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亲密关系
    京兆Chris
    推荐

    人类理性的局限 弗洛伊德于1899年出版了《梦的解析》,提出了潜意识猜想,宣告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以理性作为指导准则。而在科学方面,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沉重打击了拉普拉斯妖和机械论;哥德尔于1931年提出了不完备性定理,破坏了希尔伯特想要构建的数学大厦的地基。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对人类理性的挑战,揭示了理性的局限性。 1963年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则进一步动摇了人们对科学这个理性大厦的信仰,强调科学的本质是可证伪性,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为错的。即便试验结果符合理论的推断,也不能证明理论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超越的,也有可能是试验的精度达不到,或者没有遇到偶然的情况。 传统的科学家和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家认为科学发现是靠归纳,就是观察事实-归纳理论-证实理论。波普尔认为科学发现的逻辑应该是这样:1.针对问题提出理论猜想;2.用事实证据来检测这个猜想。如果检测和猜想相符,就保留这个猜想;3.如果出现了反面的证据,就放弃这个猜想,构想新的理论,进入下一轮检测。这个过程就是书名的来源——猜想与反驳,科学发展就是一个猜想与反驳的不断试错、不断循环的过程。 波普尔的理论进一步解释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即便是人类赖以自豪的科学大厦也无法达到终极的真理,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正确性,永远只能是暂时未被证伪的假设。

  • 亲密关系
    张林
    推荐

    初入哲学领域,能读到波普尔的这本书我感觉很庆幸。其核心思想就是:产生猜想、进行反驳,如此循环无止境。 不管怎么定义、总结他的类别和思想。好奇心和想象力都无比重要,它们是哲学的起点,这条路没有尽头。 通过这本书也能从批判的理性主义(作者)的角度来了解许多哲学理念。 我认为科学和哲学是具有高度的统一的。它们能使得我们活得更加明白。

  • 亲密关系
    賢賢賢賢賢賢賢
    推荐

    受益匪浅。里面专业的部分看不懂,但这种看待事物多面性的思考,很受用。

  • 亲密关系
    🌟XJH
    推荐

    一个决策者必看的书,准备看五遍以上。 我们怎样做好准备去正确地、忠实地阅读大自然之书呢? 培根的回答是,清除我们灵魂中一切预期、猜想、猜测或偏见。 一个好的猜想必须具备可检验性,并且永远迎接批判和反驳,随时准备被新的猜想取代,由此就可以接近自然真理,解决当下的问题。 观察、推理、直觉和想象不是用来证实的,而是用来证伪,不应该追求本质、真理这类确定性的东西。“对它们的信仰丝毫无助于我们,而且确实倒很可能妨碍我们。” 真理是超越人的,一切知识只是人的知识。一旦觉得达到了真理,那么猜想和反驳的循环就停滞了,从开普勒到牛顿到爱因斯坦,我们以为我们达到了主峰,事实是仅仅到达次峰,主峰还在云雾缭绕里。 知识只能是有限的,而无知必定是无限的。 社会阴谋论很少成功,因为我们几乎从未造成我们原先希望造成的效果,我们还经常得到我们并不想得到的东西。就像市场中,预期影响行为,行为又改变预期。 观察不是用来产生理论和预测的,后者反而左右观察。观察应该用在拒斥、排除、批判中发挥作用。 在未知的环境中,我们没有可能作出理性的反应,那么规则和纪律就很重要,“规则存在本身比它们的优劣重要的多”。推理规则是程序性规则或执行的规则,因此它们不可能在“适合”的意义上“适用”,而只能在被遵守的意义上适用

  • 亲密关系
    周明芃
    推荐

    波普尔的大作,在论证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某些思想是可以接受证据来反驳的,例如牛顿思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密的国富论、现代医药;这些叫做科学的;有些无法找到他是否存在反驳例子的理论,比如说占星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另外探讨了工具主义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区别犹如功利主义与社会契约论的区别 俄狄浦斯效应:当作出预言,往往不自然的会向预言的方向收敛,阴谋论为什么往往容易失败,事情发展并不会十全十美,像预想中一样,如果一件阴谋中有十个环节,每个环节失败概率为10%,那么,这件阴谋的成功概率为35%,但人类之所以相信阴谋乃是这种解释极其符合常识、并让人们有种“这件事不是我造成的快感”;犹太人的长者、资本家、xxx家族是某事件后的实际控制者更容易让人相信。 科学从问题开始 对于违背常识的解释需要有比普通更加强有力的事实出现 只有在我们准备接受反驳时我们才是在谈论实在 科学进步的真正危险不在于科学会趋于终结,而在于诸如缺乏想象力、误信形式化和精确性或者以某种形式出现的独裁主义。

  • 亲密关系
    老喻
    推荐

    索罗斯终其一生,都在讨好这个完全不记得他的老师;而塔勒布写来写去,都是对波普尔的拙劣模仿。

  • 亲密关系
    Mr Lonely
    推荐

    如果在我们脚步所能到达的地方,所见的羊都是白色的,那么对于理性主义者,则会有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推断,且每见一只白色的羊都会更加论证这个推断,久而久之,这个推断成为了真理。 而波普尔的理论是,即使我们所见到的羊全是白色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这世上便没有黑色的羊,如果我们默认了羊是白色这一永恒不变的真理,那么科学则停滞不前。只有提出另一个猜想,例如羊有黑色的,并且对白羊理论进行反驳,当我们找到黑羊论证自己观点时,则科学往前迈了一步。同时,波普尔用可证伪性这一概念作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 以上只是一个简化的例子,现实的例子更多,波普尔提到在牛顿理论刚发现的100年里,人类无不觉得自己越来越接近世界的真实,一切物体遵从牛顿定理,无一例外。但不曾想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发展中,牛顿定律在某个角落慢慢变得不再适用,所谓的万物真理仍然被阻隔再它跨不进的领域。 批判性思维,似乎是最近一直被强调的思维,其重点在于为何批判以及如何批判。我想如果当我们了解,我们所接受到的知识不过是前人观察推理,总结归纳出的规律时,我们就要明白,只要是有人参与,就无法克服人主观意识所造成的影响,即使它研究再客观。同样也无法克服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影响,即使它再超越时代。我们所谓的知识为何是对的?一是权威造成的影响,二是由我们经验事实分析加上逻辑论证的肯定。 波普尔在本书中反驳了许多,但反驳从来不是直接的否定,而是经验事实的推翻,与逻辑的证伪。同时对于科学的运用方法,也不是用证实法,而是证伪法。当然,在反驳过程中,无论反驳成功与否,对双方都大有好处,反驳者不断的加强自我论证,被反驳者同样如此,最终的结果就是科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质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虽然波普尔花了好长的行文反驳马克思理论(狗头) 当然引申到现实中,大部分的争吵也是反驳,类似于在不同的世界中看到不同羊的颜色,但又必须追求羊是唯一颜色的真理。 波普尔在反驳中也提到了反驳的实质与情绪,不过我觉得看非暴力沟通会更好。 总的来说,当你所拥有的知识越多时,你便越小心翼翼,因为你明白,自己所有拥有的很可能是将被证伪的知识,从来不是它的真实。虽然看起来很可笑,但类似于地心说时代,又类似与人们喋喋不休的夸大牛顿定律。保持批判的思维,更是保持对科学发展的求真态度。当然我认为该不该批判,遵从奥卡姆剃刀原理。

  • 亲密关系
    一念
    推荐

    投资中的猜想与反驳 【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会爱上它,偏执的相信它,这是大忌!】 前几篇篇讲了芒格提倡的跨学科的普世智慧和多元思维模型。其中有一个芒格没提到但我最想加进来的思维模型,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尤其是猜想与反驳模型。 科学是假说而非真理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他提出了反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其结论是:知识是假说。 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而应当是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而科学陈述的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得越多,它的经验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识含量越多。 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子,哪一个才是波普尔定义的科学陈述? a. 招行的股票不会下跌;(是科学陈述,只要有任何一天股票下跌就可以证伪) b. 所有人都会死;(不是科学陈述,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永生不死的人来证伪它) 科学是动态过程 证伪主义不再把知识看做静态的积累而加以逻辑分析,而把科学看做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加以分析。即通过“理性重建”而复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波普尔认为,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也即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这是理性的活动,无需新的经验参与。即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回到上面的例子,如果一个刚接触股票的人看到茅台连涨10天,他提出一个科学陈述“茅台股票不会下跌”,这是没问题的。但这种说法被证伪之后,我们就会提出更好的陈述来替代它,比如“十年后茅台的股价会比现在高”(这同样是可证伪的),然后我们就会不断前进,逼近真相。 投资的猜想与反驳 自己持有的股票,往往会爱上它,偏执的相信它,这是大忌! 波普尔科学哲学不是完美的,比如无法纳入“所有人都会死”这样的常识,但我觉得在投资中是非常有用的。 人们买入股票的时候通常是有一个自己认可的理由的,但之后就会慢慢忘记这个最初的理由。古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德糜斯梯尼说:“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我们太希望自己的股票上涨,所以只愿意看到对股票有利的消息。渐渐的我们把股票和自己合二为一,容不得别人说相反的意见,潜意识里觉得那是是对自己尊严和信仰的挑衅(价值投资者尤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所以,无论是哪个论坛,无论是哪支股票,我们都能看到黑/粉两派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甚至爆粗动武。争吵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股票本身没什么关系了。 我们可以引入猜想—反驳方法论,把我们的持股都总结成一个可证伪的猜想(最好写下来),然后自己来找反方向证据来证伪它。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比如,我们持有茅台的猜想/科学陈述:茅台在未来五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0% (这虽然夸张但是可证伪) 子猜想1:茅台的零售价保持在xxxx元以上; 子猜想2:茅台的产量以x%的速度增长; 子猜想3:茅台五年内不发生严重安全事件,等等 上面是随便举的例子,关键在于当你买入的猜想发生变化(被证伪)之后,你就知道主猜想被推翻了,需要你重新改进或提出新的猜想/陈述。 相反,如果你的猜想是:“瑞幸说不定会暴涨”,这符合感觉但却是无法证伪的。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会继续持下去,而失去推翻自己猜想的机会,然后就一跌再跌。 微信公众号:一念小书房

  • 亲密关系
    张文渊
    推荐

    我今天读完了本书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2018年12月的第9次印刷本。此版本和这个电子版完全一致。这种类型的书还是要读纸版,方便反复翻检。波普尔的书此次是第一次读,确实值得读。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也应该是必须要读的。这类书仅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一下子难以读懂的。但却是必须要读的。我们对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的太少了,因而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认识是极为肤浅的。

  • 亲密关系
    沉潜往复
    推荐

    刘擎:卡尔·波普尔的贡献与意义(摘录) 波普尔的学术生涯开始于对于归纳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属于典型的知识论领域。他的证伪主义学说来自于对归纳方法作为知识成长逻辑基础的质疑,但这并不是一个原创性的发现。休谟早在二百年前就提出“归纳问题”,罗素也曾以诙谐的方式重提(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养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终有一天自己会被主人拧断脖子)。而维特根斯坦(这位波普尔一生都耿耿于怀的论敌)在1921年出版的文体独特的《逻辑哲学论》中清晰地重述了这一点:“归纳过程在于此:即我们采取能与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可是这个过程没有逻辑基础,而只有心理学的基础。”所以,就归纳问题的提出而言,前有休谟,后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重说,波普尔对此毫无原创性可言。 波普尔的哲学贡献在于对归纳问题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与维也纳学派的基本思路相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划界标准,并以“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为科学知识的成长提出新的解释。波普尔早在193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了这个想法,无疑是具有原创性的。但如何在哲学上评价这一创见是可以商榷的。也许,可资对比参照的是维也纳学派的工作。 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精神领袖的维也纳学派,聚集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们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不是一遍,而是两遍!),当然早就充分意识到归纳问题的困难所在。也就是说,他们和波普尔面对的是同样的难题。但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主要成员仍然坚持在实证的方向上予以解决。其中,卡尔纳普(R. Carnap)以概率诠释来拯救归纳方法的路径起初看来颇有希望,但后来遭遇到许多(包括波普尔在内)有力的反驳,看不到更有希望的进展前景而放弃,卡尔纳普本人最终转向语义学研究。维也纳学派也因为多种原因(特别是石里克被刺身亡)而终于解体。 波普尔在其思想自传《无穷的探索》中声称,正是他“扼杀了逻辑实证主义”,虽然他不是有意的,但还是要对当时这个重要哲学流派的破产“负有责任”。这虽然有自夸之嫌,但以下结论还是可以成立的:对于科学知识论中的归纳难题,没有人(包括维也纳小组的成员在内)完成了足以与波普尔证伪主义相竞争的可能的解决路径。这在哲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虽然可能难以称作“第一流的成就”。

  • 亲密关系
    飞羽
    推荐

    波普尔的贡献是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最大贡献在于从唯理主义出发,建立了关于科学发现的猜想—反驳方法论。 猜想的原理包括四点:理论不是始于观察,观察中渗透着理论;形而上学起重要作用;科学发现的心理学;猜想应满足简单性、可独立检验性和不会很快就被证伪这三个要求。 反驳的原理可归结为三点:批判;排除错误;判决性实验。

  • 亲密关系
    俊杰
    推荐

    书名已经将本书的核心思想交待了。作者通过批判和质疑其他人的认识论,来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与反驳”是最理想的知识来源及其检验方法! 作者在前言中说,知识,特别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通过对我们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这些猜想受批判的控制;就是说,由包括严格批判检验在内的尝试的反驳来控制。猜想可能经受住这些检验而幸存;但它们决不可能得到肯定的证明:既不能确证它们确实为真,甚至也不能确证它们是“或然的”。对我们猜想的批判极为重要:通过指出我们的错误,使我们理解我们正试图解决的那个问题的困难。就这样我们越来越熟悉我们的问题,并可能提出越来越成熟的解决:对一个理论的反驳——即对问题的任何认真的尝试性解决的反驳——始终是使我们接近真理的前进的一步。正是这样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由于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我们的知识在增长,尽管我们决不可能知道——即决不确实地知道。既然我们的知识能够增长,就没有任何理由对理性感到失望。既然我们决不可能确实地知道,就不可能存在有权声称是权威的权威,有权为我们的知识沾沾自喜或者自命不凡的权威。 在我们的理论中,那些证明对于批判有强大抵抗力的理论,以及那些在某一时刻在我们看来比其他已知理论更接近真理的理论,连同对这些理论的检验的报道,可以描述为那个时代的“科学”。既然没有一个理论能肯定地得到证明,所以实质上是它们的批判性和不断进步性——对它们声称比各个竞争的理论更好地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可进行辩论这个事实——构成了科学的合理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