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lilili
    推荐

    舜至汉啊,开天辟地德行远;人善变啊,自古至今贪心念;杀谬重啊,君王无常争名利;道行深啊,环境逼迫奋图强������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周亚帆
    推荐

    Ep12:才须学也,学须静也;使人能够安静下来有所思、有所得,唯此书矣!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补锅匠
    推荐

    廿八日晚泊, 问:“何地?” 侍者曰:“青龙铺。” 明日,先生召积入。 久之,开目视曰:“吾去矣!” 积泣下,问:“何遗言?” 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顷之,瞑目而逝,二十九日辰时也。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芳哥
    推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lily
    推荐

    夫子之一生,思想上开宗立派,学生如云相聚,凡见之者唯愿常伴左右,聆听教诲,功名利禄皆放下。夫子上马能剿匪,下马能治国,此种大才因皇权政治原因而英年早逝,如果在民主公选时期,由夫子安邦定国,岂不是民生之大幸。追念之,拜学之!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汤店长
    推荐

    知行是一种功夫,要一起修炼,不可区别对待 克明俊德,格物致知。此为至善。 至善之人,也是至情至性之人,看透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面对挑战,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淡定自若。烟火岁月,乐在其中,受人敬仰。当然,有些至善之人,泥潭里滚过烫过,难免会沾染嫉恶如仇的性格,但只要德行端正,不做伤天害理之事,就瑕不掩瑜。 人间世事难料,磨难重重,但追求自在快乐,又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但多少人,迷失在岁月的樊笼里,将自己变成一个畏手畏脚、消极颓丧又或左右逢源、愤世嫉俗的人,放弃挣扎,得过且过。 由此,要想获得人间的自在快乐,王阳明让我们不要放弃精神追求,让自己的心有法可依,完成自己的哲学建构,才不至做一只迷途的候鸟,背负精神的枷锁,逃不出来。 为什么王阳明如此执着地追求心灵的修炼?因为心外无理,心有定盘针,就不必枝枝叶叶外头寻,寻也寻不到,最后兜兜转转,发现一事无成,就是杂念太多,心不够静。想要振翅高飞,就要不畏高寒,哪怕要经历折翼之痛。吸收的噪音太多,又没有强大的心理建构,就容易不得章法,汲汲营营,攀炎附势,惶惶不可终日,反而耽误了美好的时光,让自己不痛快。因此,古来圣贤都以修心养性为己任,到最后他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有极强的定力,不畏一时之得失浮沉,这些都是极高的思想境界。 如何修炼呢?圣人只有一个功夫,就是知行合一。古人所以分开说“知”和“行”,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王阳明则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和行要一起修炼,不能只练其一,忽视其二。因此,王阳明强调的修心并不是关起门来,不问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是像佛道高人那般,吃斋念佛,超然物外。修心要不假外求,与其笃信圣人,不如反求诸己,在这里圣人之学只是自学自证的敲门砖。 修行是日课,因为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修行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因此,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讲求慎终如始、惟精惟一。这是一种从始至终一心一意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事情。怎样才算一心一意呢?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是一心一意吗?并不是。因为它和“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没什么区别,都是逐物的心态。一心一意,首先要求的是追求天理。存天理,就是立志,做人先要立志,再依规实践,否则就容易在逐物的途中迷失心智。所谓知和行是一种功夫,要一起修炼,就是这个道理。追求天理的过程就是对症下药、种树养根的过程,“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如果只是专心做事,则过于偏重执行,没有从战略和天道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只能算是摹仿誊写之功,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久而久之其失真愈远矣。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恃剑而生者,最终死于剑锋。恰恰是那些认定的道理又或成功的经验,在超越特定的时间之后,成为了致命的毒药。对人类来说,成功源于知识的力量,它让我们得以改造环境。问题是要让这种力量可控,就像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里说的那样,人的“心”是一头大象,而“智”则成了骑象人。象与骑象人不再是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更多应该体现为协调和合作。在海特的观念里,幸福的获得不是任“情”驰骋,也不是以“情”“理”相争,而是“心”与“智”相协调,“情”与“理”相合作,最后以“理”驭“情”,骑象人驾象而去,终达幸福彼岸。因此,王阳明说,心外无道,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如何可控呢?要深刻理解一个道理的实际意义,理解它的威力大小,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就要总是从整体上看,并将它作为更大整体,即活生生的文化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不要过分着眼于细小部件,它会让我们丧失真正需要关注的点。通过“忽略小物质”,去掉细枝末节,我们极有可能得出一般规律。即使规律仍然不能求解,但至少能写出所有方程,提高成功概率。通过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我们获得了真知。 很多时候,带来麻烦的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以为知道,实际却并非如此的东西。过分关注细节,就会陷入这种管中窥豹的陷阱。因此,理解就是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在我们知道它是讲什么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痛苦了。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修心,是入世之道,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结合,认知指导实践,一片至知至诚至信之心,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从而最终能惠及百姓,救民水火。知行合一也是为了取法明道,这与王阳明一直在朝廷做官的背景不无关系,心里始终想着“为民请命”的事情,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修心必须全心全意,因为不诚无物,“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诚意之功,才能明明德、穷天理,才能格物致知。 例如他在江西平乱缉盗,所采取的治理策略就看成教课书级的管理手段: ① 在当地厉行“十家牌法”,建立户籍与查验制度,每户一牌,让民众互相举报,不让盗贼有藏你之处 ② 加强部队训练,选能任贤,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 ③ 当断则断,果断地对盗贼发动战役 ④ 设立行政管理单位,强化政治控制,并兴商贸,恢复生产生活 ⑤ 建学社和书院,推行敦厚民德、移风易俗的文化举措 由此就能看出王阳明在为官上颇有建树,手腕和执行力了得。 修心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因为心志已然成熟,能做到收放自如。 同时,在朝廷为官,与民谋利,难免会触碰到钱和权的问题。王阳明也强调,要超然于得失荣辱,世俗人情之外,否则会被物欲腐蚀,沦为金钱的走狗,甚至做出伤天害理之事。道理都懂,但知易行难。王阳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经常教诲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因此,王阳明让我们牢记他的致良知之学,紧要有四句话,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是理解致良知学说的解说思想,理解了这四句话,并在实践过程中活学活用,就容易去人欲,存天理。最终达到此心光明的境地。 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思想的碰撞和意识的冲突,这时候王阳明认为“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交流思路,这个社会本就是多元和谐的,容得下孔孟之道,自然也该容得下说学逗唱。他自己在理论建构上,也遵从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思想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苏轼讲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学习态度异曲同工。代表个人情绪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是中和的,过犹不及,过分的放逐情绪,不懂收敛和场合,也是自私的表现。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文治武功,无一不精,是大学问家,也是事必躬亲、为民做主的好官,同时还是桃李满天下、流芳百世的好老师,这样一个人,比孔子和朱熹只讲学的单一贡献,来得更彻底,也更不易,更伟大。 正如温总理所说,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 至此,此心光明矣!

  • 朗达·拜恩:身心灵实修指南系列(全7册)
    灵均
    推荐

    ★《王阳明全集》(全3册)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原本误漏或与诸本有异者,酌出校勘记。 ★全集为四十一卷,卷一至三十一下为阳明本人著述;卷三十二至三十八为附录:卷三十二为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辑,系编者在前人搜辑基础上汇集整理而原本未刊的阳明语录和诗、文,计二十八篇,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七为年谱一、二、三和年谱附录一、二,卷三十八、三十九为世德纪、世德纪附录,卷四十为诰命、祭文、传记,收录原本卷首之诰命一篇及《王阳明全集》编者增补的祭文、传记凡十二篇,卷四十一为序说、序跋,收入原本卷首之序说七篇、《王阳明全集》编者增补的有关王阳明著作或全书的序、跋、题辞之类三十八篇。 ★这些祭文、传记及序跋的作者,上起阳明门人或友人,下迄清末民初的文人学者,多为一时名家,其文对于研究王阳明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是有参考价值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