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搭讪学

超级搭讪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超级搭讪学
    Yolanda
    推荐

    我们可以说,在他那个时期,凡是我们所认识的人里,他是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

  • 超级搭讪学
    Cherry🍒好姑娘
    推荐

    读《申辩》以后找到了杨绛先生翻译的《斐多》进行背景知识补充,其中对生死的讨论让我顿悟了为何先生会在丈夫女儿去世后选择翻译这篇—— 许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他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一旦他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他倒烦恼了,这不是笑话吗? 其实,西米啊,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在一切世人中间,惟独他们最不怕死。 曾经也是很怕讨论生死的孩子,上完斯坦福的死亡哲学课就通透了许多,这几年,经历过抑郁症,见证过天葬,目睹过亲人离世,似乎越是接近死亡,越是充满生的静美与力量。 正是因为向死而生,不朽的灵魂才能在短暂的肉体中为绽放出真理之光。

  • 超级搭讪学
    推荐

    之前读的《走到人生边上》和这本《斐多》都是杨绛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时所写所译,是否是因为女儿圆圆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离开,开始沉思死亡与灵魂的问题?真的佩服这个了不起的知识女性,活到老学到老。

  • 超级搭讪学
    chasefar
    推荐

    《斐多》大概需要有一定生活历练,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才能更好的去体会。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读起来很吃力,很多思想我并不能心神领会,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它就是反复去论证一个思想:灵魂存在并不朽论。死亡的只是肉体,肉体衰竭死亡之后灵魂出窍,继续待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而杨绛先生晚年就是被这一点深深着迷,因为这样就可以去寄托,让她一直相信先生钱钟书和女儿钱锾一直都在她身边,陪着她,从未远去。

  • 超级搭讪学
    Crystal_婧
    推荐

    看林青霞给友人都推荐这本《斐多》便搜来读,发现竟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还挺期待。但由于我知识水平所限,感觉产生的共鸣没有想象中的多。

  • 超级搭讪学
    疯呆子
    推荐

    经典的对话,你可以以现在的知识反驳,但是也感到无力,伟大的先哲,多年以前就讨论的话题,现在的人却不在乎了,是什么让我们不分轻重,走向偏离的轨道,是那害怕的上帝,还是靠我们活的宙斯,还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未知神灵。我们是不是重复一个世界的记忆,还是创造属于我们的记忆,那死去的,难道真的只有肉体嘛,谁来改造我的灵魂,一个倔强的灵魂[奋斗]

  • 超级搭讪学
    不二心的肉多多
    推荐

    不能说书不好,是我还不够好 年龄不够,阅历不够,柏拉图还只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柏拉图 关于灵魂是否存在,我自己不去死一回,我是无法知道的 而我还想活,又没有勇气去死,所以对于一切,都是质疑的! 喜欢杨绛先生的翻译,读起来是不费力的 费力的是内容本身,果真,哲学若不使我疯狂,便使我抓狂! “克里,咱们该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 好吧,哲学·多正名过程,险且艰难 ❤

  • 超级搭讪学
    木法秀蓉
    推荐

    读完裴多篇,出世,处事,入世,离世,苏格拉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智慧的论述,淡然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凡人所能为之。

  • 超级搭讪学
    流浪的灵魂
    推荐

    还是才疏学浅,思想境界不足,导致这本书看得云里雾里,看不懂,都说看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斐多》这本书既然能流传这么多年,那么自然是有其可取之处,我看不懂是我自身的事情。 愉快总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连在一起。看上来,愉快和痛苦好像是一对冤家,谁也不会同时候和这两个一起相逢的。可是谁要是追求这一个而追到了,就势必碰到那一个。愉快和痛苦好像是同一个脑袋下面连生的两个身体。 苏格拉底与其弟子的一些话,道理很简单,但是他们的辩论,相互驳倒,就显得及其复杂和深奥,他教我们的不是简简单单的道理,而是追寻道理的方法,这才是重点,也是让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因为灵魂在出生前已经存在了,而灵魂再出生只能从死亡里出生;灵魂既然还得重新生出来,它在人死之后,不是必定还继续存在吗?所以你们要求的证据,其实是已经给了你们了。 全文通讲灵魂是有归宿的,可以转世,这是可以理解的,哲学是很有魅力的~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泉源,因此能战胜死亡。 这一群哲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路上愈走愈远。向他们致敬~ 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自然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

  • 超级搭讪学
    emi🎐
    推荐

    短短的200多页,却有太多的理论知识和信息。就自己目前的理解,总结总结。 苏格拉底的理论: 1.相反相生理论。 事物相反相生的,如生和死,肉体和灵魂。研究了一种事物的特点之后,其相反相生的事物特点就可以推论。灵魂的有无就是相反相生的理论中推导出来的。灵魂也是有记忆的。 2.事物的轮回理论。 事物是在相反相生中轮回的。忧愁喜悦。生死。忧愁之后是喜悦,生之后是死亡。死亡之后又是生。人生,事物就是在轮回中进化,衍生。 3.哲学的理论。 哲学是研究人的生死的。苏格拉底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哲学理论,相信灵魂的存在,也因此在受到死亡审判,没有逃走,服毒自尽,到死都是满怀希望,相信灵魂会走向更好。 4.地球说。 公元前3、4世纪,地球是圆的说法,还只在一部分人的假设。苏格拉低完全接受这种说法,并在这种说法之上,推出天外有天的说法。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宇宙,都是从小格局到大格局的。人们所在的都是小的格局。 灵魂转世的说法,和达赖喇嘛的转世,都有些不谋而合的相印证。苏格拉底还说任何理论的推导都要在反复推导,没有错误的前提下的,如果论理不正确要再推导再证实。。科学的态度。 受益匪浅。很喜欢杨绛老师的作品。也喜欢是苏格拉低的论证方法和人格。 自我的读书感受,如有人看到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

  • 超级搭讪学
    春和景明
    推荐

    人不朽,是因为灵魂 这是记录着时人和世人当中最善良、最有智慧、最正直的人——苏格拉底之死的书,是一部关于灵魂,引发人与自己、与高尚的灵魂对话的书。人能理性地思考,才可能有平静的生活;人能安静地面对苦难,乃至死亡,才能勇敢地活着;人不朽,是因为灵魂。 精彩章句及感受:93-95 苏格拉底之死 临终的话:克里,咱们该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 书中注释:有人认为这是服毒后的呓语。最普遍最合理的解释是:苏格拉底不愿疏忽当时希腊人的传统信仰,同时又表示他从此解脱了一切人间疾苦。 我的感受:遗言不是设计,也无法刻意地设计,所谓含义,都是别人因了自己的需要添加的。所以别瞎猜,苏格拉底为什么说这句,而不是另外一句什么话。如果,他只不过是人一生里许许多多句话里面最平常的一句话,可以是这,也可以是别的。这个人就算一个平静、勇敢,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当然,也不排除人要满足自己希求一个美好的结局的愿望,就像杨绛说自己留下来的任务之一是打扫战场一样。因此,“别疏忽”这三个字,看作这个高贵的灵魂为自己的人生郑重地写上最好一个标点也可以,就如同苏格拉底谈及的天鹅的歌唱: 天鹅平时也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

  • 超级搭讪学
    朱佳璇
    推荐

    《斐多》由柏拉图记述苏格拉底临死前与众人的对话,经杨绛先生翻译,文学价值哲学价值兼具。讲述了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前的最后时刻,除了折服于强大的辩证逻辑思维,更感叹于哲学赋予人的如此强大的内心世界。

  • 超级搭讪学
    南妤
    推荐

    惊叹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拥有如此超人的智慧,感动88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对待译作的严谨认真。二者皆有一颗高贵的灵魂。

  • 超级搭讪学
    30²¹
    推荐

    作为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因为到处和人讨论哲学,揭示了很多人的无知,所以被告上法庭,说他误导青年,不尊重神明。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录了他在法庭上为自己作的辩护,然而他终究被判为死刑,在监狱里大约待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到了即将行刑的那一天。根据雅典的法律,苏格拉底将在日落之后饮下毒酒。 他的朋友和学生一大早就来到监狱,陪他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本该是非常伤感的一天,但是苏格拉底却极其平静甚至时常带着笑意和他们讨论了一整天哲学问题。 他特意打发走了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为的就是可以和朋友们安静地讨论哲学,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冷血”,但是却很好地体现了苏格拉底对理性和哲学的热爱胜过了一切感性的情感。 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们讨论了什么问题呢?这个话题正是苏格拉底即将面对的“死亡”。人死后灵魂是否不朽?也就是苏格拉底死了之后是不是还会继续在什么地方存在?如果灵魂随着肉体一起消亡,那么苏格拉底也就彻底离开了人们;但是如果灵魂在肉体死掉之后依然存在在某个地方,那么苏格拉底其实就并没有真正离开人们。 说到死亡,它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也是哲学和宗教思考的终极问题,《斐多》一书就是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这个问题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苏格拉底在自己的这首“天鹅之歌”中,用哲学的方式论证了灵魂不朽,死亡并不可怕,并表明相信灵魂不朽对人生而言非常重要。此外,他还给出了一个关于哲学的惊人描述——“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为什么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呢? 首先来看看死亡是什么,“我们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我们不是这样想的吗?死,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 在希腊人的观念里,死亡意味着灵魂与肉体分离。 肉体不必解释,灵魂是什么呢?在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接受灵魂这个东西,好像谈论灵魂就是在谈论某种宗教信仰。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加宽泛的方式去讨论灵魂:灵魂就是那个赋予肉体生命的东西。不管把它看作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性的,我们都要承认,一个活人和一具尸体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本质区别就是有没有灵魂在肉体之中。 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也就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并不是坏事。因为哲学家就是要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而肉体对于灵魂来讲是一种束缚,甚至被说成是灵魂的“监狱”。肉体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受制于感官提供的材料,不能看到最终的真理。 “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时候,尽量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搀和任何感觉,只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从每件事物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体,因为他觉得灵魂有肉体陪伴,肉体就扰乱了灵魂,阻碍灵魂去寻求真实的智慧了。” 为什么说肉体会成为灵魂的累赘呢? “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工夫都没有了。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因此我们没时间研究哲学了。还有最糟糕的呢。我们偶然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这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 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即是死亡,而哲学家追求智慧、探究真理,需要尽可能让灵魂摆脱肉体的影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或者说,在活着的时候训练自己实现灵肉分离,并为最终的死亡也就是灵魂与肉体最终分离做好准备。 人嘛迟早都要死的,活着的时候多练习一下“灵魂与肉体分离”,摆脱肉身的束缚放飞思维,用纯粹的理性寻求真理,让生命得以升华,OK的没问题,但这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如果像我们通常说的那样,死亡意味着一了百了,或者说随着肉体的死亡,灵魂也一起灰飞烟灭,那么灵魂在与肉体分离之后,也就不能再继续追求智慧和真理了。因此要想说明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就必须要确保灵魂离开肉体之后还会继续存在。这样,我们就进入了《斐多》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苏格拉底对灵魂不朽的证明。 在《斐多》里面,苏格拉底给出了四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回忆论证、与理念类比的论证和灵魂本质的论证。 我们先来看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 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看来适用于所有事物的普遍前提: 第一个前提,一切事物,都是从与它相反的东西里面生成的,比如说,一件东西变得大一点儿了,必定是从它原先的小一点儿变成大一点儿的,弱一点儿是从强一点儿产生的,慢一点儿是从快一点儿产生的----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一种性质从另一种与之对立的性质里面产生的。 第二个前提是任何产生或生成过程都意味着有两个对称和相反的过程,比如说变大或变小、变冷或变热、睡着或睡醒。 将这两个普遍性的原则迁移到生与死,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物,而从生到死是一个确实存在的过程,那么从生到死应该有一个与之对称的过程,也就是从死到生,或者叫做重生,而如果有重生,就意味着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不会消亡,而是要在一个地方(冥府)等待重生,否则就不符合万物相反相生的对称原则。 在这之后,苏格拉底又补充了一个归谬论证:如果死亡过程没有一个与之对称的重生过程,那么宇宙中的一切生命最终都会消亡,而这在希腊人看来是不可能的,希腊人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这个宇宙是永远存在的,不可能最终化为虚无。 这就是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 第二三个论证此处不再赘述,最后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给出的第四个论证:灵魂本质的论证。这个论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根据我们对灵魂的基本理解,灵魂就是赋予一个生物以生命的东西,也就是说,灵魂的本质是赋予生命,就像我们说火的本质是让一个东西变热。 第二,一个东西的本质就意味着它不能接受与之相反的性质,比如火永远不可能拥有冷的性质。 第三,灵魂作为赋予生命的东西,永远不可能接受与生命相反的性质,也就是死亡。 第四,因此,灵魂不会死亡,也就是说灵魂是不死或不朽的。 第五,因此,在灵魂与肉体分离之后,并没有死亡,而是退却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存在。 这就是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第四个论证:灵魂本质的论证。 这些论证貌似逻辑清晰,又好像云里雾里,貌似很有道理,但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哲学总是这样,目的是要解决人的困惑,却往往又把人绕进去。但无论如何,它引领我们进行深度思考,这本身就是最宝贵的。 死亡、灵魂这些话题自古以来都是很玄幻的,苏格拉底也不认为自己提出的这四个论证就是完美无瑕的,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只要理解了这四个论证,我们就百分之百能够接受死亡不可怕,灵魂不朽的观点,而且即便是从理性上接受了灵魂不朽的论证,在情感上也不一定能够像苏格拉底一样平静地面对自己或者亲人的死亡。 但是不管怎样,在苏格拉底看来,这些论证让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灵魂是不朽的,至少我们今天也没有确凿的理由反驳,毕竟哲学不等于科学,科学具备“可证伪”的性质。 相信灵魂不朽,对于我们如何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灵魂与肉体一样可以朽坏,那么我们似乎就有理由及时行乐,爱咋地咋地,因为反正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但是苏格拉底认为,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是不朽的,因此更需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我们的灵魂,因为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还有很长的、甚至是无尽的路要走,在活着的时候如果灵魂受到了伤害,那么死去之后,灵魂依然要遭受惩罚和厄运。 而笔者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信灵魂不朽,可以让我们更加坦然的面对死亡。想想,死亡不等于消亡,人死后生命最核心的元素“灵魂”还继续存在着,那我们又何必再恐惧死亡呢?

  • 超级搭讪学
    Irisz
    推荐

    总结:一切事物都有相反的一面,并只能由这相反的一面产生。死的对面是生,而非灵魂,所以灵魂不朽,可以轮回转世,进而一个人记得什么事,一定是他从前已经知道的事。人不应该从自己的眼睛和感官去捉摸事物的真相,而应是从概念,对规则的论证去完善自己的认知。对知识的追求,对至美、至善的追求,修炼着自身的灵魂。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