遇到这个病人,他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孩子不愿说话的原因。对这两口子的一股感激之情从他心里涌起。他知道了以后不会再去抢孩子的话,替孩子做事,相反去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从别人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问题,那一刻他得到了救赎。 类似的故事经常在我们周遭上演,这里面究竟谁是医生?谁是患者? 我认为都是。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别人的身上照见了我们看不到的自己,从而,彼此救赎。 美国精神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小说《当尼采哭泣》里,两个神一般的人物因病相遇,哲学大师尼采患有久治不愈严重的偏头痛,绝望症,在朋友的介绍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当时声名显赫的布雷尔医生。开始的时候,尼采对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阻抗,但布雷尔又不愿放弃对尼采的救治。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想到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方法才让治疗顺利圆满的完成。40岁的布雷尔虽然功成名就,但他也被近几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困扰,几乎想到过自杀。 ‘’我过的生活不够好吗?我能找谁诉苦呢?我的生活已经以无可挽回之势向下沉沦,路已经越走越窄,这些苦,我能找谁说呢?谁能了解我的烦恼?谁能了解那些失眠的夜晚?谁能了解自杀与我之间的眉眼过招?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东西,我不是都到手了吗?金钱、朋友、家庭、美丽又迷人的妻子、名声、威望?还有谁能真正地抚慰我?谁能不问我那个再明白不过的问题:“你还能要求什么?” 他让尼采做他的医生。尼采不知这是一个套也全情投入。随着两位大师的精彩辩驳和感情的深入,尼采从布雷尔的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治疗了自己的偏头痛和绝望。中年危机的布雷尔最终也明白了自己精神痛苦的来源。在彼此的救赎中都超越了各自的人生困境。 查拉图斯拉如是说: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一个看得见自己的人 尼采从不得不孤独到自主选择孤独,布雷尔觉得生活都是被设计到自主设计。这一重大的转变都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那个看见自己的人。尼采他为什么‘绝望’?为什么害怕‘慰籍’?他从童年到现在,尼采遭遇了三次人生背叛。一次是童年,这个关于到他人格的形成。 ‘’在那之前,我从未容许我自己去爱一个女人,或许是因为我早年生活中充斥着女人。在我父亲死后,我被无情又冷淡的女性所环绕——我的母亲、我的妹妹、我的外祖母与姨妈们。某些不健全的态度一定烙印在我身上,因为从那时起,我就视与女人的亲密关系为畏途。肉欲——女人的肉体,对我来说似乎是终极的狂乱,是我与我的使命间的一道藩篱。 第二次是好朋友。 第三次是他亲密的朋友和深爱的女人‘路’。这一次更是让他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绝望和偏头痛。 ‘’一个深沉的人也需要朋友” “就算每个人都辜负了他,他依然有他的神。但是我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神,我就像你一样有欲望,而且,不曾有比完美的友谊更大的欲望,一种为同辈所环绕的友谊。 我没有归属感。我没有家,没有我可以终日谈话的朋友圈子,没有装满财产的橱柜,没有家庭生活。我甚至没有一个国家,因为我已经放弃了我的德国公民资格,并且从未在一个地方待到长得足以弄来一本瑞士护照。” ‘’一棵树在一片空旷森林中倒下的声音。未被注意到的事件有意义吗?‘’ 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尼采不得不选择孤独,在孤独中绝望。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孤独和绝望,他鼓励布雷尔放弃自己家人和事业,放弃希望。 随着谈话的深入,布雷尔的勇敢、坦诚和一次次诚挚的邀请慢慢融化了尼采冰封的绝望,他们胳膊互挽,灵魂同歌。尼采一次又一次地因为感动哭泣。在布雷尔那里他得到了认同,有了归属感。他内心的孤独和绝望被布雷尔看见了。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我就像你一样,我想要被一种家庭生活所温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与爱是人基本的需要,如果没被满足,我们终其一生都会用力去寻找。                  死亡焦虑和生命意义 某一天,当你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头上的悄悄隐藏的白发,从眼里爬出的鱼尾纹盘踞眼角。看着它们,你的心里多了一份伤感,叹岁月的无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如果你从没有为自己活过,心里会痛,会去无意识的对失去抗争。 “约瑟夫,我确信就是你忧惧的首要来源。那种胸口的压迫,那是因为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时间的贪婪是永恒的,时间吞食又吞食,而且不会吐出任何东西。‘’ 40岁的布雷尔医生,在别人眼里可以说是过的风生水起。但他却陷入了中年危机,他认为自己几十年的生活都是被设计的生活,从没有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遇到患者年轻美丽的贝莎,对贝莎的性幻想欲罢不能,无法自控。根据尼采的分析,这里面包含的意思是恋母情结。布雷尔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死去了,他母亲的名字也叫贝莎。我认为这个疯狂的性幻想里也有对死亡焦虑的无意识抗争。大多小说里作者不会单纯为写性而写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是人本能的一种生命力。渡边淳一小说《无影灯》里,年轻男主医生在得知自己时间不多疯狂的做爱,老年的病人在临死前一次次要求护士满足他的手淫直到最后一口气。他们都是在用性本能的生命力来释放死亡焦虑,抗争死亡。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年轻美丽的贝莎’。 我们真正恐惧的是时间、衰老和死亡。 中年危机也是死亡焦虑。 ‘我为自己活过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问过自己这句话。虽然我们都是宇宙的一粒沙,但在生命的某个节点我们也会思考自己的人生。 ‘’你经历过你的人生吗?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经历?你选择了它?或者让它选择了你?喜爱它?或者悔不当初?当我问你是否已经实现了你的生命时,那就是我的意思。你让你的人生消耗殆尽了吗?‘’ “约瑟夫,我不会去教导说,人应该‘忍受’死亡,或者‘坦然面对’死亡。那种方式里面存在着对生命的背叛!我要给你上的一课是这样的:死得其所!” “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时间永劫不复,如果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你的存在’,那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佛罗伊德的帮助下,中年危机的布雷尔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了一次选择。 ‘’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尼采拒绝了布雷尔一家的真诚挽留,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孤独,但这是升华了的高级孤独。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是选择自己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命运,并赋予它意义。

  • 梦的解析(手绘版)
    Jia
    推荐

    🌟🌟🌟🌟✨ 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主要人物也算不上丰满立体,可就是让人欲罢不能。孤独悲观的哲学家,遇到志得意满但正经历中年危机的医生。谁在治愈谁呢?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从争夺控制权到建立信任感,相互启发彼此治愈。不去纠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做出必要的选择,然后去热爱自己的选择。“命运之爱 — 爱你的命运”,他们都做到了。

  • 梦的解析(手绘版)
    愚者秦
    推荐

    当我们面对一段关系,面对情欲、命运、职业的抉择,面对日渐老去与接近死亡的现实时,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存在,拥有真实的自由? 约瑟夫·布雷尔,本书中的主角之一,是19世纪维也纳著名的医生,曾通过“谈话疗法”改善了女病人安娜·欧的歇斯底里症。 在医学史上,这成为了划时代的著名医学案例,布雷尔也由此声名大噪。 布雷尔的成功吸引了路.莎乐美(一位传奇的女权主义者,曾让多位大师级人物拜倒在她的魅力之下)的注意,为此她专门拜访了布雷尔,委托他来治疗一位深陷绝望中的朋友,而这位朋友正是本书中的另一位主角,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 一代名医与一代哲学大师的际遇由此展开,为我们上演一场彼此试探与治愈的精神交锋。 尼采是一个自由的人,但他没有成功的事业、知心的朋友和亲密的爱人,他很孤独;布雷尔有令人倾慕的事业、朋友和爱人,但他没有追逐欲望的自由。 不管是孤独,亦或是自由?他们都对当前身陷的关系感到绝望。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奇妙的天平,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人们通过关系发现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因此去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最终导致失去自由。 跟随尼采与布雷尔的对话,我们试图从琐碎而沉重的生活中寻找某些更高级更有意义的事物,譬如爱与自由的选择、破碎的命运和孤独的终局。 【布雷尔: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我拥有一切令让人艳羡的生活,但很可惜,这一切却不是我自己的选择。” 布雷尔想要成为一名科研学者,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医生,迎娶了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生活平淡的如同一面波澜不惊的湖水,没有一丝涟漪的踪影。 当下的生活对布雷尔而言究竟存在怎样的意义呢? 当布雷尔对女病人贝莎产生了某种欲望的情愫后,他开始质疑当前所拥有的一切,他已经厌倦了平静的生活,厌倦了没有控制感的未来,他突然渴望一种激情,渴望一种黑暗与神秘,他渴望的也许不是女病人贝莎,他渴望的正是他自己的欲望,而欲望的化身恰巧在布雷尔心中实体化为了女病人贝莎。 尼采点破了布雷尔的欲望,他对女病人的幻想不过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保护,用幻觉的永恒感来抵抗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 “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过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 如果一个人从未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当有一天他已经不再年轻时突然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感到惊惧和绝望。 但是“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逝去的时光已经无法再寻回,布雷尔的假想人生终究无法抵消他的绝望。 为了缓释布雷尔的绝望,尼采为布雷尔介绍了“永劫回归(Eternalrecurrence)”的哲学概念,让他设想这一瞬会永远存在,未实现的人生将永不会被体验,未被聆听的内心将永远在呐喊,而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唯一的方法是“以你喜爱这个概念的方式来生活”,追求你的人生,成为你的存在。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接受劝解的布雷尔请自己的学生佛洛伊德为自己设计了一场终极梦境试验,在催眠中布雷尔体验了重新选择人生的自由生活,他抛弃家庭、放弃事业、孤身离开维也纳,却陷入了追求女病人贝莎无果的结局,想要重新谋生却发现自己除了医术别无所长,最终漫无目的的流浪,成为一个自惭形秽的孤独老人。 在终极梦境中,他体验了自己选择的自由人生,一场充斥懊悔与迷茫的惊险噩梦。 梦醒之后,布雷尔意识到重新追求全新生活要以牺牲家庭、事业和名声为代价是多么的不值得。渴望的生活未必是真正适合自己的,真正的生活应从现实中发掘,充实感与满足感应当从自己的内心进行求索。抛掉了这些情节的困扰,他的生活突然变得坦荡自然、简单充实。 “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布雷尔是幸运的,他通过催眠实现了自己的解脱,而尼采呢? 【尼采:孤独是人生的终点】 在知道布雷尔的疗愈结果后,尼采哭泣了。 在与布雷尔的精神交流中,尼采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告别孤独,但却最终又重新陷入孤独。 “上帝已死”,是他对这个宇宙秩序的解读。 在尼采的眼中,现世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我们应该活在当下,不要自甘平凡地去做一个无所作为的弱者;相反,要奋起反抗,做自己世界的超人,自己主宰自己。这就是“杀死”上帝的真实含义。 因为人一旦是自己决定自己,那么便没有什么超验的东西能够束缚自己了。包括上帝。 在尼采眼中,布雷尔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面对富足却毫无激情的生活,家庭和工作都已让他索然无味。也许自己可以带他去追求自由,教他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成为超人。 然后布雷尔终究没能理解尼采,他声称用佛洛依德的方式治愈了自己。 有时候,逃避确实可以屏蔽很多问题,你会渐渐的不记得原因,但其实问题并没有消失。 尼采没有劝诫布雷尔和他一起继续追求真理 ,同时拒绝了去布雷尔家做客。 人类出于自身的软弱和对不确定命运的恐惧,本能地想要控制一切,不管是通过否认关系来摆脱责任,还是通过努力争取来使关系如自己所愿,到头来,每个人终将发现,彻底的关系控制,不仅是镜花水月,更加扼杀了爱与自由的美妙体验。 尼采是如此地害怕被控制,为此他必须保持对孤独的坚守,或者说,是对他存在方式的坚守,他必须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在故事的最后,尼采独自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赴无人识己的地方继续过着孤独的生活。 突然想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过的一句话: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对于后者,我是这样理解的。 不愿与世俗过多接触,从而为世俗所不接纳,同时亦因世俗不胜其扰,主动忍受独居的孤独和贫穷,以此换来精神世界自由的享受。 也许尼采便是这种神灵吧。

  • 梦的解析(手绘版)
    推荐

    高中的时候经常给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出语录,整理了这本书里比较触动自己的一些句子,关于真理,关于死亡,关于孤独,关于生命和意义,关于婚姻和爱情………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生活的4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还有一点就是,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神圣的不是真理,而是人本身对真理的追求。 婚姻,以及随之而来的占有与妒忌,只会奴役灵魂。 没有人会有帮助他人的欲望,帮助他人仅仅为的是希望自己能去支配这个人,并借此来增加他们自身的权力。 我们各自是从怎样的星辰朝彼此坠落,而到达此处来的? 思想是我们情感的阴影——总是更为黑暗,更为空虚,并且,更为单纯。 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 你所想到的是那些你喜爱的东西。挖深一点,你会发现你不爱它们,你爱的是,这种爱恋在你身体里所产生的愉悦感受!你爱的是欲望,不是欲望的对象。 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 当今没有人为了致命的真理而死——有太多解毒的方法。 医生无权剥夺一个人本身的死亡! 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 极端的孤立不会消除压力,它本身反而就是压力,寂寞,是疾病的温床。 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 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 怀疑,在本质上就是压力,只有强者能承受它。 灵魂的焦虑与激情,被包裹在虚荣之内,虚荣,是灵魂的皮肤。 每个人都对一成不变感到厌倦。外面每一个美丽的女子,都有某个可怜的男子,厌倦于碰触她! 不能带我们超越到所有书本之外,这样的书又有什么好处呢? 希望,是所有灾祸中最糟糕的一个,因为,它延长了折磨。 慰籍,到底来自于负担的卸除,或是被神祗所赦免的信念?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 意志无法逆行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意志是无能的。 能思考的心智,所代表的,是事后的回想——在行为之后,有所思考的念头,给了我们有权力、能控制的幻觉。 一个哲学家的个人道德结构,控制了他所创造的哲学形态,咨询师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的咨询方法。 最好的真理,是从一个人自身生命体验中破茧而出的血淋淋真理。 做个男人,并且不要追随我——而是去追随你自己,只有你自己。 症状,是意义的信差,只有在它们的意义获得理解后,症状才会消失。 对于见到我们秘密的人,还有捕捉到我们脆弱情感的人,我们都感到恨意。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重新获得克制我们情绪的权力。 重要的关键,不在于我去告诉你我的方法,而是去帮助你,找到你的方法,来挣脱你的绝望。 或许,只有通过做一个男人,一个男人才能真正地解放了一个女人体内的女人。 当我凝视到生命的深处,遽然环顾四周,却看不到有人跟我做伴,而我唯一的伙伴是时间。 我所梦想的一种爱情,是两个人共享一种一同追求某种更高层次真理的热情,或许我不应该称呼它为爱情,或许,它真正的名字叫友谊。 问题不在于性的出现,而是它让其他东西消失了,某种更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你制造了你自己的偶像,然后被它的陪伴所温暖,或许,你比你自己所以为的还要虔诚! 过得安逸,就是危险。 我们所住的房间,要有一扇俯视墓地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清楚,并且让生命中优先顺序之间得以均衡。 婚姻生活是神圣的,然而,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许多部分所组成,每一部分都在叫嚣地表达着,我们无法针对每一部分乖张的冲动负责,我们只能为最终的妥协负责。 凡是摇摇欲坠的东西,人都应该推上一把。 或许,‘我’跟我的身体,在我本身的心智背后另有所图。你知道的,意识喜爱陋巷与暗门。 某些事情是不可说的,除了跟朋友之外,其他的事情甚至连朋友也不可说,最后,有些事情,人甚至连自己都不可说! 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任何追求真理的探究是不碍事的,甚至受到欢迎,但是,附加了权力则会受到反抗。 “婚姻生活是神圣的。然而”尼采的声音非常严厉,“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唯一挽救你婚姻的方法是放弃它。 出于需要而生产孩子是错的,错的是利用孩子来缓和寂寞,错的是借口复制另一个自我来提供生命的目的。同样错误的是,为了寻求永生,而把一个人的生殖细胞射向未来——仿佛精子含有你的意识似的! 我上了无情的一课——你除了自己之外无可依靠。 这一生就是你永恒的生命。 不要让你的生活控制你。否则,到头来,你在40岁的时候,会感到你不会真正地活过。 我们必须以仿佛我们是自由的方式来生活。即使我们无法逃离命运,我们依然必须迎头抵住它,我们必须运用意志力来让我们的宿命发生。 一无所有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茁壮的成长,你必须先把你的根部深深地穿进虚无之中,并且学会去面对你最寂寥的孤独。 爱情中的两个人,不过是彼此妄想剧情中的替身演员而已。 真正的敌人一直就不是马蒂尔德,而是宿命。真正的敌人是衰老、死亡以及我本身对自由的恐惧。 每个人都必须决定,他可以承受多少真理。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 唯一去保全一桩婚姻的方式,是有能力去放弃它。 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由许多部分所组成,每一部分都在叫嚣地表达着。我们无法为每一部分乖张的冲动负责,只能为最终的妥协负责。

  • 梦的解析(手绘版)
    昱宬
    推荐

    尝试解读《当尼采哭泣》中的莎乐美 由来:莎乐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记忆里(不排除以前看过忘记了)是因为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在哭泣》,看到这个名字我脑海联想的却是荷马史诗中九头蛇身的美杜莎画面,男人被她对看一眼便会石化。莎乐美的出场,欧文在书中是用医生布雷尔收到一封来自署名莎乐美的“不礼貌的短笺“,莎乐美在信中直接提到关乎德国哲学的未来,并以不容回絕的口吻要求与医生在咖啡馆会晤。且不论作者的巧妙构思,但从读者的角度,就对这个呼之欲出的女性(寄件人)有极大的好奇:她是如何与尼采认识的?她又凭什么可以与尼采对话?在尼采知名度约等于零的当时,她又有怎样智慧可以断定尼采是德国哲学的未来? 待到莎乐美出场,欧文的描述是”那种超凡脱俗的风采“、“罕见的美丽女子:有力的额头、精雕细琢的坚强下颚、蓝色的明亮哏眼睛、饱满丰润的双唇,还有随意梳理的淡金色头发……还注意到有几缕发丝挣脱了发髻的束缚,肆无忌惮第向各方延伸”,接下去,就是毫不迟疑地在露天咖啡座上认出医生,迅速地至上适当的礼节、自己拉开椅子,坐下,点咖啡,直接开口进入会晤主题…… 如果你阅读到此,且有画面感,一定会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极度自信、相由心生的女性形象,我在心里这样揣测。 兴趣:兴趣是由好奇而起,由培养而形成。 《当尼采在哭泣》的后记中作者参考了尼采与莎乐美的信件,并在小说的一些情节中直接被如实摘录。当看到尼采用恶毒的文字谩骂莎乐美,而莎乐美却是反而关心尼采的病情时,我是愕然的。尼采“爱”莎乐美,莎乐美与保尔同居,保尔、尼采、莎乐美是好朋友,似乎很乱,但却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她跟的上尼采的思想,却不喜欢尼采的邋遢,她也许喜欢保尔的外表或者装扮的洁净,喜欢保尔与她之间的距离,相比较一下当然不喜欢尼采的碾压(谁喜欢呢?)于是,我心里嘀咕一下: 莎乐美是一个从思想、到肉体都是自由的女人。 也许兴趣到此就结束了,放下了。 印证:某日忘记了具体时间,在某处(也忘记了)把林徽因比作莎乐美,只因为印象中的林徽因也是能掌控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女人。这个评论引起书友的评判与议论,但不是聚焦在关于灵肉自由的讨论。特别是书友欢欢建议我写一篇解读莎乐美的文章,当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于是开始阅读《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这本由当代法国奇女子弗朗索瓦丝.吉鲁写的书。此书是将莎乐美作为研究对象(其方法如同李开元的历史学方法一样)将根据史料-事实发生过留下来的记录、信件、报道、本人书籍等材料编写的书籍。除了越来越证实莎乐美是一个自由的女人外,我还应用孟子的“读其说书不可不知其人”的观点去了解作者,于是又对弗朗索瓦丝吉鲁做了百度百科式的了解。吉鲁是一个法国报界女巨人、也是法国政坛女强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作家、商业帝国掌舵人、国务秘书长、记者等多种角色为一身。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推测吉鲁写《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是有致敬与向她看齐的初衷,特别是书中提到莎乐美没有孩子的时候,作者不无流露出遗憾以及背后的优越感,因为吉鲁是一个母亲。也许吉鲁想表达,她还在作为母亲的角色上比莎乐美更加有选择自由的维度,而且是更高一层。 但,作者与我一样认为:莎乐美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被提问:读书是一件非常隐私的事情,微信阅读公开批注初衷应该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书友,在现代社交普遍焦虑的环境下,知道茫茫人海里还有同类潜行着,也是一种慰藉。当在《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的一条写想法里被提问“感觉你对她的迷恋比尼采更甚”、“”那你为什么总为她辩白?“、”感觉她对爱情并不十分真诚、不专一,甚至有点恃宠而骄,善于利用男人。你在为她找借口解释她的自私甚至势利的行为。”一个好问题总是一把打开智慧的最好钥匙。我知道我对莎乐美这个女人的兴趣的终点在哪里了,也知道该如何解读莎乐美了。特别感谢书友欢欢的耐心与坦诚的提问! 解答: 本人对基础科学一直是求未知与探索的态度,本人的思维逻辑是基础科学有多深,应用科学就有多高。首先,在哲学上先定义一下“自由”这个词语。对于如莎乐美这样一个个体,一个女人,一个活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女性,在多种自由定义中,我比较倾向于这样定义自由的: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看莎乐美如何是自由的女人。 《莎》书中,作者敬佩她:“对她来说,这些东西(男士送的珠宝等贵重礼物—笔者按)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无需为选择付出自由的代价。同样,她也可以不选择。”我深以为然!按照自由的定义,她是可以选择或者不选择的。 首先,作为送礼的人与接收礼物的人,双方都应该有送与接的自由意志。而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应该是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如果某人正是如此认知,也应该如此践行,也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 但为什么会有“自私”、“势利”的看法呢?因为后面隐含着一个逻辑:送就应该获得,接就应该付出的契约逻辑。有意思的是,资产阶级法学家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开宗明义,贸易的本身就具备法的精神。只是我们这个时候要擦亮眼睛看看莎乐美与她的仰慕者之间是否有贸易、或者说交易的实质行为。事实上并不排除送她礼物的男人们有一亲芳泽的动机,也不排除莎乐美洞察这样的动机。况且即使是交易也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执行,一方违约,守约方可以主张赔偿,这个本身也是法的精神。而莎乐美从来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违约过在她自由意志下的交易,即使在战争期间,她的俄国贵族身份与年金,因为苏维埃政府取消这样特权,她是用一天治疗10个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来养家糊口,就连佛洛依德都通过各种渠道想办法去资助她,来降低她的工作强度。《莎》中引用了佛洛依德一封信件,说她一天10个病人是疯了,而佛洛依德自己最高峰也是6个人,而且是精疲力尽。由此可见,莎乐美是一个不依赖别人馈赠的、能够独立生活的女人,她也是通过写作、为专栏撰稿、有贵族年金的经济独立的女性。 那么为什么又有“对爱情不专一”的看法呢? 好在现在互联网可以便捷秒搜到关于爱情的各种定义,这里不做赘述。我只想说爱情什么时候不在了。我的定义是当相爱的初衷不在的时候,爱情便不在了。 在交易模式中,恋爱结束,要分手时,交易的双方开始计算情感投入、时间投入、礼物、上床次数、吃饭购物、机会成本等等,如果遇到双方都是不能相濡以沫,便相忘于江湖的大智慧的人,也许这个交易模式就变成君子协定。但大部分不是。因为爱情,双方走在一起,并能走一段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合同期限但不以时间作为维度,以相爱与否作为考量标准),主要是因为价值观念契合。价值观念包含着人生观、性爱观、审美观、金钱观、娱乐观、教育观念、饮食观念、宗教信仰观念、财富观念、宇宙观念、哲学观念、待人接物观念等等诸如此类,形而上讲没有主次,没有先后,当爱情不在时候,分手的理由、双方控诉、陈述时将会把其中大部分来大书特书,无限放大。可爱情双方(假设只有2人)的参与者,没有人可以保证自爱情火花擦起后,双方价值观提升的加速度与大致方向是一致的,有可能其中一方自我提升很快,另一方更快;或者其中一方堕落,另一方提升,或者……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这里插一个原理,彼得原理: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到达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是ta无法胜任的。我们代入一下,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与另一个人相爱,但这个恋人的位置或者是妻子(丈夫)的位置是其中一个人(或者2人都)无法胜任的。唯一破除彼得原理(咒语)的方法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念。莎乐美能解构尼采思想,当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恰好是尼采的“超越自己而存在”思想最成熟时间,有理由相信莎乐美在践行着这个她与生俱来的灵感,不断超越自己。所以莎乐美她绝不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模式中,而且她能做到并做到了。在尼采那个年代,《莎》作者弗朗索瓦丝在书中写到,她与当时的女人做法不一样,当时的女人是嫁给一个男人,生孩子、做家务、把丈夫当做大树,从此依赖他。她-莎乐美只靠自己!所以她是有自由意志的女人。 能与尼采对话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在《莎》的尼采信件中,尼采是惊叹于莎乐美秒懂他的哲学思想,尼采的“超人”思想,尼采的“如何超越自己而存在”的思想,事实上,有理由相信尼采不仅迷恋莎乐美这样的思想维度,更惊叹于莎乐美已经在践行着。任何一个伟大哲学家都会乐意看到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实行,更何况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理解尼采。《当尼采在哭泣》中专门写到当时他的书出售量是0。而一个预言尼采是德国哲学的未来的女人,一个自带无限魅力的女人,拒绝尼采的求婚,她是怎么想得?我觉得最佳解释是,她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知道别人的光芒与她无关的人,知道尼采会束缚、压制与强迫她的人,最重要的是,她知道什么才是思想、灵魂与肉体的自由,她洞察尼采在两性关系中不能突围原生家庭给尼采造成的缺憾(不排除尼采如果没有去世,碰上佛洛依德,或者真的有布雷尔的心理治疗而突破)。于是她对尼采说:“不!”并保持着物理上的长距离。当然从中也可以发现她的智慧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是如此的一致,而此时,她还没有碰到佛洛依德。 莎乐美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人喜欢鹤立鸡群,她喜欢立在鹤中。难道她是凤凰? 解答背后的意义 记得网络上有段时间一种言论如心灵鸡汤般甚嚣尘上,大概的意思是:“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好男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当一个女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就证明她并没遇到一个好男人“。事实上,看到这样的句子,不假思索,我也会默许这个陈述句是成立的。但回头再看一遍,仔细琢磨一下, 这句话中的女人把成熟、坚强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束缚到男人身上,而且是“非好男人”,绝对没有好爸爸,好导师,好朋友什么事。那么问题来了,林徽因睿智、坚强、成熟,而我个人觉得梁思成也是好男人;杨绛也是一个睿智、坚强、成熟的女性,他的先生钱钟书更是一个好男人。所以,那个句子里的女人,她的自由意志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机缘,让她生命中碰上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使得她的生命维度得到提升的呢?使得这个女人逐渐变得睿智、成熟、坚强起来呢? 这个思考就是解读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背后的意义。

  • 梦的解析(手绘版)
    赵书晨
    推荐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沉溺于这本书,通过两个人的思辨探究: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这四个我们终极一生的敌人,我们惧怕又无可避免的敌人。 一个心理学家,一个灵魂的解谜者。两个救赎心灵的人,伪装病人的医生成了真实的病人,到底谁是医生谁又是病人,好像我们都有病,原生家庭、次生家庭、社交活动、人生经历……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会对你造成大大小小的影响,特别是你用心对待的人。 直至看到去墓地祭奠母亲贝莎,才明白布雷尔医生对贝莎的幻想和痴迷其实是母亲童年对自己的缺失,不完整的人格造就了他不管达到怎样的巅峰,人生拼图总是缺少一块。 尼采无疑是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因为精神是脱离不开身体状况的,不被当时世人及社会的认可,活在这浮华万千的人间,生命总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和磨难,貌似要让后人认识的人磨难会更多一些。

  • 梦的解析(手绘版)
    Nicole
    推荐

    两个伟大的心灵,在彼此的谈话与交流作品的火花中,冲破了对于女性肉体的渴望,彼此参与了各自生命的重建。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