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可能

拥抱可能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拥抱可能
    抱剑辞
    推荐

    引作者的一段话作为点评: 无论如何,你手中现在有《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这两本方法论手册,其中的49个概念都是你行动的巨大支撑。这些概念就像49颗棋子,单拿出来看,似乎每个都是孤立的,但只要用心关联,它们就能变化出各种“棋局”,帮你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局面。所以请你在阅读时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每个概念,在实践中多思考、多关联,你一定会发现更多惊喜。

  • 拥抱可能
    ivy
    推荐

    如何做成一件事情,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1. 思考意义。行动之前,先投入时间了解这件事,防止盲目努力。为什么想做这件事?这件事是否能够实实在在带来好处?达到什么样的现实效果算是做成了?说服自己,达到内在逻辑自洽,使之成为一种信念,这是开始和后续坚持下去的燃料动力。 2. 马上去做。带着虔诚的渴望,无畏的勇气去探险,做个乐观的践行者。 3. 在结果和反馈中不断反思改进。利用书写习惯和记录工具,把原先模模糊糊的想法和行为变得越来越清晰具体,精准化行动的方向。 4. 长期坚持,既要慢又要快。心态上,坚守价值并保持耐心,允许自己慢慢变好,享受时间带来的复利;在动作上,要求自己对已经掌握的内容,迅速反应,熟练运用,高效解决。

  • 拥抱可能
    董沛
    推荐

    读了作者的第1本书《认知觉醒》觉得好就顺道把这一本也一起读了 ,读完觉得更好,看起来作者是个日日精进的思考者与践行者,向作者学习。 这本书作者围绕着成事的心法与成事的技法两个核心构筑了上下篇,结合了最新的认知心理学和当下很多畅销书的观点,写得别开生面,符合当前科学解释。虽然多数观点算不上原创,但也足够深刻。 上篇作者围绕着成事的心法,叙述了以下几个思维模型。①如何创造价值;②如何看待身份;③如何去除心魔;这些观点听起来有些鸡汤,但实际上都符合当前科学解释,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文字可以直接驱动我们行动。 下篇关于成事技法部分,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①正确的策略,如何找到方法与路径;②构筑战略,如何处理环境问题和具备多维视角;③把事做成想,做到是最高等级的成长。 全书写的通俗易懂而且足够深刻,我计划在半年之后重新阅读一遍,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 跟作者的观点一样:“读”只是“知”的开始,“行”才是“知”的归宿,成事儿才是人生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向作者学习,成事,成更大的事。

  • 拥抱可能
    声依旧
    推荐

    这本书特别好,不仅内心沸腾,也让自己清楚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里亮堂多了。庆幸读到!

  • 拥抱可能
    Terry
    推荐

    周老哥的书一直都是以服务他人而生产的有长期价值的文章,这同样也是他自己最大的写作目的,相较于前篇的知识科普与讲解这本书更倾向于为什么要“行动”。我其实只是简单的翻了一下周老哥写的前篇《认知觉醒》因为很多知识我都知道,但我就无法像周老师一样清晰明了用自己的话解释给读者们听(可能是我从来没动过笔吧……像极了老周说的第一层次的人——只输入不输出😳😳)。 “价值交换”是老周这本书写作围绕的主题以此延伸出“利他思想”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之前我很想要赞很想要关注,但我没有想我能给那些关注我的人什么价值,我就单纯是一味地索取而很少思考我能给他们有价值的输出,看到那一刻我顿时悟了我应该输出价值。我自花盛开,必有蜜来采。 “消费层、生产层、创造层”这三个词真的是容易理解又可以拿来审视自己的一天究竟在哪个层投入的时间最多,这使我非常警惕我经常一直躺在消费层起不来,之前的我还觉得挺愉悦的,看嘛,我一直在看书我多努力多么棒啊!🤥🤥现在回头看就是自欺欺人➕懒惰➕假努力,我一直懒得输出害怕输出,并用我脑子没货所以我写不出来骗自己于是继续躺在消费层里面,不输出就没思考,没思考就没行动,没行动就没改变。我特喵就相当于白读了(自欺欺人罢了)……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觉得我要开始输出了,把懒惰的自己哄好,把积极的自己释放,把自己打造成有输出有思考有长期价值的人。

  • 拥抱可能
    抠抠
    推荐

    一口气看完了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 先说不好的感受,一个是作者引用的著作过于碎片化和杂,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做的摘抄,不成体系,说服力不强。还有就是姐妹篇明显个人段落加得太多,缺乏了客观性,个人感悟偏多了。 七年可以形成一个技能,我们却在消费和消耗中蹉跎了岁月。读这本书,燃起了创造的熊熊野心,光这一点,就值得给作者点赞。至于执行,还得自己琢磨。

  • 拥抱可能
    Sunny
    推荐

    实践之书,理论和实践方案结合,第一次看学习了很多新概念和知识,可以之后重复阅读

  • 拥抱可能
    燕妮°
    推荐

    《认知觉醒》的姊妹篇,觉醒以后的行动力驱动,书中干货满满,就不一一分享了,就记住一个概念:7年一辈子,人有11条命,总要做好至少一件事吧!

  • 拥抱可能
    南有乔木
    推荐

    就以我的收获总结来点评吧 感谢作者! “你要先能专注 培养出你的长板 要有输入 其次 你要能有输出  能有属于你的作品  最大限度的去打磨好你的作品 创造能影响他人利他 有价值的作品 然后找到适合你的舞台 持续不断的高质量产出  接受反馈 不断调整 等待质变 创造价值 交换价值” 希望我能沉下心来 不断实践 希望我能坚持下去  能做到 加油!坚持    努力! 奋斗! 🏜🌌🏙

  • 拥抱可能
    赵军
    推荐

    这本书是《认知觉醒》续本,对比《认知觉醒》,我只能给差评,读完有收获,但是个人感觉到作者字里行间充斥了那么一丢丢商业气息,当然,有可能读了第一本《认知觉醒》,自己稍稍觉醒了~ 依然感谢作者,希望作者坚守初心! 读本书的主要收获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收获(主要以目录解读为主),第二部分是转存书友精彩书评(写的太燃,太炸~) 第一部分,个人收获 我理解认知驱动就是自我驱动,要先从心法准备,再用技法实践,最终做成一件事。 1、心法准备: 1)创造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要用价值规律看问题,时刻怀有利他之心,不要拒绝社交,因为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并且,被动社交,是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 2)改变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要认识并理解你在这个世界的哪一层身份,给自己定位到想去的那一层身份(这是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并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会好好说话),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坚信自己可以成功!(千万不要胆怯畏缩,上来就对自己说不可能)。我建议此处脑补传销组织会上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场景,给自己打气,哈哈哈~ 有了身份要注意,个人品德一定要跟上,俗话讲的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3)心理准备: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要尽量戒除人类本性的负面偏好,凡事往好处想,但不要过于乐观,找平衡点,成人的世界没有二元对立,要多维度思考,找共赢点,不要想着做任何一件事可以一劳永逸,踏踏实实死了这条心吧。 2、技法实践: A.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之策略——方法和路径 1)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2)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写下来是行动的发动机;写下来是目标的出发地;写下来是思考的挖掘机。 3)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4)降低期待:命运一定钟爱那些愿意慢慢变好的人,坚持长期主义,抵制短期主义是我们进步的不竭动力。降低期待,也能让自己多些自信与快乐,少些压力。 5)深度练习:跨越从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岭,深度练习让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勤奋,无效的劳动。降低期待让自己减少焦虑,更加容易前进。 6)跨界: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不妨试着跨界潜行,在各行各业内汲取营养,动用自己的迁移能力,进行搭配组合,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B.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之战略——环境与多维 1)成事环境很重要,大环境借势,小环境借力,孟母三迁就是个很典型的规避不良环境案例,好的环境可以赋予一个人更多的能量,让一个人产生变好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还能让这份努力的效果得到放大。 2)多维思考,多维感知,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就读书来说,纸上的知识是一维的,实践出来的认知是多维的,实践出真知,实干出业绩。也要懂得,一个人就算不读书,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不要被众人的观点所挟持。只要你能够创造条件调动自己的多维度感官与优秀的人和事打交道,现实生活会证明你学到了什么。 C.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之做到——最高等级成长 1)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注意自己心智带宽,克制自己同时做很多事的欲望和冲动,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2)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保持耐心,不焦虑,克服趋易避难的天性,不要急于求成,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可以活很多辈子,要有方法,确保不会白白付出,坚持刻意练习,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要有策略,确保付出有所收获,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去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方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有三个层次:消费层(没有目标)、生产层(外界目标)、创造层(内在目标),正如作者所说,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人活着的意义,是通过利他来实现自我,一定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 第二部分,转存书友精彩书评 《认知驱动》是《认知觉醒》一书的姊妹篇,虽然各自成书,相互独立。但内容却紧密相连,互为一体。单从书名来理解,《认知觉醒》是清醒,《认知驱动》是践行。 封面犹如书的脸面,两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隐藏着很多彩蛋。 两本书的主要色调均由红、蓝、白三色组成,红色寓意“感性”,蓝色寓意“理性”,白色寓意“人生之路”。 《认知觉醒》的封面,“人脸”朝向左侧,白色区域在“人脸”之内,寓意我们要通过自我觉醒,看清来时的路。 《认知驱动》的封面,“人脸”朝向右侧,白色区域在“人脸”之外,寓意我们要通过创造价值,开创去往的路。 把两本书放到一起,“人脸”分别看向来时和去往的路,这便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知来时,晓去往。不忘过去,不畏将来,不负当下。 《认知驱动》一书共引用47本专著文献和其它多处资料,知识结构较为庞大,一篇书评很难提炼它的精华。所以,我会重点围绕人生、成长、习惯、践行4个角度展开阐述,为便于记忆,关键部分我同样会用1+2+3+4的框架进行整合,即: 1个目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利他,努力不要自嗨,高级的努力是能给他人创造价值。 2个维度,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外向成长两个维度,两者相辅,形成闭环,你的人生才能更好运转。 3个层次,习惯的改变分为三个层次:身份、过程、结果。真正的的改变是塑造身份的改变。 4个步骤,做事的基本逻辑是:计划、执行、检查、修复。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循环的PDCA,周而复始,阶梯上升。 Part 1——人生篇 1个目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利他,努力不能自嗨,高级的努力是能给他人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Life is worth living only for others.”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了他人而活着。 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利他”。 什么是利他之心? 作者认为:“利他不是牺牲和讨好,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真正的利他,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优秀和付出,感染对方带动彼此共同成长。” 利他的本质就是爱。利他之人,不发牢骚、鸣不平。时时保持谦虚,不骄不躁。热爱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努力为社会、为世人尽力。这种祈愿他人更好、充满关爱、美丽的利他之心,实际上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因此,利他的结果就是利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就曾说:“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我们和他人之间并不是隔绝的,他人或许就是往日的我,我即将成为的,或许是曾经的他。所以,当你为他人着想的时候,并不只是在帮助他人,而是很大程度上成就自己。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 利他的途径是价值。人际关系犹如一面镜子,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当然要对别人有利,这样才能互利共赢。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通过自身的价值去影响他人,而不是用某种条件控制他人。利他之心与利他之力,缺一不可。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曾写道:“幸福即贡献感。” 稻盛和夫在《心》中也曾写道:“一切的成功都归功于利他。” 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利他,利他,比利己更幸福。 Part 2——成长篇 2个维度,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两个维度,两者相辅,形成闭环,你的人生才能更好运转。 作者在本书提出,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两个维度。 内向成长,是指围绕自身成长展开的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冥想等。简单理解为,输入性成长,服务自我,知识渊博,身体健康。 外向成长,是指围绕外界发展展开的活动。比如写作、画画、演讲、编程等。简单理解为,输出性成长。服务他人,满足世界,价值主导。 明白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今天,你外向成长了吗?有输出的结果吗?这个结果是否给他人创造了价值? 成长的陷阱在于: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我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去实践,或者把读书心得写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文献让他人受益。我们一直在唱歌,却很少能用完整、熟练的曲子向他人表演。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总感慨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真正想过好这一生,并非在于听过很多道理,而是能输出多少道理,呈现多少价值,影响多少人。我们既需要坚持内向成长,保证足够的源动力。更需要不断的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输出价值,并收获世界给予的反馈。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利己且利他的价值作品。 一个人,终极的学习方式是输入兼顾输出,如果只输入不输出,就会堵塞。如果只输出不输入,就会断流。 成长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慢慢影响他人变得更好。最后,我们一起更好的影响世界。 Part 3——习惯篇 3个层次,习惯的改变分为三个层次:身份、过程、结果。真正的的改变是塑造身份的改变。 成长就是不断培养习惯,从而让自己得以改变。改变分为三个层次:基于结果的改变、基于过程的改变和基于身份的改变。 1、基于结果的改变。第一层次中,结果是我们的目标,比如读10本书、减掉体重20斤、考试得90分。对于结果的改变就是得到想要的目标,为了目标而做出行动。好比我们努力学习就是想要考上心仪的学校,一旦目标完成,获得了结果,行动就意味着终止,这样的改变是阶段性且表面化的。 2、基于过程的改变。第二层是过程的改变,就是在一段时期内,设置具体的目标动作,做出行为改变。比如为了减肥,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为了读更多的书,每天坚持阅读2小时;为了成绩优秀,每周坚持上4节线上课。这种改变,往往会陷入一种盲区。就好比,今天你精力已经透支,当务之急是立即休息。但为了计划,你不得不去学习、去打卡、为了行动去行动,求量而不求质,效率低下。看似忙碌,实则焦虑。 3、基于身份的改变。第三层的改变是最深层次的改变,它是身份的变化。比如,目标不是读书,而是成为读者。目标不是减肥,而是成为健康者。目标不是写几篇文章,而是成为一名作家。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如何定义你的身份,你就会按照身份的特质,做出习惯性行为,而你的每一次行为都巩固了你的身份。 我们拿戒烟来举例。当有人让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句话暗藏的意思是,他潜意识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烟民,只是正在努力戒烟,这只是依附信念的一种改变。 乙则一口拒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个回应则表明了,他已经发生了身份的改变。他认定以前是一个吸烟者,但现在已不再是烟民。 你的行为通常反应了你的身份,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你相信自己是哪种人。 如果要改变习惯,就要重塑你的身份。用新身份不断累计新行为,最终让你的习惯与身份融为一体。 Part 4——践行篇 4个步骤,做事的基本逻辑是:计划,执行,检查,修复。人生就像一场不断循环的PDCA,周而复始,阶梯上升。 知名情感博主一罐寡言曾说:“99.99%的焦虑都来自于虚度时间和没有好好做事。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行动起来,认真做事,战胜焦虑,战胜那些心里空空荡荡的时刻。” 认真做事,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没那么容易。PDCA则为我们做人、做事,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PDCA,又名戴明环(Deming Cycle),由美国戴明博士提出,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修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以上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1、P(Plan)计划,确定目标和对策,最好是目标量化,对策可执行。 2、 D(Do) 执行,朝着目标去做,逐步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 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及提供优化措施。 4、 A(Action)修正,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复制并打造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避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阶段的PDCA循环,周而复始。 PDCA是一个环,看似一个闭环,却又不断循环往复,向上爬升。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持续循环,才能生长。天地、日月、星球循环往复,造就了宇宙的生生不息。我们做人、做事,如依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方法,就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PDCA还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有目标和计划,有了计划就坚定的执行,但你的执行不必完全依附计划,而是要顺势而为。如果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就在变化中快速检查、修正,形成你的新计划,继续坚定不移的执行。 一个清醒的人,就是拥有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潜意识,坚持你的A计划,秘密培养你的B计划,或许某一天,你的B计划恰好遇见了N元素,那么你就开启了一段NB的人生。 写在最后 稻盛和夫曾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比出生时有一点点进步、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 关于人生的意义,在《认知觉醒》一书,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一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在《认知驱动》一书,作者对这个观念则进行了完善:“人生至少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生命是有光的,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成为发光体,照亮你也照亮我。

  • 拥抱可能
    Li Syuen
    推荐

    之前看过认知觉醒,这本更贴切怎么解决现代人的焦虑不安,那我们能怎么解决焦虑,只能做最好的准备,然后有最坏的打算,人生并不是一直美满,我们只能避免发生危险。也让我学到知识不只是输入而已,还要输出和运用知识。很棒的一本书,五星推荐。

  • 拥抱可能
    小瓶子
    推荐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我们坚持,事物总是在变得比以前更好,我也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 拥抱可能
    大漠孤烟
    推荐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读书笔记:从书中我认识到:通过学习、思考、修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有创造价值,做成一件对别人有用的事,对社会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才是关键,创造的价值越大、越持久越好。在提升自己方面,要化解情绪障碍,用积极的心态进行心里建设,明确做事的意义,游走在舒适区的边缘,做长期有利的事情,比如早起、冥想、读书、写作和运动,其中冥想能够提高元认知,写作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在培养技能方面,要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个技能最好长期有价值,利他、可复制、跨界。把握住创造、输出、有价值、正反馈四个核心点,游走在舒适区的边缘,反复试错,刻意练习,最终一定会成功。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上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 一、大多数人存在的问题。 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外向成长,重习惯养成轻技能培养,重输入轻输出。我们要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就能被他人强烈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把事情做到被他人认可和需要,如果暂时做不到,也要争取每次在当前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二、创造价值。 (1)创造价值。当自身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我们才能被别人强烈需要,参与到更大的社会交换中去,得到对方对等的回馈。把视角从“我想要”转到“我能给”,牢牢盯住“价值”这个方向,只要这件事情对别人、对自己有价值,有贡献和产出,就坚持,这些付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回报。 (2)培养利他精神。利他不是无节制付出取悦他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 (3)修炼自己,吸引别人。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可影响、能吸引”的人。影响身边的人,胜过语言要求,采用“被动社交”战略——通过产出价值与这个世界保持连接。 三、建立信念。 (1)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2)选择积极的心态进行心里建设。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和行为来构建世界观的,选择去关注正面的事物和积极的心态构建世界观。 (3)坚定信念,降低期待。坚定信念是做最好的准备,降低期待是做最坏的打算。 (4)好好说话。语言会影响思维,我们说的话第一个听到的是自己,听得多了自己也就信了,因此为了收获良好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做到: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5)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在事情的构想阶段,需要营造大胆乐观的氛围,具体制订计划时,应该评估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仔细、慎重的分析,制订周密的计划,到了计划执行阶段,乐观坚定地采取行动。 四、化解情绪障碍。 (1)逆转不快乐的天性。我们的大脑有着:一是“负面偏好”,使我们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忽略正面、美好的事情。二是会以现在已经适应的水平为基准来判断现实是更好还是更坏。人类的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三重大脑都像问题的发现器和情绪的担忧器,而不是亮点的发现器和幸福的感受器,我们是天生的烦恼主义者,容易感受到不幸福。 方法是:一要善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二要记录“成功日记”。记录自己每天所有做成功的事情,每天至少写5条,它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发现自己和生活中的亮点,弥补我们大脑天生的缺陷。三是想象失去现有的东西会怎样,帮助我们意识到生活的可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已有的事物上,而不是总是盯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n-1)。 (2)走出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二元对立的人有以下特征:不喜欢,就厌形于色;找方法,却只取单一;要结果,总急不可耐。我们要学会接受事物的复杂性,认识到事情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结果往往会有延迟,当下的局面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保持适当的沉默和耐心,继续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3)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保持适度压力,能收获更多的进步,困难区和舒适区都无法进步。无压的世界不值得留恋,不要奢望一劳永逸的生活,一切事物都会自然“熵增”走向无序,如果我们不主动输入能量去维护,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会趋于混乱和无序、瓦解和消亡,包括我们的身体、技能和认知,贪恋舒适区必然会走向退化。提升自主创新意识,主动创造能让我们主动走到舒适区边缘,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主动寻求正反馈,激励自己间歇性持续精进。 下篇: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四、策略和方法。 (1)持续行动并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感受好处,体验当下愉悦。成长分为显性的“能力成长”和隐性的“心理成长”,当心理成长滞后于能力成长时,会限制能力的突破。要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就要刻意、主动地多花时间建设内在的自我。坚持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这5件事是基础。 (2)写下来。 ①“写下来”可以化解情绪。书写负面事件,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对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书写时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一是这个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二是我能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②“写下来”可以启动元认知,抛除杂念集中注意力。如果无法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做事,那就写下心中的念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连续写上5分钟,就能集中注意力了。无用的念头占用了我们大量进程,要想终止进程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它,让事情闭合;二是在虚拟世界中审视它,让进程结束。 ③“写下来”可以提高行动力。写下来可以使得思路更加清晰,写下下一步计划相当于和未来的自己达成了一种协议和承诺,人一旦许下承诺,潜意识就会倾向于保持前后一致,提高行动力。 ④“写下来”可以让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如果一时写不出人生目标,可以先假设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帮助我们先行动起来,带领我们走向下一个更接近的目标,直至真正的目标出现。 ⑤“写下来”是思考的挖掘机。“想、说、写”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书写是锻炼深度思考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产生更多的关联,让我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脑力局限。李笑来说:“持续写作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锻炼思考能力、锻炼分析能力、锻炼沟通能力最直接、最低成本的方式。” (3)“敢假设先行动”和“根据现实结果调整”。敢于直视模糊、敢于对不确定性做出脑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假设”,就能更大概率地突出重围,获取更多人生优势。 (4)主动降低期待。主动削减欲望、降低期待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轻装上阵,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技能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大脑中相关神经元产生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初期非常缓慢,因为还没有形成顺畅的通路,但只要持续练习,这些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张高效的网络,使自己在某天加速并突破。只要我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情。 (5)“深度学习”和“深度练习”。学习分两种:一种是认知上的学习,另一种是技能上的学习。我们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认知上的学习:获取高质量的知识,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深度缝接新知识,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输出成果去教授,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改变。技能上的学习:把知识当成技能去练习,关注自己能真正把握的那些点滴细节,学习即练习,有一是一;速度,也是一种能力,对知识运用的频率、速度及熟练度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6)跨界潜行。在本职工作之外培养一个甚至多个全新的技能,去创造一个或多个外界无法剥夺的价值和优势,技能要跨界,跨得越远越好,打造期间秘密前行,阻力更小。 五、战略。 (1)借势环境。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就要学会移动到更好的环境来影响潜意识,帮助我们减小阻力或增加动力。如果暂时无法改变环境,坚持改变的信念,在不利的环境中蛰伏,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毕竟环境不会一直差下去。 远离不良环境,避免被消极的感觉或言语影响,就相当于待在了更好的环境中。 (2)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学习与刻意练习。真正的学习绝不仅仅涉及思维这一个维度,它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所有感知维度。比如边看边读边写,能够同时对大脑中四个区域刺激,比如闭眼睛训练潜意识,比如多和优秀的人接触等。技能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训练潜意识,把动作内化,达到不用思考也能快速反应的程度。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让自己的所有感官参与其中,不断地实践与练习。 六、成为一个觉醒者。 (1)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的三个依据: ①“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②“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③“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④践行:至少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一件一件的来,每天在反思日记里记录。 (2)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个技能最好长期有价值,利他、可复制、跨界。在行动之前花时间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与好处,将这件事变成自己的刚需。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把它变成最重要的事。 七、结语 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 拥抱可能
    言拾伍Yolanda
    推荐

    如何打破越努力越没有成果的怪圈?用认知来驱动吧! 01 你的努力带来成果了吗?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困惑呢? 困惑一: 每天很努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觉得自己是个自律达人,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发现,这些逼着自己努力的方法并没有看到任何成果,反而让自己怀疑那些终身学习的理论都是割韭菜骗人的。或者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给自己贴上一个不会有任何进步,只能躺平的人。 困惑二: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有动力,学了一个月之后,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了,于是放弃了。 困惑三: 日更文章,希望找到自己的副业之路,但写的文章始终没有人看,不知道该怎么走写作这条路了。 如果你有上面三种困惑的话,强烈推荐阅读《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从这本书中,你可以找到越努力越没有成果的原因,并且学会正确努力的方法。 《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作者周岭,也曾经是一位很努力日更的人,但是他发现追逐热点,日更,并没有给他的文章带来价值,带来更多的流量。于是他放弃了日更,从行为上的努力,转变为价值赋能,做到了两年出版两本书,并且第一本书畅销《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畅销十万册。 如果你很努力,但是始终看不到希望,那么就来阅读一下《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里面,作者周岭通过做成事情的心法和方法来帮助我们打破越努力越没有成果的怪圈。 02 做成事的第一步:找到你为什么做不成事的原因 我们每天阅读,写作,学习英语,学习各种技能,但是却始终看不到成长的希望,收获的也许只是打卡了21天,30天,然后就没有进一步的成长了。 反观另外一些人,他们也是同样每天阅读,写作,学习,但是有的人却做到了30天内出了成果,写书评投稿成功,获得了编辑的赠书;学习英语获得了一个职场上的升职机会;阅读遇到了同频的人,开启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咨询小事业。 为什么这些人能够看到成长的希望,而我们只能看到简单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成事的出发点不同。 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了一个模型,原型是《掌控习惯》中的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模型。 举个例子,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来看一下,不同层次的做法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只是每天阅读一本书,那么就会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所以你收获的也只是这个结果而已,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做而做。 如果你从过程这个层面来看,也就是不仅仅满足于做的结果(WHAT),还会去思考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要做(WHY),在阅读的时候,写下阅读对自己的意义,让自己不断输出阅读的体验,让阅读的价值最大化,这就是过程的层面。 从过程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解决在阅读中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会做事情做到一半,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你已经提前想清楚了这件事的WHAT-HOW-WHY。 如果你从身份的层面来看待阅读这件事,身份就是指“通过阅读,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许你听过一句话“先成为它,再真正做到它。”也就是说先想像你是这样的人,然后通过不断做事情,直到你真正成为这个人。 当你真正成为这样的人时,你就不会把每天阅读当成一个任务,而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为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也就是打破越努力越没有成果怪圈的第一步,不要从浅层的为了结果而做,转变成“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不断激发自己做事的动力,从而面向更大的挑战。 03 做成事的第二步:找到你的价值成长方式 找到了我们做不成事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成事的心法,如何找到我们的价值成长方式。 我们的学习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向成长,一类是外向成长。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都是非常棒的,内向成长可以看成是习惯的养成,比如养成运动习惯,让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比如阅读习惯,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外向成长可以看成是技能的养成,而只有技能的养成才能对外输出价值,习惯培养只能提升自己,无法产生对外的价值。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做不成事情,因为我们只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也就是重视习惯培养,忽视了技能的培养。 那我们是不是要舍弃内向成长呢?并不是的,内向和外向成长如同左右手一样,都是必要的。 在我们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只有内向成长,通过习惯养成,才能帮助我们把一项习惯变成技能,把技能练习的特别好,我们才能够外向成长,输出技能,提供价值,获取外部的反馈。我们提供的价值就是对别人有用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如果只是每天阅读多少页,发一个朋友圈打卡,这样子长期坚持只能养成阅读习惯,对别人来说没有价值。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分享书中的金句,自己的感悟,发布朋友圈,给别人推荐相关的书籍,这样子的阅读外向发展,就能够给别人提供价值,也能激发自己的阅读动力。 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培养习惯不是直接产出价值,却是支撑技能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础。 正如《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的,如果我们持续践行价值产出,就会发现“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会大放异彩。” 04 做成事的第三步: 用正确的方法创造价值 当我们学着用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来规划自己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开启做成事的第三步即方法,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创造价值。 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了三个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少走歪路。 001 心态要慢,动作要快 刚开始外向成长的时候,我们总想着要输出价值,而输出价值的评判标准大部分就是阅读量,点赞量,收益量,这些标准。 一开始,我们能够提供的价值很少,也趋于同质化,所以这些外向成长的数据很难看到有大的进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急于求成,希望可以通过快速的价值输出打开自己的外向成长之路。 殊不知价值的提供是长期的,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想要转变成价值输出,就可以做得到的。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放平心态,持续深耕,也就是《认知驱动》中说的“心态要慢,动作要快。” 在心态上“慢”,允许自己学得少,学得慢,学得精,比大部分人都要学得透彻;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的学习相关的内容。 在外向成长的前期,心态慢,动作快,才能更好的打开局面。正如《认知驱动》的作者,也是从长时间的日更中发现自己无法通过日更提供价值,才慢慢转变成以价值输出为主,不再用浅显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这段路他走了很久。 002 多维度成长 如果你要问一个人,你想要如何成长,也许他会说想要养成阅读习惯。阅读似乎变成了唯一可以让人成长,提升认知的方法,但是“阅读≠会学习或成功”。 阅读只是一种开拓我们视野的方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要做的不是专注于阅读,而是多维度的学习。比如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接触不同的人,去实践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行动才是最好的学习。 我的闺蜜超超,从来不读书,但是她对事物的看法远在我之上,当我从书中学到了一个知识,和她分享的时候,她总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而这些实例是我从阅读中所学不到的,体验不到的。这就是多维度学习的力量。 她的思考和学习从来都是在实战中的,而我只能从书中窥探一些路径。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实战的环境可以学习,读书是最简单的方法了。 003 找到那件刚需事件,用小杠杆,撬动大价值 当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方法之后,就要开始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了。英语,阅读,画画都想学习怎么办呢? 在《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中作者提到在寻找目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自己:“我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简单或者不必要?” 找到那件事,并且去努力做到,做到比别人都优秀,这样子的事情才能撬动更大的价值。 比如说你想学习写作,阅读,该如何取舍,对自己来说,写作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如果会写作输出,阅读输入的能力一定会变强,写作的逻辑思考力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是有助力的,所以写作这件事可以是撬动其他事情的杠杆事情,值得自己投入。 05 一起行动,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如果你很迷茫,学了很多东西,却始终看不到继续下去的希望,一起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提到的三步来帮助自己找到破局的方法。 先用行为模型的三个层次来判断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再用内向和外向成长的标准来审视现有的学习策略; 最后用正确的心态,打开自己的多维度成长去找到那件刚需事情,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化的价值。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看到成长的希望。在《认知驱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中作者还用NLP思维帮助我们解析自己成长的阻力,从心理上帮助我们扫清做成事情的障碍。 如果你希望突破成长的怪圈,一起来阅读《认知驱动》,用高纬度的思考助力价值实现。

  • 拥抱可能
    Simon
    推荐

    此类认知方面的书籍也看了不少了,但是每本书还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东西。 《认识觉醒》已经看完快一年了,大部分内容已经记不太清,看来是时候二刷了。 《认识驱动》和《认识觉醒》两书中周岭都在极力推崇写作的重要性,因为写作就是输出,输出需要有输入,所以这就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可以保证自己在输出的时候去输入,然后把输入的知识进行链接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表达,对一个人的思维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 《认识驱动》主动从做事的心法和做事的技法两方面来论证了如果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书中周岭对价值比较看重,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无处不体现着价值的传递,即价值的需要与被需要,你有价值就会有人来找你索取价值,你的价值较低就会向价值更高的人靠近去索取。所以我们应该在心法和技法的指导下,积蓄自身的价值,变成一个被人需要的人。 关于镜像社交: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尊重你,可能你尊重对方对方却不一定会尊重你,这就是镜像,说明我们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了,可能我们的价值或者某些方面比较差,导致对方看不起你,以前总觉得这种人太势利,但是现在却觉得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们就可能被我们身边的好心人“欺骗”从而丧失及时反省于提升自己的机会。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从身份上向该类型的人看齐,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决定脑袋,这样内心的动力才会比较强。 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就要明白,成年人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灰色的世界,华为的灰度管理抽时间要拜读一下。无人引领的成长得情况下,当一步步的认清社会的残酷的同时,我们总是不愿意相信残酷的真相,总是自欺欺人的选择性忽视,结果一再的被伤害。所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就要以灰色的眼睛来看待人和事了。永远不要把对和错作为自己思考的首要因素。 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前段时间刚好看过的人生七年在这里和周岭的七年一辈子相吻合,当时我还立了个FLAG说是刚好站在新七年的门口,立志要过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七年,现在看来还是很重要的,幸好自己也一直没有落下学习与总结,但是感觉进步还是不够快,可能就是急于求成了,包括我在学习的历史和心理学等内容,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太高了,总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出效果,这样明显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甚至带来负反馈,所以还是要以长期主义者的眼光来看问题。 写下来和假设的力量。写下来可以逼迫自己进行知识链接,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使用,假设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耳目一新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设定自己的目标或者开始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不知所措,周岭的观点我就非常认可,他认为我们往往喜欢去请教更权威的人,但是权威的人也是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只是好像使自己的假设更加正确一些,我们自己也是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的,这样就会强迫自己思考,变成自己思想的主人,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