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TorpedoYu于雷
    推荐

    书评: 对佛教的兴趣来自看了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赖特的书《Why Buddhism is True》,核心是冥想与人类大脑的受感觉驱使,由不同模块主导自我意识的书。 所以打开了季老的书,为了方便理解又在bilibili看了《【佛教极简史】你真的了解佛教吗?无神、不提倡偶像、不讲宿命!》视频,提高了对于佛教的理解。 佛教本身是产生于古印度的迦吡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因为其创始人释迦摩尼在该国王子,释迦摩尼的释迦是其家族名,摩尼是顿悟的意思,释迦摩尼即为释迦家族的顿悟者,佛教继承了沙门的哲学思想,而沙门所代表的思想是被雅利安人奴役的原著居民的思想,认为存在就是苦的,这种悲观主义思想在适合当时的看不到今生希望的底层人民。 古印度传播的最开始宗教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吠陀教,后来演变为婆罗门教(讲究四大阶级),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大力提倡佛教,婆罗门教被赶到了印度南部,由于阿育王讲究非暴力,所以并未将婆罗门教赶尽杀绝。后来婆罗门教充分进化成了印度教,并由于印度教后来其更适合印度统治阶级(等级制)的需要,而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且佛教的最后一些庙宇由于背伊斯兰军队所毁坏,反而在佛教的发源地,由婆罗门教进化而来的印度教占据了更主流的位置,佛教在印度消亡。 佛教主要是由西域诸国传入中国,最开始是东汉汉明帝时期,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到达洛阳,所以建立了白马寺。佛教有北传与南传两条路。中国属于北传,后来由中国继续传到朝鲜、日本。 佛教里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分,大乘佛教讲究度己度人,小乘佛教只讲究度己,大乘佛教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的大乘佛教的禅宗里,非常提倡僧人要劳动,也难怪在中国各佛教宗派中,禅宗寿命最长。这点跟西方新教改革者路德很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就提到了新教的清教徒精神是入世的,而佛教传到日本后更加的世俗化。 季老在本书里提出了,无论什么宗教,都要解决的是不影响满足宗教需要的情况下,竭力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 既要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与又要满足宗教需求的问题,那么必然是要求不能出世,在中国的几次灭佛运动,本质也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太多出世严重影响到了生产力了。 大乘佛教讲究人人都可以成佛,禅宗更是讲“立地成佛”,降低了天国入场券,这点在《佛祖都说了些什么?》里也被提到,为了宣传佛教所采取的俗讲,甚至把杂耍、讲故事什么的都用上了,都是为了俘获更多的受众。成功的宗教都有这个特征。 玄奘非常有名,非常值得值得纪念,但其创立的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并没有流传下来,因为门槛太高,哪怕玄奘非常懂得维护跟统治阶级的关系,但脱离了人民大众的门槛问题,没有For the Majority。【启发】不时思考下自己的产品/服务,有没有For the Majority。 本书还提到了一位高僧,是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到达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法显,我们应该为其为信仰所奋斗的一生的精神所打动,当时中国的佛教面临着很大的困惑,不知道应该遵守什么样的戒律等,是法显在62岁后历经很多苦难到达了古印度,取得真经回来。 1. 50岁出发到达长安五重寺,跟随当时的高僧道安,听其弘法;【启发】要学习东西,一定要到高手门下; 2. 62岁从长安出发西方取经,在于阗国的瞿摩帝寺内,发现很多中土并未收录的佛经,其实带回去就可以无上荣光了,还不用继续冒险,但面临此等巨大诱惑,是其信仰与初心,让其继续踏上取经之路;【启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 法显到达印度经历了很多苦难,同伴的非志同道合,离世等,终于在巴连弗王城大乘寺取得真经,耗时3年,此时已72岁,归途路上,又在多摩利底国(今孟加拉境内)学习佛教与佛像绘画2年,在斯里兰卡时又再学习2年,学习都需要手抄大量经文,艰难归来后,在东晋首都建康的道场寺主持翻译工作,并后来在荆州江陵的辛寺写完《佛国记》,记录了其印度取经的一路艰辛。【启发】真的是为信仰而活的一生。 而另一位我们都很熟悉的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也被季老高度评价,其实古印度因为高度重视精神生活,忽视了对于世间的记录,导致古印度史就很尴尬,无论是《佛国记》还是《大唐西域记》都对研究印度史产生了极大的学术价值。 综上,有很大的启发: 无论是婆罗门教在印度重新卷土重来,还是佛教在中国最开始其实非常依附于当时盛行的鬼怪仪式、后来的玄学等,宗教本身要发展,要传播,都需要不断的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迭代与创新,这可以说是宗教打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 且宗教之间其实相互借鉴抄袭之处非常多,比如婆罗门教里后来开始借鉴沙门的轮回业报的悲观主义思想,还比如婆罗门教展示出了超强的进化能力与不要脸,甚至还把佛教创立人释迦摩尼纳入其十大化生之一,极大的同化了佛教。 所以,比起宗教的抄袭与竞争,有时候在商业的世界里也没啥好抱怨的,可能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客户/用户需求,才是唯一的出路。 宗教与商业一样,都是不进则退。 2021年11月7日于成都深夜

  •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abc
    推荐

    “谈佛”的书其实很不好写,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先小乘,后大乘。小乘后来又分二宗成实宗、俱舍宗,大乘又分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后来又出现禅宗、净土宗等,有八宗、十宗甚至十三宗等多种说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所以下部没有完成,一方面是因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写的太出色了,但另一个更重要就是关于佛教的内容实在无从下手。因为自相矛盾、造假作伪的资料太多! 在本书中,季老提出许多新颖的观点: 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个太子的佛教传说并不可靠,释迦牟尼自称是刹帝利也不靠谱,更有可能是吠舍。 释迦牟尼宣传宗教的主要是在印度土著居民聚居的地方,是僻处在婆罗门文化圈之外的边远地区。 佛教继承的是本地的沙门的传统,但又加以发展、改进,形成了独立的一派。而不是继承外来的婆罗门的传统。 佛教初起时之所以能传播得那样快,是因为它放任的语言政策,但这种放任也造成了后来佛经异本很多,语言很杂,不像婆罗门教那样能基本上保持圣典的统一和纯洁。 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的矛盾很可能是佛教早期的路线矛盾。 佛教并不是直接传入,佛教传播至中国有两条路线: (1)印度→大夏(大月支)→中国 buddha→bodo,boddo,boudo→浮屠 (2)印度→中亚西域小国→中国 buddha→but→佛 世界宗教的发展是有如下共同规律:用越来越少的努力(劳动)得到越来越大的宗教满足。 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谁的天国入门券卖得便宜,谁就能赢得群众,就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但个人认为这本书有两点值得商榷: 首先,佛教的思想是唯心的,但本书中季老一直以唯物作为出发点来讨论佛学,似乎不够全面。 其次,全书中经常出现“有人认为”、“有人说”这样的字句,并未注明出处,似乎不太严肃。 不过总的来说,季老旁征博引,饱谙经史。慎思明辨,深中肯綮,无愧于“佛学大师”的称号!

  •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叶远虑
    推荐

    季老通透讲佛,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从语言角度深入分析“佛”“浮屠”,勾勒了佛教入中土的路径,考据出大月氏(大夏文)、吐火罗文等西域文字buddha-but-bur以及汉字佛之古音最终确定“佛”演进。分享了《法显传》《西域游记》对比勾勒印度佛教盛衰,也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解释佛教为何在印度衰败,却在东方生根发芽。人对不可把控的事情寄托,需要通过宗教解决,同时宗教不能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维持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演变,就是宗教长盛不衰的根基。宗教追求犹如“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宗教所宣扬的是“德,人之所履,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Yoke-Lian Lee 李玉蓮
    推荐

    季老以冷静而超然的写作方式与读者沟通佛理,给于我们清晰的条理:致敬🙏🙏🙏

  • 不抱怨的世界:人际关系篇
    小橋流水
    推荐

    季老是個大家,學識淵博,語言非常平易近人,但本文穿插其中的專業術語和印度地名、人名的拗口給讀者帶來不少的麻煩。雖然說是瞭解佛的入門級書,實在是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論文彙編,不太容易讓普通讀者上手。通篇讀完,對佛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晰,應該是自己理解能力差的原因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