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鲁慢
    推荐

    可以对西方美学及哲学发展史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不过政治倾向过于明显,反动,堕落等词高频出现,资本主义前常冠以腐朽,末路等。本书完成时,苏联还未解体。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众莱思_万锟老师
    推荐

    学术性的著作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仅仅只看这么一本,在自身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很难看出它的优劣。因此这就不得不与其它书籍进行对比。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读过近年来马工程版的西方美学史。虽然写的比较全面,但总感觉缺少什么。读完这本书才知道缺乏的是一种生命感。书是有生命的,这就要求有种生命气息灌注其中。朱光潜先生对于此书的编写并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全文都贯穿着他的美学观点和精神意志。所以全书生命的律动感是非常强烈的。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张栋
    推荐

    朱光潜大师的阅读量真的是惊人啊,从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文学,到中世纪的教会文学,然后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的一路历程。自我感觉只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哲学就够我看一辈子的了。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盈盈涧幽草
    推荐

    知识体系庞大,仅仅是康德的三大批判思想,就让我有些心力憔悴。 各位大家理论虽经常看出矛盾,核心思想却起了强大的推动力效用,往往能影响多代人。 想要理解它们并解释出来,是多么的难。由此可以看出,朱光潜老师的阅读量。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Am芷華林光^ω^
    推荐

    浅显易懂,将很复杂的美学和哲学知识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很佩服老先生的学识。但由于文革时期创作,有些思想有些过于走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政治性话语个别地方有些浓厚,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还需警惕。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Eliauk
    推荐

    朱光潜先生语言晓畅明白又不失文采,将复杂的问题剖开后娓娓道来,读起来即是享受也好理解,特别适合我这种菜鸡阅读。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异夕月🍉
    推荐

    如果你是来寻找诗意,那你就错了。这本书有很浓厚的马哲色彩,是一本试图探寻科学和历史的著作,如果抱有对朱光潜先生最表象的诗意的期待,你必然会在阅读体验上大打折扣。一个人的故事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你可以看出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有剥夺,也有给予,但唯一不变的是严谨、无私和对知识对历史的敬畏。作为一个在经济类院校学习的学生,接触到美学这门课程是非常珍贵以及幸运之事,这本书对于初接触美学的人来说无疑是珍宝,起到了帮助对于这门学科的宏观把握的作用,在历史的星河观看璀璨的群星,以其怎样的思想熠熠生辉。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1年2月8日星期一 祝福午安 天气晴朗 气温7℃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最近一两周,我都在我们教会传道人家里帮忙给他们还在补习功课,而且今天,我教的两个学生,他们送我两幅他们的素描作品。他们现在虽然还是初中生,但是学素描的,也学了很多年,他们的母亲以前就是美术专业的,也是从小培养他们绘画的艺术细胞。他们今天送我的两幅画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他们已经考了绘画好几级了。 而我小时候,就没有像他们这么幸运,专门有家教教英语,还能学习各种才艺。我认识教会很多孩子,从小学跳舞,从小学钢琴,从小学绘画。而我就没有被如此培养过,所以,我的艺术细胞就是很缺乏的。但是越长大以后,再去接触,也觉得为时不晚。 而美学,准确说是我读研以后才认真接触的学科。而我本科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也没有专门学习过美学,但读研专业,大的方向还是属于汉语言专业的,所以美学还是要学习的。 而我导师就是研究美学与宗教哲学的,我多多少少都会接触一点这些知识,了解一下像朱光潜先生这样的美学大家。而且我们上学期花了一学期时间去研究康德与海德格尔的思想,而他们除了哲学,还有美学值得研究。所以这本书我很早就已经放在书架上了,肯定不能读完,但偶尔翻出来,还是可以增长点见识的。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甲 德国古典学美 第十二章 康德 一 康德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Kant,1724—1804)处在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他的历史背景和文克尔曼与莱辛的基本上还是一样。但是由于当时德国政治分裂状况下各小国和小城市的闭塞孤陋,康德突出地脱离了现实。再加上当时德国大学在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理性主义哲学统治之下,哲学的研究一直充满着玄学思辨的经院气息。在这种学风影响之下,康德一直就只坐在书斋里玄想,几乎不很感觉到当时欧洲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动。尽管他不满德国封建制度,他并不赞成用即将到来的法国革命那种暴力方式去改革现状,只倾向于改良妥协,而且对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唯物方面和革命方面都是拒抗的。所以他虽生在启蒙运动的高潮中,他的思想基本上却是与启蒙运动背道而驰的。他承认神、灵魂不朽、自由意志之类传统概念都是无法证实的,却又主张为着使实践道德活动具有最高的指导原则,还必须假定它们的存在。他虽然承认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来源,却又认为要使知识可能,就必须假定人心中先天就有一些先验范畴,而知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而不是本体或物自体,本体却是不可知的。所以他在哲学上的基本立场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主要方面的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理性化的有神论。但是他也受到当时自然科学的影响,对天体形成的星云说是他的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积极因素,违背了他本人的意旨,终于促进了启蒙运动而使他成为浪漫运动在哲学方面的奠基人。这些因素主要的是他关于天才、自由、主观创造、人性尊严的见解。这些见解符合当时资产阶级个性发展的要求,所以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康德处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转折点。前此西方哲学思想分为两大派,一派以先天的先验的理性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这就是以德国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派;另一派承认物质的独立存在,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性经验开始,这就是以英国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派。这两派的对立是鲜明的,斗争是尖锐的。近代西方哲学史可以说主要是这两派的斗争史。这种斗争在大体上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争执的基本问题在于经验派只承认感性世界,理性派却主张更为基本的是超感性的理性世界。这个基本分歧表现于认识论方面,则为经验派认为一切知识都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而理性派却认为没有先验的理性基础,知识就不可能;表现于方法论方面则为经验派只用因果律来解释世界,而因果(如休谟所主张的)只是在经验中所发见的先后承续的一致性,而理性派则把原因概念列在先天的理性范畴,而且在解释世界中还须加上另一个理性概念,即目的论,世界以及其中一切事物仿佛都是经过设计的(天意安排的),在研究它们时就不但要追问它们的原因,还要追问它们的目的。这两派不无互相影响之处,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对立仍是鲜明的。到了康德,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就达到了关键性的转变,他企图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现在先对康德美学的哲学基础作一番简赅的说明。 关于康德的哲学体系,首先应该指出的一点就是:他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意识,是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依传统的分类,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情、意三方面,他虽承认这三方面的互相联系,而在研究中却把它们严格割裂开来,分别进行分析。在他的三大批判之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哲学或形而上学,专研究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伦理学,专研究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前半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谓美学,后半是目的论,专研究情感(快感或不快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目的论)。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方法上康德认为“批判”是和“教条主义”对立的。假定知识可能就是“教条主义的”,“批判”就要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康德并不曾考虑到知识在实际经验中情形如何,只考虑就理性分析来说,知识的情形应该如何。换句话说,他所追问的不是知识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因此,知识在他的哲学系统中失去了一切现实联系和历史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特殊性质。他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单纯从形式方面,去考察人的知情意三方面的功能。这种“批判”方法和他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密切相关的。 康德的总目的是在知情意(即在哲学、伦理学、美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用逻辑术语来说,他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共同基础在“先验综合”。“先验”是与“后验”对立的,分别在于前者根据先天理性而后者根据后天经验。他认为如果要使知识成为可能,一方面要有感性材料(内容)即后验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有先验因素,才能使后验的感性材料具有形式。这种先验因素是超越感性的(即理性的),先天存在的。例如康德所说的“范畴”就是从逻辑判断的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遍、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方面分析出来的,不下判断则已,要下判断,就必先假定肯定、否定、普遍、个别之类概念。这些概念是推理和经验知识的基础,所以都是超验的。它们叫作“范畴”,因为它们都像铸造事物的模子,经验材料(像是面粉)经过它们一铸,就取得形式(像是糕饼)。从此可见,要使知识成为可能,判断的性质必然既是综合又是先验的。 “先验综合”就体现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表面上康德对感性与理性并重,实际上三大批判都足以证明康德所侧重的还是理性,因为他的推论的方式总是:没有先验的理性因素,经验知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都不可能;康德从来没有考虑到:没有感性经验的基础,理性认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是否可能。由于偏重理性主义,康德的方法虽号称“批判”而实际上还是“教条主义”的,因为“批判”据康德的了解是反对假设,而三大批判最后都还建立在假设上,《纯粹理性批判》建立在“物自体”的假设上,《实践理性批判》建立在“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的假设上,《判断力批判》建立在“共同感觉力”和“目的”的假设上,而整个体系则建立在一条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神学教条上,即精神界与自然界的各自的秩序和彼此之间的由于神意安排所见出的目的性。 对于康德系统的大致理解是理解他的美学观点所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介绍和说明之后,我们就来介绍他的有关美学的专著,《判断力批判》。 二 《判断力批判》 这是康德晚年的作品(1790年出版)。这部批判在他的哲学系统中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他的意图是要使这部批判在较早写成两大批判之中起桥梁作用,或则用他的术语来说,要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审美的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要了解《判断力批判》,就要了解康德的这个主要意图。 但是康德的著作对于初学者有一个首先要克服的大障碍,这就是他所用的一些术语,例如“想象力”“知解力”“理性”“判断力”“目的”“符合目的性”“必然”“自由”等等,都不是用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就会觉得不可解或是发生误解。康德的术语一定要从他著作的上下文联系中才能摸索到比较正确的理解。原来康德把认识局限在现象界(“物自体”不可知),把认识功能局限在想象力和知解力[214],想象力只能掌握事物的形式或形象,例如一眼看到一朵花的形状,用的就是想象力。知解力包括形式逻辑的推断、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它也只能掌握自然界现象的某些部分,不能窥到无限和整体。像“无限”“整体”“神”“物自体”“灵魂不朽”“意志自由”之类概念,康德称之为“理性概念”,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掌握。康德的理性是与知解力(我们所了解的理性)对立的。它并不属于认识功能,所谓理性掌握某些概念,不过是说要使现象世界成为可理解的或合理的,就必须假定那些理性概念。康德的第一部批判虽然叫作“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它所讨论的是人如何认识自然界的必然(即规律,例如充足理由律、同一律、因果律等),心理方面主要地只涉及认识功能,即知解力。至于和知解力对立的理性则主要地用在肯定精神界的自由(即凭自由意志发出道德行为)方面,所以它主要地属于《实践理性批判》范围。康德的头两个批判,一个只涉及知解力和自然界的必然,一个只涉及理性和精神界的自由,各自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系统,所以二者之间就留下一条仿佛不可跨越的鸿沟,自然界的秩序和精神界的道德秩序仿佛就彼此漠不相关。但是人的道德理想必须在自然界才能实现,精神界的道德秩序必须符合自然界的秩序,因此在理论上就必须找到一个沟通二者的桥梁。 经过长期的摸索,康德认为“判断力”就是所需要的桥梁,于是他写出《判断力批判》。康德对“判断力”一词所了解的意义是从来没有第二个人用过的。它不是知解力所用的逻辑判断,即康德所说的“定性判断”,而是“反思判断”。“反思判断力”(即《判断力批判》中所讨论的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在这里就须把康德所常用的“目的”和“符合目的性”两词弄清楚。康德所说的“目的”如上所述,是指造物主在造物时设计安排中所存的目的。这“目的”分两种,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想象力与知解力),它们具有某种形式,才便于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形象并且感到愉快。这是对于人(主体)而言,所以是主观的目的;因为这“目的”不是作为概念而明确地认识到,只是从情感上隐约地感觉到,康德为着显示出它和第二种目的有别,把它叫作“主观的符合目的性”,第二种目的是自然界有机物(即动植物)各有本质,如果它们的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就是“完善”的而不是畸形的或有缺陷的,就显出“客观的目的”。对于一种有机物按本质应该具有何种结构形式,我们先须有一个概念,才能判定它是否完善,所以和前一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不涉及概念)有明显的区别。从情感上感觉到事物形式符合我们认识功能,这就是审美判断;从概念上认识到事物形式符合它们自己的目的,因而显得是“完善”的,这就是审目的判断。这两种判断都不同于逻辑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即“反思判断”),而在对象是美的或完善的时候,这感觉都是愉快的。 为什么说这种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呢?因为这种判断力既略带知解力的性质(因为涉及知解力的概念,这在审美判断中是暗含的,在审目的判断中是显露的),又略带理性的性质(因为“目的”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概念);这与情感(快感和不快感)既略带认识的性质,又略带意志(欲念)的性质,因而在认识与意志之间造成桥梁是一致的。这也和审美活动既见出自然界的必然,又见出精神界的自由,因而在这两种境界之中造成桥梁是一致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判断力批判》填塞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所留下来的鸿沟。 《判断力批判》关系到美学的只是第一部分,即“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这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下面又分“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崇高的分析”部分康德还着重地讨论了天才、艺术和审美意象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审美判断力的辩证”,篇幅较短,只讨论审美趣味既不根据概念,又要根据概念的矛盾或“二律背反”,本文将不完全遵照原书次第,只提出康德美学中几个主要的观点来介绍。 在分点介绍之前,须说明一下康德在美学领域里的基本立场。他既不满意以鲍姆嘉通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的美学观点,也不满意以伯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观点,他要求达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英国经验主义派把“美的”和“愉快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带来感官的快感;德国理性主义派则把“美的”和“完善的”等同起来,审美活动只是一种低级认识活动,要涉及概念,尽管它还是朦胧的。康德认为这两派都把美和相关的概念混淆起来,没有认识到美自身应有特质。他把审美活动归于判断力而不归于单纯的感官,这就是反对经验主义派的看法;同时,他认为审美判断的主要内容是情感(快感)而不是概念。“完善”概念应该归在审目的判断范围里,这就是反对理性主义派的看法。他拿经验主义派的快感结合上理性主义派的“符合目的性”,这就形成他在美学领域里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调和。记得他的这个基本立场,就便于理解他所作的美的分析。 1. 美的分析 康德一开始就花了很大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美的特质。他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审美力或鉴赏力在传统术语里叫作“趣味”(Geschmack,本章一律译为“审美趣味”),所以康德往往把“审美判断力”又叫作“趣味判断力”,为着简便,本文将一律用“审美判断力”。 (a)从质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通常逻辑判断都离不开概念,例如“这朵花是美的”,如果作为一个逻辑判断来看,主词“花”和宾词“美”都有一种抽象的涵义,即都是概念。康德把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严格分开,认为在肯定“这朵花是美的”这个审美判断中,“花”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所以不涉及概念,“美”也不是作为一种概念而联系到“花”的概念上去,如逻辑判断那样,而只是作为一种主观的快感而与这快感的来源,即花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朵花的形式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是从这个快感来判定花的美。所以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这里主词“花”只作为单纯的形象而存在,宾词“美”也只作为主观的快感而存在。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所以“美”不是对象(花)的一种属性,属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而认识到的。 但是如果认为美感只是一种快感,那就要落回到经验派的感觉主义。这是康德所力求避免的。美感自身如有特质,就不能与一般快感完全相同。康德认为分别在于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到它的形式,换句话说,它的形式不能满足欲念(望梅并不真正能解渴),只有它的存在才能满足欲念(吃梅就要消灭梅的存在)。单纯的快感,作为欲念的满足,还是实践方面的事(以梅止渴要牵涉到吃的行动)。审美活动却不能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美感即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美在性质上也不等于愉快。 美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和愉快的东西还是类似的。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 要把一个对象看作善的,我们就必须知道这对象是应该用来做什么的,对它就必须有一个概念。在对象中见到美,就无须对它有什么概念。花卉、自由的图案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即所谓“叶状花纹”)都没有意义,不依存于明确的概念,但仍产生快感。 ——第四节[215] 康德把愉快的、善的和美的三类不同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也严格分开: 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的人才有效。……在这三种快感之中,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它不是由一种利益(感性的或理性的)迫使我们赞赏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三种快感之中,第一种涉及欲念,第二种涉及恩爱,第三种涉及尊敬。只有恩爱才是自由的喜爱。一个欲念的对象,以及一个由理性法则强加于我们,因而引起行动意志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把它变成快感的对象。一切利益都以需要为前提或后果,所以由利益来做赞赏的原动力,就会使对于对象的判断见不出自由。 ——第五节 这里康德所提出的“自由”一个概念是重要的,所谓“自由”就是审美活动不受欲念或利害计较的强迫,完全自发。这个概念是和下文还要谈到的“游戏”概念是密切相关的,也和“无私”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康德又说: 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是掺杂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216],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必须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 ——第二节 说明了审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以及美与感官的愉快和善都有分别之后,康德就审美判断的质的方面,对美下了如下的定义: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217]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第五节 所以就质来说,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b)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 审美的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或个别形象显现,所以审美判断在量上都是单称判断。一般单称判断都不能显示出普遍性。例如我说“这种酒是令人愉快的”,我只是凭个人主观味感来判断,因为它使我得到感官上的满足,旁人对它也许有不同的感觉。足见单纯的感官满足没有普遍性。审美判断却不然,它虽是单称判断,却仍带有普遍性。我觉得美的东西旁人也会觉得美。康德的理由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它意识到的利害计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完全是自由的,他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感到同样的愉快。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普遍性是主观的。 ——第六节 这就是说,审美的快感须有原因,这原因既然不在私人的欲念或利害计较,就只能在一切人所共有的某一点上(这一点是什么,待下文说明),所以审美判断虽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假定为带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的一种普遍属性),而是主观的(即一切人的共同感觉),就对象的性质来作普遍性的判断,这是逻辑判断的事,就对象在主体心中所引起的感觉来假定这感觉的普遍性,这才是审美判断的事。前者能供给关于对象的知识,后者却不能,所以康德不把审美活动当作认识活动,也不把美看作认识的对象,而只把它看作情感的对象。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aesthetic
    推荐

    学术性的著作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仅仅只看这么一本,在自身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很难看出它的优劣。因此这就不得不与其它书籍进行对比。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读过近年来马工程版的西方美学史。虽然写的比较全面,但总感觉缺少什么。读完这本书才知道缺乏的是一种生命感。书是有生命的,这就要求有种生命气息灌注其中。朱光潜先生对于此书的编写并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全文都贯穿着他的美学观点和精神意志。所以全书生命的律动感是非常强烈的。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蓝莓wei棒棒糖
    推荐

    读完了纸质书,写个简单的体会吧。因为觉得理论性的书读电子书总是读不进去的。 先生将很复杂的美学和哲学知识用简单的话语表达出来,浅显易懂,大道至简,很佩服朱光潜先生的学识。可是自己没能仔细去思考,我想读时若能细细思索,结合实际生活,定会大有收获。 美学是近来才接触的,实话说,我不喜欢上美学课,因为我听不懂,老师讲的也没有一个体系,很凌乱,其实也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 读书的契机源于美学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我向来是不喜欢读理论类的书的,因为觉得枯燥。而这本书让我有了改观,可以说我因为读本书爱上了美学这门学科,这是最大的收获。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读完收获颇丰。先生在这部专著中,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通过重点介绍每个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阐释他们的重要的哲学观点及美学思想,让我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大轮廓有了大致了解。对美学的一些普遍性、现实性问题,先生也用晓畅的语言做了剖析,读起来既是享受也好理解。在美学课上也渐渐有了兴趣,能听懂老师提出的一些观点和人物的思想,收益巨大!

  • 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修行
    睿文
    推荐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020年度,睿文阅读了部分关于美学的专著,一年来的阅读,虽然在美学方面未能得到素养方面的提高,但毕竟在概念上,理论上,学识上,美学发展的各阶段上的概要上有了粗浅的认识。如果说从美学的启蒙上,应该是在多年前朱光潜先生的一本《谈美》书籍开始的,而本次拜读先生的大作《西方美学史》算是一次年度小结,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在美学方面的造诣与学识方面的广博可见一斑,睿文做了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可圈可点之处多有备注。早年,睿文曾拜读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在阅读过程中,从字里行间便读出了罗素先生的渊博与西方哲学史的博大,更惊叹于罗素先生浸润于哲学史后的融汇贯通、提纲挈领、高屋建瓴。这样的艰涩浩繁,这样的皓首穷经,终其一生而专注于此的坚韧,从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那里找到了另一个躬身入局的身影。这样一部理论专著,就完全奠定了先生在中国美学方面的学术地位,中国第一任美学学会的会长非先生莫属。 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专著中,通过每个时代中遴选重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阐释他们的重要的哲学观点及美学建树,遴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使每一个读者可以窥见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轮廓,为进一步的较全面较有系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先生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对于美学史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史的写法,顺时代的次序,就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各种美学问题的理论体系,作广泛的阐述;另一种是专史的阐述,以专题为纲,来追溯这个专题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想家的著作中的不同的提出方式和不同的解决方式。朱光潜先生在本书中采用了双线并举的方式来加以陈述,但比较注重的是每个时代的总面貌和派别源流的关系,对于某些专题例如审美范畴、艺术种类、创作技巧之类问题在同一个章节里进行比较性地加以阐释,使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循着先生的陈述清晰地厘清哲学的流派传承、批判、推陈出新的逻辑链条。 “德国古典美学的最大代表之一是康德。他的美学观点中也有一方面是继承这种形式主义的。他在《判断力批判》里所分析的美也只是由感官直接感觉到的美,也就是物体及其运动的形式美。他在美的分析部分根本没有接触到文学,甚至很少接触到艺术。从对物体的感官接受的直接性出发,他作出美不涉及利害计较、欲望和目的,也不涉及概念或抽象思考的结论。美只在形式,不涉及内容意义,一涉及内容意义,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依存的”。他的《美的分析》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套最完整的理论。他是后来德国“形式美学”派的开山祖,也是近代资产阶级中各色各样的形式主义(例如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等)的最后理论根据。近代“实验美学”也是从这种形式主义观点出发的。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在古代,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最初在物体上看到美,只凭感官而不假思索,便以为美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这本是很自然的。希腊人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主要在雕刻,而雕刻一般很少表现动态,在各种艺术中表情的或叙述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希腊人从艺术欣赏和创作中于是形成一种看法,以为美只在“造型”上,而“造型”又主要靠线条的比例和形体轮廓的安排。所以希腊人所爱好的美主要是所谓“造型美”,也就是形式美。而这种形式最好是庄严静穆的,这里就有阶级根源,因为希腊奴隶主认为精神上最高的享受是像日神阿波罗那样,凭高俯视世界,无动于衷地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这种理想正是文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美在物体形式的看法发源于希腊,与古典主义艺术理想有血肉的因缘,原因大致就在于此。这种看法之所以得到长远的流传,其原因大概有三种,一则希腊传统的习惯势力在西方文化各部门都很顽强,希腊人的文艺成就一直为后来人所景仰;二则美本来有形式这一方面的因素,而且形式因素是最易为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三则西方思想方法从希腊以后长久处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辩证思想发展得很慢。应该指出,同是形式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却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例如古代希腊人所理解的形式是与造型艺术和静穆理想密切联系的;中世纪新柏拉图派所理解的形式是与基督教神学中上帝赋形式于物质的概念密切联系的;至于近代形式主义的猖獗,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分崩离析以及思想内容的贫乏和空虚。” 朱光潜先生在整部专著中,对哲学流派进行了西方历史性的分类方式进行阐释,从毕达格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奎那,再到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休谟等三个阶段的历史划分,来进行一一地加以陈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的意识形态的划分标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先生著书的年代是有其特殊性质的,对于阶级性、斗争性、对立性的政治态度,今天看来未免有些狭隘,但如果我们懂得任何一种文学艺术都是服务于政治的,都会有其阶级性与局限性,这是读书人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理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